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土縣隸屬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地處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區西北部,是邊境縣之一。地處東經78°7′-82°4′,北緯32°7′-35°4′之間 ,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為6800米。
日土縣縣府駐日土鎮。轄四鄉一鎮。面積754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6平方公里。草場面積7000萬畝,耕地面積0.73萬畝??側丝?780人(2003年)。
日土縣屬半農半牧縣。牧業比重較大,農業生產局限性很大。土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皮張、羊毛、牛羊絨、裂腹魚、斜齒裸鯉魚。
名稱由來
日土,藏語意為“槍叉支架狀山下”,“形如槍支架”。
遠古時期
日土縣
日土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址,是西藏早期人類形成地之一,根據考古發現,其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類型,石器中以新石器時代種類居多。日土縣的巖畫和石器地點等在西藏地區享譽盛名。據考古發現,日土境內現有巖畫遺址13處、石器遺址10處、石丘墓葬3處、洞窟壁畫3處。由于日土縣位于葉城——日土——阿爾泰巖畫鏈上,這對研究中國古文化及了解人文資源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古代時期
公元3世紀,日土置于當時的三大部落之一的象雄統治之下。7世紀,松贊干布征服了羊同,日土納入吐蕃范圍之內。895年,西藏境內平民起義,吐蕃王室后裔貝科贊被殺,其子吉德尼瑪袞被迫西逃至阿里普蘭,得到當地頭人的禮遇,并娶其女為妻,又推之為王,創立割據王系,日土置于其統治之下,晚年的吉德尼瑪袞將其三字分封各處,后人稱為“三袞占三圍”,即“阿里三圍”。其中,長子貝德袞管理湖泊圍繞之地(今日土一帶)。10世紀,古格王系建立,日土置于統治之下。
1635年,拉達克王森格朗加攻下古格扎讓卡城堡,殺死古格王覺臥達市,拉達克占領日土地區。
1681年,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加措為首領的噶丹地方政權派兵進軍阿里,經過三年交戰,打敗拉達克,收復失地,統治了阿里。1751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地方政權——噶廈,日土為阿里噶爾本統治下的一個宗。
解放前,日土為西藏地方政府所轄的相當于縣級行政單位隸屬于噶爾本領導,稱為日土宗,歷任宗本均屬嘎廈委派,一般實行三年輪任。日土宗下轄4個措本、14個頭人區。噶廈政府時期,日土縣為日土宗。日土宗又分為宗政府和拉讓兩個機構。宗政府官員由噶廈政府從拉薩直接委派。拉讓設堪布,由拉薩色拉寺委派。
解放之后
1951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獨立騎兵師一團一營營長賀景福率部抵達日土宗,配合安志明部剿殲流竄于日土地區的哈匪武裝。1956年11月成立日土宗辦事處及其黨委,1959年4月,阿里分工委和軍事管制委員會向日土宗派出軍事代表及工作組,接管了日土宗政府,對日土宗本、拉讓堪布及部分頭人進行集中管訓,從此徹底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廢除了一切差役和苛捐雜稅,日土人民真正擺脫了三大領主的剝削、壓迫和奴役,獲得了翻身解放。
1960年1月,成立了日土縣委員會,同時組建日土縣人民政府。1961年4月至1961年2月間,先后在日松、日土、熱幫、仁多組建了4個區公所和區委,1964年底到1965年初,在全縣農牧區進行了普選工作,選舉產生了9個農牧區鄉級人民政府機構。
1961年1月成立日土縣,1961年3月設立日土縣,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管轄,1978年劃歸西藏自治區,隸屬阿里地區管轄縣政府原駐日土,1983年10月遷往德汝昆孜。
1997年,面積8.1萬平方公里,人口0.61萬,均為藏族。轄4個區(日土區、日松區、多瑪區、熱幫區),12個鄉,30個村??h政府駐德汝昆孜。
行政區劃編輯
區劃沿革
日土縣
日土區1960年12月設置,轄3個鄉,其中烏江鄉轄2村,熱角鄉轄3個村,日土鄉轄2村。有日土宗遺址,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境內的班公湖有湖中鳥島。
日松區1960年12月設置。位于縣政府東南,距縣政府30公里,人口0.17萬。219國道過境。轄3個鄉,其中德汝鄉轄3個村,甲崗鄉轄3個村,過巴鄉轄3個村。日姆棟、魯日朗吉等處有反映早期人類社會的古代巖畫,境內還有日土古墓群。
多瑪區1960年12月設置。位于縣境中部,距縣政府125公里。人口0.1萬。219國道過境。轄3個鄉,其中多瑪鄉轄3個村,東當鄉轄3個村,松西鄉轄2村。在恰克桑、下曲龍、阿龍溝發現有古代巖畫群。
