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長治市西北部,地處太岳山東麓,東連沁縣,南接屯留、安澤縣,西鄰霍州市、古縣、靈石縣,北靠介休市、平遙縣。地理坐標在東經110°58′03″—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沁源縣轄5鎮、9鄉,總面積2556平方公里,總人口162114人(2009年)。 2009年,沁源縣生產總值完成54.62億元,同比增長8.8%。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70元,增長8.8%。沁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有古遺址16處,古建筑46處,石刻14處。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沁源縣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長治市西北部,地處太岳山東麓,東連沁縣,南接屯留、安澤縣,西鄰霍州市、古縣、靈石縣,北靠介休市、平遙縣。地理坐標在東經110°58′03″—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
地貌
沁源縣境屬黃土高原區,地理單元屬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區太岳山系主脈,西北隆起,東南傾低,海拔900—25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境內山巒起伏,迭彩翠嶺,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95.7%,河谷、階地僅占4.3%。
氣候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濕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mm,年均氣溫8.7℃,無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19小時。
水文
沁源縣水系以才子平山嶺為分水嶺,其北的王風河和王淘河于古塞匯成龍鳳河向西注入汾河屬汾河水系;其南有沁河及其支流聰子河和紫紅河,屬沁河水系。兩者均屬黃河支流。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沁源縣發現的礦產有18種,儲量大的有煤、鐵、鋁礬土、石灰巖4種。煤炭總貯量128億噸,可采貯量90億噸(主焦煤60億噸,動力煤30億噸),含煤面積占總面積的80%。鐵礦總儲量5800萬噸,鋁礬土儲量1.5億噸。
生物資源
沁源縣野生資源有各類喬、灌、草本植物有百余科600多個品種,盛產木耳、磨菇、黃花菜、核桃等土特產品和黃芩、黨參、柴胡、連翹等藥材。野生動物有狼、豹、山豬、山羊等。
森林資源
沁源縣森林分布在全縣大小山嶺,林地面積達2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3%,居全省之首。天然林114萬畝,占全省的7.2%,樹種130余種,以油松、楊樹、樺樹、櫟樹、落葉松為主,林木總蓄積量586萬m3,全年生產量17萬m3。
牧草資源
沁源境內牧草資源豐富,天然牧坡面積113萬畝,牧草有261類,載畜量為42萬羊單位。
水資源
沁源縣境內有沁河、汾河兩大水系,年平均徑流量2.6億m3,地上地下水總儲量7億m3,可利用水量2867萬m3。 (以上數據截至2013年 )
人口民族編輯
2009年,沁源縣年末人口162114人,其中鄉村人口114209萬人,城鎮人口47905萬人,城鎮化率29.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同比下降了0.06個千分點。沁源縣有漢族、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沁源縣轄5鎮、9鄉:沁河鎮、郭道鎮、靈空山鎮、王和鎮、李元鎮、中峪鄉、法中鄉、交口鄉、聰子峪鄉、韓洪鄉、官灘鄉、景鳳鄉、赤石橋鄉、王陶鄉。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09年,沁源縣生產總值完成54.62億元,同比增長8.8%。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70元,增長8.8%。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9億元,增長20.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7.21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5.71億元,增長10.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7:71.4:25.9調整為3.1:68.1:28.8,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個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8%、31.2%和61%。
第一產業
2009年,沁源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788公頃,增長0.3%;蔬菜面積595公頃,油料面積288公頃,中藥材面積403公頃;全年玉米種植面積8596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65萬噸,增產0.57%,連續三年總產量保持在6.6萬噸以上。
第二產業
2009年,沁源縣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366936萬元,比上年增長7.2%,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2075萬元(全部為重工業),增長7.54%。規模以上經濟中,分經濟類型看,其中,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358184萬元,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3635萬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8202萬元,增長-29.41%。實現利稅總額109258萬元,增長-50.41%;工業銷售產值達713920萬元,同比下降19.5%。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5197萬元,增長20.2%。建筑企業效益持續提高,全年實現竣工產值1810萬元,增長3.4%。
第三產業
2009年,沁源縣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248.7萬元,比上年增長29.83%。分城鄉看,縣級以上消費品零售額67551.3萬元,增長28.5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8697.4萬元,增長32.16%。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91919.4萬元,增長29.2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9509.9萬元,增長45.83%;其它行業4819.4萬元,增長15.24%。
交通編輯境內既沒有鐵路經過,也高速公路或國道經過,交通不算方便,汾屯線(汾陽至屯留)公路途經縣境。由沁源縣交口經沁縣至武鄉的支線公路,連接著太原至大口干線公路和榆次至黃碾支線公路。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09年,沁源縣全年全縣普通高中招生957人,在校生2737人,畢業生891人。初中學校招生1118人,在校生8714人,畢業生2833人。普通小學招生1809人,在校生11375人,畢業生2530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09年末,沁源縣共有衛生機構301個,病床床位569張,衛生技術人員819人(其中,鄉村衛生技術人員320人)??h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為9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3.9%。
社會保障
2009年末,沁源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882人,比上年增長6%。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893人,增長1.1%。城鎮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為89.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3.9%。
歷史文化編輯沁源秧歌沁源秧歌又稱“沁源小調”,是由當地民歌發展起來的地方小劇種戲曲。最初的活動形式是不分男女表演者伴以腰鼓的說唱。沁源秧歌的音樂屬多調式民歌體。它的曲調大部分是四句為一個樂段。由于它的聲腔全是來自于沁源民歌,因此音樂屬于曲牌體。
名勝古跡編輯沁源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有古遺址16處,古建筑46處,石刻14處,共76處。其中古建筑有明清時期的圣壽寺,清代的文昌樓;古文化遺址有商周時期的陽城遺址;石刻則包括隋代的石窟造像和南北朝的摩崖造像等。其中被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處。 青果寒泉寺遺址
圣壽寺青果寒泉寺遺址位于交口鄉侯壁村東500米.青果寒泉寺遺址建立在一座群山環繞形似"太師椅"的石山上,山上長滿了四季常青的香柏樹,。 靈空山靈空山地處沁源西北部五龍川鄉,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間,最高山峰為海拔1953米。201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審定,山西靈空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