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隸屬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陜西省隴縣、寶雞,南連麥積區,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在北緯34°32′至34°56′,東徑105°45′106°30′之間。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47公里,面積2012平方公里??h委、縣政府駐永清鎮。清水以“清泉四注”而得名,素有隴上要沖,關中屏障之稱。
清水縣設6鎮12鄉、26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小組。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陜西省隴縣、寶雞市,南連G310、連霍高速公路,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即在北緯34°32′至34°56′,東徑105°45′106°30′之間。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47公里,面積2012平方公里。 清水縣在歷史上處于絲綢之路南路的要沖,從陜西隴縣翻越隴山,出大震關(今盤龍鋪)至天水(古秦州)、河西,清水為必經之地,素有“隴右要沖,關中屏障”之稱。西南經清麥公路至天水火車站44公里,西經云山鎮至秦安縣城77公里,北經清張公路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麥公路經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駐地秦城區63公里,西距省會蘭州市395公里,東經陜西省隴縣至西安市380公里。
地形地貌
清水縣風光 (21張)
清水縣地處鄂爾多斯地臺西南和北祁連地槽褶皺帶東端,清水縣境東部為隴山余脈南北向盤龍山,南部有盤龍山南段東西向筆架峰,西部是弓型高峰科山梁,北部為南北向化嶺山與封山;在山梁內外,形成以牛頭河為中心的湯浴河、樊河、后川河四大水系。在群山環抱中,形成牛頭河中部的山間盆地、清水城處盆地中南部,海拔1360米。清水境內地貌的演變,最早可以追溯到數億年前。從大約5億年前的奧陶世開始,境內才露出海面,成為華北古陸的一部分。又過了1億多年,在中、晚石炭世時經過幾次短暫的滄桑變遷之后,到距今大約2.8億年的二疊紀早期,基本擺脫海水的浸淹。在隨后漫長的地質歲月里,經過多次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尤其從距今7000萬年的第三紀初期開始,伴隨著縣東隴山的再度抬升以及后來外力的長期塑造,主要是古牛頭河及其支流隨地面抬升而下切,到更新世時,地面起伏已經很大,清水地貌大框架基本形成。后來雖然歷經數百萬年的黃土堆積以及流水、人類活動等外力的長期作用,形成今天溝壑縱橫的地貌形態,但清水縣地貌的基本框架并未有很大的改變。
氣候
秋天景色清水縣深居內陸腹地,地處東南、西南季風交互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時數2012小時,無霜期17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適合多種農作物和果樹生長。局部小氣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郭川、金集、土門等鄉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0C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無霜期180天~200天,屬溫暖半干旱區,作物一年兩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的部分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無霜期160天~180天,屬溫暖半濕潤區,作物一年兩熟,少數兩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梁峁溝壑區及遠門、豐望、草川鋪等鄉大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無霜期120天~160天,屬溫和半溫潤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有余。東部山門、秦亭、隴東鄉及永清、白沙、草川鋪、新城鄉部分陰濕山區,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屬溫涼濕潤區。宜林不宜農,是清水縣的水源涵養區。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大理石 (2張)
清水地質構造復雜,境內已勘察探明的各類礦藏近20種。其中金屬礦主要有金、鎂、銅、鉛、鋅、鉬、鎳、鐵、錳等,以其品位高,種類多而聞名。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花崗巖、輝綠巖、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磷灰石等,儲量大,易開采?,F已開發利用的有金、鉛、鋅、鐵、大理石、花崗巖、輝綠巖、白云石、石灰石等。尤其是輝綠巖精品——龐公玉工藝品堪稱“中國一絕”,為觀賞、珍藏、饋贈之佳品,開發前景廣闊。
土地資源
