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縣隸屬于河北省邢臺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面積502平方公里,轄6鎮322個行政村,戶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鎮人口16874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清河縣域經濟發達,特色經濟為羊絨制品,被譽為“中國羊絨之都”,與寧晉縣同為是邢臺市的副經濟中心城市,被河北省列入全省首批擴權縣和優先培育的中等城市之一。河北省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縣城”榮譽稱號。 清河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區中心地帶,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鄭州、太原等大城市拱衛輻射內外,區位戰略潛力巨大。清河交通便利,距石家莊正定機場、濟南機場只有150公里路程,距天津港、青島港、黃驊港均在350公里以內;京九鐵路在清河設有二級站;青銀高速公路、邢臨高速公路、308國道和肅臨線、邢清線縱橫穿境,大廣高速在清河西部擦邊而過。2012年清河縣GDP總量108.61億元,位居河北省各縣57位。 清河縣是張姓的發源地,也是水滸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被國家授予“中國武松文化之鄉”稱號。電視劇《沃土》的故事起源和拍攝地,書籍《金瓶梅》故事起源地。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清河縣轄6個鎮1個辦事處 :葛仙莊鎮、連莊鎮、油坊鎮、謝爐鎮、王官莊鎮、壩營鎮、橋東辦事處。 葛仙莊鎮(Gexianzhuang Zhen),縣政府駐地。位于縣境西北部。面積121.93平方千米,人口9.37萬人(2002年)。轄23個社區、5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葛仙莊村。京九鐵路、308國道、邢(臺)德(州)公路過境。連莊鎮(Lianzhuang Zhen)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10.3千米。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5.34萬人(2002年)。轄5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連莊村。邢(臺)德(州)公路過境。
油坊鎮(Youfang Zhen)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3千米。面積71.5平方千米,人口4.78萬人(2002年)。轄4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柳莊村。308國道過境。謝爐鎮(Xielu Zhen)位于縣境中部。面積70.19平方千米,人口4.86萬人(2002年)。轄5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謝爐村。308國道、京九鐵路過境。王官莊鎮(Wangguanzhuang Zhen)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9千米。面積72.4平方千米,人口5.44萬人(2002年)。轄4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王官莊二村。邢(臺)德(州)公路過境。壩營鎮(Baying Zhen)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9千米。面積79.34平方千米,人口4.44萬人(2002年)。轄4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前壩營村。境內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漢代古墓——冢子。
人口編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清河縣戶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鎮人口168740人。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清河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地處黑龍港流域南運河西岸屬邢臺地區。東與山東省武城、夏津兩縣隔河相望西與威縣交界北與故城縣、南宮市為鄰南與臨西縣毗連。面積502平方公里,最大縱距28公里,最大橫距27公里。
地貌
清河縣系古黃河、海河等水系泛濫沖積而成,屬沖積平原,地面開闊,地勢較為平坦,西部和北部略高,地面坡降為一萬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海拔高程為28—31米。地貌分類為:沙丘平地、沙崗地,黃河古道和淺平洼地,小二坡地形,河旁洼地。
