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縣,隸屬四川省眉山市。位于西南地區成都平原西南部,北接東坡區,南鄰樂山,西望峨眉,地理位置優越?,F轄青城鎮、南城鎮、黑龍鎮、西龍鎮等七鎮三鄉。青神縣總面積3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7029人??h治所地處青城鎮。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蠶叢故里,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蘇軾第二故鄉”、“中國椪柑之鄉” 、“中國竹編藝術之鄉”。
青衣神青神縣以崇祀蠶叢氏“青衣而教民農桑,民皆神之”得名。西魏恭帝元年(554)設立青衣縣。北周保定二年(562)改青神縣。據《今縣釋名》:“昔蠶叢氏衣青以勤農業,西魏置青衣縣于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后周因名縣?!币徽f因古蜀國王蠶叢,曾衣青衣以行蠶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1958年并入眉山縣為青神區,1962年復置青神縣。1997年劃歸新成立的眉山地區管轄?,F屬地級眉山市管轄。1996年,青神縣面積386.8平方千米,人口約20.1萬人。轄4個鎮、14個鄉:城廂鎮、瑞豐鎮、黑龍鎮、漢陽鎮、西龍鄉、甕家鄉、羅灣鄉、青竹鄉、高臺鄉、白果鄉、桂花鄉、天廟鄉、羅波鄉、河壩子鄉、觀金鄉、南城鄉、天池鄉、青城鄉??h政府駐城廂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青神縣常住總人口198997人,其中:城廂鎮20034人、瑞峰鎮10807人、漢陽鎮10429人、黑龍鎮16119人、桂花鄉5710人、西龍鄉11490人、白果鄉6317人、羅灣鄉8167人、河壩子鄉9605人、高臺鄉11827人、南城鄉20776人、天池鄉3503人、羅波鄉10198人、天廟鄉4887人、甕家鄉7071人、觀金鄉7634人、青竹鄉11435人、青城鄉22988人。2004年,青神縣轄城廂、瑞峰、漢陽、黑龍、南城、西龍、河壩子7個鎮和桂花、白果、羅塆、高臺、天池、羅波、天廟、甕家、觀金、青竹、青城11個鄉。2005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3號)批復青神縣撤銷青城、青竹、天池、天廟、甕家、羅彎、觀金、桂花8個鄉,擴大6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城廂鎮更名為青城鎮,將原青城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青城鎮。青城鎮政府駐鹽關路3號?!⒃嘀襦l所屬行政區域并入黑龍鎮。黑龍鎮政府駐黑龍場?!⒃斐剜l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瑞峰鎮。瑞峰鎮政府駐劉家場?!⒃鞆R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羅波鄉。羅波鄉政府駐羅寶渡?!⒃^金、桂花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西龍鎮。西龍鎮政府駐西龍場?!⒃Y家、羅彎2個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白果鄉。白果鄉政府駐白果渡。同年5月12日,眉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青神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眉府函[2005]31號)批復內容基本與川府民政[2005]13號相同,不同的是:城廂鎮更名為青城鎮……鹽關路3號,同時增掛城廂街道辦事處牌子。2005年,青神縣轄青城、瑞峰、漢陽、黑龍、南城、西龍、河壩子7個鎮和白果、高臺、羅波3個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青神縣常住總人口167559人,其中:漢陽鎮7332人,河壩子鎮7039人,南城鎮18526人,青城鎮37039人,瑞峰鎮11316人,黑龍鎮23595人,西龍鎮22543人,高臺鄉9362人,白果鄉17050人,羅波鄉13757人。
行政區劃編輯青神縣轄7鎮(青城鎮、瑞峰鎮、漢陽鎮、黑龍鎮、西龍鎮、河壩子鎮、南城鎮)、3鄉(白果鄉、高臺鄉、羅波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青神縣地處東經103°41ˊ-103°59ˊ、北緯29°42ˊ30"-29°55ˊ33"之間,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邊緣,屬川西平原與川西丘陵接壤的過渡帶。北接眉山,南靠樂山,西與夾江接壤,東與井研連界。幅員面積386.8平方公里。
青神縣
地貌
