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與清新區為鄰,南接廣州花都區,東與佛岡縣、從化市相連,西面與佛山市三水區接壤,城區總面積927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2008年),區人民政府駐東城街道。下轄3個鎮、4個街道和1個林場,境內屬亞熱帶季侯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2215毫米,氣候宜人。
行政區劃編輯2011年,清城區轄鳳城街道、東城街道、洲心街道、橫荷街道等4個街道辦事處以及源潭鎮、石角鎮、飛來峽鎮等3個鎮,有68個居民委員會,65個村民委員會。由2008年9月劃歸清遠高新區管轄的龍塘鎮(含國營銀盞林場),有居委會9個,村委會(工區)10個,2012年4月9日,清遠市政府對區劃進行調整,龍塘鎮劃歸清城區管轄。
地質地貌
地質
清城區地理位置處于北緯23°42′-23°27′、東經112°50′-113°22′之間,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區屬平原與低山丘陵。北部山嶺海拔高度從700余米至數10米不等,其間
清城區有少部分高山,山地地形割切明顯,地貌景致秀麗。東南部地區為砂板巖、花崗巖,花崗巖風化殼普遍發育,一般高程在海拔數10米至500米之間。中部、西南部為紅層及第四系分布,地勢平緩,海拔高度在數10米之內。區境處東桂湘贛褶皺帶的粵中拗褶束與湘粵拗褶束交接部位、粵桂隆起邊緣,為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同時,亦是佛岡—豐良緯向構造帶與吳川—四會新華夏斷裂帶的交匯復合部位,由于不同構造體系的發育、迭加,加上海西—印支以及燕山早期大規模巖漿侵入活動,區境內的地質構造較為復雜。
地貌
清城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與粵北山區的交接地帶,兼有山區、丘陵與平原等地貌。地勢大體上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點為大帽山,海拔779米,最低處是石角虎山的蓮塘,面積86畝,海拔4米。北部、東部和南部多山,西南部有大塊平原并伴有小塊低丘,間有零散低山,視野開闊。飛來峽地處北江中下游(飛來峽以下為北江下游),處于其中的區屬境域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北端,地勢平坦,河坑交錯,塘凼較多。
氣候特征
清城區位于廣東省中北部,居珠江三角洲平原與粵北山區的交會處,是大陸氣團和海洋氣體交綏的過渡地帶。由于位于低緯度,北回歸線從南部邊緣穿過,既受低緯大氣
清城區環流的影響,又受中、高緯大氣環流的制約。冬季處于蒙古高壓邊緣地帶,盛行偏北氣流。每當強冷空氣南下,其冷鋒掠過區境,造成普遍降溫、大風及降雨天氣。在冷鋒過境之后,受冷高壓控制,天氣一般較為晴朗。初夏,處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緣,西南季風向華南挺進,帶來充沛的雨量。盛夏初秋,隨著西風帶北撤和副熱帶高壓北跳,熱帶輻合帶也相應北移,臺風活動增加,常受到熱帶低壓和臺風環流影響,但由于處于內陸地區,絕大多數熱帶氣旋登陸后影響區境時其強度已大為減弱。一般來說,登陸的熱帶氣旋對區境影響不大,但在珠江口附近登陸的熱帶氣旋,無論風力還是降水強度對區內都有較大影響。熱帶氣旋活動總體上對區內天氣是利多弊少,不但可以帶來充沛降水,同時也可以緩解高溫天氣。春季和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南下冷空氣與北上暖空氣常在華南對峙,往往造成區內出現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天氣,日照偏少,雨季從此時開始,其中4月份進入前汛期。秋季,蒙古冷高壓逐漸形成,東北季風逐漸占領地面層,但高空仍為副熱帶高壓所盤踞,熱帶氣旋活動的次數開始減少,形成晴朗干燥,雨量、濕度小,日暖夜涼的秋高氣爽天氣。同時由于多晴朗天氣,蒸發大,降水少,容易出現干旱災害天氣。 清城區屬于以中亞熱帶氣候為主的濕潤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風影響,氣候分明:春季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多低溫陰雨。夏季炎熱酷暑,盛夏午后多雷陣雨。秋季晴朗,秋高氣爽,晝夜溫差大。冬季較為寒冷,每年均有低溫天氣出現,一些年份還有霜凍出現。氣候資源比較豐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基本同季,對農作物生長有利,氣候條件比較優越,但同時也有暴雨、干旱、低溫陰雨、冰雹、寒露風、霜凍和大風等多種氣象災害。
水文特征
清城區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區境內的北江一級支流有大燕河、筆架河、樂排河、文洞河,二級支流有迎咀河、銀盞河、高橋水。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
清城區的土地總面積為139.08萬畝,到2003年,已利用土地134.86萬畝,未利用土地4.22萬畝,土地利用率為96.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5.59%)。根據2012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全區土地總面積約為1296平方公里。全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復雜多樣,地類比較齊全,在區內的土地利用結構,農用地規模最大,土地建設用地次之。
