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縣古名寬州,位于黃河陜晉峽谷西岸,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地處東經109°55′27"~110°38′50",北緯36°57′30"~37°25′,是扼守延安、關中之要地。東西長95千米,南北寬55千米。面積1881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總面積0.91%,占榆林市總面積的4.31%。包西鐵路、210國道穿境西而過,渭清公路、210國道交匯于縣城。全縣下轄7鄉8鎮1街道辦事處,640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至2010年底清澗縣人口22萬,農業人口有19.1萬人,非農業人口1.93萬人,(占總人口的9.2%),人口密度為112人/平方千米。清澗縣是中國紅棗之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享譽全國的“紅棗之鄉”、“道情之鄉”、“石板之鄉”、“粉條之鄉”。
陜西榆林清澗縣
歷史沿革編輯地名來源
慶歷元年(1041年)宋仁宗放棄了進攻方針,改而采取范仲淹的守策。范仲淹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等相應的措施。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筑寨堡,建立軍事據點。范仲淹的部下種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里古寬州的故壘上筑城。這里地處要沖,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范仲淹采納了這個意見,派種世衡率兵前去修筑,夏兵來爭,種世衡就一邊作戰一邊搶修。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于從地下150尺處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為青澗城。
建置沿革
東周襄王十七年(前635)獫狁被晉文公攘居西河圁(禿尾河)洛間,史稱白狄,清澗縣由白狄族居住。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屬秦。秦時屬上郡膚施、陽周2縣。西漢時屬漢上郡、圁陰。莽新為方陰縣。建安二十年(215)被羌族和匈奴占據。三國至西晉,匈奴與漢錯居。魏黃初元年(220)地為魏國并州所轄。西晉統一后,屬晉國并州。東晉十六國時,先后為漢(前趙)、后趙、前秦、后秦領地。義熙三年(407)匈奴酋長劉勃勃叛秦建夏,本境隸夏。南北朝時先后為北魏、西魏和后周所轄。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境內首設朔方縣,屬東夏州朔方郡。神龜元年(518)置城中縣。西魏大統十二年(546)設綏德縣(治今縣折家坪鎮境)。廢帝元年(552)析置延陵縣。隋代先后屬雕陰郡綏德、城平、延??h。唐武德元年(618)屬并州道綏州。貞觀元年(627)屬關內道。二年屬延州。九年(635)境內置渾州,后渾州寬州并設寬州。后梁屬忠義軍。后唐隸延州彰武軍。北宋初歸陜西路,繼屬永興軍路。北宋至道年間,為西夏所據,縣廢??刀ㄔ?1040)筑土城。慶歷元年(1041)隸鄜延路。元豐七年(1084)設青澗城。元符二年(1099)隸綏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青澗城升為青澗縣,隸鄜延路綏德州。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青澗歸蒙古汗國。元代屬陜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青澗歸明,隸綏德州。