青神縣地貌以縣城為中心,呈盆地狀,有明顯的壩丘之分。東部以龍泉山脈為主體,山嶺連綿起伏,稱為“東山”;西部以眉山向斜南東翼延伸部分為主體,丘陵逶迤相續,稱為“西山”?!皟缮健备艚h峙,形成盆周。中部為岷江沖積平壩,地勢平坦開闊??h治青城鎮就座落在平壩中心??h內江河縱橫、溪流交錯,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
氣候
青神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范疇。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
青神縣白果鄉沛,四季分明,冬遲春早,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7.1℃,日照1181.7小時,夏季平均氣溫25.5℃,冬季7.7℃,春秋兩季17.5℃,年無霜期平均313天。全年平均降雨量1132毫米,常年振幅在805—1678毫米之間。由于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勻,夏季占年降水量58%。7—8月為降水集中期。秋季占13.9%,冬季占4.3%,春季占23.3%。2011年平均氣溫16.9℃,比上年平均低0.1℃;年總降水量698.1毫米,比上年平均降水量減少453.9毫米,較歷年偏少36%;全年日照時數1112.3小時,比上年增加137.4小時;無霜期317天,比上年平均無霜期多18天。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①磚用頁巖礦青神縣截止2001年底,全縣保有資源儲量礦區12處,年開采量約為10萬m3,全縣資源儲量>2690萬m3。②石英砂巖截止2001年底,全縣保有資源儲量礦區5處,保有資源儲量>106萬噸。全縣保有資源儲量礦區3處,地質工作程度較低。③砂卵石截止2001年底,全縣年開采量約為100萬m3;全縣資源儲量>1800.16萬m3。
水資源
青神雨量充沛,江河溪溝密布,水資源豐富。年降水量4.4421億立方米,天然地表徑流量1.9775億立方米。降水量與天然地表徑流量的區域分布比較均勻,總體上呈西南向東北遞減趨勢??h內地下水總量為0.1448億立方米。按地質構造部位與地形、巖性的不同,其蘊藏量分布形式可分為4種類型:①孔隙潛水層;②上層滯水與弱孔隙水層;③弱裂隙水層;④基巖裂隙、孔隙水層。 全縣江河的客水量150.33億立方米,相當于境內天然地表徑流量的75倍,其中:岷江于流量為142億立方米,占93.2%:粵江、沙溪、筒車、思漾、金牛5河為8033億立方米,占6.8%??退磕昀昧窟_0.486億立方米,占全部水資源年利用量的6904%。
動植物資源
青神縣主要有:野兔、野貓、果子貍等近十種獸類;家燕、白鷺、竹雞等近30種鳥類;黃辣丁、白鰱、烏魚等近20種魚類;還有近40種昆蟲及其他動物。據調查,境內木本類植物有150余種,其中主要品種有90余種:用才林木46種,經濟林木25種,灌木20余種:竹類植物有15個品種,如慈竹、水竹、楠竹等; 藤木15種和草本類數目若干;苔、藻、蘚類有葉苔、團藻、青蘚等;自然菌類主要有豆雞菇、大腳菌等。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青神縣城鄉居民總計66075戶,總人口197029人,其中男性9.98萬人,女性9.75萬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2∶100;農業人口16.07萬人,非農業人口3.66萬人,占22.63%;全年出生2051人,人口出生率10.43‰;人口自然增長率2.9‰,增0.7個百分點。主要民族有彝族、回族、苗族和藏族。
經濟概況編輯經濟發展
2011年,青神縣GDP達42.83億元,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6億元,增長3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1元,增長15.8%;農民人均純收入7061元,增長20.2%;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15︰60︰25。
第一產業
四川省青神縣南城鎮婦女在編制竹編作品青神縣境內農耕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紅苕為主,年糧食產量9萬噸,花生和油菜籽等油料總產達 5800 噸,經濟作物以椏柑、茶葉、土煙、甘蔗、蔬菜為主,養殖業以生豬、雞、蠶桑等為主。2011年,青神縣以“全域景區化·錦繡新青神”為主線,統籌協調全縣“三農”工作,強力推進省級新農村示范片和特色效益農業基地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夯實,農業產業化不斷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長足進步。全縣糧食總產96301噸,比上年增長0.7%,其中小春糧食總產16700噸,大春糧食總產 79601噸;新建茶園2000畝;水果產量54312噸,增8.7%。農業增加值實現6.55億元,增3.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061元,增20.22%。