熱幫區1961年2月設置。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政府93公里,人口0.17萬。轄3個鄉,其中龍門鄉轄2個村,扎普鄉轄3個村,丁則鄉轄丁則村。
區劃詳情
2000年,日土縣轄1個鎮、4個鄉:日土鎮、多瑪鄉、日松鄉、熱幫鄉、東汝鄉。
日土縣詳細區劃(2000年)
日土鎮 鎮政府駐日土村。轄1個社區、2個村:杰果桑;日土村、熱角村
多瑪鄉 轄2個村:多瑪村、烏江村
日松鄉 轄3個村:德汝村、甲崗村、過巴村
熱幫鄉 轄3個村:龍門卡村、扎普村、丁則村
東汝鄉 轄3個村:阿汝村、松西村、東汝村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日土縣百度地圖
日土縣地處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區西北部,是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地處東經78°7′––82°4′,北緯32°7′-35°4′,東距拉薩1800公里,南距獅泉河120公里,北靠新疆和田地區,西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是新疆進入西藏的北大門,總面積75400平方公里。
地貌
日土縣地貌類型屬高原湖盆區,喀喇昆侖崇山峻嶺和崗底斯山支脈橫穿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高寒缺氧,由于氣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高原面保存完整,總的地勢是南北高,中間低,沿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形成高原地勢最低的巨大集水洼地,在四周山脈之間沿斷裂帶則為寬谷或串珠狀湖盆洼地。
土壤
日土縣土壤屬山地灌叢草原土壤區,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灌叢草原上,4200—4700米高山草原土比重增大,土壤的發育有落葉灌叢和草本植物參與,A層的灰棕色腐殖質層較顯著,厚度較大。但由于冷季長及干旱,微生物活動少,土體中粘粒少,下移不明顯,演積B層發育不完全。自B層30—40厘米開始有碳酸鈣聚集,土體有較強的石灰反應,并形成鈣積層。在洼地土體中,碳酸鈣的聚集更加強烈,白色固體的碳酸鈣又厚達1—2米,石灰含量在20—30%以上,山地灌叢草原土和高山草原土部分開辟為耕地。
水文
日土縣內流的河流多以內陸湖泊為歸宿,形成閉合的流域,主要湖泊有班公錯等。班公湖位于縣城以北約13公里處,東西長約11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公里,湖水面積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為41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1米,最大水深41.3米,在中國境內的蓄水量46.57億立方米,東段湖水為淡水,礦化度為0.75g/l。
氣候
日土縣地處高原亞寒帶季風半干旱氣候區,氣候具有氣壓低、輻射強、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等特點。由于本縣未設氣象觀測站,據處于同一氣候類型的獅泉河鎮提供的氣象資料表明:本縣年平均氣溫0.1℃、≥0℃、≥5℃、≥10℃的年積溫分別為1533℃、1389℃和1159℃,最冷月平均氣溫-22.1℃,最熱月平均氣溫13.6℃,無霜期95天,年日照時數3370.9小時,日照百分率76%,年降水量73.4毫米,年蒸發量2456.3毫米,年平均風速3.2m/s。
自然資源編輯
土地資源
日土縣土地總面積8.0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1/15,截止2010年共有耕地面積8614.9畝,其中保灌水澆地3799.6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6%;可灌水澆地2630.9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0.9%。草場面積7072.4萬畝,水域面積794萬畝,是一個以牧業為主,半農半牧的邊境縣。
林業資源
日土縣林業資源總面積28916.3公頃,主要有疏林地26.7公頃,灌木林地389.5公頃,未成林造林地33.1公頃,苗圃0.5公頃,宜林荒灘地28466.7公頃。
草場資源
截止到2005年,日土縣草地總面積7072.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8.53%,是發展牧業的主要物質基礎;草地可利用面積為5340萬畝,占草地總面積的75.5%;已利用草場面積5340萬畝。
