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萊縣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轄縣,位于青海省境西南部、州境北部,縣府駐約改鎮,距州府駐地310公里。地處地理位置為東經92°56′~97°35′,北緯33°36′~35°40′。國土面積4.7萬平方公里,人口3.2萬人(2012年),人口以藏族為主,轄1鎮5鄉。政府駐地約改鎮。
著名旅游景點有“黃河源”紀念碑、格薩爾王登基臺、藏傳佛教寺院、昆侖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還有昆侖山玉珠峰、玉溪峰、扎陵湖、嘎朵覺悟、廣袤草原和通天河風光。每年八月八日為曲麻萊縣昆侖民族文化藝術節。
建置沿革
據解放后在縣境內發現的許多古文化遺址看,早在4000年前,曲麻萊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南北朝以后,該縣地區成為蘇毗的一部分。歷史上屬西羌故地,隋唐時屬吐蕃領地。唐初,吐蕃強盛,征服了其地部落,遂成為吐蕃王朝的轄地。約在十二世紀中葉,囊謙部落在玉樹出現的同時,在曲麻萊南部出現了年措部落。
曲麻萊縣的建置始于近、現代時期,1921年以后陸續從果洛、四川遷居的牧民,逐步形成了九個部落。
約在1924年,有布久昂為首的15戶牧民從果洛阿江部落遷逃至縣境內措娃尕澤一帶游牧,組成第一個部落即布久(也叫紅阿)部落。
1935年,又陸續組成俄倉、多倉、白沙、哈秀、尕托、拉倉、干巴、河拉麻等8個部落。馬步芳為了統治和管理這9個部落,于1941年秋設立了哈姜鹽池設治局,任命米福堂為局長,籌建曲麻萊政權。時有千戶1人,百戶14人,牧民約3000人左右。
1950年,改星川設治局為曲麻萊設治局,由省直轄。
1952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派遣80多名干部和民警從西寧出發,經都蘭縣察汗烏蘇到達多倉部落。10月,正式成立曲麻萊縣工作委員會。
1953年10月24日,成立曲麻萊縣人民政府,縣府駐色吾溝;12月20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即隸屬之。
1958年10月,將治多縣上年措格欠鄉劃歸曲麻萊縣管轄,改為葉格大隊,后劃歸曲麻萊縣管轄。
2000年,曲麻萊縣轄6鄉,縣府駐約改灘(在東風鄉境內)。
2001年10月15日,撤銷東風鄉,設立約改鎮(鎮政府駐地遷至縣政府駐地約改灘)。曲麻萊縣轄1個鎮、5個鄉,19個牧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轄1鎮5鄉,縣府駐約改鎮。
地理環境
曲麻萊縣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三江源區,素有“江河源頭第一縣”的美稱。黃河發源于本縣麻多鄉約古宗列地區,長江北源主要源流勒瑪河、楚瑪爾河、色吾河、代曲河均發源于縣境內,是中國南北兩大水系的主要水源涵養地。地理位置為東經92°56′~97°35′,北緯33°36′~35°40′。國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氣候
曲麻萊縣屬典型的高原高寒氣候。主要特點是高寒缺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冷暖兩季,冷季長達七八個月,暖季只有四五個月,氣候比較干燥。年溫差不大,日溫差則較大。年均氣溫-3.3℃,年均降水量380-470毫米。
地形
曲麻萊縣境內橫跨通天河(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縣境西北部為寬谷大灘,地域遼闊,東南重山疊嶺,縣域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其中縣城海拔4226米。境內高山、盆地、灘地相間,主要山脈有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冬烏拉山。
河流
曲麻萊縣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羅,地表水流極為豐富,楚瑪爾河,色吾河,約古宗列曲等長江、黃河干流支系縱橫交錯,融會貫通。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曲麻萊縣境東部分布著豐富的原始天然圓柏疏林。截至2012年,已查明的各類中藥材121種,著名的有牛黃、熊膽、鹿茸、鹿角、冬蟲夏草、麝香、知母、雪蓮等。
動物資源
曲麻萊縣主要有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雪豹、盤羊、巖羊、棕熊、猞猁和珍禽黑頸鶴、雪雞、金雕、大天鵝等。
礦藏資源
曲麻萊是青藏高原上有產金地區,采金歷史悠久。其他礦藏也較豐富,如天然堿和巖鹽都有較豐富的含量。截至目前,該縣已勘探的礦產地(包括礦床、礦點及礦化點)261處。初步探明的礦種有:金、銀、鐵、銅、鉬、鋁、鋅、銻、鋰、鹽、鈹、鈮、鉭、鎘、煤、泥炭、硫鐵、食鹽、芒硝、石膏等20種。
水資源
