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縣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大渡河上游,位于四川西北部,東徑100°31′~101°29′、北緯31°29′~32°41′,東及東北與馬爾康縣、阿壩縣接壤,南與金川縣毗連,西部和南與甘孜州色達縣,爐霍縣,道孚縣相望,北鄰青海省班瑪縣,縣境東西橫跨89.6公里,南北縱長134.4公里。至2010年底,壤塘縣轄1鎮、11鄉共60個行政村,131個村民小組。全縣總人口3.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334人??h境東西橫跨89.6公里,南北縱長134.4公里,全縣總面積6863平方公里。壤塘縣絕對無霜期48天,年降水量763.19mm??h境內有大小河流及支流422條,杜柯河和則曲河是大渡河的主要支流,對長江源頭的水源涵養起著重要作用。 2012年壤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971萬元,較2011年增長14.5%。農林牧業總產值完成25649萬元。工業增加值983萬元,較2011年增長38%。
壤塘的“壤”系藏語音譯,源自山前有一平壩,“壩”藏語謂“塘”,“壤塘”由此得名,意為“財神的壩子”。此亦即“壤塘”地名形成之理據。
壤塘縣公元前310年,壤塘稱牦牛徼外。秦漢時期,即為羌人生息之地,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漢武帝統一西南少數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隋末,為西山微外之地。唐蕃時期,屬劍南西山。唐代屬吐蕃地,后為蜀郡之西域,屬安多三十六氏部落之一。元代,沿其舊制推行土官制。明代以來綽斯甲為嘉絨藏區十八土司之一,歷經41代土司。1378年,嘉絨撲龍人宗然拉西日喇嘛在中壤塘始建錯爾基寺。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錯爾基寺活佛晉謁皇帝,歸順明朝,詔封錯爾基壽良足嘉和尚為“弘教禪師”。明正德四年(1509年),詔封錯爾基寺若爾堅于為國師。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錯爾基寺二世活佛杰瓦僧格進京朝貢,晉謁嘉靖帝,受封為“大善法王”,降旨委其領轄八大坪、五大山。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第33代土司于赴京,歸順清王朝??滴跛氖荒?1702年)受封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撫司,隸阜和協。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隸懋功協。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趙爾豐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擬設縣,未果。
壤塘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四方面軍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轄綽斯甲等地,置綽斯甲縣。翌年7月,紅軍北上離綽,廢縣。民國二十八年,國民黨南京中央政府批準,劃綽斯甲歸西康省,建“周來縣”未果,原屬甘孜州色達縣,系阿西部落領地。1958年 10月20日,經國務院第八十一次會議通過,將色爾壩、上寨、杜柯、南木達合并設置壤塘縣。轄1鎮、11鄉。[4-5]
行政區劃編輯至2010年底,壤塘縣行政區劃面積6863平方公里,轄1鎮11鄉:壤柯鎮、蒲西鄉、宗科鄉、石里鄉、吾依鄉、崗木達鄉、上杜柯鄉、茸木達鄉、南木達鄉、尕多鄉、中壤塘鄉、上壤塘鄉,共60個村,131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編輯至2010年底,壤塘縣總人口3.48萬人,其中:農牧民人口29028人,占總人口的83.3%,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壤塘縣位于阿壩州西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大渡河上游,地理坐標:北偉31°298′—32°41′,東經100°31′—100°294′。與青海省班瑪縣和州內金川縣、馬爾康縣、阿壩縣及甘孜州的色達縣、爐霍縣、道孚縣接攘,東西寬 89.6公里;南北長134.4公里??偯娣e6863平方公里。
地形
壤塘縣地形以丘狀高原為主,相間河谷平地和高山,有較大的山7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 60余座。壤塘縣最高海拔杜拉甲格則山5178 米,最低海拔 2650 米,縣城所在地壤柯鎮海拔3285米,縣境中南部杜柯河流域山脈成西北—東南走向,河谷深切山谷相對高度為 1000 —1500米,北面的則曲河流域地勢由東向北傾斜,河谷開闊水勢平緩,為丘狀高原,丘谷相對高度 200—400米。