日土縣天然草地共分為六類、九亞類、十三組、二十七個型。在各類草地中,以高寒草原類面積最大,占全縣草地可利用面積的58.0%;其次是溫性荒漠草原類,占全縣草地可利用面積的22.4%;第三是溫性荒漠,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11.6%;第四是高寒荒漠,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5.1%;第五是低平地草甸類,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6%;最小的是沼澤類,占全縣可利用草地面積的0.1%
植物資源
日土縣主要種植青稞等農作物,青稞一般為早熟類型品種,全生育期為138天,其特點是生育期較短、耐寒性強、灌漿較快,是海拔42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種植最為廣泛的品種。
動物資源
日土縣境內生存的野生動植物主要有黑頸鶴、大雁、黃鴨、金絲野牦牛、蟠羊、藏羚羊、黃羊、青羊、野驢、熊等,其中,一些珍稀動物屬于國家級保護動物,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礦產資源
截至2005年,已知的礦產資源有砂金、鉛、鉻鐵礦、硼砂、食鹽等。
人口編輯
日土縣人口由1985年的4663人增加到2006年的8540人,人口總數20年翻了一番。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175人,其中: 日土鎮1585人、多瑪鄉1063人、日松鄉1765人、熱幫鄉1742人、東汝鄉1020人。
截止到2011年日土縣有總人口9485人,其中農牧民人口1814戶7739人,城鎮人口733戶1746人。
經濟編輯
綜述
2004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792萬元,比2003年增長18.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41.17元;財政收入48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0288萬元,同比2003年增長34.8%。農牧民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999.78元增加到2004年的3141.17元。
2010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44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3%;縣級財政收入684萬元同比增長1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393.2元,同比2009年增長1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967萬元,一產收入實現5160萬元,二產產值2085萬元,三產累計完成額為7205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319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360萬元。
2014年1-6月,日土縣實現生產總值543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17萬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39萬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78萬元。
第一產業
日土縣主要飼養牦牛、犏牛、綿羊、山羊、馬等牲畜,其中山羊飼養比例較大,白絨山羊是該縣的特色資源,被稱為“金色的頭羊”。日土縣是藏西北白絨山羊基地之一,白絨山羊占西藏山羊總數的3.69%,占羌塘山羊總數的10.86%。日土縣的白山羊絨是中國最優秀的山羊品種資源,具有品種純度高、絨細度高、單產高、毛囊密度高、纖維細、絨質優良的特點,歷來在國際國內久負盛名,曾先后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金質獎,被稱為日土的“軟黃金”。
2004年全縣白絨山羊總數達到24.9萬只,占牲畜存欄總數的59.3%。2004年,全縣白絨山羊個體平均產絨量達到了279.6克,其中一等絨占85%以上。
據統計,2006年日土全縣共有白絨山羊25萬多只,羊絨年產量在70噸左右,僅每年山羊絨收購,就占全縣農牧民現金收入的85%,占據牧業的主導地位。
2014年日土縣羊絨銷售工作已結束,共出售羊絨46.65噸,平均售價122.64元/斤,創收1144余萬元,農牧民人均實現增收11216元。其中日土鎮出售羊絨3.93噸,平均售價120元/斤,創收95余萬元;日松鄉出售羊絨10.7噸,平均售價126元/斤,創收270余萬元;多瑪鄉出售羊絨4.39噸,平均售價123元/斤,創收107余萬元;東汝鄉出售7.13噸,平均售價111元/斤,創收159余萬元;熱幫鄉出售20.5噸,平均售價123元/斤,創收511余萬元。
2014年日土縣生態效益補償金,共計1128.78萬元,其中熱幫鄉270.19萬元,東汝鄉204.54萬元,多瑪鄉108.32萬元,日松鄉220.88萬元,日土鎮152.12萬元。
