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于自治區北部,云貴高原苗嶺山地向東延伸部分。融江東臨融安縣,南連柳城縣,西與環江縣、西南與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接壤,北靠貴州省從江縣??h境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巖溶區??h城融水鎮位于東經109°14′,北緯25度°04′,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80公里,面積46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7萬,其中有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人口35.41萬人。主要旅游景點有貝江、元寶山、真仙巖、老子山、龍女溝和雨卜村東興旅游景區。地方特產主要有糯米柚、“三防香鴨”、元寶山茶葉、重陽筍、重陽酒、香菇、木耳等。
田頭苗寨秦屬桂林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潭中縣地,屬郁林郡。南齊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齊熙縣,兼置齊熙郡,郡縣治所均在今融水鎮。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在今縣城水東置東寧州。隋初撤銷齊熙郡。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東寧州改為融州,齊熙縣改為義熙縣。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撤融州,將義熙縣并入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設融州,轄義熙、武陽、黃水、安修四縣。武德六年(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此為融水得名之始)。天寶元年(742年)改融水縣為融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融州。五代時期仍設融州,轄融水縣。宋至道三年(997年)為融州融水郡,崇寧初置清遠軍節度。大觀元年(1107年)為黔南路帥府;大觀三年(1110年)為下都督府。元朝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置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1285年)降為散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融水縣并入融州。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稱融縣),屬柳州府。清朝,融縣名稱不變,屬柳州府。民國時期,仍稱融縣,先后隸屬柳州府(1912年);柳江道(1913年)、柳江區行政督察委員會(1926年)、柳州民團區(1930年)、柳州行政監督區(1934年)、第四行政區(1940年)、第二行政區(1942年)、第十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縣屬柳州專區。1951年7月,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水鎮遷至長安鎮。1952年9月成立融安縣。1952年11月,以原融縣中區為主,從羅城縣劃出今中寨、桿洞、三防、汪洞、滾貝;從三江縣劃出今大浪、白云、紅水、拱洞,成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屬宜山專區。1953年從貴州從江縣劃出大年鄉、安里鄉和融安縣的和睦、永樂鄉歸屬大苗山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大苗山苗族自治縣,屬宜山專區。(1958年后屬柳州地區。)1965年改稱融水苗族自治縣(屬柳州地區)。2002年11月,融水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2003年,融水鄉與融水鎮合并為融水鎮。
行政區劃編輯融水苗族自治縣轄6個鎮:融水鎮、和睦鎮、三防鎮、懷寶鎮、大浪鎮、洞頭鎮;14個鄉(含2個民族鄉):大年鄉、良寨鄉、拱洞鄉、紅水鄉、白云鄉、永樂鄉、同練瑤族鄉、汪洞鄉、桿洞鄉、滾貝侗族鄉、香粉鄉、四榮鄉、安太鄉、安陲鄉。
地理環境編輯融水面積466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85.46%,耕地面積46.59%,水田面積24.2萬畝,人均0.52畝。
地貌
縣境地勢為中部高四周低,而西南最低,中西部和西南部為中山地區,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7座,其中摩天嶺海拔1938米,元寶山海拔2081米,是廣西第三高峰,縣內第一高峰。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低山地區。南端為丘陵巖溶區,該地區較為平緩,被稱之為縣內平原。
氣候
融水縣地處低緯度范圍,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海拔較高,山地較多,故山區氣候特征比較明顯。具體表現為:(1)季風顯著,氣溫較高,濕度大,降水量多;由于縣境所處緯度低,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長,全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699.0小時;(2)氣候溫和。2011年,融水縣平均氣溫19.6℃。年內極端最高氣溫36.9℃,縣城年極端最低氣溫0.5℃,其中高寒山區最低氣溫-4.1℃;(3)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本縣為全區多雨中心之一。2011年平均年降水量1284.3毫米,降水量之少是有資料記錄以來的第一位;(4)夏長冬短,四季不均,縣境內以夏季最長,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年總蒸發量1478.2毫米。
水文