生物
清城區地處北回歸線上,適宜在南亞熱帶生長的植物均能在區內生長繁殖,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列舉,常見的土產植物和引進種植的植物種類有450多種。其中,糧食作物類有水稻、番薯、木薯、玉米、高粱、粟米。 清城區地處北江中下游,既有平原河網地帶,又有山地丘陵,有利于各類動物的生長和繁殖,動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省內有名的清遠雞、清遠烏鬃鵝、清遠早禾鴨的主要產地。人工飼養的禽畜類動物本志《畜牧水產業》篇內有較詳細的記述,且有些野生動物品種也未被人們所完全認識。
礦產
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產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砂清城區、石灰石、花崗巖、河沙、水晶石、鐵礦石等。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沙、建筑用花崗巖、河沙。此外,還有偏硅酸礦泉水和地下熱水(溫泉)。核定礦區開采總面積為2.96平方公里,開采方式均為露天開采作業。 礦產資源中,分布在源潭鎮、高橋鎮的主要礦種有鈉長石、鉀長石、瓷沙、高嶺土、水晶石、石灰石、建筑用花崗巖、鐵礦石等,同時,高橋鎮蘊藏有偏硅酸礦泉水資源,源潭鎮蘊藏有陶土(白坭、黑坭)。分布在龍塘鎮的主要礦種有建筑用花崗巖、瓷沙、高嶺土、鈉長石、鉀長石、鐵礦石等。分布在銀盞林場的主要礦種有瓷沙、高嶺土、鈉長石、鉀長石、建筑用花崗巖以及地下熱水等。分布在石角鎮的主要礦種有高嶺土、粘土、石灰石、河沙等。洲心鎮、橫荷鎮、附城鎮等地蘊藏有大量粘土、河沙。 礦產資源中儲量較大的是陶瓷原料,僅源潭鎮境內的瓷沙、高嶺土蘊藏量達3500萬噸,可供開采50年以上(1970年中央一機部工程組勘探數據)。高橋鎮境內的倉口鈉長石儲量有500萬噸(1975年武漢地質勘探局資料)。
交通編輯清城區交通四通八達。京廣鐵路途經區內銀盞、清遠(源潭)兩站,營運線長30公里;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清三公路、清佛公路及珠江支流北江等縱貫全區,至廣州花都新國際機場僅有28公里,東有清佛公路,西有清三公路,自然村之間全部鋪上水泥路面,暢通無阻;北江河東西流向可長年通航100噸輪船,有專用深水碼頭和直通港澳地區、黃埔港的定期航班。僑胞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清城區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10多萬人,是省重點僑鄉之一?,F有勞動力20多萬人,在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等行業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 市區距廣州市中心僅60多公里,距廣州白云國際新機場38公里。建設中的武廣客運專線縱貫全區并設經停站。全區公路密度大,鎮、行政村之間全部通上鄉村一級公路,交通暢順;北江河橫貫東西,可通航300噸的輪船,有專用深水碼頭和直通港澳地區、黃埔港的定期航班。發達的水陸空通道,使清城區交通形成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與廣州、佛山及珠三角地區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語言編輯清城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在原清清城區遠縣南部,清遠市東南部,為清遠市經濟最發達部分。清城自古以來就是清遠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土生土長的清城人,說的自然就是一口清遠話。本地人多稱它為“白話”。 清城南臨廣州花都區和佛山三水區,東鄰佛岡縣、從化市,北、西靠接清新縣、佛山三水區,下轄石角鎮、龍塘鎮、源潭鎮、洲心街道辦事處、東城街道辦事處、橫荷街道辦事處、鳳城街道辦事處、銀盞林場,所在皆為廣府文化區,其語言以清遠白話為主,市區以清遠白話作日常交際語言。此外,還有客家話及屬閩南潮州話的“鶴話”(即福話)。清遠白話屬粵語廣府片,又稱“粵海片”,與廣州市白話差別不大;鶴話則屬于閩方言中閩南話系統的潮汕方言。 三種方言中,以清遠白話使用人口最多,約占總人口的70%左右,客家話其次,占總人口的25%左右,鶴話使用人口最少,只占總人口的3~4%。 三種方言的地區分布如下:清遠白話:清城的全部;石角、洲心等鎮、街的大部分地區和龍塘、東城、銀盞林場等鎮、街、場的少數地區。 客家話:源潭鎮的全部和龍塘、東城、銀盞林場等鎮、街、場的大部分地區;石角鎮的少數地區。但講客家話地區的人,絕大多數都能講流利的清遠白話。 鶴話:分布在洲心街佛祖村委會的禾豐、愛星、云定、云星、茅寮、李合、東邊沖和蝦塘村陳姓等8個自然村;龍塘鎮的廟咀、茶寮、月星、滿氹、西澤、楊梅丫、漢沖、大沙、田螺崗等9個自然村;源潭鎮新馬的馬頭嶺、秀溪的新來羅、臺前的大江布、連安的官山、農場的大布頂等5個自然村;石角鎮南村的坪山、鄭屋、尖山、財利、高咀、福興、和昌,塘基的東屋,橫石南、橫石北,民安的坪頭,馬頭的馬頭石,興仁的鐘屋等13個自然村。這些地區的人絕大部分亦能講流利的清遠白話。
經濟概述
