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南來第一州”——邛崍,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川滇、川藏公路要塞,距成都市區75公里,全市幅員面積13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61.3萬(2010年)。 邛崍古稱臨邛,系西漢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邛崍市政府駐地臨邛街道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市”、“省級衛生城市”、“成都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市”、“中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市)”、“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四川省唯一以“食品飲料”命名的生產基地和成都市規劃重點發展的食品飲料工業基地。
先秦時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滅蜀以后,由于政治和軍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臨邛、成都 、郫三地土地肥沃、地當要沖,臨邛故地更有鐵礦資源、天然氣井,交通便利,市場繁榮,故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前311)派蜀守張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說張儀亦參與修筑事宜)。因臨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取名臨邛。臨邛城店肆林立,規模宏大,城址在今邛崍臨邛鎮。周據《華陽國志·蜀志》載:“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欄?!背堑闹黧w為木結構。當時郡縣制尚未普及,臨邛城實為縣的雛形,轄地今崇州、新津、大邑及都江堰一部分等地。
兩漢時期
歷代演變2300年來,臨邛城飽經滄桑,西漢末至王莽“新”朝時,城郭損毀,導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公孫述設署臨邛,主持營建新城,稱為公孫城。
唐宋時期
自西晉懷帝永嘉六年(312)至西魏廢帝二年(553),因戰亂不息,臨邛又為僚人所擾,乃將縣治遷移至今崇慶縣境內,凡240年。臨邛縣城,迭遭破壞,又自唐文宗太和三年(829)起先后數次被南詔、吐蕃等攻陷,州城殘破,滿目荒涼。
明清時期
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官府用泥士筑成簡陋城垣,歷30余年而崩裂。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李廷詔主持改筑,高2丈,加厚6尺,周長1423丈,約九里七分,垛口3700座,用石條包砌。城有四門,各門均建城樓。樓檐懸木匾,東曰“東望錦城”;南曰“南挹蔡蒙”;西曰“西寧番倮”;北曰“北跨鶴霧”。又于城之東南角上建“聚奎樓”企求本州文運亨通,科甲綿延。樓上塑“魁墾點斗”泥像,城墻外圍開鑿護城河。明末清初,戰亂頻仍,州城殘破,戶口銳減,常有虎豹出沒。直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州戚延裔捐資助修城垣,民得安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維修。城周1638丈,合九里一分。城開四門,另辟一門于東南角“聚奎樓”下,名“小南門”。除修復城墻外,又補砌女墻垛口1738座。東城樓名曰“涌泉樓”, 匾曰“環江沃野”;南為“挹翠樓”,匾曰“崍山擁秀”;西為“鑒湖樓”,匾曰“瑞靄云吟”,北為“跨鶴樓”,匾曰“靈綿霧嶺”。城貌壯觀,超軼前代。清嘉慶年間,城垣先后發生三次崩裂,均經官署維修完固。此后經歷百余年直至解放,均未維修。1958年拆除城墻改筑圍城公路,但古城輪廓清晰可睹,護城河亦如舊貌。
中華民國時期
初仍稱邛州,廢除道制,邛州直隸省府。2年又恢復道制,以道轄縣,邛州改為邛崍縣,歸上川南道管轄。17年又裁廢道制。24年,防區制結束,實行行政督察區制,邛崍縣歸第四行政督察區管轄,直到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建國初,劃四川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4行署區,行署下設專區,邛崍縣屬川西行署區的眉山專區管轄。1952年撤銷行署成立四川省,邛崍縣劃入溫江專區。1959年2月15日,邛崍縣與蒲江縣合署辦公。1960年4月2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蒲江縣,合稱邛崍縣。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復兩縣建制。1968年9月,改溫江專區為溫江地區,邛崍縣屬其管轄。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將所轄邛崍等縣劃歸成都市管轄。1994年6月6日,撤銷邛崍縣,改設邛崍市(縣級),市人民政府駐臨邛鎮。1997年,邛崍市面積1377.4平方千米,人口63.6萬,轄16鎮17鄉。市政府駐臨邛鎮。1999年,邛崍市轄18個鎮、15個鄉:臨邛鎮、固驛鎮、羊安鎮、牟禮鎮、桑園鎮、平樂鎮、夾關鎮、火井鎮、水口鎮、冉義鎮、回龍鎮、高埂鎮、前進鎮、高何鎮、石坡鎮、臨濟鎮、臥龍鎮、泉水鎮;戰斗鄉、茶園鄉、寶林鄉、孔明鄉、石頭鄉、下壩鄉、天臺鄉、太和鄉、道佐鄉、油榨鄉、銀杏鄉、南寶鄉、大同鄉、馬湖鄉、南君平鄉。2004年9月8日,撤銷泉水、興賢、石坡3個鎮及下壩、南君平、馬湖、銀杏、太和、石頭6個鄉。將原泉水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羊安鎮;羊安鎮政府駐羊安場。將原下壩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平樂鎮;平樂鎮政府駐平樂場。將原興賢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牟禮鎮;牟禮鎮政府駐牟禮場。將原南君平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桑園鎮;桑園鎮政府駐桑園場。將原馬湖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水口鎮;水口鎮政府駐水口場。將原銀杏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火井鎮;火井鎮政府駐火井場。將原太和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天臺山鎮;天臺山鎮政府駐天臺山場。將原石頭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臨濟鎮;臨濟鎮政府駐臨濟場。將原石坡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大同鄉;大同鄉政府駐大同場。
行政區劃編輯邛崍市下18個鎮(臨邛鎮、固驛鎮、平樂鎮、羊安鎮、火井鎮、夾關鎮、水口鎮、桑園鎮、牟禮鎮、冉義鎮、回龍鎮、高埂鎮、前進鎮、高何鎮、臨濟鎮、臥龍鎮、天臺山鎮、寶林鎮)、6個鄉(道佐鄉、油榨鄉、茶園鄉、南寶鄉、大同鄉、孔明鄉),25個社區委員會、485個村委會;面積13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千米。
邛崍
地形
境內地貌,山、丘、壩兼有。
東部及東北部為平壩,大地形平坦、開闊,略有起伏。面積311.36平方公里,占邛崍總面積的22.64%,區內人均耕地1.07畝。南部五面山、長丘山區,淺丘連綿,塘庫棋布。面積248.64平方公里,占邛崍總面積的18.08%,中部西北緣為深丘,是淺丘與西部山區間的過渡帶。面積245.98平方公里,占邛崍總面積的17.88%。西部為龍門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勢起伏較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面積569.15平方公里,占邛崍總面積的41.4%,
水文
邛崍市境內河道縱橫,水利資源豐富。南河、絀(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經境內,全長共217.15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邛崍市有著豐富的富鉀鹵水資源,潛在資源量高達4374億立方米,其中礦物質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尤其是含鉀量高達54660mg/L,位居第一。已探明平樂4#井和平邛崍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天然氣的地方(古火井遺址,在今火井鎮;油榨鄉天罡池有三國時期的輸氣管道)。邛崍仍然是川西地區最大天然氣供氣基地,已探明天然氣儲量400億立方米,并伴生有豐富的石油和鉀鹽,日供氣量達250萬立方米。樂20#井區域貯量約為4480萬立方米,平樂4#井和平樂20#井擴展區域貯量約為2.96億立方米。 地表水年徑流量9.91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5.328億立方米,加上從外區引來的可利用水量6.282億立方米,共計11.6億立方米,為邛崍工農業需水量的3.1倍。地下水年引量在1.06億立方米以上。
人口編輯全市轄18個鎮、6個鄉、202個行政村、62個社區(居委會)。2014年末戶籍總人口65.7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87萬人,農業人口40.84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275人,出生率為8.03‰;死亡人口4536人,死亡率為6.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3‰。全年計劃生育率為91.84%。
城市建設和環境維護編輯城市建設