融水縣屬都柳江水系,縣境內有融江河、貝江河、泗維河、田寨河、保江河、大年河、都郎河、香粉河、洞頭,河、花仔河、英洞河、納產河、池洞河等13條,匯水面積為3843.9億平方米,占全縣干流、支流總匯水面積82.4%,融江河自北向南流經縣境東緣,經大浪、融水、和睦等地過境,河段全長65公里,年平均過境流量194億立方米,其中以貝江河干流最長,其干流長約146公里,匯水面積1762平方公里。本縣水源豐富,年產水量65.2億立方米,占柳州地區的22.9%,平均每平方公里地表水年產139萬立方米,但徑流量在全年中分配不均勻,80%流量集中于4~9月份,因此常有春秋干旱現象。2011年,融江主要控制站融水水文站實測年最高水位106.20米,年最低水位101.58米;實測年最大流量6520立方米/秒,年最小流量29.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44立方米/秒。年最高水溫31.5℃,年最低水溫6.6℃,年平均水溫19.9℃。年最高氣溫29.5℃,年最低氣溫1.0℃,年平均氣溫17.4℃。年降水量1295毫米,年最大蒸發量7.0毫米,年最小蒸發量0.0毫米。2011年,貝江主要控制站勾灘水文站實測年最高水位122.38米,年最低水位114.98米;實測年最大流量1970立方米/秒,年最小流量8.67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46.8立方米/秒。年降水量1338.0毫米,年最大蒸發量5.1毫米,年最小蒸發量0.0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融水縣土地資源以山地為主,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山地占土地面積的85.48%。 2011年,全縣土地總面積463817.27公頃,農業用地62256.93公頃(其中耕地55969.62公頃),建設用地8290.75公頃,未利用地1373.91公頃。2011年,全縣耕地保護面積5679.1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9623.95公頃;全縣實施7個土地整治項目總面積2544.2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57.45公頃。
礦產資源
融水縣境內已發現礦種40種,主要有鎢、錫、銅、鉛、鋅、鐵、鉑、銻、高嶺土、蛇紋礦、硅石等。礦產地約190個,礦床主要集中分布在元寶山周邊、摩天嶺西側、融水至洛西三大區塊。主要礦產錫查明的金屬量為75717.9噸,占廣西的3.7%;銅查明的金屬量為37540.79噸,約占廣西10.55%;鋅保有的金屬量為45022.15噸;鎳查明的金屬量約為241850.9噸,約占廣西29%;蛇紋巖查明的金屬量約為10920.1萬噸,保有資源儲量在全國名列第十位。
動植物資源
融水縣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據調查,有高等植物303科、1232屬、3332種,種類僅次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元寶山冷杉、南方紅豆杉,合柱金蓮木和伯樂樹4種,屬二級保護的有金毛狗脊、粗齒杪欏、杪欏、小黑杪欏,華南五針松、福建柏、鵝掌楸、樟、閩楠、任豆、野大豆、花櫚木、半楓荷、紅椿、馬尾樹、喜樹和香果樹等17種。野生動物有309種,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黿、蟒蛇、熊猴和金錢豹4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大鯢、小天鵝、林麝、水鹿、細痣疣螈、虎紋蛙、白鷴、紅腹錦雞、黑熊、靈貓、蘇門鈴等45種。其中在元寶山發現的崇安髭蟾、鎮海林蛙、藍翅葉鵯、棕褐短翅鶯4種為廣西新記錄種;有昆蟲769種,分屬152科,其中特有種30種,珍稀種類19種。
林業資源
融水縣以經營林業為主,多杉、松、竹、油茶、油桐等,森林覆蓋率達39.1%,為廣西木材主要產地,以優質高產杉木而著稱全國。
水資源
融水縣雨量充沛,元寶山一帶為廣西三大暴雨中心之一。除都柳江、融江自北偏東往南流過縣境外,縣境內河流流域面積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7條??h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融江、貝江、英洞河、桿洞河、大年河、泗維河、田寨河等7條河流,年徑流量達65.21億立方米,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全縣河流水能蘊藏量達54.65萬千瓦,規劃總裝機容量為50.1萬千瓦(不含元寶山抽水蓄能電站12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9.96億千瓦·時。
人口民族編輯2006年年末人口48.2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76萬人。有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人口35.41萬人,其中苗族人口19.71萬人,占總人口40.81%。人口自然增長率8.3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約50.6萬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融水鎮57497、和睦鎮20992、三防鎮19681、懷寶鎮14882、融水鄉26947、永樂鄉24483、四榮鄉16475、香粉鄉11875、安太鄉20825、洞頭鄉16568、汪洞鄉15052、同練瑤族鄉10187、滾貝侗族鄉15302、桿洞鄉22267、安陲鄉20484、大浪鄉19912、白云鄉28439、紅水鄉17830、拱洞鄉19884、良寨鄉14098、大年鄉11928。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常住人口為40205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如下(人):融水鎮100331 和睦鎮21025 三防鎮18596 懷寶鎮14363永樂鄉21394 四榮鄉13384 香粉鄉10575 安太鄉16195 洞頭鄉13268 汪洞鄉13308 桿洞鄉19501安陲鄉16601 大浪鄉16739 白云鄉23918 紅水鄉16442 拱洞鄉17633 良寨鄉13256 大年鄉12335同練瑤族鄉9721 滾貝侗族鄉13469
交通編輯民國24年(1935年),廣西省政府通令全省修建縣城通往各鄉村的大路,1936年修成縣城—四聯—玉高大路,縣城一寺門一高橋一和睦大路;縣城—水東—平北大路;縣城—小榮—三江門大路。路面一般寬1—2米。
龍女溝解放后,1968—1980年間,全縣興修筑機耕路,計有:融水鎮下廓—興賢5公里;永樂古盆6公里;和睦街—古都8公里,和睦街至高橋4公里,和睦至吉塘8公里,三防乃文至本洞5公里,中寨荒田坳至盤榮11公里;四榮田頭至東水6公里;洞頭響水洞至岳邦4公里;安太白竹至培秀10公里;四榮大竹山至杰家3公里;白云六百河口至高蘭22公里;拱洞上寨至高武、龍培、高文、羊鳥、大溝30公里;紅水至芝東3公里。 2010年,融水縣建成桿洞至貴州雍里、大年至三江富祿兩條通省、通縣聯網路,求修至紅水等17條182公里通村四級路改造工程。完成和睦至古頂等9條85公里建制村水泥路,6座渡改橋。公路路網進一步完善,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23公里,比2009年新增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到39.4公里,公路通村率達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