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陽縣,安徽省池州市轄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區北部,東臨南陵、涇縣,南連石臺、黃山區,西交貴池,北與銅陵接攘。地勢南高北低,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雄踞其中。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縣,稱陵陽;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置青陽縣。
青陽縣總面積1181平方公里,現轄蓉城鎮、木鎮鎮、廟前鎮、陵陽鎮、新河鎮、丁橋鎮、朱備鎮、楊田鎮、九華鎮、喬木鄉、酉華鄉、杜村鄉、九華鄉等13個行政區域和青陽經濟開發區,其中九華鎮、九華鄉由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管理。2013年常住人口24.9萬人。
青陽縣為中國21世紀議程試點地區、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并且榮獲2008年安徽省科學發展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安徽省首屆文明縣城、安徽省平安縣、安徽省雙擁模范縣“五連冠”。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縣位于皖南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界處(北緯30°19′16″~30°50′44″)??h中低山和丘陵居多??h境東接南陵、涇縣,南鄰石臺、黃山,西連池州,北交銅陵。青陽縣境域東西寬約40公里,南北長約65公里,總面積1180.6平方公里(含九華山管理處轄區面積12.6平方公里)。
地貌
青陽縣地處皖南山區東北部,九華山脈綿亙中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區。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多座。十王峰海拔1344米,為青陽縣最高點。青通河及支流七星河中下游沿岸為崗畈相間的河谷盆地。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青通河、七星河、九華河北流入長江,南陽河、陵陽河南流入太平湖。礦藏有煤、白云石、鐵、錳、銅等。
氣候
合并相冊(6張)
青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熱冬寒,春秋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長,無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
四季氣溫遞減率為:春季(3-5月)0.44度/100米,夏季(6-8月)0.56度/100米,秋季(9-11月)0.49度/100米,冬季(12-2月)0.38度/100米,全年平均值0.47度/100米。夏季始于每年5月21日,終于每年9月20日;秋季始于每年9月21日,終于每年11月21日;冬季始于每年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計115天。初霜多出現于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為每年11月3日,終霜3每年月28日。[縣位于皖南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為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界處(北緯30°19′16″~30°50′44″)??h中低山和丘陵居多??h境東接南陵、涇縣,南鄰石臺、黃山,西連池州,北交銅陵。青陽縣境域東西寬約40公里,南北長約65公里,總面積1180.6平方公里(含九華山管理處轄區面積12.6平方公里)。
地貌
青陽縣地處皖南山區東北部,九華山脈綿亙中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區。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多座。十王峰海拔1344米,為青陽縣最高點。青通河及支流七星河中下游沿岸為崗畈相間的河谷盆地。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青通河、七星河、九華河北流入長江,南陽河、陵陽河南流入太平湖。礦藏有煤、白云石、鐵、錳、銅等。
氣候
合并相冊(6張)
青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熱冬寒,春秋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長,無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
四季氣溫遞減率為:春季(3-5月)0.44度/100米,夏季(6-8月)0.56度/100米,秋季(9-11月)0.49度/100米,冬季(12-2月)0.38度/100米,全年平均值0.47度/100米。夏季始于每年5月21日,終于每年9月20日;秋季始于每年9月21日,終于每年11月21日;冬季始于每年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計115天。初霜多出現于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為每年11月3日,終霜3每年月28日。[旅游
編輯
九子巖
池州青陽九子巖景區,是九華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主打景區。該景區是由青陽縣林業局投資建設,由森林公園管理處管理經營的獨立景區。
九子巖景景區內主峰天華峰海拔1084米,是大自然在九華山的代表作,可謂登其峰,九華無峰;賞其景,九華無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九華山歌》第一句"奇峰一見驚魂魄"寫盡了天華峰的一切。被詩圣李白形容為"天河掛綠水"的七布泉是景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落差80余米,七折而下,她的美麗與壯觀,已不能用其他任何華麗詞藻所形容,其永恒主題只有"天河綠水"。
