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qí xiàn)位于山西省中部,古稱“昭馀”,因“昭馀祁澤藪”而得名。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全縣轄6鎮2鄉(昭馀鎮、東觀鎮、古縣鎮、賈令鎮、城趙鎮、來遠鎮、西六支鄉、峪口鄉),160個行政村,289個自然村,一個省級開發區。至2013年,全縣總面積854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8.2億元,財政收入5.5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07元。祁縣祁太秧歌 、戴氏心意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區劃編輯祁縣行政隸屬,山西省晉中市。下轄6個鎮、2個鄉。一個省級開發區,3個縣級開發區。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常住人口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祁縣常住人口為26531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53829人相比,共增加11481人,增長4.52 %,年平均增長率為 0.44%。
家庭戶人口
祁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81233戶,家庭戶人口為25414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6人減少了0.33人。 性別構成
祁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38336人,占52.14%;女性人口為126974人,占47.86%??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9.06下降為108.95。
年齡構成
祁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8153人,占18.15%;15-64歲人口為195208人,占73.58%;65歲及以上人口為21949人,占8.2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6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4.7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94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祁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 1420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2920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39727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5693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936人上升為535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515人上升為110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6009人上升為5255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27306人下降為21461人。
祁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586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8368人,文盲率由7.36 %下降為2.70% ,下降4.66個百分點。
民族
祁縣大部分為漢族,少數民族中以維吾爾族、回族、藏族居多。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祁縣古為“川陜通衢”,今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東與太谷縣相鄰,西與平遙縣接壤,南與武鄉縣交界,北與清徐縣毗連,東南與榆社縣峰巒相依,西北與文水縣隔河相望。祁縣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2°12'5“-112°39'6“,北緯37°4'5“-37°28'6“之間。至2013年,祁縣總面積854平方公里。平面輪廓呈東南至西北長條狀??h城位于縣境西北部,距山西省會太原市67公里。
地貌
祁縣地勢由東南漸向西北傾斜。從山地、丘陵逐漸過渡到平原。三類地區各占總面積的46.6%、12.4%、41%。祁縣山地峰巒重疊,溝壑交錯,表層為土石結構,大部分為灌木覆蓋,宜林適牧。丘陵地區表層為厚層黃土覆蓋,糧豐林茂。平川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為主要產糧區。
水文
祁縣河流屬汾河水系。多年平均地面水徑流量7037.6萬立方米。
氣候
祁縣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9.9°C,年平均日照時數26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無霜期171.2天。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澇、風、雹、霜等自然災害,以干旱現象最為普遍。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祁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8943.7萬立方米。
氣候資源
祁縣年平均日照時數2675小時。 民族風俗編輯民族文化
戲曲文化晉劇。 祁縣為晉劇主要發祥地。七年(1868)創辦的上下梨園,是較早的晉劇班社。
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張莊的榮升班也培養了眾多的晉劇藝徒。祁太秧歌。1951年榆次專署在祁縣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正式定名為《祁太秧歌》。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于元宵社火,略事化裝,隨社火隊在街頭演唱,所以也稱“過街班”或“踩街”。書畫藝術書法。 祁縣社會各階層長于書法者有韓定中、楊芳、渠本橋、喬思遠、劉奮熙、喬尚謙、喬佑謙、高錫華、趙維基、高敘賓、渠晉山、閻永年、賈家鼐、范敘賓之6幅條屏“石壕吏”存于民俗博物館。紙扎藝人,俗稱“畫匠”。主要從事于建筑物彩繪、油漆。紙扎所用材料主要是泥巴、竹、秸桿和紙。人物有方相魌頭(俗稱口口進寶)、侍俑(俗稱美人人)、白鶴童、南極仙翁、十、引、善財、龍女等。建筑物有亭、閣、院、戲臺、金銀山等。社火文化晉商社火發源地之一。社火是祁縣人民一種街頭表演藝術
,具體形式有龍燈、背棍、撅棍、頂桿帆、火流星、抬扛箱、高蹺、獅子舞、二鬼摔跤、張甕背張婆、竹馬、牛斗虎、旱船、劉三推車、抬轎、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逗柳翠、撲蝴蝶、鉆錢鬼、紅鞋前程等。民居文化祁縣民居建筑。集實用、藝術于一體,實現了二者和諧的統一,被列入《中國民居精華》系列片,已介紹到國外。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風格的房屋2萬多間。民居代表作喬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譽為“雙璧”。
非物質文化遺產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源于農民田間勞作即興吟唱,后加入舞蹈,加入故事情節,逐漸
