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隸屬于南通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是南通市北三縣之一,東面和北面瀕臨南黃海。21世紀以來,如東縣提出建設“新興海港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及“現代旅游城市”三張名片,縣域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如東縣在新能源開發、港口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2011年榮獲“綠色能源示范縣”稱號,2014年洋口港獲批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如東縣位于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36′,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位于江蘇省東部和南通市域東北部,東、北方向瀕臨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面長江,直線距離約40公里,緊靠南通市通州區;西連長江流域的內陸地區,與如皋市接壤;西北連蘇中里下河平原,與海安縣毗鄰。
地形地貌
陸地如東縣陸域總面積2009 平方公里。如東縣境內地勢平坦,從西南略向東南傾斜,西北部高程為4.0-5.0米,東南部高程在3.2米左右。如東陸地地貌是典型的濱海平原,分屬三角洲平原區、海積平原區和古河汊區三種類型。沿海地區建國后經過二十多次圍墾,形成大片陸地。海洋境內海岸線全長102.59公里,海域面積6000 多平方公里。如東縣沿海屬黃海海域,海岸線外連陸灘涂寬廣,近海海域沙洲散布,北部岸線外有蔣家沙、竹根沙、太陽沙、火星沙等沙洲,東部岸線外接有腰沙、冷家沙。如東縣海岸線面向呂四漁場,其中爛沙洋、黃沙洋水深條件較好,具備通航條件。
氣候
如東縣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受海洋的調節和季風環流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如東縣總的氣溫特點為:春季氣溫高,夏季無酷暑,秋季氣溫低,冬季為暖冬,如東縣年全年平均氣溫15℃,適宜人居及生物生長。 如東多年平均降雨量1042毫米,降雨量年內分配不均,汛期(6-9月)雨量相對集中,約占年總降雨量的55-80%。 全縣常年主導風向東南風,平均風速3.5米/秒。
水文
境內水資源豐富,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量5 億立方米,年引長江水5.90 億立方米。境內水系分屬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境內最大河流為如泰運河,最大湖泊為東凌水庫(5.8平方公里) 。沿海潮汐24小時漲落兩次,一般早潮稱潮,晚潮稱汐。同一潮次,洋口閘比東安閘早30分鐘左右到達。一年之中秋汛為勢大,故有“八月十六賽馬跑”之說 。
行政區劃截至2013年,如東縣轄14個鎮,47 個居民委員會,211 個村民委員會,面積2009平方公里 。2015年7月31日,如東縣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掘港鎮和苴鎮,設立掘港街道、城中街道、苴鎮街道,并將原苴鎮的何丫、環東、近海3個村委會劃歸長沙鎮管轄 。
交通道路
鐵路海洋鐵路,自海安至洋口港,全長77公里,國鐵二級,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預留時速160公里/小時,預留電氣化和復線條件。設栟茶、如東兩個客運站及北漁貨運站。2014年1月開通客運。二期計劃建設跨海大橋,連接洋口港人口島陽光島 。遠期建設洋口港至呂四港的鐵路,形成環繞南通地區的鐵路網。三洋鐵路,規劃建設的自河南三門峽至江蘇洋口港的鐵路。高速通洋高速(S19),連接南通至洋口港,一期工程南通至如東段已于2015年初通車。海啟高速(S28),自海安經如東至啟東,2015年開工建設。國道328國道(江蘇臨海高等級公路),沿海岸線連接各主要沿海經濟園區,在如東境內擬建掘苴新閘服務區。228國道(原223省道)。省道334省道(南部橫向,有復線)、355省道(中部橫向,苴東線)、225省道(中部縱向,有復線)、222省道(東部縱向,規劃北延至洋口港)、221省道(沿海岸線,海防公路)。
航運
內河如泰運河為如東歷史上重要的航道,東西貫穿縣境,是重要的水運通道。為配合洋口港開發建設,又開挖洋口運河聯系九圩港運河以實現江海聯運。此外縣境重要的運河航道還有:栟茶運河、江海河、通栟線(九圩港-馬豐河)等。港口漁業港口:洋口漁港(國家級中心漁港)、劉埠漁港(在建一級群眾漁港)、東凌漁港物流港口:洋口港,位于如東東北海岸及外海的離岸深水港,規劃有四個作業區:陽光島作業區、東太陽沙作業區、環港作業區及金牛灣作業區。
公共交通
截止2014年,全縣共開通城市公交5條、城鎮客運班線20條、鎮村公交班線7條,實現了14個鄉鎮214個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 。2014年如東縣機動車總量突破9萬輛,汽車密度接近48輛/平方公里。老城區人民路、青園路以及通海路等路段容易出現汽車擁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