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市,隸屬于煙臺市轄區,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因“日曉輒有丹霞流宕,照耀城頭霞光萬道”的詩句而得名。棲霞市總面積2016平方公里,轄12個鎮、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953個行政村、966個自然村。截至2011年末,總戶數為23.5萬戶,人口62.6萬人。因盛產蘋果,而被稱為“中國蘋果之鄉”。棲霞市的旅游景點十分豐富,例如有崮山、艾山、牙山國家森林公園、牟氏莊園等。
地形地貌
棲霞屬山區丘陵地形,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說,又有“膠東屋脊”之稱。東有牙山、西北艾山,海拔800多米,方山、唐山、蠶山等較大山體300多個。這些山嶺脈脈相連,迂回曲折,橫貫市境,中部成為南北分水嶺。兩側余脈多呈南北走向,形成低山丘陵,夾雜部分河谷沖積平原。全境山地占72.1%,丘陵占21.8%,平原占6.1%。
氣候
棲霞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1.3℃,降雨量650毫米左右,無霜期207天,年日照總時2690小時,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氣候。
水文
水系南流的主要有清水河、漩河匯五龍河入黃海;北流有白洋河、清洋河匯夾河入渤海,黃水河經龍口入渤海。清水河:清水河為永定河支流洋河分支,發源于崇禮縣樺皮嶺南麓,河道全長109KM,是一條多泥沙季節性河流。白洋河:白洋河,發源于棲霞小靈山西麓,經棲霞市與福山區,流入黃海,全長65公里在棲霞內稱白洋河。清洋河:清洋河,俗稱內夾河,發源于棲霞城南小靈山,境內長27公里,流域面積330平方公里。另有龍門口水庫、庵里水庫。
建設環保
棲霞市2009完成基本建設投資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更新改造投資2.3億元,增長415.7%。房地產開發投資1.77億元,增長86.3%。資質五級以上建筑企業25家,實現增加值8742萬元,增長?125.4%?;實現利稅4514萬元,增長79.4%。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33個,完成投資額13577.7萬元,增長?17.5%?。
交通郵電
到2010棲霞市公路通車里程630公里,公路旅客運輸量356.3萬人,同比增長6%和5.7%;公路貨物運輸量102.8萬噸、周轉量9671萬噸公里,增長10.4%。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7728萬元,比2010年增長23.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7785萬元,增長12.7%;郵政業務總量3762萬元,增長22.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6.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13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6部/百人,互聯網用戶0.9萬戶。
教科文衛
到2013年,棲霞市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2579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8286人;初中19所,在校生18427人;小學22所,在校生1877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66人。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7項,立項8個,其中省級以上3個,獲得市科技獎勵1項。專利申請量173件,授權專利98件。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處,公共圖書館1處,檔案館1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0%。有衛生機構23所,其中,醫院5所、衛生院13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4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625張,衛生技術人員2938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859人,注冊護士629人。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9枚,其中金牌2枚。
社會保障
2009年棲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8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4.06%;人均消費性支出為4965元,增長100.9%;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4.43平方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619元,同比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03元,同比增長13.1%;生活消費支出1936元,增長16.2%;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2009年棲霞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5875人,同比增長27.1%。其中城鎮3425人,同比增長增長35.9%;農村2450人,增長27.9%。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13個,床位320張,收養270人。社會福利企業3個,安置殘疾人員59人。2009年,棲霞市完成生產總值154億元,同比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3.2億元,增長13.7%;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1億元,增長1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060元,分別增長11.5%和10%。位于蓬萊市境內艾山北面7公里處,距蓬萊市區38公里,是蓬萊、龍口、棲霞的界山,有“膠東小華山”之譽。南崮海拔510米,山巔有龍興寺,尚存金代刻石多處。北崮海拔542米,有兩條登山通道,其一為順巨石巖隙“梯子口”;其二為人工開鑿的盤石路。山巔有插旗頂、飲馬灣、西校場、龍墩、繡墩等景點和古代屯兵足跡。
艾山
艾山 (2張)
艾山,海拔814米,為棲霞境內群山之冠,與嶗山(1133米),昆崳山(923米)呈鼎足之勢。史志載“登郡九邑之山,皆發脈于此”。因“上產靈艾,蒼紫莖光,異凡種世傳,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的艾山。艾山主峰距棲霞市區14公里,與“膠東天池”庵里水庫,邱處機故里太虛宮,著名的艾麓溫泉,集林、溪、泉、瀑、石、甸、湖、觀、溫泉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是山東半島旅游后開發區域。
太虛宮
太虛宮位于公山前懷,長春湖西南岸,為中國道教著名道觀。公元1191年由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親自主持修建,金章宗皇帝賜匾額“太虛觀”,即后來的“太虛宮”。公元1207年,元妃遙拜邱處機為師,并贈《道藏》六千余卷,驛送“太虛觀”,作為鎮觀之寶。太虛宮為“東方道林之冠”,后因自然和社會原因被毀。1995年棲霞市委市政府決定重修太虛宮。
牟氏莊園
牟氏莊園牟氏莊園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莊園,它擁有房產5500多間,土地6萬畝,山嵐12萬畝,現保存廳堂樓廂480多間,占地兩萬余平方米。牟氏莊園集中國歷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牟氏莊園的復原陳列,客觀地記錄了牟氏地主家族的興起、發展和衰敗的歷史軌跡,再現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地主階級的生活方式、道德規范及生產關系。牟氏莊園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六個大院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為南群房、平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多進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莊園建筑工藝獨特,具有“三雕”、“六怪”、“九絕”之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