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下轄縣,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南端,東南以明長城為界,與山西省平魯區、偏關縣接壤;西瀕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北臨古勒半幾河與和林格爾縣毗鄰;西北方與托克托縣相傍,整體位置處于“蒙、陜、晉”三省交界和“呼、包、鄂”經濟技術開發區腹地。清水河縣總面積2859平方公里,縣境內居住有漢、蒙古、滿、回等12個民族,2012年總人口14.3萬。
因境內清水河而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設置清水河協理通判廳,光緒十年(1884年)改為撫民通判廳。民國3年(1914年)改廳為清水河縣,隸屬綏遠特別區。1949年起,先后屬薩縣專區、集寧專區、平地泉行政區、烏蘭察布盟管轄。
清水河縣民居
1949年6月,清水河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清水河縣人民政府,屬綏遠省薩拉齊縣專署管轄。
1954年,歸烏蘭察布盟管轄。
1995年,底劃歸呼和浩特市。
1997年,轄3鎮11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清水河縣因境內有清水河而得名。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地理坐標為北緯39°35’ ~40°35’ 東經 111°21’~112°07’。東南與山西省平魯縣、偏關縣為鄰,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相望,北連和林格爾縣、托克托縣。面積2859平方公里。
地貌
清水河縣
清水河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構造屬山西臺背斜與內蒙古地軸相接之過渡帶。巖石平緩,黃土覆蓋較厚,地勢由東南向西漸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373.6米。
氣候
清水河縣地處中溫帶,屬半干旱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于地形復雜,境內地區氣候變化差異明顯。主要特點為冬長夏短,寒冷干燥,風多雨少,年平均氣溫7.5℃,一月平均氣溫一11.5℃,極端最低氣溫一29℃,七月平均氣溫22.5℃,極端最高氣溫37.1℃。年日均氣溫5℃以上的持續天數為198天,日均氣溫O℃以上的持續天數為232天,全年平均日照2900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最高年份為1967年620.8mm,最低年份為1962年184mm。年蒸發量2577.2mm,為降水量的6.3倍,干旱年份可達14倍。
水文
清水河縣境內南北兩地由于所出露的地層巖石不同,其發育程度也不同,在北部地區,不僅清水河、渾河、古力半幾河等幾條較大的河流有常
清水河縣
年流水外,所有的山溝幾乎溝溝有水,而南部地區雖溝壑縱橫,但都是旱谷,最大的是楊家川、北堡川,也僅為季節性泄洪通道.此外黃河縱貫清水河縣西部,黃河、渾河、清水河、古力半幾河四條主要河流流經縣內總長180.6公里,河網密度為0.06公里/平方公里,有水庫11座,人工塘壩38座,水面面積1.5萬畝。
行政區劃 編輯
2013年,清水河縣轄3個
鎮、5個鄉:宏河鎮、喇嘛灣鎮、城關鎮、窯溝鄉、北堡鄉、單臺子鄉、五良太鄉、韭菜莊鄉。[5-12]
人口民族 編輯
清水河縣境內居住有漢、蒙古、滿、回等12個民族,2012年總人口14.3萬。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
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巖、白云巖、耐火粘土、高嶺土、煤、鐵石、鋁土等30多種礦產,好多礦產儲量可觀,其中石灰巖30億噸,耐火粘土6億噸,白云巖10億噸,高嶺土3億噸。
植物
清水河縣縣林木保存面積132萬畝,森林覆蓋率30.8%,主要樹種有檸條、沙棘、桃、李、杏等,特別以海紅果及其加工品果丹皮聞名區內外。天然、人工優良牧草面積127萬畝,耕地62萬畝,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豆為主,小香米比較有名。
經濟 編輯
綜述
2013年,清水河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63.5億元,同比增長10%。一、二、三產增加值預計分別完成6.75億元、30.05億元、2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6.2%、16.3%。財政收入完成6.1億元,同比增長1%。清水河縣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32億元,同比增長2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分別達到24000元和6880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12.8%。