水文
壤塘縣主要河流有杜柯河和則曲河兩大主流,杜柯河有支流宗科、色曲、日科等40余條,另有則曲河等6條河流。杜柯河在縣境內流長180公里。其它有溪溝100余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溝有28條。有湖泊10個、溝432條。
氣候
壤塘縣壤塘縣屬高原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2.2℃—7.5℃,從河谷到高山,有明顯的氣候垂薇變化,多為小區域氣候。則曲河一帶和上杜柯為高山草原氣侯區,社柯河流域為山地氣候和山地森林氣候混合區。年均氣溫分布為南高北低,相差約2~8℃??h城壤柯鎮年均氣溫4.8℃,7月最高氣溫29.4℃,最低一23.4℃。年平均降水量763.1毫米,中部偏多,南北略少。
土壤
壤塘縣形成兩個主要的土壤植被分布區。杜柯河沿岸土攘為山地棕褐土、山地棕壤土、山地棕色灰化土、高山草甸土。典型植被以亞高山常綠針葉林的云冷杉和混交林為主,間有青木岡、、樺林和白楊。河谷地帶為植被集中區。則曲河沿地土壤為亞高山、高山和高山灌木叢草甸土,次為山地棕壤土和少量的沼澤土、局部山脊為高山寒漠土。植被以亞高山草甸為主,次為亞高山灌叢,亞高山常綠針葉林在河谷陰坡有塊狀分布,主要為云杉和冷杉。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至2010年底,壤塘縣土地總面積6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2萬畝,草場面積628.3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534萬畝。
水能資源
壤塘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79.2萬千瓦,可開發量62.7萬千瓦,其中,杜柯河水能理論蘊藏量113.7萬千瓦,可開發量43.11萬千瓦;則曲河水能理論蘊藏量21.6萬千瓦,可開發量4.15萬千瓦;溪溝水能理論蘊藏量總計43.9萬千瓦,可開發量15.1萬千瓦。 截止2013年,壤塘縣已建成電站13座,7900千瓦,除明達電站裝機4800千瓦和章光電站裝機1140千瓦外,其余電站均為微型鄉村電站。
礦產資源
至2010年底,壤塘縣已發現金、銀、鉛、鋅、銻、鋰、鈮、鉭、錫等10余種金屬礦藏,巖金主要分布于我縣東北部翁溝金礦,經北部至東部休部溝金礦這一成礦帶;鈮鉭礦分布于本縣南部蒲西鄉俄勒、斯躍武一帶;砂金主要分布在南木達鄉三郎溝至上壤塘鄉協木達的河漫灘、階地中。
生物資源
野生中藥材資源 壤塘縣“野生種類多、資源分布廣,名貴藥材多、野生資源蘊藏量大”的特點,根據調查,共有245種中藥材,其中許多品種較多,如甘松、冬蟲夏草、大黃、川貝母等。珍稀動植物資源壤塘縣共有木本植物35科、109屬、207種,中草藥122科、218屬、245種,植被覆蓋率較高,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境內還分布有紅豆杉、紫果云杉等珍稀樹種,以及冰川茶藨子等古生物,紫莖小芹、細穗玄參和掌葉大黃是中國特有瀕危植物。未進行過系統詳實的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據四川大學和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對四川南莫且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四川杜茍拉州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考察報告,壤塘縣分布有野生脊椎動物200余種。
經濟編輯綜述
2008年,壤塘縣實現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7603萬元,同比2007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11680萬元,第二產業3986萬元,第三產業11937萬元。 2010年壤塘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619萬元,同比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80萬元,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3588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6.1%。 2012年,壤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971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14.5%。農林牧業總產值完成25649萬元,較2011年增長3.2%。工業增加值983萬元,較2011年增長38%。
第一產業