2014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達21. 3平方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20.57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44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83%。
環境維護
2014年全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100%;全年空氣污染指數≤100的天數達255天;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8.02%。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9.05%。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2.46億元,同比增長4.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4.90億元,同比增長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6.49億元,同比增長9.7%。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17.6:46.2:36.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78元,按當年匯率折算達4866美元。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22.54億元,同比增長12.6%,占GDP的比重達66.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2.6%。年末全市從業人員為39.12萬人。通過多種渠道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872人;“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36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4%。年末農村外出務工人數達21.62萬人,其中轉移出省的4.47萬人,省內成都市外2.51萬人。
農業
201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8.01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種植業19.49億元,增長3.8%;牧業34.17億元,增長5.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6.25萬畝;油料播種面積24.65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27.58萬噸;油料總產量4.09萬噸;蔬菜總產量28.83萬噸;肉類總產量12.90萬噸;禽蛋總產量1.16萬噸;奶類總產量3.27萬噸;水產品產量1.13萬噸。年末,已認證各類安全優質農產品34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6個,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18個。年產值或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2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面達88%。全年農村用電量達12464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37%。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5.6萬千瓦,增長7.7%;各類農機擁有量6.0萬臺。
工業和建筑業
2014市實現全口徑工業增加值71.89億元,比上年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7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為97.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7.59億元,下降20.3%,企業虧損面為7.5%。優質白酒及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日用化工及新型涂料等重點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2.78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實現利稅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1.5%。工業園區共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1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年末全市工業集中度達67.0%。。全市在統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27家,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3.01億元。建筑企業施工面積208.4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5.39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0.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55.36億元,比上年增長19.5%;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工業性投資完成83.47億元,同比增長24.1%。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8.4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0.48萬平方米;實現商品房銷售額27.15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22.75億元。
國內貿易
201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7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城鎮零售額55.64億元,增長10.1%;農村零售額4.08億元,增長15.5%。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7.98億元,增長9.9%;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1.74億元,增長12.7%。
對外經濟和旅游
2014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80萬美元。引進到位內資76.05億元。貿易出口總額6347萬美元。2014年接待游客73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1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46%和增長41.35%。
交通運輸
2014年末公路里程達2321.48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943.26公里;高速公路47.86公里。2014年末全市營業性車輛4471輛。全年營運性旅客周轉量52017萬人公里,營運性貨物周轉量39337萬噸公里。
財政金融
2014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7.02億元,比上年增長42.51%。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78億元,比上年增長18.55%。2014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11.71億元,比上年增長14.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4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0.58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8.07億元。
人民生活、社會治安和社會保障
2014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09元,比上年增長11.1%;人均消費性支出13548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2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2444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744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2.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全年發生交通事故150次,比上年增長5.6%;事故造成損失折款29.73萬元,下降5.3%?;馂陌l生次數213次,事故造成損失折款15.2萬元,下降55.7%。年末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76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80萬人;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41.20萬人。全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1.27萬人,保障資金投入4332萬元。年末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1個,擁有床位192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