長江水系年平均流量215.73立方米/秒,年總流量達69.03億立方米。黃河水系境內流程29.5公里,年平均流量13.1平方米/秒,年總流量4.1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光能資源
曲麻萊縣境內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日照數可達2700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64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目前,太陽能光伏電源已在全縣范圍內推廣應用,普及率達到90%以上,具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曲麻萊縣人口3.2萬人,藏族占97.6%。
民族
曲麻萊縣境內有藏族、漢族、回族、土族、滿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
經濟綜述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計算)4.53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9.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8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0.96元,牧民人均純收入4067.18元。
畜牧業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注射疫苗149萬頭只匹,注射密度達98%以上。全年共育活各類仔畜13.27萬頭只匹,繁活率達79.89%;出欄各類牲畜18.3萬頭只,出欄率達39.69%,商品率達20.78%,總增率達20.78%,母畜比例達55.99%。完成牧業生產總值3.29億元,同比增長16.79%。在全縣19個村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h級財政安排支農資金258萬元新建43套牧業專業合作社房屋。建成紅旗村、昂拉村2個聯戶經營示范點。完成麻秀等4個村投資619萬元的整村推進項目,惠及941戶3796人。全面落實2011和2012年度草原生態獎補資金17680萬元,涉及牧戶8471戶24706人。完成草場禁牧2347萬畝,草畜平衡961萬畝,減畜0.5萬只羊單位。發放生態移民困難補助1002人320.64萬元,燃料補助558戶111.6萬元。
服務業
2012年,曲麻萊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46萬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5.28%。2012年底各類金融機構貸款余額6778萬。編制完成曲麻萊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黃河源、玉珠峰等4個專項旅游發展規劃。投入社會資金4萬元在扎陵湖至黃河源設立路標8處。投入15萬元旅游發展資金在北京慕田峪長城腳下和西寧機場設立巨幅宣傳旅游噴繪展板2個。全年接待旅游人數6400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0萬元。全縣注冊個體工商戶341戶,注冊資金1434萬元,從業人員717人,市場零售額1625萬元,產值731.25萬元;全縣注冊私營企業15戶,注冊資金1152萬元,從業人員104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23戶,注冊資本2258萬元,從業人員1650人。
社會事業
文化
2012年,曲麻萊縣實施840萬元的群眾文化體育館項目。完成1338套“戶戶通”設備發放和安裝工作,并為鄉鎮配發投影儀、音響、EVD等設備。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申報28項,其中7項通過州級審批,1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人列入國家級傳承人,4項申報省級待批。加強文物保護工作,普查文物點15處,8處通過州級審批,2項申報省級待批。累計放映55場次,開展文化市場執法檢查17次。
教育
2012年,曲麻萊縣全縣中小學在校學生5118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的學生502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6%,初中階段入學率達95.6%,小學輟學率控制在0.7%以內,初中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完成秋智鄉加巧村寄小和麻多鄉郭洋村2所村小的撤并工作。實施總投資2983萬元的校安工程和縣城幼兒園項目。完成投資1150萬元的140套教師周轉房建設任務。實施投資632萬元的縣城學前教育基地項目。落實寄宿生生活補助744.4萬元,其中縣級配套191萬元。落實補助資金91.44萬元,受益學生達1524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訓教師216人次,并組織45名優秀教師赴外地考察學習。爭取到香港紅十字會援助資金457.36萬元,新建葉格鄉寄小綜合教學樓和宿舍樓。發放“國元證券獎學金”40萬元,受益學生83人?;I措資金將借讀生生活補助提高至16.5元/人(天),解決了206名曲麻萊縣籍駐格爾木市中小學借讀生的寄宿問題。 曲麻萊縣主要有曲麻萊縣民族中學、民族完全小學,各鄉設有寄宿學校。
