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區原為清新縣,2012年12月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域為清新區的行政區域。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北江中下游,隸屬清遠市,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總人口70萬人,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
人口
清新區境內南北長85多公里,東西寬55多公里,總面積2353.41平方公里。管轄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禾云、龍頸、浸潭、石潭8個鎮和筆架林場,共179個村委會,20個居委會,3704個村民小組。1988—2005年,清新縣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多孩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計生率逐年提高。到2005年全縣總人口711901人,比1990年增加109305人,增長18.14%。 2012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67.24萬人,常住人口約70.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7萬人。
清新區境位于北緯23°32′46"—24°19′04",東經112°23′41"—113°20′55"之間。 區境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55公里。 地處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區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東鄰英德和清城區,西連廣寧、四會,北接陽山,南面緊靠清城區。
地形地貌
清新區北部是典型的石灰巖山區,中部是中低山區,南部以平原為主。最高峰是位于龍頸鎮和浸潭鎮之間的平坑頂,海拔1181米。 清新區地處粵北、粵西、粵中三個地層分區交界部位,地層較為復雜。出露地層最老的是上元古界震旦系樂昌峽群,最新的是新生界第四紀。所出露的地層計有:震旦系樂昌峽群、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三疊系上統小云霧山群、侏羅系下統金雞組、下第三個系丹霞群、第四系。
氣候特征
清新區景觀區境靠近北回歸線,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20℃—22℃之間,無霜期330天以上。降水豐富,是廣東省三大降雨量高值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139mm,降雨量時空變化不均勻,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而且多為暴雨。全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的變化幅度不大,約在1200—1300mm之間,變化趨勢為由南向北遞減。多年平均干旱指數為0.6—0.7,年降雨量大于年蒸發量,一般只有30%左右的年降雨量消耗于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與植物蒸騰,70%左右的年降雨量可以形成徑流。
資源
水力資源全區已建成水電站裝機容量共5.1萬千瓦,年發電量1.5億千瓦時以上,尚有4.7萬千瓦的水力資源等待開發。土地資源全區有耕地2.9萬公頃,其中水田2.2萬公頃,可開發25度以下坡地3.3萬公頃。森林資源全區有林業用地17.32萬公頃,有林業面積12.95萬公頃,林木蓄積量333.9萬立方米;特產資源清新最著名的是它的溫泉,這是特有的河中溫泉,五十多個風格各異的露天與半露天的溫泉池鑲嵌在鮮花碧草中,濃縮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精華。從酒泉到涌泉、從竹溫泉到木溫泉、從石溫泉到瀑布泉。風味美食有久負盛名、馳名中外的清遠麻雞、烏鬃鵝、駱坑筍、筆架茶、食用菌等。 勞力資源全區有勞力資源30萬。
經濟
1993年,引進外資企業、加快旅游業發展步伐,三次產業構成比為49.44:27.34:23.22,第二、三產業總值之和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的產值。 1994年,糧食豐收,種養業和漁業得到發展,第一產業產值又有所回升。 1996年,三次產業構成比為49.21:25.88:24.91,第二、三產業總值之和再次超過第一產業的產值。 2005年,全縣國民經濟運行態勢良好,全年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51.99億元,比上年增長28.6%,加快7.4個百分點,增速創建縣(區)以來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3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9.58億元,增長52.5%;第三產業增加值18.97億元,增長28.7%。按常住人口計算,當年人均GDP達到8385元(折合1018美元),比上年增長26.6%,是2000年的2.3倍。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拉動經濟增長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58.1%,拉動經濟增長16.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5.4%,拉動經濟增長10.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43.7:25.3:31變化為2005年的25.8:37.7:36.5?!笆濉逼陂g,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超出“十五”計劃目標5.9個百分點,高于“九五”時期平均增速8.4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3%、26.7%和15.8%。居民消費價格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個百分點。其中糧食消費價格上漲2.7%;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5%。但液化石油氣和汽油等能源的價格上漲較快,分別上漲28.3%和16.5%。衣著類、家庭設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交通和通訊類等價格略有下降。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可支配財力明顯增強。全縣財政總收入4.95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1.41億元,增長47.1%;工商稅收1.1億元,增長34.7%。財政總支出4.94億元,增長12.1%,其中教育支出1.31億元,增長1.6%。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67.2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74.5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增加值69.2億元,增長15.5%。按常住人口計算,當年人均GDP達到23789元,比上年增長6.5%。 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22.5%,拉動經濟增長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69.7%,拉動經濟增長6.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4.1:46.7:39.2變化為2011年的14.1:44.5:41.4。2011年財政總收入26.2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億元,增長33.4%;工商稅收收入5.9億元,增長20.8%;財政總支出24.7億元,增長26.8%,其中教育支出6.1億元,增長30.2%。 2011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438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7550元,比上年增長13.7%。