1949年壤塘縣糧食總產量234萬公斤,畝產59.5公斤。1949年,壤塘縣牲畜存欄 65921頭,1990年達到22.94萬頭。
壤塘縣2009年,壤塘縣實有耕地面積1882.47公頃,完成農作物總播面1736.47公頃,較上年增加28.33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10公頃,較上年減少3.8公頃。糧食總產量3265噸。 2009年各類牲畜存欄274426頭,同比2008年減少2968頭,較2008年減少1.07。畜產品肉類總產量5384噸,同比2008年增長4.6%,奶類產量8468噸。 2009年壤塘縣完成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233.33公頃,封山育林2133.33公頃,落實森林常年管護11.25萬公頃,育苗0.87公頃。 2012年壤塘縣農作物播面2.67萬畝,糧食總產量3348噸。全年牲畜存欄23.59萬頭,牲畜出欄率21%、商品率15%,肉、奶類總產量分別達6063噸和9168噸。
第二產業
1960年,壤塘縣有農機修造廠1個、食品加工廠2個,產值3萬元。1969年,發展到電力、機械食品、皮革、縫紉等7個工業企業,總產值達11.22萬元。1978年,壤塘縣建立電力、機械、建材、工業、食品、皮革、縫紉等輕、重工業項目14個,總產值達166.56萬元。1979年,有門類較完整的工業企業23個,總產值212.18萬元,1990年有工業企業11個,總產值 276萬元。 至2010年底壤塘縣有規模以下工業企業26個,其中:國有企業1個。工業總產值909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53.6%。工業增加值402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4.3%。工業產品產量1465萬千瓦時,同比2009年增長34.5%。蒲西斯躍武地質找礦工作完成樣品分析500件、選礦試驗續作、有用組分賦存狀態研究。雙江口110KV輸電線路前期規劃工作啟動。
第三產業
2009年壤塘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4851萬元,同比增長10.3%;三產業比重46.7︰10.4︰4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16萬元,同比增長25.6%。 2012年壤塘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256萬元,增長22%,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40萬元,增長13.2%。招商引資簽約1.59億元,到位資金580萬元。全年接待游客23萬人次。
交通編輯壤塘縣歷來沒有一寸公路,運輸全靠人背畜馱。解放后,貫徹執行“修路、架橋、長港、治河”八字方針。19 60年,建成了可因攘塘公路,全長 164公里。1966年開始修筑林區公路。全縣通公路里程483公里。公路可與青海省班瑪縣,甘孜州爐霍縣、色達縣和州內阿壩縣相通。境內區、鄉均通公路。州屬壤養路段負責主要公路干線的養護。至2010年底,壤塘縣建成通車公路里程達342.6公里。鄉鄉通油路,已通公路的建制村41個,公路通村率68 %。全縣有1個縣級客運站,11個鄉鎮客運站,25個農村招呼站,基本形成了運輸網絡框架和運輸站場體系。到2015年,全縣公路建設將實現提高干線公路等級、打通如壤塘縣至青海省斑瑪縣、壤塘縣至馬爾康日部鄉等縣際、鄉際斷頭路。壤塘縣所有的行政村通公路、其中66%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完成農村公路橋梁改造30座。
社會編輯城鄉建設
2009年壤塘縣固定資產項目開工建設項目47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352元,同比增長30.9%。其中:社會事業開工項目19個,完成投資10600萬元;交通、運管開工項目5個,完成投資5352萬元;衛生開工項目5個,完成投資1245萬元;扶貧、兩資、以工代賑、大骨節病綜合防治、牧民定居開工項目5個,完成投資9625萬元;農、林、牧、水開工項目10個,完成投資3240萬元;教育開工項目2個,完成投資300.05萬元;科技項目完成投資30萬元。
文化
壤塘縣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其中以音樂舞蹈、民歌、藏戲、民間故事、民間諺語為主。壤塘縣有古建筑物5處,其中棒托寺喇嘛塔及石經,位于茸木達,寺始建于元代(公元1528年)。棒托寺塔群在歷史上與西藏降扎寺、甘孜色達寺塔群齊名,并稱藏區三大塔群。日斯滿巴碉房位于石波寨,建于明代。西窮寺位于西窮村,建于公元約1654年。求湯古動物化石位于求湯村,距今約500年。革命文物有5件,紅軍標語牌2個,斧頭、木桶、飯盒各一個,都是3級革命文物。 壤塘縣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解放后建起了新華書店、電影院、文化館、電視轉播臺等,體育運動開展了 12個項目。 1974~1990年,為省、州輸送了體育人才11人,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教育
