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市,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地處東經105°21′至106°21′、北緯37°36′至38°15′之間。東隔黃河與靈武市、吳忠市利通區相望,南以牛首山為界與中衛市中寧縣接壤,西依明長城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為鄰,北與永寧縣相連。青銅峽距吳忠市府駐地利通區30公里,距自治區首府銀川市54公里。市境東西寬30多公里,南北長60多公里,總面積2445平方公里??側丝?76805人(2012年)。政府駐小壩鎮。
2011年,青銅峽市綜合經濟實力名列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第32位,被譽為“塞上明珠”。著名景點青銅峽黃河大峽谷、中華黃河壇等。
建制沿革
秦統一中國后,市境屬北地郡富平縣。
西漢、東漢時仍屬富平縣。
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鎮。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鎮為靈州,青銅峽市屬其管轄。
北周屬回樂縣。
隋屬靈武郡。
唐為回樂、靈武兩縣屬地。
宋初屬靈州,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黨項,西夏置為順州。
元屬寧夏府路靈州,隸甘肅行中書省。
明屬寧夏衛,隸陜西都指揮使。
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寧夏府今市境分屬寧朔縣和靈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設置寧靈廳。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靈廳為金積縣,轄黃河東及中灘。改寧夏府為朔方道(亦稱寧夏道),仍屬甘肅省。十八年(1929年),寧夏道改建為寧夏行省,青銅峽市屬其管轄。三十四年(1945年),寧夏行省建行政督察專員區,市境屬第一督察專員區,后,此區撤銷,仍屬寧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寧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市轄金積縣部分屬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秋,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甘肅省銀川專區建立,市轄寧朔縣部分屬銀川專區。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市轄地均直屬寧夏回族自治區。
1960年,寧朔、金積兩縣撤銷,設置青銅峽市,駐青銅峽。
1963年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駐小壩。
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成立,青銅峽歸屬其管轄。
1984年,撤銷青銅峽縣,恢復青銅峽市。
1998年撤銀南地區為地級吳忠市,青銅峽市歸屬其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5年7月,撤銷瞿靖鄉,改置為瞿靖鎮。9月,撤銷葉升鄉,改置為葉升鎮。
1991年10月,將青銅峽鎮河西部分劃出,置為大壩鎮。
1994年6月,峽口鄉改為峽口鎮。至此,青銅峽市轄6鎮和7鄉。
2000年,青銅峽市轄6個鎮、8個鄉。
2004年12月,將利通區的陳袁灘鄉劃歸青銅峽市管轄。并撤銷陳袁灘鄉,設立陳袁灘鎮。
2005年,青銅峽市轄7個鎮:小壩鎮、青銅峽鎮、瞿靖鎮、葉盛鎮、大壩鎮、峽口鎮、邵崗鎮。
2006年10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將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區延伸至中寧縣境內的部分及中寧縣白馬鄉新田、躍進兩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劃給青銅峽市,撤銷原自治區環保局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工作由青銅峽市人民政府擔負。12月30日,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劃調整交接儀式在青銅峽舉行。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青銅峽市轄8鎮2場1街道:小壩鎮、大壩鎮、青銅峽鎮、葉盛鎮、瞿靖鎮、峽口鎮、邵剛鎮、陳袁灘鎮;樹新林場、良繁場;裕民街道。
位置
青銅峽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地處東經105°21′至106°21′、北緯37°36′至38°15′之間。東隔黃河與靈武市、吳忠市利通區相望,南以牛首山為界與中衛市中寧縣接壤,西依明長城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為鄰,北與永寧縣相連。市境東西寬30多千米,南北長60多千米,總面積2445平方千米。
氣候
青銅峽市地處西北內陸,屬中溫干旱氣候區,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干旱區域的交匯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年平均氣溫攝氏8.3-8.6度,無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地貌
青銅峽市境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自高而低呈現階梯狀分布,形成山地、低山丘陵、緩坡丘陵、洪積扇地帶、黃河沖積平原和庫區6個地貌類型。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全市總人口276805人,比上年末增加651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207人,男性141213人。全市少數民族人口57253人,占總人口的20.7%,其中回族人口55487人,占總人口的20%。
民族
有回族、漢族、滿族、蒙古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土族、苗族、藏族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黃河流經青銅峽市58千米,年過境水量400億立方米,自秦漢先后開掘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九大干渠均從青銅峽境內引出,引黃灌溉條件得天獨厚。地下水補給總量3.5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2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已探明的礦種有煤、銅、鐵、石膏、重晶石、石灰巖、水泥灰巖、砂礫、膠泥、建筑石料等13種,其中水泥灰巖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達1.3億噸。 主要分布在野貓子山、大壩梁、卡子廟、馬長灘(紅石墩)、廟山湖、黃河溝、廟梁溝等地。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植物資源有人工種植的木類、果類、草類、藥用類植物和觀賞類植物數百種,以及纖維植物、觀賞植物等經濟植物。有包括黑鶴、天鵝、白琶鷺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
經濟
2012年,青銅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4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8.8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6.4億元。三次產業的構成比例為12∶66∶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713元。 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87141萬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9102萬元,其中增值稅10593萬元;營業稅25910萬元;企業所得稅3738萬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9627萬元。
第一產業
青銅峽市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蘋果、葡萄等農作物,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市,形成了糧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蠶、肉蛋奶、水產品等八大農副產品基地。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58億元,比2011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產值15.16億元;林業產值0.39億元;牧業產值9.11億元;漁業產值1.1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4億元。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3.4萬畝,比上年增長6.2%。水果面積14.7萬畝,比上年增長2%,水果總產量8.6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全市漁業養殖面積1.4萬畝,比上年增長7.6%。 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67.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9.1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27.3萬噸,蔬菜總產量19.8萬噸。
第二產業
青銅峽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重要工業基地,自治區經濟核心區之一。轄區內有青銅峽鋁廠、大壩電廠、青銅峽水電廠等20多家中央、區屬大中型企業,形成了以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各類工業產品達480余種。年產鋁錠58萬噸,碳素制品26萬噸,鋁型材5000噸,水泥230萬噸。御馬莊園葡萄酒榮登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寶座。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4億元,比2011年增長5.4%。實現工業增加值65.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其中大中型企業15家。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7.2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218.3萬元。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具有三級及三級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18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億元;實現工程結算收入11.6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青銅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億元,比2011年增長14.6%。從城鄉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2億元;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2億元。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7億元;批發零售業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5億元。全年共接待游客113.14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收入4.07億元。 青銅峽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4.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存款余額64.4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5.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54.6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