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縣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北部。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市的平遙縣接壤。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煤海中的綠地”、“北方水城,中國沁州”之稱,總面積1297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172205人(2010年),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6.2億元。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0年,沁縣轄6鎮:定昌鎮、郭村鎮、故縣鎮、新店鎮、漳源鎮、冊村鎮,7鄉:段柳鄉、松村鄉、次村鄉、牛寺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306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0年,沁縣常住人口為172205人,在沁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89893人,占 52.2% ;女性人口為82312人,占47.8% 。0-14歲人口為 31904人,占18.53%;15-64歲人口為126322人,占73.3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3979人,占8.12% 。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840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 2089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8186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4494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民族
沁縣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沁縣位于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東經112°28′~112°54′,北緯36°26′~36°59′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鄰,北部與武鄉及晉中地區的平遙接壤,位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縣城北距太原168公里,南距長治95公里,沁縣總面積1297平方公里(2010年)。
地形
沁縣屬黃土丘陵山區,全境地形四周隆起,中部低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點為位于西部的棋盤山,主峰海拔1745.5米,最低點為南池鄉的二神口,海拔高度為916米。
水文
沁縣主要河流有漳河,庶紀河、段柳河,徐陽河、迎春河、圪蘆河、白玉河、涅水河等八條,呈井字型分布。
氣候
沁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平均氣溫8.9℃,全年無霜期167天,年平均降雨量為606mm。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2010年,沁縣境內地表水年徑流量為1.316億立方米。并建有圪蘆河、漳河源頭、源頭礦物水來源不斷。月漳河嶺山兩座中型水庫和十一座小型水庫,總庫容量達到6830.4萬立方米,且有泉水19處,地下水總動貯量為4500萬立方米,調節貯量600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泉水沁縣礦產資源較為貧乏,境內有少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截至2010年,初步探明的煤層有兩層,煤層厚度分別是2.5米和1.80米。煤炭為優質無煙煤,高嶺土、紅金石和礦泉水是沁縣主要的礦產資源,無論貯量還是利用都在全省獨一無二,位于冊村鎮后泉、郭村鎮元王的兩股泉水,日涌出量達到萬噸,屬含鍶重碳酸鈣鎂型優質天然礦泉水。
生物資源
截至2010年,沁縣有宜林面積15萬畝,主要樹種28類100余種。此外,縣境內繁衍生息著200多種野生動物。禽類和500多種野生植物。郭村鎮、松村鄉、次村鄉、牛寺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養殖居長治市第三。交通編輯沁縣交通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新舊208國道和太焦鐵路穿城而過, 省道沁涉線和沁沁鐵路橫貫東西,太(原)洛(陽)公路縱貫南北,二沁(沁縣、沁源)、沁武(沁縣、武鄉)公路橫亙東西。
著名人物編輯沁縣有吳琠、王堯士、王猷、王偀、王杰、王沁、韓萬金等著名人物。
旅游景點編輯圣天寺圣天寺在山西沁縣城東30公里東郎村北側。始建于晉,宋、元、明、清各代有修葺。前后兩進院落。有山門、中殿、后大殿、東西配殿、左右廊廡等。大云禪院大云禪院在沁縣城西13千米的郭村鎮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鄰,林木掩映。寺院坐北向南,共有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前殿、后殿,兩側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F僅存前殿、后殿等主體建筑。普照寺普照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沁縣城西8公里的郭村鎮開村村東。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陰,視野廣闊,景色優美。寺坐北向南,原為西進院落。中軸線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觀音殿(后殿),兩側配殿、廂房、節義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F僅存大佛殿(中殿)及部分石刻造像。當地特產編輯雞蛋沁縣雞蛋,個大皮紅,黃少清多,營養價值高。
瓜子沁縣南瓜子則個大仁滿(長2.2厘米、寬1.3厘米),含油量高。 小米“沁州黃”小米色澤蠟黃,顆粒圓潤,狀如珍珠,晶瑩明亮。煮成飯后松軟可口,味道清香,遂起名為“爬山糙”。在1919年參加印度國際博覽會便飲譽海外。在國內連續被評為一級小米,獲“全國最佳小米”稱號。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沁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6.2億元,比2012年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1%;財政總收入完成1.46億元,比2012年增長11.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241萬元,比2012年增長1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9億元,比2012年增長3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5億元,比2012年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118元,比2012年增長9.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325元,比2012年增長12.7%。
第一產業
2013年,沁縣第一產業增加值比2012年增長6.1%。新發展沁州黃種植面積2萬畝,設施蔬菜6000畝,核桃經濟林2萬畝,小雜糧1萬畝,中藥材5000畝,畜禽養殖達到589萬頭(只),糧食總產量達到1.8億公斤。完成14個企業、34個品種、4萬畝有機認證;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專業村,全年建成省級示范合作社5個,市級示范合作社5個,“一村一品”專業村55個。農產品“513”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8億元。沁州黃農業園區16家企業入駐、21個項目落地建設,5家企業列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第二產業
2013年,沁縣第二產業增加值比2012年增長15%。實施了潞寶金和生肉雞屠宰加工、小雜糧加工、沁州黃醋業萬噸米醋、沁園春礦泉水有限公司百萬噸礦泉水開發、襄礦集團華安焦化公司焦爐二期,唯思可達公司優質果汁生產線、沁州綠公司蔬菜配送加工等財政增收項目,并有部分項目具備了開工生產條件。與中科院遺傳和生物研究所、碧水源公司、協鑫潞安電力、國新能源、汾酒集團達成合作意向。華安焦化130萬噸焦爐二期工程點火烘爐,6.8萬噸焦爐煤氣制液化天然氣項目順利實施。沁園春礦泉水開發二期工程試產出水。協鑫、國新能源投資的4個加氣站項目均開工建設。
第三產業
2013年,沁縣第三產業增加值比2012年增長7.2%。成功舉辦第五屆端午民俗文化節。節慶期間,拉動社會商品零售收入1020萬元,簽訂投資意向16個;依托民俗協會、清韻戲曲盔飾合作社等文化團體,開發出麥桿燙畫、木刻、石雕、戲曲盔飾等一批別具特色的文化產品;以打造城鄉一體物流服務體系為方向,啟動并實施了葆源公司為農服務體系、萬強商貿物流配送中心、龍飛蔬菜公司500噸氣調庫等項目。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3年,沁縣高中教育學生毛入學率達到9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1%;改擴建村級幼兒園8所。中專類學校:沁縣師范、職業中學、沁縣衛校,中學類學校:沁縣中學、沁縣二中、城關中學,小學類學校:育才、紅旗、師范附小、城關小學等四所縣直小學。
衛生
2013年,沁縣基本藥物制度覆蓋到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有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站、計生服務站等4家醫療機構。
文體
2013年,沁縣農村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入戶安裝2萬余戶,免費為農民放映電影3700多場??h體委有400米標準跑道,室內燈光球場、門球場等設施。
社會保障
2013年,沁縣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1000戶,易地移民搬遷95戶299人,210個行政村亮化任務及鄉村清潔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就業人數182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308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每月提高15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10%,城鄉低保標準每人每月分別提高30元、24元,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