三皇谷森林公園清水縣土地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樣,耕地面積96萬畝,林地64.82萬畝,草山草坡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1.63%,木材蓄積量101.96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清水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資源富饒。清水縣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林果、經作等農業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蠶豆等,正常年景產量達1億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中藥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藥材人工種植及野生600多種,年產量6000多噸,素有“千年藥鄉”之稱。清水縣有林地萬畝,生長著楊、榛、樺、櫟、松、楸等250種木本植物。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類資源較豐富,其中沙棘面積30萬畝,年產沙棘鮮果5萬噸,為全國四大沙棘基地之一。林區野生動物種類較多,主要有金錢豹、斑羚、鬣羚、云豹、林麝、毛冠鹿、水獺、猞猁、鴛鴦、紅腹錦雞等珍禽異獸60余種,其中10余種屬國家二、三級保護動物。境內中藥材品種繁多,有70科165種,主要有半夏、沙參、大黃、獨活、升麻、甘草、豬苓、柴胡、五味子、元胡等植物藥材以及鹿茸、麝香、豹骨等名貴藥材,年產量2000多噸,素有“千年藥鄉”之稱。經濟林木以核桃、蘋果、山杏、梨、花椒為主,年產干鮮果80多萬噸。其中蘋果有40多個品種,12萬畝,年產量7萬噸,尤以紅星、紅冠、超紅、首紅、紅富士等質優量大,是馳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蘋果重點產區之一;核桃年產3萬噸,曾榮獲1997年甘肅省首屆林產品展銷會金獎,大量出口于東南亞、西歐、北美;黑木耳年產2000公斤以上;蜂蜜、蘑菇、花椒、柿子等在地方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天然草地45.6萬畝,野生牧草25科183種,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為主。蠶豆、豌豆,尤其是紫花苜蓿的種植面積較廣闊。以黃牛為主的草食性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目前已建成湯浴河、牛頭河、柳林河和東南部山區等4個黃牛養殖小區,年出欄黃牛2.3萬頭,成為天水市黃牛養殖基地。
水資源
清水縣水資源蘊藏總量約3.3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尤為豐富,為2.3億立方米。牛頭河由東向西至麥積區注入渭河,全長84.6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255平方公里,占清水縣總面積的62%,是清水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總儲量約1億立方米,屬雨水補給型,因而面臨日趨減少的問題。地下水人均占有量由東向西遞減,年可開采量1722.9萬立方米,目前開采量僅占4.3%,有很大的利用空間。
地熱資源
2012年11月2日,清水縣被國土資源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 ,這也是甘肅省首個被評為“中國溫泉之鄉”的地區?!〉責豳Y源作為清潔、環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是國家倡導和鼓勵開發的能源之一。清水縣地熱資源豐富,溫泉水為渭河谷地斷裂層上的高熱礦泉水,水溫達53.5℃,24小時涌水量576噸,是中國十三大名泉之一。經鑒定,水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礦物質及鋰、鍺、硅、硼、鍶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被譽為“生命之花”的鋅含量居全國第一,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
近年來,清水縣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把溫泉作為發展旅游業的龍頭來抓,制定了《清水溫泉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和一系列開發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累計投資1.66億元,建成了溫泉森林公園和清水溫泉度假村、湯浴溫泉、玉泉訓練基地3家旅游接待中心,初步形成了集沐浴療養、休閑度假、避暑觀光、體育健身、公務會議為一體的溫泉生態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達38.2萬人次,實現旅游產值5755.8萬元。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05年末,清水縣總戶數為66846戶,總人口312552人,其中農業人口291628人,占總人口的93.3%。2012年末,清水縣總人口330000人,其中農業人口250000人,占總人口的92%。
民族
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東鄉族、土族、苗族、滿族、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黎族、白族等。
經濟編輯概述
至2010年底,清水縣生產總值達到21.13億元,較“十五”末增長1.4倍,年均增長1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00萬元,較“十五”末增長4倍,年均增長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億元,較“十五”末增長1.1倍,年均增長16.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8億元,較“十五”末增長8.4倍,年均增長56.7%;大口徑財政收入1.3億元,較“十五”末增長5.3倍,年均增長4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400萬元,較“十五”末增長4.8倍,年均增長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35元,較“十五”末增長89%,年均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2801元,較“十五”末增長98.7%,年均增長14.7%。三大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37.6:16.6:45.8調整到2010年底的29.15:21.3:49.55。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口徑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項指標較“十五”末翻番,實現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十五”平均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標。
