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婁山脈西段北側,背靠歷史名城遵義,屬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帶,是黔北經濟區與川南經濟區的連接點,是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戰斗過的地方,是 馳名中外的國酒茅臺酒的故鄉,2004年7月,被正式認定為“中國酒都”。全市幅員面積1788平方公里,轄 12個鎮、6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149個村委會、22個社區居委會,居住著漢、苗、布依、仡佬、彝、白 等9個民族,總人口64萬人?,F有耕地27713.3公頃,其中田9921公頃,土17792.2公頃。屬地少人多的山區內陸城市。全市平均海拔高度880米,年平均氣溫16.3攝氏度,年日照時數1400小時,無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森林覆蓋率為26.47%。
2014年仁懷市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93位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第86位。
仁懷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仁懷置縣,縣城位于今赤水市復興鎮,屬滋州。宣和三年,降縣為堡,屬瀘州郡。
元設設懷陽縣,置仁懷長官司、古滋長官司,均屬播州安撫司。
明洪武十四年,改為仁懷縣(縣城位于今赤水市)轄地,屬四川遵義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隨府改屬貴州布政司。
雍正八年,移縣治于生界亭子壩(即今天的仁懷市),十一年知縣杜詮領帑項一萬五千零八十兩建城,至十三年新城就。
乾隆三年,仁懷縣改為遵義分府,同時所屬仁懷,河西,土城三里歸遵義府通判管理,仁懷與遵義正式合一。
乾隆十三年,改為仁懷廳,屬遵義府管理。
1949年,仁懷解放,設仁懷縣,縣城位于中樞鎮,屬遵義專區。
1995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消仁懷縣,設縣級仁懷市,屬遵義地區管轄。
1997年6月,國務院批準撤消遵義地區與縣級遵義市,設地級遵義市。仁懷市改為省直轄。
1997年底,貴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義市代管縣級仁懷市,此后十余年,仁懷市漸漸成為黔北地區次中心城市。
2013年7月1日,貴州省政府決定將縣級仁懷市改為省直管(副廳級),賦予自主經濟權利,其行政機構,人大等仍然按照縣級市設置,行政區域不從遵義市分離。
仁懷為省直轄縣級市,由貴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義市代管。
仁懷市轄3個街道、12個鎮、6個鄉:中樞街道、鹽津街道、蒼龍街道;茅臺鎮、魯班鎮、二合鎮、合馬鎮、長崗鎮、壇廠鎮、茅壩鎮、五馬鎮、九倉鎮、喜頭鎮、三合鎮、大壩鎮;高大坪鄉、火石崗鄉、龍井鄉、沙灘鄉、學孔鄉、后山苗族布依族自治鄉。全市幅員面積1788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由中樞、鹽津、蒼龍三個街道組成,是國酒之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6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5平方公里,由商賈云集的中樞老城、車水馬龍的國酒大道、氣勢恢宏的酒都新區三大部分組成。
茅臺鎮:距中心城區7公里,總面積87平方公里,鎮區面積2平方公里。赤水河貫穿全境,仁藺、茅習、遵茅、茅臺高速公路在茅臺匯聚。域內以茅臺酒為首的白酒業興盛,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茅臺鎮譽滿全球;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繁華寫照,旅游資源有國酒文化城、四渡赤水紀念園等。茅臺鎮集厚重的古鹽運文化、燦爛的長征文化和神秘的國酒文化于一體,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
魯班鎮:距市區17公里,面積119.6平方公里。
后山苗族布依族自治鄉:距市區50多公里,面積72平方公里。域內旅游景區有蘆竹山、笙韻苗寨、木蘭關、青菜河水庫風景區等。民間文化有木蘭關、搖錢樹、蘆笙長腰鼓、滾山珠、爬花桿、踩月亮等。
赤水河谷兩鎮一鄉(二合鎮、合馬鎮和沙灘鄉)。均在赤水河茅臺段下游,一衣帶水,茅習公路貫通全境。三鄉鎮總面積約210平方公里。旅游資源豐富,有赤水河峽谷、探險漂流、吳公巖、古鹽道、白酒工業園、西漢古墓遺址、巨型石刻長龍群等旅游景觀。
茅臺高速公路沿線兩鎮(長崗鎮、壇廠鎮)。
長崗鎮位于仁懷市最南端,處于遵仁交界處,海拔1200米,面積115平方公里。煤炭儲量大,有天然草場2000多畝。旅游資源有長征時毛澤東住居、毛澤東紀念亭、紅軍醫院、馬店會議會址和溶洞群落等。
壇廠鎮面積117平方公里,是全市生態農業高粱示范基地,已規劃為白酒工業配套產業園區。旅游資源有懷陽洞、溫泉等。
南部三鎮一鄉(茅壩鎮、五馬鎮、九倉鎮、龍井鄉)。
茅壩鎮距縣城43公里,總面積139平方公里??砷_發項目有煤礦、天生橋天然景點旅游等。
五馬鎮距城區30公里,面積124平方公里。鎮內有208省道線(遵仁)、仁金等公路,鎮內資源有煤炭、硫鐵礦、石灰石。旅游資源有古鎮、古橋、古寺、林場(林海風光)、三漲水、十漲水等。
九倉鎮距市區60公里,與金沙縣石場、清池相接,面積91.3平方公里,特色產品有小灣大米、小灣茶、九倉河魚、九倉土面、九倉木榨菜油。2012年,該鎮提出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2013年4月29日,舉辦首屆鄉村旅游文化節。
龍井鄉面積77平方公里,是全省100個重點貧困鄉鎮之一,距縣城56公里,有“核桃之鄉”的美譽,與四川省古藺縣隔赤水河相望,距川黔鐵路138公里,距大納(方方至納溪)高速公路50公里。域內納坡是赤水河在仁懷境內的源頭,煤、鐵礦、銅礦等礦產資源豐富。
東北部一鎮一鄉(喜頭鎮、學孔鄉)。
喜頭鎮總面積91.4平方公里。東與遵義縣毗鄰,煤礦和硫鐵礦儲量豐富。旅游資源有酒都第一杉王、千年古楠木,“天然氧吧”奶子山森林公園、滾牛塘大峽谷等。