至2010年底,壤塘縣有中小學14所,其中:高完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城鎮小學1所,鄉中心校10所,在校學生6100人,其中:小學生4302人,初中生1718人,高中生80人;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75人?,F有教職工465人,專任教師403人,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4.8%,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全縣12個鄉鎮都建立了農牧民文化技術學校,配備了專兼職教師,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53%。2008年通過省州“兩基”復查驗收。
醫療衛生
1990年,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衛生、醫療技術人員 128人,平均每千人有醫療衛生人員 4.58人。有病床90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82張,農牧區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改變,地方病,傳染病發病率大為減少,治療率增加。 至2010年底,壤塘縣有縣級醫療衛生單位5個,分別為: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站、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執法監督所、縣新合辦,鄉衛生院12個,村村均配備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174人其中副高5人,中級44人,初級125人,每一衛技人員服務半徑39.9平方公里,每一平方公里擁有衛技人員0.025人,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4.94人。全縣編制病床數114張,城鎮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3.61張,農村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1.8張。床位使用率鄉衛生院為25.5%,縣醫院為57.73%。
科技
壤塘縣有科技人員578人,解放后培育出了一批在各個科技領域里的少數民族科技人員。1990年有縣級科技學會、協會、研究會7個,會員545人。有自然科學領域里的24個研究課題取得成果。其中部分課題獲得省、州嘉獎。有8篇學術論文獲得州科協科技成果獎。
民生
2012年壤塘縣保險基金收入2506.59萬元,發放2276.15萬元。9414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發放養老金842.51萬元。向21482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2646萬元。城鄉醫療救助8769人次、發放救助金359.44萬元。農村五保供養2388人、發放供養金554萬元。
民族風情編輯南木達藏戲系安多地區的藏戲劇種。最早醞釀于18世紀末葉青海黃南隆務寺,在寺院喇嘛夏令安居后舉行“呀什頓”游樂活動時,喇嘛們根據在西藏習經期間所看到的藏戲演出和背回來的藏戲“經文本”,開始以安多語和安多民間說唱調來表演藏戲故事片斷。到19世紀中葉以后,演出的唱腔、音樂、表演、服飾更加豐富,也日趨規范,能演出完整的劇目《文成公主》、《智美更登》。蒲西鍋莊是一種藏族民間的無伴奏集體歌舞,唱藏文學,邊歌邊踏邊起舞。慢板時,舞姿自然悠擺,快板時,動作豪邁雄健。藏洼寺經書雕版印刷藏洼寺雕版印經院從2000年開始徹底恢復傳統的造紙工藝,連印刷用的墨水、朱砂、各種工具等全部自己制作,所有工藝流程全部傳統化,使印經院和它的產品成為活的文化遺產。雕塑與繪畫壤塘地區宗教文化藝術中,雕塑與繪畫堪稱一絕。雕塑的種類有泥塑像、木刻、酥油花、細沙畫等,特別是造型完美、生動、惟妙惟肖。寺廟中的佛像,大多以泥塑為主,也有木雕。木雕一般常用在門楣柱窗等建筑物上,上面刻有象征吉祥的龍、虎、獅、鵬、八寶吉祥圖等。磚雕主要用于建筑藏式樓房的屋脊花邊,飛檐上的獸物以及窗壁上的浮雕。細沙畫既是用各色干沙在平板上繪各種圖案。繪畫主要是繪制唐卡和壁畫。稱為宗教卷軸畫的唐卡,畫有織錦、絲繡、彩畫等,作為藏族宗教藝術珍品,價值昂貴,供奉在寺廟或藏民家中經堂。壁畫主要是用于寺廊。服飾壤塘地區藏族服飾豐富多彩,藏袍用料以羊皮、氆氌(用毛捻織成的呢料)為主。炮身長,長襟寬大,且鑲