四年(1371)縣名改為清澗。成化九年(1473)隸延綏鎮榆林道。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屬延安府。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占領陜西,改清澗縣為天波府。清順治二年(1645)復稱清澗縣,仍屬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綏德州升為直隸州,領清澗、米脂2縣。民國間,隸屬幾度變化。1913年,清澗縣屬陜西省榆林道。1926年廢道,為省直管縣。1935年11月,大部地域屬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陜北省所轄。1937年12月,為統一戰線區所轄。1940年3月,屬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1949年5月,隸屬陜北行署綏德分區。1950年1月,屬陜西省綏德分區所轄。1956年10月隸榆林專區。1958年12月,并入綏德縣,1959年3月,清澗成為中心鄉,仍隸榆林專區綏德縣。1961年,恢復清澗縣,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2年,榆林地區改為榆林市,清澗縣屬榆林市轄縣。
清澗縣城全景行政區劃編輯
清澗縣地圖1950年12月,清澗縣撤并調整為城關、玉家河(原東陽區)、高杰村、解家溝、店則溝、石嘴驛、折家坪7區(依次稱一、二、三、四、五、六、七區),38鄉(市)。1952年秋,增設寨溝區(八區)、李家塔區(九區);清澗縣為9區52鄉(市)。1956年3月,原9區合并為城關、石嘴驛、店則溝、玉家河、解家溝5區,26個鄉。1958年9月,撤區并鄉,建立城關、郝家墕、石嘴驛、樂堂堡、折家坪、下二十里鋪、李家塔、店則溝、玉家河、雙廟河、解家溝、高杰村和寨溝13個人民公社。12月,清澗并入綏德縣,城關公社改稱清澗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復縣制前夕,增置東拉河、老舍窠、二郎山和石盤4個公社。1964年10月,城關公社更稱師家園則公社,并析設城關鎮。1984年行政機構改革中,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取消生產大隊,清澗縣轄4鎮、14鄉,639個行政村,700個自然村。 街道辦直轄
寬洲鎮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個居委會,師家園則、西武家溝、劉家堿、樓灣、西溝砭、赤土溝、下七里灣、石臺寺、棗林、呂家堿、白家圪嶗、韓家堿、南武家溝、東門灣、雒家堿、劉家灣、惠家廟、大岔、小岔、坡底河、賀家堿、葛家岔、陳家塔、任家坬、麻谷岔、樓則塔、柏樹坬、上十里鋪、高家溝、朱家溝、周家店則、苗家溝、馬家溝、李家溝、上七里灣、牛家灣、小牛家溝、康家圪臺、加家圪臺、西郝家溝、王家灣、豐太腰、鮑家渠、鮑家溝、呼家河、下劉家川、上劉家川、呼家岔、四合隊、王家溝、李家河、辛家崖52個行政村
石咀驛鎮轄石嘴驛、慕家河、李西溝、牛家溝、賈家溝、棗林則溝、吳家溝、槐卜堿、盆則溝、馮家渠、王家堡、康家灣、石場溝、師家川、王家砭、郝家南溝、張家渠、二郎岔、柳溝、中莊、橋渠、徐家河、惠家河、糜山河、神咀河、寺則河、宋家坪、呼家塌、高郝家溝、盤石岔、榆灣則、拓家灣,郝家墕、洞則溝、湫池溝、徐家圪嶗、曹家塌、郝家寨則、芝芳皋、郝家上山、郝家興莊、賀家灣、唐家河、駝巷、郭家咀、高里寺、康小慕家溝、趙家灣、前馬蘭岔、后馬蘭岔、郝西家溝、大碾河、慕家興莊、賀家岔、孫家河、武家溝、老莊里、郝家山、楊小慕家溝、郝家灣60個行政村
折家坪鎮轄折家坪、西袁家溝、清水灣、白家坪、小折家溝、白家岔、西馬家溝、丁家溝、馬家岔、景家河、惠家岔、挑嶺山、王家崖、王化家溝、西賀家溝、馮家溝、滴水崖、前張家岔、中張家岔、后張家岔、大折家溝、王家塌、白家峁、井道咀、薛家東溝、賀老溝、陳家坪、大陳家溝、麻池溝、西溝、胡家溝、小陳家溝、大咀山、楊家溝、寺賀也、代家坪、李家咀、白家溝39行政村