學孔鄉與遵義、桐梓二縣毗鄰,距仁懷市中心40公里,面積69平方公里。是全市紅花種植示范基地,礦產資源有硫鐵礦、赤鐵礦、煤礦等。
北部兩鎮兩鄉(三合鎮、大壩鎮、高大坪鄉、火石崗鄉)。
三合鎮距市區近70公里,面積86平方公里;
大壩鎮距市區35公里,面積82平方公里;
火石崗鄉面積69.1平方公里,距市區55公里,與桐梓縣、習水縣相鄰;
高大坪鄉距市區31公里,面積88平方公里,有銀水、麻窩溝、羅凼壩三個小二型水庫,坪營鹽菜基地、桅桿蠶?;氐瘸蹙咭幠?。
仁懷市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基本特點是:(一)季風氣候比較明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適中,分配不勻,常年干旱:(三)氣候垂直差異較大,小氣候明顯,無霜期較長。
仁懷市春季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倒春寒”和春旱天氣常有發生。春夏之交,常出現插花性的冰雹災害;夏季則高溫干燥,雨水集中,多大~暴雨,但降雨量分配不均,常年有夏(伏)早出現,特別是赤水河、桐梓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旱災尤為嚴重;秋季氣溫下降快,多綿雨天氣,冬季雨量顯著偏少,多陰雨,少日照,蒸發小,濕度大,強冷空氣(寒潮)易侵入,造成低溫雪凝天氣。
地形
仁懷市境內地形復雜,氣候的垂直差異十分明著,“一日之中,乍寒乍暖:十里之內,此熱彼涼”。就垂直差異來看,總體上分為中亞熱層和涼亞熱層,海拔在800米以下,年平均溫度在15.9-18.5℃,年積溫在5000-6000℃的熱量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域為中亞熱層,適宜發展糧食作物“三熟制”、“四熟制”以及甜橙、袖、批把、桃、李、梨、棗等亞熱帶水果和早熟、多熟蔬菜:林業方面宜發展竹子、按樹類或意大利楊等速生優質樹木。海拔在800—1100米,年平均溫度在13.3-15.9℃,年積溫在4000—5000℃的地域為涼亞熱層,宜發展糧、油、煙、桑、豬等,同時適種植楊梅、板栗、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木:海拔在1100—1400米,年平均溫度在10.8—13-3℃,年積溫在3000—4000℃的地域為暖溫層,宜發展玉米、薯類、草食牲畜、晚熟蔬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
經濟狀況
概況
2014年仁懷市地區生產總值441億元,增長13.4%。全年接待游客3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3.8億元,增長22.3%。服務業增加值117.18億元,增長10.8%。
2012年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大關,達到106.23億。
2011年,該市發展有機高粱種植25萬畝,產值達4.5億元,成為全國十大有機生產示范基地之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通過國家標準委驗收;發展商品蔬菜6萬畝,產值達4億元。2011年,預計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76.5億元。
2011年12月21日,在貴陽舉行的全國民營企業助推貴州發展大會集中簽約儀式上,該市簽約17個項目,簽約資金達到283.9億元,項目涉及白酒技改、白酒產品配套包裝、房地產開發、風力發電等。據了解,該市2011年通過招商引資,累計引進102戶企業落戶仁懷,引進項目115個,到位資金115億元。
商業
仁懷自古是“川鹽入黔、商賈云集”的地方,在國家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方針政策的作用下,近幾年來,城鄉人民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鄉物價保持穩定,消費品市場銷售平穩增長。全市有各類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服務業3106戶,從業人員35970人。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集貿市場10余個,各類商業服務網點遍布。200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7816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107894萬元,增長13.0%;餐飲業9594萬元,增長15.0%。在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業中,限額以上完成49019萬元,增長20.7%;限額以下及個體完成58875萬元,增長7.3%。外貿出口收購總額下降。2005年,全市外貿出口收購總額4268萬元,下降27.7%。
工業
全市共有工業企業約475戶,其中釀酒業占絕大多數,除國酒茅臺外,小糊涂仙、金士力、酒中酒、茅合等一批酒類企業迅速崛起,使釀酒業成為仁懷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2005年全市白酒產量達8.5萬噸.現全市已形成電力、自來水、煤炭、建材、農機、機制紙、印刷包裝、玻璃制品、瓶蓋等多業并舉的格局。其中原煤產量從2000年的26萬噸增加到120萬噸,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又一支柱.仁懷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著力抓園區建設工作,仁懷市茅臺河谷釀酒工業園區正在建設之中,煤炭和建材工業園區已具雛形,2005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396839萬元,按可比價格比上年增長2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66004萬元,增長21.3%。