種植業2011年,青神縣開展新型農民培訓1980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6.64萬人次,新建沼氣池0.1萬口,建設高標準良田0.35萬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00萬元,對上爭取項目15個、爭取資金1552.22萬元,招商引資7309萬元。糧食播種面積25.85萬畝,糧食總產量9.63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種植業部份增收559元,椪柑、茶園、蔬菜和蠶??偯娣e分別達到20萬畝、4.8萬畝、4.5萬畝和0.8萬畝。2011年,青神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85萬畝,糧食總產量9.63萬噸,其中:小麥4.81萬畝1.24萬噸,洋芋3.18萬畝0.7萬噸,水稻11.39萬畝5.53萬噸,紅苕3.46萬畝1.05萬噸,玉米2.6萬畝0.96萬噸,大豆等其它作物0.41萬畝0.12萬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6.36萬畝,其中:油菜籽5.25萬畝0.59萬噸,花生0.88萬畝0.16萬噸,甘蔗0.09萬畝0.31萬噸,土煙0.14萬畝0.02萬噸。蠶桑業2011年,青神縣小蠶共育3000張,推廣新品種“兩廣2號”3000張,推廣新型復合微生物肥75噸,蠶農增收40多萬元。全縣省力化養蠶推廣使用60%以上,優良簇具推廣使用95%以上。2011年,全縣發放蠶種6245張,產繭20.2萬公斤,蠶農養蠶收入650余萬元,新栽桑90畝,低產桑改造550畝。畜牧業2011年,青神縣全年出欄生豬24.08萬頭,其中DLY生豬32萬頭,出欄小家禽262萬只,出欄肉兔72.99萬只;出欄肉牛7081頭、肉羊1.64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為45308噸、9385噸、11491噸。全縣牧業產值達10億元,增加值2.52億元,增4.4%;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增加330元。林業2011年,青神縣實現林產業產值16億元,增加值1798萬元,增長8.4%;農民從林業上獲得的人均純收入達1000元。2011年,竹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有4家,有企業職工2000人,包括造紙的企業2家、竹編企業2家;另外,全縣從事竹類經營的大戶有16戶,包括種植大戶5戶、竹家俱經營大戶11戶。全縣竹產業實現產值近8億元。
第二產業
2011年,青神縣完成工業投入14.35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技改投入14.5 億元。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9.67億元,增速22.1%;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57億元;實現利潤4.83億元;工業入庫稅金1.34億元青神縣。青神縣有工業企業269戶,其中:機械企業120戶,紡織企業17戶,醫化企業24戶,竹木企業24戶,其他84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1戶。形成機械、紡織、醫化、竹紙四大支柱產業。機械2011年,青神縣機械企業124戶(含個體工商戶22戶),從業人數6500人,從事設計和工藝的技術人員450人,占6.9%。其中,規模以上15戶,2011年實現產值20.8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下同)的27.3%;實現增加值6.3億元、利潤1.81億元和稅金8916萬元。,分別占全縣的32%、56.6%和63.7%主要生產機械鑄件、基礎(含汽車)零部件、冰箱壓縮機、木工機床、飼料機械、球磨機等機械產品,可年產鑄件12萬噸、基礎零部件23萬噸、冰箱壓縮機800萬臺、木工機械7000臺。紡織工業2011年,青神縣規模以上紡織企業7戶,總資產5.26億元,從業人數1946人;實現銷售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40.35 %,總量占全縣比重達17.88%;實現利潤3563萬元。醫藥化工2011年,青神縣有規模以上化工企業7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3戶(彩虹制藥、民威林產、民眾日化),醫化產業2011年,實現產值10.63億元,銷售收入10.45億元;工業增加值2.68億元,同比增長19.64%;工業利潤1150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青神縣有個體私營企業5715戶;從業人員3.03萬人;注冊資金10.25億元,戶均注冊18萬元,增16.9%;完成總產值28.48億元;實現銷售總額(或營業收入)40.6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7億元。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7.41億元,增速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3.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民營經濟增加值5.1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95億元;第三產業民營經濟增加值7.3億元;民營經濟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64.0%。