樂堂堡鄉轄樂堂堡、趙家溝、柳溝、主腰坪、楊家畔、高山河、奧林寺、榆山溝、張家坪則、麻則岔、李家溝、劉家河、曹家溝、師家溝、楊家溝、薛家坪、寨則灣、大陳家河、上廿里鋪、坡家溝、董家溝、李家岔、高家堿、薛家渠、李家石磕、澗溝峪、周家圪嶗、陳家圪駝、陳家澗溝29個行政村
玉家河鎮轄舍峪里、李家畔、冷水坪、李家洼、趙家畔、馬家畔、劉家畔、王家河、野橋畔、王家洼、師家坪、賀家溝、樓溝、趙家洼、趙家溝、賀家洼、前張家河、呼家坪、惠家坪、劉家山、棗坪里、后張家河、辛家溝、王家坪、陳家河、何家山、棗山里、腰里、寺家山、莊河里、老莊里、北山里33個行政村
高杰村鎮轄河口、玉家山、張家畔、辛關、李家崖、高坪洼、羊曲山、大有坪、高家洼、南洼里、賀家灣、崖頭、馬其山、瓦窯溝、木家山、白家山、后坪里、高杰村、賀家山、南山里、井家山、后山里、前劉家山、莊頭、麻家山、東白家畔、東連洼、鹿塬、李家也、呼家山、棗坪塌、圪桐洼、袁家溝、井洼山、趙家山、西白家畔、崔家塌、劉家洼、鄧家洼、井家洼、胡昌坪、進士頭42個行政村
李家塔鎮轄李家塔、軍家屯、三合、軍莊、大舍溝、鐵連溝、樓上、長柏溝、腮羅也、董家溝、惠家圪嶗、前蔣家塌、后蔣家塌、王家溝、東郝家溝、西惠家園則、交草溝、劉家圪嶗、邵家坪、高柳樹、李家川、郝家石堿、前韓家山、張家溝、西山里、韓家辛莊、后韓家山、賀家圪嶗、鄧家圪嶗、席家圪嶗、安家畔、李家坪、高家溝、李竇家渠、樊家岔、馮家莊、西里坬、劉家石磕、李家溝、井河峁、東拉河、東陳家山、郝家溝、生家坬、韓家溝、惠家圪嶗、沙家河、呂家山、林家圪嶗、上山里、梁家渠、榆樹坬、左家山、郝家畔、王馬家圪嶗、黃土坬、曹家坬、后崾里、西則坬、榆樹崾、薛家渠、韓家坪則、西王家山、霍家溝、關家溝、李虎坪、東楊家渠、閆家圪嶗、下山里、葛家渠、薛家山、上石峪、寺家塔、小莊則畔、李家山、呼家坬、郝家坪77個行政村
店則溝鎮轄陳劉家山、高家畔、相家渠、張家渠、黃薛家山、楊曲山、中山里、蓮花山、王家渠、胡家圪嶗、東劉家河、惠家園則、石家也、高家渠、店則溝、李家渠、任家畔、西北山、李家洼、劉國家山、薛家樓、鄧家川、鄧馬家圪嶗、牙圪坨、高家川、蘇家塌、東陳家河、郝家畔、王家畔、崔家岔、馬白溝、吳家坪、吳家溝、吳家河、杜家圪臺、劉家山、高家峁、高石峁、文家洼、王家峁、王家洼、張家石堿、園則溝、第八家山、張家圪臺、馬家西溝、棗坪則、李家鼻、岳家岔、崖腰溝、陳家圪臺、榆皮溝、暖泉洼、安橋溝、上高家洼、峪口56個行政村
解家溝鎮轄解家溝、樹桐溝、南山里、劉家塔、棗林山、王家山、賀家坬、彩珠山、寺也里、郝家坬、劉家山、龍兒溝、河渠里、安則畔、安則山、花巖寺、坪福腰、宋家山、橋溝里、馬家塔、郝家山、關家溝、片家坬、王家坬、葉則咀、呼家山、學武、渠則圪臺、白家川、薛家川、李家渠、窯則上、張家川、寨溝、黨家川、蘇家渠、張家砭、黨家桐、石畔、合石溝、鄧陽山、梁家山、周家山、上峁里、楊家山、劉家坬、高家溝、劉家塔、石溝、辛家山、李家塔、官道山,二郎山、杏坬里、薛家渠、小黃畔、吳家山、黃家畔、下榆山、南溝里、王家塬、榆上山、榆下山、河坪溝、西莊里、白家塬、魚家塬、大東山、樓則峁、桐樹峁、小馬家山、大馬家山、呂溝里、計家溝、下朱家山、上朱家山、賀家山、劉家畔、東賀家溝、麻家畔、張家山、郝村、韓家山、李家坬84個行政村
下廿里鋪鄉轄師家灣、八斗岔、梁家岔、梨家灣、鮑家溝、崔家溝、前進村、下十里鋪、鄧家溝、賀家川、營田、韓家塬、張家堿、高家堿、霍家坪、槐卜堿、韓家堿、賀家塬、惠家村、下賀家溝、寨家溝、后蔣軍溝、老柳卜、玉瓦塬、趙家崖腰、背峁河、先進村、寺家堿、李家圪臺、朱家崖腰、康家圪瘩、張家坪、王家堿、前蔣軍溝、徐家溝、劉家堿、任家河、韓家洼、鮑家塬、王家寺、霍家河、下廿里鋪、雷家圪嶗43個行政村
雙廟河鄉轄徐家塬、下張家山、賀家畔、呼家山、郭家河、安家畔、師建莊、劉家腰、石家河、前郝家山、打居河、桑浪河、東溝河、王山河、王家山、后長咀、藺家洼、麻雁塌、高界里、棗咀河、雙廟河、楊家渠、房家河、后郝家山、董家山、寨腰里、惠劉家山、肖家山、高家畔、龍坪、曹張家山、井家渠、韓家溝、李家山、郝家河、趙家河、惠家溝、呂家河、王家溝、支山洼、南洼里、前惠家河、后惠家河、惠家山、惠家塬、劉家河、尚家山、劉張家山等53個行政村