壤塘縣邊。藏族男女,頭戴氈帽,腰栓綢帶,佩腰刀,許多藏袍用布料或高級衣料,衣邊鑲五顏六色的綢緞或貴重的水獺皮(或其他獸皮)。裝束鑲有昂貴的珊瑚、瑪瑙、綠松石、翡翠或金銀,一件藏袍價值極高。禮儀獻哈達是最普通的一種禮節,講究尊老愛幼,注重人際關系,逢年過節注重歡樂。在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時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象征美好,表達祝福與希望之意?;槎Y牧區婚姻基本上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并取得父母親友同意,結婚日子由活佛或喇嘛確定。男方到女方家迎親,新娘由自己兄弟作伴騎馬到男家。新娘到男方家,從下馬、進門到入房都有一定儀式。喪葬壤塘地區的藏民葬儀帶有宗教色彩。分為靈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有名望的活佛、喇嘛去世后制成木乃伊置于靈塔中,規格最高。天葬是將死者尸體分割成塊后讓鷹鷲吃掉,借以升天?;鹪徇^去只用于喇嘛或有名望的人,新千年以后較為盛行火葬,且有一定規格。嬰兒或小孩多用水葬。惡行死亡者用土葬。
旅游編輯夏炎寺壤塘縣夏炎寺全稱“夏炎扎西贊拉貢巴寺”,譯作“夏炎吉祥歷神寺”,位于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南木達鄉夏炎村,系覺囊派寺院,建于公元1784甲辰、乾隆四十九年,創始人為阿旺·更嘎求覺喇嘛(公元 1735—1802 年),母寺為藏洼寺。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 1984年經人民政府批準開放,寺院、經堂等得以重建,均為木石結構。確爾基寺位于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中壤塘鄉,有兩層半樓高的彌勒佛像,明代壁畫香巴拉勝景圖,一套古版大藏經,竹慶器寺第一大成就者親自加持過的珍貴唐卡畫《蓮花生威儀像》和19幅巨型唐卡畫,25尊古代鎏金佛像,多康地區獨一無二的佛牙一枚,文成公主親手繡制的《藥王佛》唐卡一幅,東壤塘寺創建者仲氏頭蓋骨一副,上面可以看到酷似藏文字母和佛像的裂紋。 東壤塘桑珠羅布林寺擇選修寺地址如此神算,據說得到了一頭牦牛的幫忙。東壤塘桑珠羅布林寺的創建人仲熱拉西繞于1356年從西藏騎著一頭牦牛往東走,察看修寺地址。當來到壤塘的贍巴拉山腳時,牦牛一改平常昂奮的興致,臥地不起,仲氏無奈,就把此地定位寺址了。壤塘香拉東吉圣山風景區該風景區距縣城29公里。這是一座未曾被人碰觸的山,因為它是《格薩爾王傳》中的神山之一,神圣不可侵犯。該風景區方圓30平方公里,“香拉東吉”圣山形如“眾”字,巍峨壯麗,傳說它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周圍有88座雪山烘托著,傳說它們是圣山的侍從。壤塘補天瀑布位于與金川縣交界的第一寨——獨寨,距縣城40余公里。從公路往右岸的山腳行走,可見一條懸掛于山面的石溝,繼續前走約200米,但聞如雷的瀑布聲貫耳,急忙翹首望去,發現一面瀑布從60多米高的空中飛流直下,砸進地面的深潭,涌起千堆雪花。非常有意思的是瀑布飛來處,有一塊危石懸其中,僅由幾根石脈牽系于旁。瀑布取名為“補天”,真點睛神筆也。壤塘海子山風景區該景區位于壤塘、阿壩、馬爾康三縣交界處,距縣城80公里。海子山,是有海子的山的意思。海子山不僅有海子,而且有35個。海子山不僅山美,而且水秀。海子山海拔4760米,雄居于草原上空。它的主峰叫“尊瑪”,“王后”的意思,據說是青海境內著名的阿尼瑪卿山神的王后。她身著銀色披風,騎1匹白色駿馬,手捧如意寶,護佑一方生靈。
歷史文化編輯佛教文化壤塘的覺囊派佛教文化正如古人所說“天下名山必有寺”,在香拉東吉圣山風景區和海子山風景區之間,的確孕育了覺囊派藏傳佛教文化。它的載體是三座著名的藏傳佛教覺囊派寺院確爾基寺、藏洼寺和澤布基寺。這三座寺院原本一家,創建于1435年,名叫東壤塘桑珠羅布林寺,后來發展成三座并列的寺院,寺院的建筑連成一體,儼然一座小城鎮,距縣城60公里。寺院背靠大山,面臨平壩,由東向西的則曲河環抱寺院。據說背靠的大山是財神爺“贍巴拉”,面臨的平壩是財神爺的福
壤塘9層彌勒佛塔地,藏語中稱平壩為“塘”,縣名“壤塘”由此而來(“贍”字音譯成漢字時走了音,成為壤)。東壤塘桑珠羅布林寺創建人仲氏,是明朝的風云人物,被朝廷封為“宏教禪師”,頒發了封文。文曰“奉天承運,皇帝赦曰:朕維佛氏之教,以寂靜為用。上足陰翊皇度,下足以開導群迷。自昔有國者,莫不崇獎維持,興隆其教。爾囊日領占省(仲日囊西繞)精明了悟,愿力宏深,恪守毗尼,心存清凈,化誘善類,普勸有情,良足嘉尚。今特封爾為宏教禪師。庶闡揚于宗風,永篤忠誠,式丕承于寵命,欽此!”(永樂六年四月八日)明成化年間,頒與象牙圖章,明正德年間又賜善悟灌頂國師。壤塘9層彌勒佛塔9層彌勒佛塔可謂佛像展覽館,里面陳列著各種佛像,有壁畫、唐卡畫、泥塑像、金屬塑像。最令人刺激的是第9層佛塔外懸空轉一圈。第9層佛塔墻外,每一方有一行從墻壁伸出的石板,長度大約20厘米,恰好一個腳板放在上面。探險者從塔門出來,手扶塔身,踏著這行懸空的石板移動腳步,圍佛塔轉上一圈。為了以防萬一。僧人在佛塔身上牽了一圈鋼繩作為扶手。盡管這樣,還是令人提心吊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