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縣,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隸屬于晉城市,位于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h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 沁水縣下轄7鎮、7鄉,共有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全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總人口205400人(2013年)。2013年,沁水縣生產總值達到167.1億元,增長11.7%。 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燦爛的“下川文化”?,F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的遺跡。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沁水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隸屬于晉城市,位于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h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版圖東西長,南北窄,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約55千米,總面積26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沁水地形東西長,南北窄。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寬約55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最高處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處東南尉遲村沁河出境處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沁水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中山區面積占40%,低山丘陵區占50%,河谷平川區占10%。山嶺多屬太岳和中條山脈。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有歷山、鹿臺山、大尖山、白云山、柏尖山、仙翁山、岳神山、牛頭山、宇峻山、荒山。峻嶺有東塢嶺、老馬嶺、界牌嶺、夜明珠嶺、秋峪嶺、關門嶺、夫妻嶺、山中嶺、香山嶺、佛廟嶺。被稱之為“十山”、“十嶺”。其中東塢嶺、老馬嶺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
水系
境內的河流主要有沁河、縣河、端氏河等三條河流。
沁河,黃河一級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h河,為沁河支流,沁水縣境內最大的河流。由上游梅河、杏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兩河在縣城東南匯流后,經城關、鄭莊鄉等4個鄉鎮,在河頭村注入沁河??傞L60.7公里,流域面積168.3平方公里。端氏河,黃河支流沁河的支流。上游為山西省沁水縣境內柿莊河和云首河,兩河在固縣鄉境內匯合后稱端氏河。河經端氏鎮東山,注入至溪河,在端氏村西入沁河。含上游河,流經東峪、柿莊、十里固縣、樊莊、胡底、端氏7個鄉鎮,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一般流量2.5立方米/秒。
氣候
沁水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雨熱同季,季風強盛。沁水縣氣候因地形復雜,差異顯著,西部寒冷,東部溫和,年均氣溫10度左右,一月零下4.1度,七月23度,年降水量64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160天。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沁水縣是礦產資源大縣,初步查明的有煤、鐵、煤層氣、石灰巖、重晶石、耐火粘土、礦泉水等18種,其中煤炭儲量最大。全縣含煤面積2421.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0.5%,地質儲量265.25億噸,占晉城市地質儲量的32.8%,探明儲量109.94億噸,占晉城市探明儲量的40.2%。煤層氣資源全縣地質儲量4372.07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城東。
森林資源
沁水縣森林面積達193.04萬畝。其中天然林129.1萬畝。森林覆蓋率48.4%。林木蓄積總量242.5萬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牧坡草地全縣175.8萬畝。其中天然草地163.35萬畝,最大的蘇莊草地面積73.05萬畝。
生物資源
沁水縣共有野生植物400余種,隸屬45科,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品種有紅豆杉、連香樹、領春木等11種。全縣共有野生動物220余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虎、金錢豹、金雕、獼猴、大鯢(娃娃魚)等26種。(以上數據截至2011年)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沁水縣分設龍港鎮、中村鎮、鄭莊鎮、端氏鎮、嘉峰鎮、鄭村鎮、柿莊鎮7個鎮和樊村河鄉、土沃鄉、張村鄉、蘇莊鄉、胡底鄉、固縣鄉、十里鄉7個鄉。全縣共有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末,沁水縣戶籍人口205400人,比上年末增加285人,其中農業人口160418人,非農業人口44982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14588人,比上年末增加830人,其中城鎮人口83324人,鄉村人口131264人。 沁水縣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俄羅斯族等民族分布。交通編輯截至2011年,沁水縣境內公路有省道3條123公里,縣道11條271.9公里,鄉道44條431公里,通村水泥(油)路235條480公里。2001年,全縣通車總里程1328公里,是建國初的23.6倍,是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3.5倍。各種運輸車輛4281輛,是1978年的25.3倍。鐵路有侯月線從境內通過,途經龍港、鄭莊、端氏、嘉峰4個鎮,長69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末,沁水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0所,其中,初中16所,高中3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6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21所。全年在校學生29368人,當年招生8246人,畢業8534人。
科技事業
2013年,沁水縣全年積極爭取到了省級科技項目4項,其中“蜜蜂高產高效標準化飼養技術推廣”項目列入山西省農村技術承包產業化“百千萬”標桿項目,“太行黑山羊種群繁育生物工程技術應用”項目列入成果推廣項目;爭取到了市級科技項目22項,其中山西嘉沁農業有限公司和中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列為重點支持項目;組織縣級科技計劃項目63項,重點支持楓彩苗木基地建設項目、大象農牧集團肉雞產業化項目、山西博大靈芝北蟲草加工等科技項目10項;截止2013年底全縣共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個,省級民營科技企業5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2個。全年共完成專利申請量95件,同比增長40%。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末,沁水縣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22個,醫院和衛生院床位671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38人,每千人擁有病床3.13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3.44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43%,村衛生室覆蓋率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達標率100%。
文體事業
截至2013年,沁水縣共有群眾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史博物館1個,宣傳文化中心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青少年活動中心1個,縣級劇團2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個;全縣共有農村電影放映隊14支,業余文藝演出團體30余支;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項,省級項目7項,市級18項,縣級40項。
2013年,沁水縣共舉辦各類文體活動50余場次,舉辦春節、元宵節社會文化活動9項、“2013年消夏文藝晚會”等大型文體活動10余場次;赴市參加“煤運杯”晉城市第二屆“紫薇獎”八音會擂臺賽,第二屆“紫薇獎”廣場秧歌舞大賽,“活力晉城”舞龍舞獅比賽,晉城市第五屆運動會等文體活動10余場次;組織舉辦全縣首屆圍棋大賽,迎“五一”象棋比賽,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等縣級體育賽事10余項次;全年組織農村公益電影放映3722場,組織“百姓文化大舞臺”鄉村文化展演活動251場,組織送戲下鄉730場。 旅游編輯沁水縣有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東峪村北齊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竇莊村宋代竇將軍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廟以及明清建筑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閣古民居、竇莊夫人城等名勝古跡。柳氏民居柳氏民居,位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護對象為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柳氏民居,原為河東解州鎮(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導下,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至今,故稱為柳氏民居。 歷山自然風景區歷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縣交界處,面積 150平方公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是華北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風景區,素有“五絕、十勝、百景”之稱,被譽為“天然大公園”。舜王坪是歷山主峰,傳說為舜帝躬耕之處,山頂有四千余畝的高山草甸,主要景點有南天門、斬龍臺、龍翻訕、舜王廟、犁溝、石猴觀海等景點。西峽景區距下川村1公里。全長5公里,最窄處3米許。舜王"刀劈一線天,高山湖泊變桑田"的傳說即源于此。此外還有天石、樓坎、試刀石等景觀。 三都古城“湘峪古堡”位于沁水縣東南58公里處的鄭村鎮境內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趙樹理故居5公里,背山臨河。
湘峪村因明朝戶部尚書孫居湘(萬歷20年進士)、御史都堂孫可湘、四部首司孫鼎湘三兄弟同朝為官而聞名.其古堡歷史上民間俗稱“三都堂”?!跋嬗疟ぁ苯ǔ捎诔绲澠吣?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歷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積3.25萬平方米。 郭壁古鎮郭壁古鎮距山西省沁水縣東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縣城50余公里,東距晉城40余公里,隸屬嘉峰鎮。古代,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處灘涂戈壁,故名郭壁。趙樹理故居趙樹理故居,位于山西省沁水縣加豐鎮尉遲村。故居內存有趙樹理生前書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