社會編輯社保
青神縣風光2011年,青神縣累計投入資金7.5億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萬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資金990.5萬元,城鎮新增就業872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4%以內,“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社會保險參保53570人次,6235名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發放城鄉低保金5944萬元、醫療救助金1058萬元。新(改)建5所中心敬老院(福利院),有入住意愿的五保戶入住率達100%。新建廉租住房440套、公租房300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81.81萬元。
科技
2011年,青神縣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39項,申報專利263件,授權239件,實施專利技術轉化236項;被評為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
教育
2011年,青神縣投入1億多元,新建、維修校舍11萬平方米;城區教育“23311”格局基本形成;“兩免一補”全面落實;職教攻堅全面完成;竹編藝術職業學校掛牌招生;完成“兩基”迎國檢準備。
醫療衛生
2011年,青神縣累計投入5000多萬元,完成縣中醫院等4所縣級醫療機構、10所鄉鎮衛生院和30所村衛生室新(改、擴)建。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人數18465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9.2%。首次評選縣“十大名醫”和“十佳護士”。
文化
2011年,青神縣青神竹編藝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青神捻條畫藝術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農家書屋全覆蓋;縣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三級館?!肚嗌窆适隆窐s獲中國地方臺方言劇評比一等獎。青神竹編青神竹編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青神先民們就生產、生活方面廣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間(827-835),青神就用竹編簍填石修建青神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鴻化堰,攔岷江水灌溉農田。民間用竹啟成篾條(片)編竹席曬東西,編成篼筐盛東西,編成簸箕養蠶、編成扇納涼等。到了宋代,青神竹編扇就比較精兵細美觀了,到了青光緒年間(1875年),青神的竹編扇就相當精美了,被列為朝廷貢品,稱為“宮扇”,被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竹編藝術產業化,規模大、藝術含量高、品種多、效益好的特點,在中國獨占鰲頭。
交通編輯公路
青神縣街道青神縣有縣道9條,140.3公里 ;鄉道9條,50.3公里;村道290.9公里,專用公路3.6 公里。公路總里程485.1公里,省道2.13公里。全縣公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125公里,境內公路、水泥路縱橫交錯,鄉村社水泥路通戶率為全國之最,形成水泥路網絡。成樂高速路穿境而過。經眉青二級公路20分鐘可到眉山火車站,貨運、客運十分方便。2011年成棉樂鐵路客運專線、眉青快速通道加快建設,青神交通大改變。2011年,累計完成投入15億元。成綿樂鐵路客運專線取道我縣17.25公里并設立青神站;眉青快速通道工程破土動工;啟動岷江漢陽電航樞紐工程。青關路、青夾路、青井路、青仁路全面完成新(改)建。蒲江—青神—井研高速公路列入全省高速公路網絡規劃。全縣鄉道硬化率達100%,村社道路和入戶道路硬化率達87%。
鐵路
2014年12月20日,成綿樂城際鐵路正式投運,設有青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