衛生醫療
2012年,曲麻萊縣實施總投資605萬元的縣衛生監督所、高壓氧艙、疾控實驗樓、約改鎮衛生院等業務用房項目。投資40萬元的扎加、措池、勒池、麻秀村村級衛生室完成總工程量的60%。完成投資40余萬元的各鄉鎮衛生院維修亮化工作。曲麻河、葉格等4鄉衛生院28套職工周轉房建設項目完成主體封頂??h人民醫院、縣藏醫院等醫療機構購置價值1060余萬元的彩超、制氧機等醫療設備。組織醫務人員培訓35人次。組織“同心·共鑄中國心青海行”和“母親健康快車青海行”等義診活動,診治病人1320余人次,篩查先天性心臟病患者30人,其中手術治療3人。篩查育齡婦女220人,手術治,療3人。全年計劃免疫接種率達95%,未發生特重大傳染性疾病。
社會保障
2012年,曲麻萊縣完成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擴面318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26人,報銷醫療費233.04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689人,報銷醫療費54.74萬元。新農保參保人數22577人,報銷藥費775.45萬元。新農合鞏固率達97%以上。城鄉低保對象分別達1409人和4870人,年內共發放城鄉低保金994.9萬元。抓好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發放工作,發放廉租住房補貼546戶160.56萬元。為74名五保供養對象發放供養金148萬元。為680名孤兒和事實上無撫養未成年人發放生活費300.6萬元。為327名城鄉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助金25.32萬元。發放高齡補貼8.71萬元。發放卸任村老干部生活補助6.6萬元。發放救災糧307噸,帳篷246頂,衣物3500件(套),被褥800床。
基礎設施
2012年,曲麻萊縣全年實施各類基礎設施項目3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億元,完成了投資1600萬元的巴干寺、夏日寺重建任務。巴干鄉派出所、司法所、政權業務用房完成主體部分建設任務。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完成總工程量的90%。完成投資5310萬元的縣政府業務用房、武裝部業務用房、縣城太陽能路燈、縣醫院綜合樓、巴干鄉生活垃圾填埋場等7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投資1040萬元的縣檔案館業務用房和葉格鄉生活垃圾填埋場完成總工程量的80%和30%。協調落實支援項目資金2.17億元,其中縣醫院新建項目完成70%的工程量。完成投資180萬元的格爾木昆侖民族文化村供水管網改造項目,解決240戶移民群眾吃水問題。
交通
截至2011年,曲麻萊縣已基本形成以縣城(約改灘)為中心,以省道清曲公路為依托,連接國道109線與214線,輻射1鎮5鄉的公路交通網絡。青藏鐵路在本縣境內穿越185公里,并設有不凍泉和五道梁兩個站。 2012年,完成投資991萬元的勒池村公路續建項目。實施投資4629.5萬元的秋智鄉至色吾溝、麻多至紅金灘公路和7座配套獨立橋梁項目。投資577萬元的農村客運站點建設項目已上報省政府。
旅游資源
勒巴溝巖畫
勒巴溝溝口是歷史文化古跡文成公主廟,刻有六字真經和其他經文的嘛尼石隨處可見。有的昭示于天日之下,有的浸潤在涓涓流水之中,有的掩映在綠草翠葉之間,構成了讓人驚嘆的巨石文化景觀。巖畫帶有濃厚的唐代佛教造型藝術風格,從石刻巖畫上體態豐滿的唐代侍女和古藏文看,勒巴溝巖畫的創造要追溯到1300年前。
通天河曬經臺
通天河自西北向東南流淌在玉樹草原上,橫貫近千公里,哺育了玉樹草原的萬物,位于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巖石,旁邊有幾顆古柏,樹上掛滿經布。 因傳說唐僧當年在此曬經而得名。
黃河的發源地
曲麻萊縣是黃河的發源地,黃河在青海境內藏語稱“瑪曲”意為孔雀河,其正源發源于麻多鄉西南巴顏喀拉山脈的卡日曲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東經92°56'北緯35°40',約古宗列曲發源于約古宗列山北麓的一股山泉,向東南流經星宿海后稱為瑪曲,境內流域面積3194平方公里,總長112.7公里。黃河源頭群山聳立,草原廣袤,是三江源主要的水源涵養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生態地位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