向戲劇化發展而形成一種璀璨的地方小戲——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集音樂、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體,并以唱為主的綜合藝術?;蛞粍∫磺?,或一劇多曲,曲調優美動聽,語言生動活潑,內容主要反映祁縣、太谷縣及晉中農民的勞動、愛情等農村生活,情節簡單,唱詞多為排比句式,舞蹈動作活潑多樣。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是我國內家拳種之一。戴氏心意拳發源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戴氏心意拳是現存三大著名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內講究心于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即六合)。故人又稱戴氏心意拳為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創始人名戴隆邦,自幼愛好武術,后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內功心法(小周天功),結合各種武術(螳螂,八卦等)創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心意拳的開山鼻祖。 城趙鎮剪紙 祁縣城趙鎮的剪紙藝術發源于公元前150余年左右的漢文帝時期,兩千多年來,廣泛用于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日壽誕、祭祀祈福等各種民間活動,表現內容頗為廣泛其中多為吉祥作品。又拓展到民俗系列,做出《百業圖》、《千里送寒衣》、《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水滸一百單八將》等一大批反映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八音會 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以嗩吶為主,主要用于婚喪禮儀,又可
分為粗樂、細樂、兩支嗩吶加鼓釵的稱“粗樂”。小嗩吶做主樂,笙、管、胡呼為和樂的稱為“細樂”。一九六二年春節文藝會演期間,特邀吹奏藝登臺表演,以二瞎子為首的南左班,以李四元為首的東六支班,以劉林保為首的豐固班,以及城南樂班。 小磨香油 祁縣小磨香油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制油方法,方法為:將90度水加入到磨碎的芝麻醬中,使其非油物質吸收膨脹,其中油脂被擠出。芝麻油中含不皂化物比較多,一般達0.9%至1.7%,其中最重要的物質是芝麻酚素。芝麻酚素在高溫下能水解為芝麻酚。芝麻酚有特殊的香味,而壓榨萃取的芝麻油由于芝麻酚沒有高溫水解而被破壞,不能形成芝麻酚,故基本沒有香味。因此,同樣以芝麻為原料壓榨油稱為芝麻油,而水代油制作的稱為小磨香油。 曉義背鐵棍 曉義鐵棍、背棍是一項傳統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它興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曉義村就以古廟座落劃分為六個社,如“娘娘廟”、“三官廟”等。每個社有一到三組鐵棍,二十多根背棍。曉義村鐵棍還有六組,每個小組有一組鐵棍。背棍每個小組數量不等,總共約有四十多根。2006年入選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祁城泥人 祁城泥人起源于清代,祁城泥人發祥地位于晉中市祁縣西六支鄉祁城村,祁縣西六支鄉西南方向,距縣城約4公里。祁城泥人以兒童玩具為主,而且還是民俗風情的載體,在制作上有“粗貨”和“細貨”之分?!按重洝笔怯媚>呱a,“細貨”是以手捏為主的方法來制作,作品多樣,有人物、飛禽走獸,做工精美,特別在著色上輔以蛋清,技藝獨特考究。 溫曲武秧歌 祁縣溫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戲劇化發展中派生出來的。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術有機結合的一個藝術品種。它主要的表演手段是武打。其劇目大都是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武戲,由藝人自編自演,著力歌頌中國古代見義勇為、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風景名勝編輯景點簡介備注類型
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喬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個小院共313間房屋組成。從高處俯瞰,整體為雙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游區。晉商文化
渠家大院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千余間房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晉商文化博物館晉商文化
何家大院除珍藏書、版、字畫外,又是傅山、閻若璩等反清志士和學者聚會的地方。歷史著名的“丹楓閣”所在地。晉商文化
裕川晉商茶莊博物館位于山西省祁縣段家巷北口的長裕川大院內。該院三面臨街,院墻高聳,儼然一座城堡。四個院子共有房屋六十六間,占地面積二千二百多平方米。是明末清初祁縣四大財東中首屈一指的渠家著名的老字號之一,也是晉商中開設時間長、規模大的茶莊之一。 晉商文化
晉商鏢局博物館位于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翹故居九如堂舊址,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
晉商文化
珠算博物館珠算博物館位于祁縣古城東大街原渠家經理院的主院內,較系統地向游人展現了征集收藏部分珠算資料和近千種各式各樣的算具。館內陳列著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個時期的算盤,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一家專門收藏、研究、弘揚珠算文化的博物館。 晉商文化
祁縣古城始建于北魏孝義帝太和年間(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古城東西長850米,南北700米,周長三公里。1994年1月,祁縣古城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古城四條大街即“晉商老街”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文化民俗
鎮河樓賈令鎮河樓俗名回門樓,位于祁縣城東北7.5公里的賈令鎮。樓正好建在五里長街的南端,稱為“昭余勝景”。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川陜角衢”的必經之地。古“昭余勝景”之一文化民俗
羅貫中紀念館位于祁縣西六支鄉河灣村,內陳展有羅貫中家譜、神軸以及羅貫中使用過的硯臺等一批珍貴文物。羅家祠堂現為晉中市重點保護單位。 文化民俗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縣古縣鎮小韓村戴街西部,門牌26號。宅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各帶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洞魇霞易V》共分四冊,始纂于清雍正六年。文化民俗
興梵寺現存東觀中學校內。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原址東觀鎮西管村,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遷移今址,留存大雄寶殿,塑像在文革被毀。2006年與渠家大院同時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文化民俗
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北起賈令鎮賈令橋南至來遠鎮東魚溝口,河道總長33公里,總面積1.34萬畝,其中濕地面積0.69萬畝,占公園總面積的51.30%。 山西省第三個國家濕地公園自然風光
四縣垴山西省自然保護區位于祁縣東部山地(來遠鎮、峪口鄉),總面積16000公頃。保護對象有金錢豹、黃羊、艾虎、天然次生混交林。山西省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自然風光
紫金山自然保護區位于祁縣來遠鎮南風溝,祁縣、榆社縣、武鄉縣三縣交匯處,距祁縣城五十余公里,海拔1765.6米。
九溝風景旅游區位于祁縣東觀鎮西南10公里處,緊靠208國道西側,北距太原市50余公里;風景區占有土地面積一千余畝,水域面積500畝。
麓臺山風景區位于山西省祁縣來遠鎮石佛窯村西南,主峰海拔1770米,頂部平坦似臺,有“跑馬坪”之稱。
東峪溝風景區祁縣境界最長溝,全長18公里,地處祁縣城的東南方向35公里。
著名人物編輯祁縣人杰地靈,歷代名人輩出。據不完全統計,列入《辭?!?、《辭源》、《中國歷代名人辭典》和《中華大字典》的名人有百余人,列入《山西通志》的名人有225人,有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醫學家、教育家、武術家、晉商實業家和革命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