九子巖景區是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源地、發祥地。遠在唐代金喬覺遍游中國名山大川,最后卓錫九子巖,參修佛學,終成正果,至今尚留有"金地藏第一修行處"。隨后,九子巖華嚴禪寺成為九華山歷代高僧大德修行參禪的場所。清末,華嚴禪寺受御封,創辦了中國第一座高等學府"華嚴大學"又名"廣化院"(即廣教眾生的意思),尚分廣化院上、下兩院。建園后,華嚴禪寺及景區內的雙溪寺更是九華山佛教文化的驕傲,孕育了九華山最著名的兩位高僧大德--九華山已故方丈仁德大和尚及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尊肉身菩薩"大興菩薩"。
甘露寺
上接九華街,下連大佛像景區,境內崗巒起伏,翠竹環抱,峰回路轉,風光秀美。主要景點:二圣殿、一宿庵、佛學院、碧桃巖瀑布、橋庵、甘露寺龍池瀑布、拴龍柱、龍池庵、西竺庵、燕子洞。
獅子峰
位于九華山東北。周圍有五指峰、九子峰、獨秀峰等,峰形若雄師橫臥。峰西峭崖懸空,峰東麓明代建有獅子庵、飛龍洞。周邊群峰并聳,山巒怪石奇異,是九華山一處風光旖旎的高山景區。
蓮花峰
位于翠蓋峰北,西洪嶺南,上、中、下3個蓮花峰統稱蓮花峰,最高峰海拔1042米。峰頂巖石極似盛開的蓮花,“蓮峰云海”為九華古十景之一。主要景點有喬覺禪林、神仙叨酒、云門峰等。
青陽縣博物館
青陽縣博物館位于安徽省青陽縣蓉城鎮九華西路頂端?!肚嚓柨h歷史文物展》 展出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歷史時期各類文物476件,并復原展出廟前春秋木槨。
清源山景區
清源山景區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有清源禪寺、五百羅漢山、清源圣境溶洞、怪石群、楓樹林等景觀,景區嚴格按國家4A景區標準開發建設,于2014年7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
相傳清源山曾經只有一座山峰,后來被天神劈成兩半又叫做兩分山,因山中有一清泉井水汩汩而出,永不干涸,自古以來被視為仙水,故名清源,宋末在此建“清源禪寺”至今。景區內五百羅漢山為唐代高僧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取道東路,途徑此地結廬安歇,并于寺后石山上留下神跡,發愿一切眾生都能滅盡三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后人根據石山的顏色材質,請能人巧匠雕刻五百羅漢于其上而著名。更有在清源禪寺禪修的慈覺法師,于二零一二年農歷六月十九日此發宏愿在此寶地閉關18年,成為佛教界一大盛事。清源圣境溶洞是景區的另一亮點,洞內高達2.8米的財神像歷來是人們祈福財運亨通的圣像。
神仙洞風景區
(國家3A級風景區),座落在佛國圣境九華山的南大門,位于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是“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圈內眾多風景名勝中的佼佼者和旅游觀光的必經之地。神仙洞古稱玉華洞,具考證唐開元十年至十一年,地藏王金喬覺曾在此洞修行,得道成仙,明萬厲年間安徽省青陽知縣蘇萬明“歸云堆洞口,落日系峰頭。石疊溪尤浚,猿啼山亦幽。”的詩句贊美此景。洞中全長2500米,分五大景區,上、中、下三層,100多個景點。洞內鐘乳林立,極目成形,千姿百態,絢麗壯觀,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一步一景,奇妙無窮。音韻縈繞的仙樂宮,玉柱林立的塔林群,曲徑通幽的神迷宮,氣勢壯觀的乾坤殿,晶透的乳石,等洞內奇觀,令人嘆為觀止。“仙人琴床”、“群龍聚首”、“嫦娥奔月”、“玉林險關”、等景點。其神態逼真,游在其中,如入仙境,仙氣沁骨,浴氣頓飛,飄飄然猶兩翼生風,似有脫俗成仙之感。
龍泉圣境景區
(國家3A級風景區),坐落在九華山腳下,她也是國內第一家民間陵園通過創建被報批的國家級風景區。景區規劃總面積達三千余畝,計劃投資三億元。圍繞文化陵園、特色景區,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建設資金八千萬元,先后建成了游客集散接待中心、大型游客停車場、旅游公廁、設立了統一的標識和標牌等基本接待設施;結合佛教的一些傳說典故,按照皖南的建筑風格修建了佛緣亭、善孔橋;建成了佛光普照--九華山99米大銅像龍泉觀測點;修建了龍泉山龍泉洗心池、圓滿功德放生池;行孝、感恩的佛孝大殿等等。修復了明朝施亞東將軍古墓;依山就勢建成一個擁有大片綠色包圍的生肖文化草坪、完善了景區內游覽的游步道建設等等。此外,在九華山佛教協會的支持下,圍繞孝文化的弘揚,景區還經常組織策劃一系列能讓游客參與、體驗佛教特色的旅游活動。九華山龍泉勝境旅游區開發項目,也是2009年省861項目。按照規劃,在后面的二、三期建設中,景區還將修建旅游購物商業街片區;人文文化和佛教文化有機結合的佛國陵園--萬佛園片區;再現特色上香文化的回龍寺片區;老年休閑養身康體療養的龍泉浴社片區;參禪、問禪、尋禪、悟禪的生態林區。
佛緣谷旅游景區
(國家3A級風景區),位于九華山背側,屬于皖南山地,奇山秀水,比比皆是。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著名景觀有巴河峽谷、八都河峽谷、梅山瀑布等。置身于其間,宛如“伊甸仙境”、“世外桃源”。在充分發揮佛教圣地九華山旅游區位優勢的基礎上,依托九華山旅游品牌,佛緣谷旅游景區形成以漂流、觀光、度假和特色鄉村旅游為主導的旅游產品,景區極具個性和特色,從漂流視角考察,為雙河道漂流,兩個起點,一個終點。兩條漂流河段風格迥異:巴河河段全長6公里,落差148米,急流處亂石穿空,跌宕起伏,驚險刺激;八都河段全長4.5公里,落差78米,全程風光秀麗、水質清澈、古樸原始、浪漫悠閑。從景觀視角考察,整個漂流行程全部位于兩岸風光旖旎的著名風景區內,眾多自然景觀組成內外十里畫廊。景區既是漂流河段,又是一處難得的觀光避暑、度假休閑的旅游勝地。攬勝探幽佛緣谷,體驗漂流八都河”夢幻漂流、靈山秀水
齊春生態莊園
(國家2A級風景區),創建于九六年下半年,創業之初,實行“以短養長”,“以豬養樹擴園”,滾動發展,走即期效益與創建擴規同步進行之路。較為成熟的“豬-沼-果”、“豬-沼-魚”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園內山水相間,雞犬相聞,花落果熟,四季景殊。齊春生態莊園從創辦之初就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媒體的關注,是省循環經濟研究會會長季昆森的生態聯系點,被池州市列為生態經濟示范區,科技興農示范園;2002年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扶持項目;2005年度被評為“安徽省農家樂旅游示范點”,2007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級旅游風景區”、“安徽省森林人家”、“全國休閑農業精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