氣候
清河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節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冬季寒冷少雪。清河縣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23.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7。日照時數以5—6月較多,五月份最多為281.3小時,冬季較少,1月份最少為165.3小時。日照百分率5月份最多為65、7月份最少為47。太陽輻射年平均總量為121.1千卡/平方厘米。春夏較多,5月最多15.6千卡/平方厘米,冬季最少,12月最少5.6千卡/平方厘米。氣溫的變化為一峰一谷型,夏高冬低,春秋居中。年平均溫度12.8攝氏度,以6—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8攝氏度。12—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3.5攝氏度。清河縣降水年際變化大,年變化為單峰型,多雨年與少雨年可差5倍,最多年為1030毫米,最少年份為212毫米,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05.5毫米。
水文
清河縣為遠山河流沖積,湖積平原,屬第四系松散沉積物,總厚度為500-600米,沉積環境多變,沉積物受古河道多次擺動影響,水文水質較為復雜,地下水的分布與古河道有密切的關系,地下水總體由西南向東北。地層是沖積而成,地質多為粉砂粘性土壤,粘土、砂層在垂直方向上互相重迭分布、地下水蘊藏在裂陷和沙層中,屬孔隙水。 清河縣地處黃河古道,歷史上流經縣境河流有漳河、清河,分支有一字河、蔡河、七里河、屯氏河、屯氏別河、張甲河、趙王河等?,F存河流有衛運河、清涼江。
土壤
經1979年土壤普查,清河縣縣境內共劃分2個土類:潮土、新城沙土。5個亞類:潮土、鹽化潮土、褐化潮土、風沙土、沙丘。10個土屬;42個土種。 截至2014年,青河縣共有11個土類,以棕鈣土和淡栗鈣土為主,草場面積為143萬公頃,有耕地17萬公頃,農用耕地1.26萬公頃。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清河縣境內全年缺水,由境內降水自產徑流及衛運河、清涼江、清臨渠客水量組成。地上水資源總量平水年為13.75億立方米,偏枯年為6.33億立方米。地上水可利用量,50%保證率年份為2464.9萬立方米,75%保證率年份為3041.2萬立方米。地表徑流,歷年平均降水為27409.2立方米、徑流量1098.9萬立方米,地表徑流深度21.8毫米,徑流量占降水量的40%。地下水資源,50%保證率年份為5890萬立方米,75%保證率年份為5070.4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50%保證率年份為4896.6萬立方米,75%保證率年份為4222.3萬立方米。2013年,青河縣全年水資源總徑流量為9.9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為8億立方米,水能總量為23萬千瓦。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清河縣總土地面積745421.6畝,其中農業用地549030畝,非農業用地196391.6畝。耕地面積525993.6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70.56%。
林業資源
截至2014年,青河縣森林面積達14.15萬公頃,木材總蓄積量為730.5萬立方米。有木本植物110多種,喬木有紅松、云杉、冷杉、水典柳、胡桃楸、黃菠蘿、楊樹、椴樹、柞樹、榆樹、樺樹、色樹、春樹、落葉松、山槐、白牛槭、康椴、赤楊、暴馬子約30多種珍貴樹種。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青河縣有珍貴的野生動物幾十種,藥用植物100多種。野生動物有熊、馬鹿、紫貂、猞猁、獐子、水獺、野豬、黃鼬、香鼬、飛龍、沙半雞、林蛙等珍稀動物。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清河縣有礦種20余種,探明儲量有的15種,主要有煤、鐵礦石、瓷土、石英石、石灰石等38種礦產。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2年1至6月,清河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92億元,同比增長25.3%,增速比前5個月上升2.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65億元,同比增長34.2%,增速比前5個月上升3.