老舍窠鄉轄王宿里、盤低里、邢家塌、川口、白家渠、小腰畔、馬家山、寨山里、西山里、官停河、柴空畔、直川山、常家洼、后洼里、白家圪塔、石橋山、窨則溝、楊溝、化家山、井高坪、楊家山、龍頭山、老舍古、芋則溝、霍家下山、曹家渠、劉青家畔、白李家河、羅河、前梅家坪、后梅家坪、石堿里、陳家山、辛家河、邢家溝、寨山石坪、寺家崖、東師家溝、白郝家石堿、西王家洼、洼舍溝、陳家溝、辛家山、楊塌里44個行政村
石盤鄉轄馬花坪、韓家山、曹家洼、窯則上、棗莊溝、上喜畔、碌碡峁、上坪、西山里、黃沙峁、劉家畔、黃家山、周家山、劉井畔、郭家峁、王而腰、郭家圮嶗、寺塌里、普陽溝、陽溝里、石盤、窯則山、大舍古、柏咀里、鐵里溝、張家坡、李家也、姜家灣28個行政村
清澗縣
清澗縣地處陜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黃河中游、無定河下游。地理坐標位于東經109°55’~110°38’,北緯36°57’~37°25’。東臨黃河與山西省石樓、柳林2縣隔河相望,西濱子長,南接延川,北靠綏德,西北與子洲毗鄰。距西安508公里,距榆林178公里。
地形地貌
清澗縣森林清澗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清澗縣除有小面積川臺地和殘塬地外,絕大部分是峁梁溝壑。地勢西北偏高(海拔高度900~1200米),東南較低(海拔570~900米)。以無定河為界,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地區,東臨黃河,為峽谷丘陵,地理意義較明顯。其東距黃河比西距無定河近,且侵蝕基準低。河流溝道相對切割深度150~200米。溝谷狹窄,溝谷坡度35°~75°。水土流失嚴重。西部地區黃土層厚,相對切割深度100~200米。多峁梁,峁小梁短,峁多梁少,溝壑發育,地面破碎。流水和重力侵蝕嚴重,溝谷的中、下段多切入基巖,溝底常有一級沖積臺地和洪積臺地。秀延河、無定河(高杰村以上)兩岸為沖積川道,地勢平坦。
氣候
清澗縣清澗縣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暖氣團漸漸增強北進,氣溫漸高,降水增多。氣溫日差較大,易有寒潮、霜凍和大風等天氣。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雨量集中,多為雷陣雨,并伴有強烈大風。雨量分布極不均勻。初秋多出現連續淫雨天氣。冬季受強大的西伯利亞冷空氣的控制和侵襲,氣候寒冷而干燥,降水極少。 清澗縣年平均氣溫為9.6°C。1月份平均氣溫-6.8°C,7月份平均氣溫23.8°C,年平均最高氣溫16.5°C,年極端高溫38.1°C,年平均最低氣溫3.7°C,年極端低溫為-22.6°C。 清澗縣年均降水505毫米,最大降水量735.3毫米(1964年),最小254.7毫米。降雨主要集中于6至8月,占年降水總量80%左右。
水文
清澗縣境內河流屬于黃河流域。一級河流黃河,三級河流無定河,四級河流秀延河,四級以下河流295條,河流總長度662千米。河道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308.8億立方米,其中年產徑流總量0.9億立方米。 清澗縣境內最大河流為黃河,由石盤鄉上坪村至雙廟河鄉賀家畔村,流經石盤、解家溝、高杰村、玉家河、雙廟河5個鄉鎮。境內流程57千米,流域面積407.8平方千米,平均流量933.32立方米/秒,年總流量294.3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無定河,境內流程69.9千米,高杰村鎮河口村注入黃河;秀延河,境內流程28.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