第二產業
1989年日土縣工商局成立之時,商戶不到20家,到2004年底全縣個體工商戶已經發展到218戶,從業人員達到336人,注冊資金409萬元。
2014年,日土縣共建設實施了100萬元以下項目有86個,項目總投資達到2396.3萬元,其中交由農牧民實施的項目有37個投資為1268.49萬元,全縣項目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日土縣當前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457戶、從業人員666人,注冊資金963.25萬元。主要企業有羊絨加工廠、牛羊屠宰場、沃爾鑫礦廠、砂石廠等企業。
第三產業
服務業
日土縣 班公湖
現代商業、旅游、郵電、飲食服務、文化娛樂、IT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
截至2006年5月底,農行日土縣支行各項貸款余額1220萬元,其中涉農貸款418萬元,扶貧貸款114萬元。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每年的畜產品收購期,農行日土縣支行都會對畜產品公司投放大量信貸資金,支持企業增利,同時穩定增加兩級財政及農牧民現金收入。農行日土縣支行自1995年成立以來累計發放畜產品收購貸款9250萬元。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3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7.2%。 截至2014年日土縣已開工項目總投資15879.4776萬元。日土縣已開工2014年項目23個,總投資15879.4776萬元。
外貿出口
截止到2014年12月,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達3246萬元。其中,出口1666萬元,產品包括活羊、青稞、鹽巴、山羊絨、絹絲等;進口1580萬元,包括木碗、木材、食品、糧食、布匹、鋁制品和日用百貨等。
社會編輯
城建
2014年,219國道至熱幫鄉黑色路面建設項目,國家投資8899.8399萬元;219國道至烏江村水泥路建設建設,國家投資2951.372萬元;中小河流域治理,投資2164.72萬元;熱幫鄉河流域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項目,投資2080萬元;日土縣多瑪小城鎮建設,投資1100萬元;日土縣南環路工程,投資1100萬元;日土縣法律審判樓項目,投資1103萬元;小型農田水利專項項目。投資1000萬元;縣城中低壓線路改造,投資970萬元;日土白絨山羊產業開發項目,投資957萬元;日土縣環境治理項目,投資600萬元;日土縣排水工程等項目,投資550萬元。
文化
2002—2004兩年間,日土縣共產生了80戶文明戶;培育了一個具有民族風情的民俗村、文明村——日土村,建設了一個小康示范村——烏江村;2000年創辦了日土自己的刊物——《日土通訊》,2001年改名《班公湖》。
通訊
1984年,日土縣電視臺成立;1985年,日土縣建成第一座電影院;1986年,日土縣建成第一座電視中轉臺,實現中央一臺和西藏一臺的轉播;1989年日土縣在日松鄉建成第一座鄉村廣播單收站;1994年,日土縣投資38萬元建成第一座中波轉播臺;1995年,日土縣在烏江建成農牧區第一座調頻廣播站;2000年2月,日土縣有線電視開通,電視頻道由2個增加到30個。自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工程”以來,日土縣廣播電視事業更加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共有衛星地面接收站12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達65%,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3%,全縣安裝閉路電視279家。
教育
1966年,日土縣有4所小學,在校生88人,夜校1個,學員73人。日土縣現有在校適齡兒童595人,2004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9.9%,在校生鞏固率達95%,并投資200萬元完成了縣完小規劃建設項目,進一步增強了縣、鄉小學師資力量和師資隊伍。
2010年全縣共有小學生124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89%;有初中生387人,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0.20%。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縣四鄉一鎮十三個行政村,實現了家庭賬戶核銷率、資金到位率、縣財政配套率、醫療費用報銷率、群眾受益率5個指標達到了100%。全縣單收站發展到107座,“2131”工程發展到1423座,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0%和95%;積極開展彩色周末和廣場文化活動,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宗教