2003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億元,比1988年增加44.28億元,增長4.71倍(可比價計算)。1988-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3%(幾何平均法計算)。 1988-1990年為區內經濟起步時期,198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2億元,比1987年增長39.2%,199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2億元,比1989年增長8.9%,“七五”(第七個五年計劃,下同)期間后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0.2%?!鞍宋濉逼陂g,國內生產總值受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影響,年均遞增22.5%,
清城區但增幅起伏較大,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歷史最高點,比上年增長46.1%。199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21億元,比1994年增長24.4%。 1996-2003年為區內經濟穩步增長時期,全區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以電線電纜、建材陶瓷、制衣、電子、鋁材、銅材、塑料制品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商業、飲食業、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生產總值中,各個產業之間的比重發生變化,打破了以農業、商業、飲食業為經濟主體的歷史格局,工業、建筑業所占比重擴大。2000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7.82億元,比1999年增長9.2%,“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8%,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億元,比2002年增長21.4%,“十五”期間前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3%。 2011年上半年,清城區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58.5億元,增長18.5%,經濟保持快速發展,運行質量明顯提升。工業發展提質增量。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達到140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82.5億元,增長92%;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5億元,增長40.1%。企業利潤高速增長。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67億元,增長3.78倍。財稅收入大幅增加。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72億元,增長58.6%。在全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清城區取得了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六項指標總量第一和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項指標增速第一的好成績。
農業
清城區所轄鄉鎮曾是廣東省和原清遠縣的主要糧產區之一。1988年,撤縣建市設區之后,農業仍然為區內的基礎產業。至2003年,在城市面積不斷擴大、農田
清城區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區委、區政府調整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改革農業生產方式,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農業技術,提高水稻產量,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的城郊型農業,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農業生產逐步由傳統自給農業向現代商品農業轉變,全區農業總產值13.13億元,為1988年的4.58倍。 一、傳統農業水稻種植業是本區的傳統農業,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種植出來的大米質優價廉,市場需求量大。傳統水稻種植業有以下幾個特點:種植規模小;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等特點。 大部分年青的富余勞力紛紛“洗腳上田”,到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務工,在家鄉守著“一畝三分地”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土地丟荒現象較為嚴重。 二、特色農業清城區現有耕地25.7萬畝,山地面積3.7萬公頃。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是廣東省重點產糧區之一,也盛產花生、甘蔗、蔬菜、水果、筍、藥材、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區內畜牧水產資源豐富,清遠麻黃雞、烏鬃鵝馳名中外,其中馳名省港澳的清遠雞年產量達500萬只以上。生豬和水產品產量較大,是珠三角鮮活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乳鴿、花雀、瘦肉型豬和桂花魚、加州鱸魚等產量可觀。清城區農業的亮點: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效益農業。 三、生態農業生態農業: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