第一產業
2013年,清水河縣渾河灘占地3700畝設施蔬菜基地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資1.2億元,配套建設的8000平方米智能育苗中心和蒙宏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完成主體建設即將投入使用;宏河鎮一間房占地1200畝厚墻體日光溫室全部建成并已陸續投產,完成投資5000萬元。
2013年,清水河縣伊利三十一號村萬頭奶牛牧場一期工程已基本結束,進場奶牛5200頭,完成投資1.7億元;宏河鎮一間房賽澳萬只肉羊種羊綜合生產基地一期5000只規模圈舍建成,已購進優質胚胎5000枚、受體羊3500只,完成投資3000萬元;小廟子、祁家溝、神池窯村3個5000只肉羊養殖場基本建成,正在購進基礎母羊;韭菜莊鄉前營盤千只肉羊養殖場已完成棚圈建設;北堡鄉先巨源千頭肉牛養殖場建設基本完成,正在購進肉牛。
第二產業
2013年,續建項目中,運昇鎂業二期年產2萬噸鎂合金項目開始烘爐,準備試生產,完成投資1.8億元;超牌年產6萬噸煅燒超細高嶺土項目正式投產,完成投資6680萬元;三鑫高嶺土一期第二條生產線項目已烘爐試產,完成投資9800萬元;永勝煤礦年產60萬噸井工改露采項目完成工程量的35%,完成投資3500萬元;遠嘉年產50萬噸玻纖粉體材料項目已完成廠房和設備安裝,具備生產條件,完成投資4200萬元;蒙西9MW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開始試車發電,完成投資4819萬元。新開工的5個工業項目,分別為中材年產15萬噸煅燒超細高嶺土項目、三友年產5萬噸煅燒超細高嶺土項目、蒙鑫鑄件生產項目、隆源檸條加工項目、天神煤業120萬噸洗煤廠項目,上述項目已完成投資2.09億元,2014年可全部建成。
第三產業
2013年,清水河縣對以老牛灣地質公園為核心的黃河峽谷旅游區進行了重點打造,編制完成了《內蒙古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總體規劃》以及地質公園博物館、老牛灣古村落提升改造、老牛灣景區道路兩側綠化美化、老牛灣景區基礎設施等一批項目規劃設計;投資1.28億元開工建設35公里城關鎮至老牛灣三級旅游公路,目前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量的93%,完成砂墊層鋪設10公里;投資1.1億元啟動了老牛灣主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和老牛灣村沿黃古村落改造,計劃2014年8月份全部完工。此外,老牛灣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申報創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12月21日通過評審批準了清水河縣的建設申請。
截至2013年12月底,清水河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6.02億元,同比增長14.45%。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事業
2013年,清水河縣投資3600萬元新建4所幼兒園,目前喇嘛灣鎮君子津幼兒園和清水河縣陽光幼兒園已建成,喇嘛灣鎮益民幼兒園和清水河縣民族幼兒園2014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其中陽光幼兒園的建成,結束了清水河縣沒有標準化幼兒園的歷史,為促進學前教育優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義教經費和高中“兩免”經費及時兌現,全年發放貧困生救助金256萬元,惠及大中小學生14339人;公開招聘中小學教師28名,幼兒教師32名,為服務期滿的9名特崗教師辦理聘用手續,師資力量得到進一步充實;2013年,清水河縣普通高中本科上線率46%,位居全市高中第七名,五個農業旗縣高中第二名;職業中學被評為自治區級重點職業中學,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文化事業
2013年,清水河縣完成廣播電視數字演播廳建設,在清水河縣103個行政村安裝“戶戶通”5500戶,成功舉辦春節、元宵節、長城文化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認真組織參加自治區和呼市舉辦的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和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實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積極開展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評選活動,組織實施政策形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黨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醫療事業