第一產業
2010年,農業總產值由“十五”末的5.5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0億元。糧食生產克服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總產量提高到2010年的1.54億公斤。新建干鮮果基地30.9萬畝,其中核桃20.62萬畝、蘋果10.28萬畝,清水縣干鮮果基地累計達到41.5萬畝。肉牛畜禽飼養量達到302.6萬頭(匹、只),較“十五”末增長116.5%。高山夏菜、甜玉米等特色產業穩步壯大,蔬菜面積發展到10萬畝。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養殖示范園區、肉牛養殖示范園區、蘇屲千頭肉牛養殖小區等示范區,建成秦源牧業、鑫淼千噸肉雞加工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個,清水放養雞、粉殼蛋等的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完成64.23萬畝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實施各類造林30.35萬畝,林地流轉29.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十五”末的25.5%提高到30.9%。年均輸轉勞務人員5萬人(次)以上,累計創收14.97億元。貧困人口由“十五”末的8.56萬人減少到5.96萬人,貧困面由29.4%下降到20.1%。
第二產業
清水“天河”品牌優勢明顯,工業生產初具規模。清水縣工
巖棉制品業以酒飲食品業為主體,以建材和機械制造業為兩翼。產品主要有“天河”、“羲皇故里”、“充國”、“麥積煙雨”系列白酒、果酒、飲料、果汁、沙棘總黃酮和花崗巖板材、巖棉制品、麻紡織品、制粉機、粉皮機、粉絲機、壓面機、鍘草機等30多個門類360多個品種。天河酒業集團公司已躋身天水市三大企業集團之一,先后獲國際博覽會金獎、國優及省部級優質產品獎20多項。工商旅游業快速發展,完成了61戶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被列為甘肅省第一批省級試點園區之一,產業集聚功能不斷增強。軒轅紙業、鑫燁化工、天賜實業建成投產,鑫燁化工等進入天水市“10強50戶”企業,綠盛堂出口創匯30萬美元,骨干企業工業總產值占清水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93.8%?!凹译娤锣l”、“退市還路”、“萬村千鄉”農家店和楊家林蔬菜市場等項目順利實施,建成各類市場19個,發展商業網點1934戶。完成了6個重點景區規劃編制,投資近2億元對溫泉生態旅游景區實施新建改造,2010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4億元,較“十五”末增長8.1倍。
第三產業
財政支出由“十五”末的2.2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億元,年均增長36.6%;五年消化財政赤字2461萬元。三次落實干部職工政策性增資1.38億元。完成財政支農投入4.832億元,較“十五”末增長5.1倍。全面推行“鄉財縣管”和“村財鄉管”、政府集中采購、國庫集中支付、惠農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等管理模式,確保了財政資金安全運行。2010年底,各項存款余額24.18億元,貸款余額9.45億元,分別較“十五”末增長2.5倍和1.45倍。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2年年內清水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27所,其中:獨立高中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獨立初中21所,附中4所,完全小學199所,教學點75個,幼兒 園26所。中、小學在校學生56662人,其中小學31582人,初中15006人,高中5443人,入學幼兒4850人,有教職員工3466人,其中專 任教師3210人,初等教育普及工作成效顯著,入學率達到98.48%。輟學率1.28%,畢業率99.75%,完成率94.83%。全縣本科以上學生錄 取人數426人。
衛生事業
2011年,清水縣有衛生機構539個,其中鄉中心衛生院9個,鄉衛生院14個,各類醫務人員107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58人,病床總數815張。 2011年,清水縣人民醫院被省、市確定為甘肅省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已建立健全了基本藥物優先合理使用制度,基本藥物共438種,使用率達90%,門診費用由原來的86.03元降至81.36元/(人次),降低了5%,平均住院費用由原來的3100元降至2814.5元,降低9%。
社會保障事業
清水縣城鎮職工養老、失業、工傷、生育、居民和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119人、7351人、4415人、1400人、10968人和11632人。城鎮低保標準由2006年的每人每月125元提高到167元,農村低保標準由2006年的每年每人600元提高到850元,五保戶保障標準提高到每年每人2046元,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全面落實。 清水交通便捷,通迅、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完善。清水縣電力、電話、廣播電視、農機路實現了“村村通”。移動電話基站覆蓋縣境80%;縣城自來水日供應能力達7500噸。