清城區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 2008年,該區農業農村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96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4%。其中種植業8.08億元,增長13.62%;牧業9.4億元,增長11.46%;漁業1.95億元,增長15.1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198元,增長14.9%,創下近年來最高增幅。全區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38萬畝,同比增2.2萬畝,增長4.9%;其中糧食面積27.5萬畝,總產8.4萬噸,分別增2.2%和18.3%;蔬菜面積12萬畝,產量17.3萬噸,增長7.4%;生豬出欄量23.7頭,增加0.81萬頭,增長3.5%;三鳥出欄量1447.36萬只,增加146.18萬只,增長11.23%;淡水養殖面積5.6萬畝,水產品產量2.65萬噸,增長6%,產值2.76億元,增長6%。禽畜水產養殖業繼續成為我區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
工業
清城區所轄行政區劃曾是廣東省和原清遠縣的主要糧產區及“三鳥”(雞、鵝、鴨的簡稱)產區之一,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工業生產底子薄弱。 建區后,區、鎮(街、場)二級黨委、政府(辦事處、場部)確立“工業立區、工業強區”的指導思想,建立和健全工業管理、服務機構,深入開展工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扶持和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全區工業生產結構和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形成了以電線電纜、建材陶瓷、制衣、電子、鋁材、銅材、塑料制品等為支柱產業、非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2003年,全區工業企業有2206家,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有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35億元,是1988年2.08億元的13倍多。工業成為區內國民生產的主要產業。 清城區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強大的資源優勢。傾力打造洲心工業園、荷興工業園、泰洋湖工業園、建材陶瓷工業城、金沙灘工業小區、泰基工業小區、雄興工業小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清遠市毅力工業城、清遠市科技工業城等多個杰出的工業園區,積極地帶動了城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清城區經濟運行良好。工業逐漸變成清城區經濟的主體,尤以輕工業為發達,初步形成電線電纜、陶瓷、醫藥、電子、建材、塑料、制衣等支柱產業。規模工業生產總量和增長速度躍居全市首位;支柱產業成為該區工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三資”企業工業增勢強勁,成為該區工業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撐點。
商業
1988年,區內有學宮、渠坑口、下廓、北門、洲心、源潭、高清城區石角鎮橋、龍塘、石角、興仁、界牌和城中路工業品等12個市場,建筑面積共3.24萬平方米。1991年,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集貿市場發展的若干規定》精神,區、鎮二級政府從市場用地、貸款、報建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加快農貿、集貿市場建設的步伐。農貿、集貿市場實行建設與管理相結合,由工商行政部門投資建設和管理。從1995年開始,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抓緊做好市場辦管脫鉤工作的通知》,農貿、集貿市場建設實行辦、管脫鉤,由社會投資建設,呈現多形式投資、多元化建設的局面。1989-2003年,相繼建成的農貿市場和集貿市場分別為:南埗市場、橋北綜合批發市場、松崗市場、新城中心市場、平安市場、白馬塱市場、下濠基市場、和順市場、銀洲市場、下廓市場、附城市場、先鋒市場、花廳市場、蓮塘市場、西門市場、昌記市場、城南市場、附城綜合市場、三角肉菜市場、名都肉菜市場、百嘉市場、銀盞市場、橋北水果批發市場,市場建筑面積共8萬平方米。截至2003年底,區內有農貿、集貿市場36個,建筑面積共11.2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