2013年,清水河縣投資160萬元為縣醫院配備了核磁共振儀等醫療設備,投資280萬元對2個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改擴建,投資78萬元對13個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清水河縣衛生服務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公開招聘26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充實了醫療人才隊伍。人口和計生工作成效顯著,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6.06%。
旅游景點 編輯
烏蘭木倫草原
烏蘭牧倫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宏河鎮境內,蒙語譯為“紅色的河”。草原總占地面積近660萬平方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平均氣溫7℃,氣候獨特,夏季涼爽,極端最高氣
烏蘭牧倫草原
溫32℃。平均降雨量430㎜,植被覆蓋率85%以上。烏蘭牧倫草原占據特殊的地理位置,北距呼和浩特110公里、西距鄂爾多斯140公里、南距山西忻州120公里,處于中國黃金旅游線路——晉蒙旅游線的節點上。國道209線從草原西側擦邊而過。
石峽口
山峽莊園位于清水河縣石峽口生態風景區中心地帶,東距山西忻州200余公里,南距109國道5公里,西距清水河縣城28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130公里。莊園東鄰石峽口水庫,西連石人
清水河石峽口
背山,南依搖鈴溝生態自然保護區,北靠原5411部隊軍火庫。
明長城
清水河縣境內的明長城遺址是萬里長城的中段,也是長城的重要地段。它從盆地青新村入境,跨越韭菜莊、北堡兩鄉到西南的黃河邊上,全長150公里。以北堡鄉的口子上村為
明長城
中心,是明朝時期外長城與內長城的交通樞紐、軍事要塞??谧由厦鏖L城是清水河縣境明長城遺址的最高處,位于兩座高山之間,海拔1800米。
老牛灣
黃河大峽谷旅游區位于清水河縣境的西南部,距縣城60公里,距呼和浩特154公里。黃河大致呈南北走向,從縣境西北喇嘛灣鎮入境途經宏河鎮及窯溝鄉、單臺子鄉,到達國家
老牛灣
重點水利樞紐工程萬家寨水庫,流經縣境內70公里,區域面積196平方公里。黃河河面寬200-400米。黃河每年11月份開始進入冰凍期,冰凍期一般在120天,結冰厚度為40-50公分。近30公里的峽谷段奇峰壁立、姿態萬千,素有“北方小三峽”的美譽。
民俗風情 編輯
騾馱花轎
清水河縣山區,迎娶別有一番講究,騾馱花轎便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
騾馱轎在去往女方家時帶著離娘饃,轎的四角掛著盛滿白酒的金盞銀壺,精細羊肉,以示男方家酒肉俱全,生活豐盈。歸來時,銀壺插冒芽新蔥,意味著女方要到男方家栽根立
后,光景興旺。新娘上轎前身穿紅裝,背系銅鏡,然后面蒙紅紗入轎。一般為娶三送四,娶三是嫂、哥、舅,送四是姑、叔、弟、舅。女娶女送一前一后同新娘同坐一轎其他娶送親分別乘馬騎驢,簇簇擁擁,添喜加樂。
當娶新娘的花轎駕臨婆家時,燃放喜炮的以示紅火熱鬧。大人和娃娃們爭要喜煙、喜糖,分享口福。當新娘下轎時,由兩少女攙扶,腳踩氈直到院內。這時,婆母引人注目地將油倒至旺火中,火焰升騰,表示他們今后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隨后,新郎新娘進行拜天地、入新房、揭面紗、飲交杯酒、吃喜菜(稱“意合菜”)、喂紅糖等儀式。
晚間點喜燈、鬧洞房,第二天,里三堂外三堂混三堂從親友到家族,按稱呼依次叩拜,認呼長輩。然后新郎、新娘與送親的一起去女方家,俗稱“回門”。至此,騾馱花轎的使命完成,辦喜主家要置酒宴,謝轎夫,以示感謝?!?/p>
趕廟會
新中國成立前,縣內廟會較多,有農歷四月初八的西山神廟會、南溝廟會,四月十八的古城坡廟會,六月十八的青龍洞廟會,七月初七的洞兒溝廟會。凡廟會之日,商賈云集,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前去趕會。這些廟會大多起于清乾隆年間,各廟會的會首(即組織領導者)都由當地住戶推選,一般由附近幾村的富戶組成。費用除向參加廟會的商販收取一部分外,其余均向當地住戶攤派。
新中國成立后,廟會止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西山神廟會,洞兒溝廟會又興起,多屬民間自發組織。大部分活動改為物資交流會或牲畜交易會,其余自行消失。
建新房和遷居
清水河縣境內傳統居室有3種,一是土質堅硬的地方,打土窯洞;二是用石塊砌窯洞;三是用磚木或混凝土蓋房。不論哪一種居室,動工時主人要選擇吉日。在砌合拱形窯頂時或蓋房上梁布椽、?;驖补喾宽敃r,都要燃放爆竹,以圖吉利,還要貼上對聯,做油炸糕招待客人。
農村砌窯、蓋房、多邀同村壯大勞力,親戚朋友幫忙。遷居亦擇日,并在原居住地捏制生面餅一塊,并烙熟其一面,到新居再烙熟另一面,俗稱烙“翻身餅”。遷居住數日內,需設宴慶賀。故民間流傳“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