交通
清新區四通八達,鐵路有京廣復線穿境而過。公路有107國道、清連高速公路、銀英公路、清四一級公路貫通全縣;車站:清遠市城北客運車站(有多個發往廣州、佛山、連州、陽山、連南、縣里各鎮等的班車);水路有北江航道與珠江水系相連,貨輪可直達廣州及港澳地區,是珠三角連結粵北山區的主要物流配送通道。郵電通訊快捷,已形成城鄉一體化,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移動電話、圖文傳真、視聆通等已全面開通。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新臺階。新“八路一站”重點項目建設扎實推進,清遠市城北汽車客運站于2006年12月15日通過省道路運輸協會站場級別驗收專家組驗收。地方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3億元,新建改建公路236.4公里,其中農村公路200多公里。到2006年底止,農村公路硬底化累計完成700多公里,全縣224個行政村已全部修通了水泥路,提前一年完成省下達的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任務。在全省山區縣中率先完成“縣通鎮”項目建設。 電網規劃與電網建設不斷完善。完成了“十一五”主網規劃的修編;新建和改造110千伏線路34千米、10千伏線路82.15千米、10千伏臺區61個;110千伏筆架山7輸變電工程基本建成。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穩步推進,僑遠電廠的前期論證工作有序進行。新建成水電站14宗,新增裝機容量0.92萬千瓦,2007年末小水電總裝機容量9.2萬千瓦,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 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清西圍已完成秦皇堤段加固7.1公里,威井堤四、五標段的土方工程完成70%以上;大廠圍完成1.7公里土方加固;縣城防洪工程建設
清新縣交通已完成加固4.57公里,占總工程量的59.74%。 縣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體育館內部裝飾及周邊亮化工程,青少年宮休閑廣場建設完成,建設南路(新寧路至站南路)、站南路(中軸線至建設南路)、二渡河景觀河堤(玄真路至筆架路)、新寧東路(建設南路至中山南路)、清泉南路(明霞東路至學前路)、明霞西路(中山路至建設路)等道路相繼完工;清和大道(黃坑橋至中軸線)、府前東路、培英路(玄真路至筆架路)等路段的人行道改造工程亦已經完成。
文化編輯語言姓氏全縣居民絕大部分為漢族,占99%以上,2011年末,全縣常住人口70.6萬人,戶籍人口69.3萬人。全縣有姓氏300多個,其中,萬人以上的姓氏約20個,5千人以上的姓氏約30個,以陳、黃、李、梁、劉、羅、朱、曾、潘、何等姓人數較多,其中陳姓人數約8萬人,為縣內第一大姓。居民絕大部分是漢族。大多數居民以近似廣州話的清遠白話為日常交際語言,亦有小部分居民講客家話及鶴話,講客家話及鶴話的人絕大部分也能講流利的清遠白話。
社會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A教育“五項工程”有效實施。
清新縣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等鎮創建教育強鎮工作成效顯著,太和鎮順利通過市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組的督導驗收,成為該縣第二個市級教育強鎮。規范化學校的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全縣已有24所中小學校達到廣東省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標準?!靶卵b備”工程建設共投入450多萬元,建成了一批多媒體電教室和理化生物實驗室。農村義務教育學校C、D級危房改造已基本完工,拆除D級危房112幢,維修加固C級危房66幢。制訂了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規劃方案,縣一中擴建工程順利推進,何黃玉湘中學新校區建設全面啟動。職業教育有新發展,縣職校創“國家重點”已進入實質性創建階段。 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公共衛生應急機制不斷完善,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逐步加強;薄弱衛生院改造力度加大,配備醫療器械7批次,總金額362萬元。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卓有成效?!棒[元宵”大型文藝晚會、“公益助殘”文藝聯歡活動、“蓮花初綻·廉政文化進校園”、“喜迎十七大文藝晚會”等文化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農村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日趨活躍。全民健身活動和“體育三下鄉”活動廣泛開展,成功承辦了“清新古龍峽杯·2007年全國自然水域漂流大賽”。 其它事業取得新成績。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以鞏固“創優”成果和創建省一類縣為目標,認真落實計劃生育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深入開展創建“兩無”活動,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人口控制計劃。出生率為11.69‰,計劃生育率為85.6%。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34848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的108.9%。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439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0023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99.3%,比2006年提高了38.9個百分點。
旅游
清新縣是中國旅游強縣和廣東旅游強縣,并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名縣、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縣、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示范縣等稱號。全縣各類旅游資源有60多處,溫泉、漂流、體育、生態等旅游項目較為著名。清新溫礦泉旅游度假區、玄真古洞生態旅游度假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太和古洞旅游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其它旅游景區有:清新名將體育俱樂部、薰衣草世界、筆架山度假村、金龍洞、明霞古洞、清遠桃源生態旅游區、碧沙洲旅游風景區、新華鴯鹋文化園、西沙野趣島、五星漂流旅游度假區、古龍峽漂流旅游度假區、田園牧歌旅游度假區、清泉灣生態旅游度假區等。 清新區旅游資源有聞名省、港、澳,日涌水量8000~10000立方米,水溫為28~60℃,含多種人體所需用微量元素,具有較高醫療保健價值,已成為度假、觀光、休閑、體育、娛樂、購物的旅游勝地清新溫礦泉(國家AAAA級溫泉旅游度假區)。有始建于清末咸豐年間,歷史悠久,山清水秀,古跡繁多的太和古洞;還有風光明媚,景色怡人的筆架山度假村和筆架峽谷漂流;有奇花異木、千姿百態的明霞古洞、世外桃源桃花湖、燕子巖等一批正在開發的游覽景點。區內還有一批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如玄真洞自然生態區、英吉利珍禽生態園、北伐名將陳可鈺將軍故居、新洲金礦遺址和清新峰林(喀斯特地形)以及大量適宜于開發生態觀光農業的土地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