日土縣轄區內現有寺廟一座,屬格魯教派,即:倫珠曲典寺,位于日土縣日土村,僧人總編制為8人,實際在寺僧人7名。有拉康三處,分別是烏江村嘛呢拉康、過巴茲龍拉康、扎普嘛呢拉康,這三處拉康均無僧尼,拉康由當地村委會指定專人看管。全縣信教群眾達7285人,其中,佛教信眾近7139人,伊斯蘭教信眾125人,其它21人。宗教教職人員7人,30歲以下的5人,30歲以上的2人。通過在寺廟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交通編輯
新藏公路貫穿日土縣,可通獅泉河鎮、日喀則、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里程達340公里;有縣道1條,130公里;鄉道5條,共788公里。交通便利,各鄉村都有公路相通。219國道縱貫全縣500多公里,邊境線長350公里,通外山口25處,有傳統邊貿點3個。
旅游編輯
景點
班公湖,位于縣城以北約13公里處,
班公湖上風光迷人,景色奇麗,歷來為探秘旅游者的向往之地。著名的高原鳥島就在該湖之中,每年5-9月份,班公湖鳥島成為西藏最佳的觀鳥旅游地點,吸引著大量游客特別是外國游客來此觀光旅游。2010年,縣旅游行業共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其中,農牧民實現創收達85萬元。
倫珠曲典寺,距日土縣城12公里,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該寺在日土歷史上的地位顯赫,加之環境優雅,風景秀美,前往朝圣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岡底斯山,又名“喀拉斯”,海拔6800多米,自古以來是中亞和東南亞各地人們仰慕、朝圣和旅游的圣地,沿著以喀拉斯為中心的朝圣線路,布滿了眾多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跡,點綴了這座世界級神山。
邦達措,亦稱“雅西爾湖”、“雅協措”。意為“懸懷湖”、“懷掛湖”。在阿里地區日土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海拔4902米,面積103平方公里。屬鹽湖。湖的周圍為天然牧場。
此外,日土宗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羌塘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
巖畫
日土縣
巖畫主要是指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彩繪畫面。位于西藏西北邊陲阿里地區的日土縣是中國巖畫發源地,有“中國巖畫之鄉”之美譽。日土縣共有巖畫景點13處之多,日土巖畫獨具民族特色,主要分布在日土鎮、日松鄉、多瑪鄉和熱幫鄉。
日土巖畫主要分布在班公湖(又名“錯木昂拉仁波湖”)湖盆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至今共留存有那布龍、魯日朗卡、恰克桑、阿壟溝等十三處巖畫點。巖畫內容十分豐富,涵蓋遠古游牧民族的放牧、狩獵、宗教祭禮、農耕等各種生動的生產和生活場景,還有日、月、山及牛、馬、羊、人物等。這些巖畫對于研究史前歷史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旅游節
日土縣依托班公湖和日土巖畫這兩大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于2002年6月成功地舉辦了首次班公湖民俗節,在民俗節期間,共接待國內外、區內外游客1012人次,旅游收入7萬元。
風俗編輯
日土保存有一種古老的舞蹈——協巴協瑪,傳說舞蹈內容是為了紀念格薩爾王的一位著名大臣。舞蹈形式為17對男女組舞,身著古代服飾,男子為武士打扮,手持古代戰刀,女子衣飾華麗。該縣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諺語、民歌等,內容豐富多彩,可謂民間文化研究的寶庫?,F存有大量洞窟、巖畫等古代人類遺址。
特產編輯
日土縣是藏西北絨山羊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所生產的克什米爾白山羊絨自古以來是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的產品,是日土縣的特色資源和拳頭產品,也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
在國際上享有“纖維寶石”和“軟黃金”盛譽的“開司米”山羊絨,其正宗產地是西藏阿里地區的日土縣。山羊絨早在16世紀便已享譽西歐,而日土縣出產的白山羊絨,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認定,曾榮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