其中: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759萬元,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6324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9%和21.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330066萬元,增長17.9%;市級規模工工業完成增加值37112萬元,增長35%。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494745萬元,增長23.1%,規模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2.9%,增長6.4%。其中:市級規模工業完成銷售產值119358萬元,產品產銷率為94.1%,增長7.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97929萬元,增長50%,其中:市級規模工業實現利潤2550萬元,增長8.6%。
農業
仁懷地形地貌復雜,土壤類型多樣,氣候、土壤、植被等垂直差異較大,屬于典型的“立體農業”市,全市現有農業人口近50萬人,有耕地4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0.81畝,糧、油、畜、煙是仁懷市傳統農業的四大支柱產業,現正逐步向產業化、規?;较虬l展,基地建設初具規模,仁懷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和圍繞茅臺酒生產需要,在全市建成有機高粱和有機小麥基地各25萬畝以上,優質稻米基地10萬畝,竹業基地10萬畝,優質油菜5萬畝,優質煙葉3萬畝,建成和鞏固一批農業產業化原料生產基地;緊緊依托武漢煙草集團生產所需,在全市建成3萬畝烤煙生產基地;“畜”方面抓住全省建立畜牧大省和仁懷市被列為省級優質生豬、肉羊基地市的契機,以建設養殖專業村為重點,通過加強基地建設、發展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帶動等等,使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1%。200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8378萬元(現價)。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64770萬元,增長2.2%;林業產值5947萬元,減少8.6%;牧業產值54777萬元,增長9.9%;漁業產值849萬元,增長13.6%。繼續調整種植業種植結構。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3464公頃,比上年增加5538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855公頃,比上年增加278公頃;烤煙種植面積2231公頃,比上年增加272公頃;蔬菜瓜類種植面積6647公頃,比上年增加1212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256235噸,比上年減少10801噸,下降4.0%。其中:油菜籽產量12316噸,增長4.2%;烤煙產量3337噸,下降5.8%;高粱產量26384噸,增長6.4%。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61元,比商年增加198元農,同比實際增長5.2%,全市糧食總產量26.7萬噸;鄉鎮企業增加值15億元,同比增長16%。
金融保險
2012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140253萬元,比上年增長72.51%。其中:國稅部門總收入699629萬元,增長33.96%;地稅部門總收入416856萬元,增長240.22%;財政部門總收入23768萬元,增長46.95%。2012年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1827萬元,同比增長43.66%。其中:稅收收入188907萬元,增長43.44%;非稅收收入42920萬元,增長44.63%。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支出327603萬元,同比增長35.28%。其中:教育支出81616萬元,增長50.3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0710萬元,增長32.03%;醫療衛生支出4336萬元,增長0.57%;公共安全事務支出12661萬元,增長16.79%;農林水事務支出35656萬元,增長0.8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9839萬元,增長19.71%。
201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776480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731883萬元,增長5.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60878萬元,增長29.5%;財政存款68623萬元,增長3.1%。2012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802018萬元,增長66.5%,其中:個人消費貸款237927萬元,增長113.41%;企業單位貸款495039萬元,增長91.92%;銀團貸款69050萬元,增長66.4%。
2012年全市共有各類保險企業8家,全年保費收入19256.4萬元,比上年降低1.3%。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0878.52萬元,增長9.03%;人壽保險保費收入8377.9萬元,降低12.2%。全年保險業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6395.54萬元,比上年降低34.3%。其中:財產保險賠付2723.59萬元,降低62.8%;人壽保險賠款和給付3928.65萬元,增長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