交通編輯縣內等級以上公路總里程381公里,縣城距隴海鐵路(天水站)僅40公里,有清北、清張、大溫、桐溫等省際、縣際公路連通東西南北。
歷史文化編輯清水古稱上邽,以上隴“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與西北的古
齊家文化古遺址通道,素有隴上要沖、關中屏障之稱??h境內發現和鑒定的馬家窯──齊家文化古遺址有30多處。據傳,清水是黃帝的出生地,又是西漢名將趙充國的故里。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族各部的統一,建立地跨歐亞的元帝國,最后出兵西夏攻秦州途經清水時,于1227年8月25日(宋寶慶三年七月十二日)卒于薩里川,即今縣城西牛頭河畔。
軒轅故里
清水這個隴上古縣,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誕生地,是名副其實的“軒轅故里”。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鄙线灣蔷褪墙袂逅h,在縣城之東七十里,就是清水縣山門鎮的白河村,該村之旁有軒轅谷,俗稱三皇溝,位于清水縣東南70里關山林海深處。軒轅谷,亦稱三皇谷,俗名三皇溝,在今山門鎮白河村。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蓬勃興起,三皇谷景區也得到大規模開發。2003年7月,三皇谷被正式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是清水縣繼溫泉省級森林公園之后的又一處省級森林公園。清水縣是“軒轅故里”,文獻中屢有記載。史稱“有嬌氏以戊己日生黃帝于天水”。晉.郭璞《水經》載:“帝生于天水軒轅谷?!薄陡拭C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薄吨彪`秦州新志》載:“帝生于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薄陡拭C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鼻逅欧Q上邽,又屬天水郡管轄。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實際上就是清水軒轅谷。各種縣志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黃帝誕于此?!秉S帝“生于姬水,長于壽邱”。宋.羅泌博考眾說所著《路史》,該書注中有壽邱在上邽語。這些史實與成紀為伏羲、女媧生地,寶雞為炎帝生地互相印證,有助于證明渭水流城為華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年,清水縣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20世紀70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翻出過瓦礫磚塊。1993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臺。至今,村民稱軒轅黃帝為“軒王爺”或“三皇爺”。后來,由于交通不便,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后移建到永清堡下。1943年,國民黨49師駐清水時,拆除三皇廟,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1952年,有位老紅軍住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廟前曾樹一“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清水縣城在民國時稱“軒轅鎮”,解放初稱“軒轅區”??h城北2公里處的上邦鄉李崖村有兩孔窯洞遺址,日“軒轅窯”,亦稱“軒口窯”,相傳為軒轅之母攜帝棲居之所。解放前后,窯洞有畫廊。此處斷崖處有大量的細泥,壁薄紅色的龍山齊家文化陶片、灰坑層多處,屬龍山齊家文化遺存??脊抛C明,龍山齊家文化與黃帝同時代。
風景名勝編輯清水歷史悠久,文化沉淀豐厚,古跡文物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境內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化石點、石刻等遺址文物73處,分布在18個鄉(鎮)。一代名將趙充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完成震驚世界的赫赫勛業后終其一生之地。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湯峪溫泉、紅崖晚照、萬紫勝跡、古洞懸石俱為旅游佳處。其中30處已被列為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館藏文物分15類、1782件,展現了清水古代文化的繁榮。湯浴溫泉:湯浴溫泉距縣城8公里處的湯浴溫泉為全國十三大名泉之一,自宋、明以來已屬隴上勝跡。溫泉水質優良,水溫54℃,富含人體必須的多種微量元素,鋅含量居全國名泉之冠,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和礦泉水開發價值。此地群山環抱,清流映帶,鳥鳴林幽,一派田園風光,甘肅省工人療養院和體育訓練基地座落其間,為理想的洗浴、療養、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位于縣城東南28公里處的花石崖,相傳為唐玄奘取經途中大戰黃木狼的萬紫山,現存有黃木狼洞遺址。此地林木蒼郁,懸崖峭壁,巖石嶙峋,寺廟兀立,集自然、人文景觀于一身。綠樹成蔭、草色青青、溪流涓涓、鳥語花香的秦非子牧馬場、三皇谷森林公園等,令人心曠神怡。軒轅谷隘、充國陵園、宋金墓群、龐公仙境皆是隴上名勝。紅崖晚照、古洞懸石、月臺云影、高嶺飛泉俱為旅游佳處。 軒轅廣場 軒轅湖公園:依托深厚的軒轅文化,清水縣在縣城主軸線的東頭,建有一座占地40畝的軒轅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身高”9米的人文始祖軒轅大帝,軒轅大帝背靠歷史遺存軒口窯、三皇谷及軒轅橋。
