綦江區位于重慶市南部,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結合部,地勢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為主。綦江河縱貫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匯入。綦江區東連南川區,南接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桐梓縣,西臨江津區,北靠巴南區,幅員面積2747.8平方公里。至2010年,區境常住人口為105.68萬人;至2013年,轄5個街道25個鎮,共365個行政村、90個社區。 綦江區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古劍山、丁山湖、白云觀、古樹化石群、石壕紅軍烈士墓等。
綦江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江津縣地置南州,并置隆陽、扶化、隆巫、丹溪、零水諸縣。武德三年(620年),改名僰州。武德四年(621年),復名僰州。貞觀五年(632年),置三溪縣,隸屬于南州。貞觀七年(634年),置嵐山、當山、歸德、汶溪四縣,隸屬于南州。貞觀八年(635年),嵐山、當山、歸德、汶溪四縣并入南州。貞觀十一年(638年),扶化、隆巫、零水三縣并入南州。貞觀十六年(643年)撤銷丹溪縣,置溱州溱溪郡,治地在榮懿縣,管轄扶觀、樂安。咸亨初年(670年),撤銷三溪縣。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陽縣為南川縣。天寶初年(742年),改南州為南川郡。乾元初年(758年),復名為南州,隸屬于江南道黔州都督府(今彭水縣)。宋慶歷八年(1048年),隸屬于渝州?;视游迥?1053年),撤銷南州為南川縣。熙寧七年(1074年),南川縣并入南平軍,隸屬于夔州路。元豐初年(1078年),復置南川縣。元朝,置南坪綦江長官司,屬播州宣慰司。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設綦江縣。明清時期,綦江縣仍置,均屬重慶府。 民國初期,綦江縣先后隸屬重慶蜀軍政府、重慶鎮撫府和川東道(后改為東川道);民國16年(1927年),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的防地;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后,綦江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綦江縣先屬川東行政區璧山專區;1951年,璧山專區改為江津專區,綦江縣仍屬江津專區;1953年,撤銷行政區,恢復四川省建置后,綦江縣仍屬江津專區;1958年11月,綦江縣劃歸重慶市管轄。2011年10月,撤銷重慶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綦江區。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綦江區位于東經106°23′-107°03′、北緯28°27′-29°11′之間,在重慶市南部,東鄰南川區,南接貴州省習水、桐梓兩縣,西連江津區,北靠巴南區。區境東西寬71公里,南北長82公里,幅員面積2747.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綦江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于華鎣山帚狀山脈向南傾沒、大婁山脈向北延伸之間,屬喀斯特地貌。地貌特點是:南西高、北東低,邊緣高、腹地低,以山地為主,遭河流切割,溝深巖多,地形破碎,多孤立山體,少完整山脈,地勢高差大。區境主要有中山、低山、深丘、淺丘和槽谷五大類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占綦江區總面積約70%,丘陵約占30%。綦江區境內最高海拔1973米,為黑山鎮獅子槽東側山峰;最低海拔188米,為永新鎮升平木瓜溪口。綦江城區海拔254.8米。
河流水系
綦江河為綦江區境內第一大河流,為長江一級支流,多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秒。綦江河有大小支流30多條,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洋渡河、藻渡河、扶歡河、郭扶河、蒲河、三角河和清溪河。
氣候特征
綦江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副熱帶東亞季風特點。氣候表現為冬暖、春早、夏熱、秋陰,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溫、光、水地域差異大。年平均氣溫18.8℃,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年均無霜期344天。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綦江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硫鐵礦、石灰巖、白云巖、銅、硫磺、石英、礬、天然氣、頁巖等,其中煤礦地質儲量20億噸以上,可開采量約14億噸,是重慶市主要的煤炭能源基地。
生物資源
綦江文龍街道綦江區植物種類有2000多種,其中,珍貴林木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潤楠、銀杏、楠木等。綦江區動物有200多種,其中,獸類20多種、鳥類40余種、蛇蟲類50多種、水生動物及魚類70多種。重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云豹、林麝、獼猴、穿山甲、豺、青鼴、大靈貓、小靈貓、金貓、斑羚、黑耳蔦、蒼鷹、雀鷹、普通鵟、紅隼、紅腹錦雞、領角鸮、雕鸮、斑頭鵂鶹、鷹鴞等。
水能資源
綦江區水能資源總量為11.6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0.89億立方米,利用過境水0.74億立方米。 (以上資料,截至2012年)
行政區劃編輯
綦江區夜景截至2013年,綦江區轄5個街道、25個鎮,為古南街道、文龍街道、三江街道、萬盛街道、東林街道、石角鎮、東溪鎮、趕水鎮、打通鎮、石壕鎮、永新鎮、三角鎮、隆盛鎮、郭扶鎮、篆塘鎮、丁山鎮、安穩鎮、扶歡鎮、永城鎮、新盛鎮、中峰鎮、橫山鎮、萬東鎮、南桐鎮、青年鎮、關壩鎮、叢林鎮、石林鎮、金橋鎮、黑山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戶籍人口為942323人,其中農業人口579391人,非農業人口362932人;常住人口81.4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6.21萬人。
