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縣隸屬于山西省太原市,地處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清徐縣國土總面積609平方公里,轄四鎮五鄉。 清徐縣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師羅貫中先生、中國當代著名國畫藝術大家馬泉先生的故鄉,也是全國葡萄產地之一和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素有“葡鄉”、“醋都”之稱。
位置境域
清徐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北部??偯娣e60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清徐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陡向東緩展布,依次分為中低山區、山前洪積扇、傾斜平原和沖擊平原,山區和平川分別約占總面積的1/3和2/3;沒有明顯的丘陵區;土壤分為山地褐土、草甸土兩個類型。境內海拔差異較大,山區800米以上,北部最高點廟前山高達1841米,平原780米以下,南部最低點汾河出境口常豐一帶僅753米,相對高差1088米。
氣候特征
清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為2577.5小時,日照率達58%;無霜期183天;年平均氣溫隨地勢而有差異,平川為9.6℃~10.2℃,邊山為10.4℃~10.6℃,山區為3.8℃~9.1℃;年均降水量為462毫米。
行政區劃編輯1998年底,清徐縣轄13個鄉、鎮,9個居委會、195個村委會,211個自然村。2000年,清徐縣轄4個鎮、9個鄉:清源鎮、東于鎮、孟封鎮、徐溝鎮、馬峪鄉、西谷鄉、集義鄉、吳村鄉、王答鄉、高花鄉、楊房鄉、柳杜鄉、碾底鄉。2001年,碾底鄉并入馬峪鄉,吳村鄉并入清源鎮,楊房鄉并入孟封鎮,高花鄉并入徐溝鎮。調整后,清徐縣轄5鄉4鎮。截至2014年3月,清徐縣轄1個街道、4個鎮、5個鄉:東湖街道、清源鎮、徐溝鎮、東于鎮、盂封鎮、馬峪鄉、柳杜鄉、西谷鄉、王答鄉、集義鄉。 交通編輯清徐縣境內有208、307兩條國道、青銀高速公路和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2012年清徐縣公路密度為215公里/百平方公里,2012年末公路貨物營運車輛擁有量8589輛,公路旅客營運車輛擁有量5輛。2013年清徐縣升級改造公路16條共28.8公里,總里程達到1315.6公里,新開通3條縣鄉公交線路。
民俗風情編輯
醋文化節
清徐縣醋文化節中國清徐醋文化節由清徐縣委、縣政府舉辦。2009年被“中國節慶會展高峰論壇組委會”評為全國節慶百強。中國清徐醋文化節包括新聞發布會、開幕式、醋業博覽會、醋業高峰論壇、文化活動、閉幕式暨簽約儀式六大項內容。
架火節清徐架火始于初唐,2006年,清徐架火被列為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山西省傳統節目保護示范地,2009年,清徐縣委、縣政府決定每年的正月十六,舉辦中國清徐架火節。架火節期間活動主要有特色民間文藝節目表演,醋都廟會民間工藝展示、民間文藝街頭巡演、架火焰火晚會、清徐文化圖片展示、特色小吃展示、清徐特色農產品展銷等。
葡萄采摘月中共清徐縣委、縣政府決定于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在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清徐縣葡峰山莊舉辦中國·清徐葡萄采摘月活動。每年采摘月主題活動分為葡萄詩詞、名人書畫聯展、“葡萄文化與價值”論壇,記者、攝影師攝影、采風活動、“清徐的葡萄甜盈盈”市民采摘游園活動、葡萄酒類產品、葡鄉特產展銷會暨葡萄開榨儀式和品酒活動、葡萄樹認養活動、舉辦中國·清徐小吃周活動。 清徐廟會清徐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和十月初八是清徐縣城最大的廟會。
風景名勝編輯
清源文廟
清源文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文廟大成殿是珍貴的早期建筑遺構,在金代建筑遺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狐突廟
狐突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F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筑,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
羅貫中紀念館
羅貫中紀念館是由清徐羅氏第二十一代傳人羅二棟先生融資,于2000年建成的。紀念館坐落在中隱山麓,清泉湖畔,與清徐三國城在一條中軸線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磚碧瓦,雕梁畫棟,為仿明清時代的園林式建筑風格。主要建筑有山門、羅貫中石雕站像、主殿、廂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園、玉帶橋、九龍壁、麒麟吐玉書影壁等。
寶梵寺
寶梵寺位于清徐縣城西南10公里的東于村北隅。是太原地區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建筑。寶梵寺宋代名“寶林禪院”,遼、金時期稱“寶安寺”,明、清兩代為“寶梵寺”。據寺院現存“寶林禪院新公塔銘”記載,寶梵寺在宋宣和元年以前就已經香火鼎盛了。之后,明成化十一年重修,清光緒十八年重建。寺內有壁畫、塑像、磚雕?,F存寶梵寺占地1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青磚砌墻,布瓦蓋頂。清泉寺清泉寺位于清徐縣城西北七華里的中隱山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因寺前清泉汩汩,晝夜長流,故又名“清泉寺”,是山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泉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后經明清多次修葺。
馬鳴山
馬鳴山森林公園(俗馬鬣寺)地處白石溝中游馬峪鄉碾底村東北面,系中隱山支脈,距榆古干線公路2.4公里,距太祁高速公路4公里,距縣城12公里,距葡峰山莊、貫中祖塋6公里。馬鬣寺始建于唐朝,位于素稱清源古景之一的白石云松——馬鳴山上,唐代建筑“文殊石塔”屹立山頂,還有漢唐佛教圣地——馬鬣寺遺址石拱窯洞。
天祿堂
天祿堂位于清徐徐溝西南坊,天祿堂府第,是一組建筑群體。整個建筑群可分為兩大區:即位于城內西南坊的住宅生活區,占地約6700平方米;二是位于城南的游覽園陵區,包括一座肅穆的陵園,兩座各占地30畝的秀麗花園。兩區總面積約計55000平方米。
香巖寺
香巖寺俗名無梁殿,創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體建筑為石結構無梁殿三 座,由東到西依次排列,分別為地藏殿、釋迦殿和觀音殿。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據碑文記載,寺院創建于金代明昌元年(1190年)。
清徐堯廟
清徐堯廟古稱陶唐城,始建無考。廟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4200平方米?,F存建筑有帝堯殿、九連洞、娘娘殿、狐仙樓、藏經樓、樂臺等。其中帝堯殿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帝堯殿面闊、進深各五間,平面為正方形,重檐歇山頂。
清徐東湖
東湖水面面積525畝,南北長710米,東西寬520米。水深平均3米,最深處4.5米,湖底為鍋狀形。千佛洞都溝石窟(又名千佛洞),在縣城西7公里處的都溝村北山上,與巖香寺渾然一體。該石窟開鑿于唐末會昌年間(841—846)。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石窟開鑿在山腰上半部,現共存五窟。
嚴香寺嚴香寺又名都溝石窟。據清源縣志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鑿出石洞。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云禪寺,形成禮拜窟與附近建禪院的石窟寺院組合。清末更名為嚴香寺,此后屢有增修,建玉泉閣、羅漢堂、龍王廟、觀音閣等建筑?,F寺院已廢,僅存小型洞窟五處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云禪寺重修碑一通。
文化遺產
編輯2006年,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類別,序號411。 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994。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磚雕(山西民居磚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337。2010年,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清徐彩門樓”,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