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1811萬美元,同比下降4.7%,增速比前5個月上升79.5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619元,同比增長10.8%;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達13320元,同比增長1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74億元, 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9億元,分別增長20.7%和23.2%,增速分別比前5個月上升11.7和7.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截至2006年,清河縣累計改造中低產田8.5萬畝,植樹410萬株。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順利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全面完成。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9億元,是“九五”末的1.5倍,年均遞增9.3%。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增長,畜牧業有了較快發展,預計完成產值2.7億元,占農業產值的比重明顯加大。
第二產業
清河縣羊絨是清河的立縣產業,其產值、稅金分別占全縣的65%,產銷量占全國的60%,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之說。 截至2006年,清河縣擁有梳絨機2萬臺,紡紗生產線61條,半精紡紡紗錠5萬錠,電腦橫機500臺,手動針織橫機16000余臺,構建起集分梳、制條、紡紗、織衫、織布、制衣為一體的完善產業鏈條,形成了年加工多種動物纖維45000噸、織衫3600萬件、織布500萬米、紡紗6300噸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絨深加工集散地。截至2006年,清河與全國最大的毛衫銷售中心浙江濮院合作,開發建設了投資10億元、占地千畝的中國清河羊絨制品市場。市場緊鄰青銀高速、京九鐵路、308國道。已有10多個省、市和地區的320家企業商戶入駐,前來購物旅游的客流量日均2000多人,市場交易額突破2億元。2008年全縣加工山羊絨5000噸,占全國的50%。1-8月份,全縣加工各類無毛絨16000噸,同比增長8%,其中,山羊絨3500噸,同比增長13%,綿羊絨12100噸,同比增長7%;深加工發展勢頭強勁,紡紗5000多噸,同比增長30%,織布260萬米,同比增長20%,各類羊絨制品2000多萬件,同比增長60%。 截至2012年,清河縣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清河國際羊絨科技園區”已入駐企業115家,總投資60億元,先后被評為“全國十佳民營科技園區”和“中國羊絨民營科技示范園區”。 2012年1至6月,清河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 60.95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比前5個月上升3.4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14.52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比前5個月上升3.7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2年1至6月,清河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5.39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城鎮實現12.67億元,鄉村實現12.72億元,分別增長14.5%和15.6%。 2012年6月末,清河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04.14億元,比年初增加6.80億元,增長14.9%;其中儲蓄存款80.38億元,比年初增加5.88億元,增長17.1%。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0.24億元,比年初增加7.91億元,增長27.9%。存貸比為48.24%。
社會事業編輯交通
清河縣地處環渤海經濟區中心地帶,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鄭州、太原等大城市拱衛輻射內外,區位戰略潛力巨大。清河交通便利,距石家莊機場、濟南機場只有150公里路程,距天津港、青島港、黃驊港均在350公里以內;京九鐵路在清河設有二級站;青銀高速、邢臨高速、308國道和肅臨線、邢清線縱橫穿境,即將修建的大廣高速在清河西部擦邊而過。
歷史文化編輯姓氏文化
據清河舊志、家譜及口碑資料:清河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姓氏隨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而增減,歷經千數百年,形成了今日之諸多姓氏。宋以前,清河為商賈云、人文薈萃之地,人口多而姓氏雜。 清河縣是天下張姓的發源地,是世界張氏總會確定的2009年第四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的舉辦地。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張姓又是中國三大姓之一,在全球人數逾一億。張氏宗族其得姓地就在河北省清河縣。