軒轅廣場 (2張)
軒轅湖公園暨水舞廣場(2013年8月4日正式竣工開放)是清水縣傳承軒轅文化、建設美麗縣城的標志性工程,也是創新文化發展載體,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趙充國陵園:趙充國陵園位于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始于漢,后歷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期史跡。1962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陵園建筑典雅肅穆,氣勢恢宏,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區現存歷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縣級文物保護點十多處,是省內外賓客觀光旅游和趙氏族系尋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軒轅谷.軒轅窯:皇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作為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開創了華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時期則是在清水度過的,清水因之而稱為“軒轅故里”。在這里,有著關于他的傳說和記載,也有他和他母親生活過的痕跡。軒轅谷 俗稱三皇溝,位于清水縣城東七十里的山門鄉白河村。據省、市、縣志記載及民間傳說,為軒轅黃帝的誕生地。這里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有“軒王爺睡覺石”,軒轅黃帝戲耍之“戲臺”、曬太陽之“曬臺”。軒轅窯 亦稱軒口窯,位于清水縣城北2公里處上邽鄉李崖村。相傳為軒轅母攜帝棲居之所。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此處有齊家文化陶片遺存。 永清堡:清水這片沃土給先民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在這里他們頑強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國開始動搖,留下了大量村落遺址。在清水較為典型的當數永清堡遺址。 永清堡遺址是清水縣境內發現的一處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遺址。該遺址位于清水縣城一中校址(原國立十中),占地約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層厚約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層、窯穴及房址,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的一部分。遺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過渡的社會概況,是清水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秦亭故址:從秦非子到秦莊公,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領以“秦”為根據地慘淡經營,致力農牧,在同西戎的對峙交戰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在這里居住生息了三百余年。這個“秦”就是后來的秦亭之“秦”,秦帝國之“秦”。秦始皇統一中國,置郡、縣、鄉、亭。也許是出于追根溯源的緣故,在其先人的發祥地清水首置上邽縣,設秦亭。秦亭故址,在今清水縣東北秦亭鋪鄉秦子鋪村。周孝王13年,秦族先祖部落首領非子因在此為王室牧馬有功,被封為王室附庸,邑于秦亭。 花石崖—萬紫山:花石崖又名萬紫山,位于清水縣隴東鄉。在縣城東南28公理的隴東土寨村之澗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為310國道。這里峰巒疊嶂、翠柏掩映、清泉流水、春花秋實、萬紫千紅,故稱萬紫山,又因懸崖峭壁、山石花紋五顏六色,又名花石崖?;ㄊ職v史悠久,相傳唐代以前就建有廟宇,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7年)重修二臺玉皇殿,有匾高載(文革中被毀)?,F存明清石窟二處,彩塑、壁畫和雍正歲次丙午題匾?;ㄊ掳吹貏莘譃椤皷|崖”、“西崖”,上有“鳳凰頭”,下匯“三岔口”,中有“三仙臺”等五大部分。 三仙臺:“三仙臺”等五大部分,東崖峰巒起伏,石崖重疊向上傾斜,懸崖峭壁上有一石洞,名曰“黃木狼洞”,洞口約三米,地形險要,洞深莫測。西崖壁立千仞,離奇古怪,崖壁巨石上有一淡土黃色塊,光滑明亮,每當夜幕降臨,明月東升,其石閃閃發光,猶如一輪明月懸空,故名“月亮崖”。北端崖隆起,圓頂兀石,形似鳳頭,縱觀四野,恰似雛鳳臨空遙望渭水,故名“鳳凰頭”。山下東西峽谷飛流激響,幽境怡人,三條小溪匯合,故名“三岔口”。所有建筑物都依山勢逐臺修建,大體可分為“磨針殿”、“大殿院”、“玉皇頂”、“雷音崖”四大部分,從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50米,頂闊而平,大約有10平方米,稱“磨針殿”,殿內有隋代塑像二尊,均為明清作品。 通仙橋:沿山而上,第一臺上有“通仙橋”,“通仙閣”、“靜石臺”和“青龍洞”。第二臺是“祖師殿”。殿前是一刀切齊的懸崖峭壁,高約百丈;臺后巨石隆起頂端椎圓,故名“天心石”。第三臺沿石縫而上,崖頂傾斜而立,形如虎口,人稱“老虎口”,崖頂有“笑天石”,崖上有懸空云梯,攀梯而上,穿過石洞可爬入“觀音佛龕”,內有明代塑像三尊。再身貼懸崖峭壁棧道曲欄,曲膝而下,懸空又有石窟一處,為“雷音佛龕”,其間有明代塑像一尊,面部豐滿,神情生動,為石窟藝術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