民族
綦江區是重慶市雜散居少數民族分布重點地區之一。至2011年底,綦江區有苗、彝、回、滿、壯、白、藏、侗、傣、蒙古、納西、土家、布依、高山、仡佬等3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8800余人。苗族、彝族為世居民族,人口近6000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8%。
經濟編輯2012年,綦江區地區生產總值為220.32億元(不包含萬盛經開區數據),同比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93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107.53億元,增長14.9%(工業增加值95.29億元,增長16.3%,建筑業增加值12.24億元,增長4.6%);第三產業增加值77.86億元,增長14.5%。
第一產業
綦江區苗族風情 (14張)
2012年,綦江區第一產業總產值 52.15億元,同比增長13.9%。其中:農業34.30億元,增長12.9%;林業1.74億元,增長78.1%;牧業14.56億元,增長5.6%;漁業1.18億元,增長40.5%;農林牧漁業服務業0.37億元,增長19.3%。農業增加值 34.93億元,增長7.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2.12萬畝,減少0.1%。其中:小春面積23.84萬畝,增長2.7%;大春面積78.28萬畝,減少0.1%。油料播種面積6.24萬畝,增長7.4%,蔬菜播種面積35.18萬畝,增長6%。糧食總產量37.79萬噸,增長27.6%。其中小麥產量1.9萬噸,減少0.9%;水稻產量16.35萬噸,增長41.8%;玉米產量7.92萬噸,增長5.5%;紅苕產量7.09萬噸,增長65.8%。經濟作物中蔬菜產量52.05萬噸,增長6.9%;油料產量0.73萬噸,增長17.1%。
第二產業
2012年,綦江區工業總產值291.23億元,同比增長19.8%。其中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44.85億元,增長19.4%,規上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4.1%。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95.29億元,增長16.3%,工業占生產總值的43.3%。完成注冊地建筑業總產值22.56億元,下降3.0%;所在地建筑業總產值50.8億元,增長6.1%,建筑業增加值12.24億元,增長4.6%。
第三產業
綦江區苗族 (18張)
2012年,綦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31億元,增長15.6%。按行業分,批發業實現9.79億元,增長49.5%;零售業實現51.71億元,增長10.4%;住宿業實現4.29億元,增長2.9%;餐飲業實現9.52億元,增長25.8%。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413萬元,增長5.2%;電信業務總量36551萬元,增長24.8%。接待國內外游客358.2萬人次,同比增長30%,其中國內游客356.4萬人次,同比增長29.1%,旅游經濟總收入10.28億元,同比增長20.5%。金融業增加值5.18億元,增長18.8%。至201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23.76億元,增長15.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65.35億元,增長22.4%。人民幣貸款余額142.77億元,增長22.3%。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有幼兒園59所,小學145所、普通中學56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職業中學3所。有幼兒園教師836人,小學教師2681人,普通中學教師4613人,中等專業學校教師21人,職業中學教師367人。
文化
萬盛石林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有文化事業機構28個,其中劇場(含影劇院)2個、檔案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電視臺1個。區圖書館藏書8萬冊。
科技
2012年,綦江區登記認定科技成果66項,同比增長20%,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了89%。申請專利1000件,專利授權226件。
衛生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2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8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監督所1個,結核病防治所1個,村衛生室323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891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766張,衛生技術人員3669人,執業醫師、助理醫師1635人,注冊護師、護士1868人。
交通編輯公路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公路通車里程3611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877公里,高速公路98公里。 公路(含過境公路)主要有G75蘭海高速公路、210國道、渝湘303省道、綦萬高速公路等。
鐵路
丁山湖景區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境內鐵路里程168公里,設有綦江北站、綦江站、轉關口站、三江站等火車站。過境鐵路主要有川黔鐵路、渝黔高速鐵路等。
水路
截至2012年底,綦江區水上通航河道長214公里,河道可直通長江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