語言文化
邢臺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的冀魯次方言區(舊稱“
冀魯官話區”)。由于邢臺歷史上處于直隸山東交界地帶,且有兩省六縣的“飛地”夾雜其間,地理復雜、風俗特殊,所以邢臺的方言具有“源流駁雜、語匯豐富”的特點。邢臺雖距北京較近,但與普通話在發音上差別很大,語匯也有一定差別,但語法則差別不大。語音與山東西北部方言接近,某些語匯明顯帶有山西方音。無論中國的語言專家還是自稱“中國通”的“老外”,面對滿口土語、侃侃而談的老農,往往也是“望土興嘆”不知所云。邢臺方言和這一帶的文化、風俗就好像一件件出土文物,既“土里土氣、又高深莫測”。邢臺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如它比普通話少了一個舌尖后濁輔音聲母r〔r〕;邢臺方言中還多出了一個舌面濁輔音聲母〔〕和一個舌根濁輔音聲母(ng)。如邢臺方言把“肉”、“人”讀作〔lu〕、〔l n〕,把“娘”、“?!弊x作i。
出土文物
清河縣出土的重要歷史文物包括:1989年在清河縣杜
村出土的商代白石斧子、1987年在清河縣刁樓莊的漢代六博棋盤、1987年在清河縣城關隆興寺舊址出土的宋代南無金華光佛多棱立柱、宋代陰刻花卉紋元寶枕、2006年在清河縣陳二莊村南出土的漢白玉石佛、1987年在清河縣邱家那村出土的唐代孫建墓志和孫玄則墓志等。
教育編輯2014年金秋始,邢臺市清河縣開始實施免費高中教育。清河縣率先擴大免費范圍,由該縣縣財政出資免除高中階段學費,成為邢臺市首個實現12年制免費教育的縣?!澳壳熬妥x高中的人數來看,每年約有3000多名學生受益于這項政策,但相應地縣財政需要多負擔300萬相關費用。
風景名勝編輯武松公園武松公園落成于清河縣中心區,始建于1997年5月,占地面積166畝。其鑒古照今的雄渾風格和空靈悠遠的景色意韻,構成了京九線上一道嶄新的風景,使經濟繁榮的地域特色溶入了更加濃郁的文化氣息。規模龐大的仿古式群景建筑、園林式風格布局,滲透著大量的歷史知識,逼真地再現了一些文化古跡和傳說故事。 快活林公園
清河縣快活林旅游區位于縣城西部王什莊,邢清公路沿線,占地面積九千余畝,距京九鐵路清河城站三公里,區內景點建設以《水滸》、《清河縣志》及民間有關本縣英雄武松的傳說為依據,集《威震景陽崗》、《怒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平憤除井霸》、《大鬧飛支浦》、《血濺鴛鴦樓》等故事,展示英雄形象,再現古林風貌。 新世紀廣場新世紀廣場位于清河國際羊絨科技園區中心位置,占地面積330畝,由清華大學按照國際一流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整個廣場自南向北分為三個區,自2002年8月開工建設以來,已投資2700萬元建成了廣場Ⅰ區、Ⅱ區和Ⅲ區。清河湖公園清河湖公園位于城北2公里處,整個園區植花木10萬株,內有23畝水泊人工湖,湖內共有景點30余處,亭、臺、樓、榭、橋、廊、林、苑均按高規格構筑。 漢王古墓在辛集鄉冢子村西30米處有一座大圓形土丘,谷名冢子。冢子周圍原有8座小冢子,并稱清河九冢。8座小冢子已毀壞。根據已被毀壞的8座小冢子的出土文物斷定,此冢子為漢代墓。198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植古墓武植古墓(又名:武大郎墓)位武植古墓于縣城東部2公里處。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 老城墻老城墻位于清河縣政府西2.5公里處,即古貝州城東南角內,建于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此城池東西長1000米,南北長750米,呈橢圓形。城墻的里外兩面都是用七層砌,中間用土夯筑,上百用1尺厚的灰渣封頂,高3丈,寬2丈,有東、西、南三門、無北門。城內舊衙、廟、城隍廟、戲樓等,金磚硫璃瓦,雕梁畫柱的古建筑物,建筑藝術較高。1982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編輯清河縣著名人物有:西漢大儒張禹 ,東漢重臣白馬令李云,十六國北魏大將張讜,南北朝天文歷數學家張恒、張子信;唐代巾幗學士《女論語》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學者顧隨等諸多名人志士。 從東漢到五代的九百年間,有二十多位宰相,如三國時的崔林、北朝時的崔逞、崔宏、唐代的孫處約、張文瓘、傅游藝、張錫、崔圓、崔群、崔神基、崔龜從、崔慎由、崔彥昭,后梁的張歸霸等。崔林,三國魏時人,早年他到幽州做刺史。因不會巴結上司,被降職為河間太守。后由于崔林才能出眾,被提升為大鴻臚,負責接待少數民族的使節。黃初七年(226)魏明帝即位,崔林賜爵光祿勛,不久又出任司隸校尉。景初二年(238)崔林被任命為司空。于正始五年(508)離開人世。崔宏,北魏時人,自幼天資聰明,有冀州神童之稱。張文瓘,初唐時人,曾三次出任唐高宗李治的宰相。文瓘活到三十七歲,逝于任上。因他孝敬皇帝,特敕詔陪葬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