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 自春秋戰國時代建制以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 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汝南境內文化遺址有280多處,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中國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縣,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歷史文化名城。汝南有全國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庫宿鴨湖 ,有亞洲最大的寺南海禪寺 ,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 ,還是世界著名的愛情傳奇梁祝故事的發祥地梁祝故里, 更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親書的“天中山”碑刻。 截至2009年底,汝南縣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2個鎮、2個鄉,281個村(居)委會。2014年,汝南縣總人口為83萬人。汝南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起源地。2003年10月4日,國家郵政局在汝南縣舉行“重陽節”特種郵票首發式。 2005年12月,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 2006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沿革編輯上古時期,汝南,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
無影塔 (2張)
中,故有“天中”之稱。春秋戰國時代,汝南就有建制,屬蔡國。西漢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里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當時已是貫通中原地區南北的水陸碼頭。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公元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公元317年,上蔡縣治所遷于此,稱“懸瓠城”?!端涀ⅰ酚性疲汉幼詵|西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稱懸瓠城。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陽郡。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汝南郡治遷至于此。南北朝時,劉宋僑立司州,后周置總管府,隋仍為汝南郡治,另置
汝南汝陽縣于郡城,改懸瓠城為溱州。唐,“初置予州,寶應初以避諱改為蔡州”。宋置“淮康軍”,金設“鎮南軍”,曾建行宮。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因斷汝河上源之水經郾城入潁河,汝南水患大減,人民稍得安寧,改蔡州為汝寧府,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汝寧府,稱崇莊王,在此傳11世。清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于此。解放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縣。196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準河南省增設駐馬店地區,汝南縣屬之。氣候地理編輯位置
汝南縣位于東經114°21′~114°53′、北緯 33°00′~33°33′之間。地處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西臨平輿縣,北臨上蔡縣,南臨正陽縣,西臨驛城區。
氣候
汝南縣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具有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雙重氣候特征,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
水文
汝南縣境內有南汝河、臻頭河、文殊河等大小河流12條,最大河流南汝河流經汝南向東流入淮河。宿鴨湖是全國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庫。
地貌
汝南縣地處黃淮平原腹地,地形為沖積平原,平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00%。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汝南境內有水庫12座,水面7萬畝,年均水資源總量約為6.5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汝南縣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初步探明的礦產有1
汝南縣5種,煤、鐵、石油及一些非金屬礦資源含量大、品質好,其中化工炭巖、玻璃用砂、瑩石,新探明的金紅石礦儲量達150萬噸以上。煤炭儲量達3千萬噸。
人口編輯2000年,汝南全縣總人口為784005人,縣轄各鄉鎮人數如下。(參考資料來源: )2010年,汝南縣人口為769945人。(數據來自駐馬店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4年,汝南縣總人口為83萬人。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2000年,汝南縣轄7個鎮、14個鄉。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將汝南縣的水屯鎮劃歸駐馬店市驛城區管轄。 2005年,汝南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張崗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王崗鎮管轄,王崗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舍屯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官莊鄉管轄,官莊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王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常興鄉管轄,常興鄉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汝南縣轄7個鎮、10個鄉:汝寧鎮、和孝鎮、馬鄉鎮、留盆鎮、王崗鎮、金鋪鎮、老君廟鎮;三門閘鄉、三橋鄉、三里店鄉、南余店鄉、常興鄉、官莊鄉、韓莊鄉、羅店鎮、張樓鄉、板店鄉。 2007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汝南縣馬鄉鎮更名為梁祝鎮。原馬鄉鎮行政區域,整體劃歸梁祝鎮管轄。2009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汝南縣撤銷汝寧鎮、三里店鄉、三門閘鄉,設立汝寧、古塔、三門閘3個街道辦事處。 2009年底,汝南縣轄3個街道、7個鎮、13個鄉、281個村(居)委會。[12-13] 2011年,經省政府批準,同意撤銷汝南縣羅店鄉建立羅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區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汝南縣下轄3個街道、12個鎮、2個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09年底,汝南縣縣人民政府駐汝寧街道,轄3個街道、7個鎮、13個鄉、281個村(居)委會:汝寧街道、古塔街道、三門閘街道、王崗鎮、梁祝鎮、和孝鎮、老君廟鎮、留盆鎮、金鋪鎮、羅店鎮、三里店鄉、梁祝鎮、官莊鄉、三橋鎮、南余店鄉、常興鄉、韓莊鄉、張樓鎮、三門閘鄉、韓莊鄉、金鋪鄉、羅店鄉、板店鄉。交通編輯汝南縣西臨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駐
交通地圖新(駐馬店—新蔡)、開龔(開封—龔家棚)公路兩條省道交匯縣城,形成大“十”字架的交通框架,構成獨特的承南貫北,連東接西的區位優勢。地方鐵路橫穿全境,縣鄉公路縱橫交織。汝南縣境內的省道219線貫穿城區南北道路,向南可以上新陽高速,省道333穿行縣城東西街道,向西直通駐馬店市區,連接京港澳高速。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2008年,汝南全縣完成生產總值63.87億元,比2007年增長13%
汝南縣城 (16張)
;地方財政收入1.42億元,比2007年增長20%;稅收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65.%,比2007年提高5.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零售總額22.4億元,增長2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2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4114元,比2007年增長20.6%。 2014年,汝南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43.8億元,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7億元,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9.2億元,增長12.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4億元,增長2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際完成5.0015億元,增長26.3%;2014年底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7.11億元,較年初增加21.2億元,增長17%,各項貸款余額51.44億元,較年初增加9.57億元,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52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8518元,增長12.5%。
第一產業
2008年,汝南縣全年糧食總產量超過6.4億公斤,同比比2007年增長6.5%。新增日光溫室和蔬菜大棚1500多畝。投入資金460萬元,完成造林5.83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18%。 汝南蔬菜面積超過30萬畝,日光溫室25000多座。汝南蔬菜批發市場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年交易額超8億元,輻射半徑超過500公里。新建和完善通道綠化造林670公里,河溝渠造林310公里,四旁植樹360萬株,累計種植林果面積達4660多公頃、花卉苗木面積近1000公頃。超額完成各項林業生產任務,特別是通道綠化和宿鴨湖濕地造林工程建設突破性發展。頭,牛、羊、兔、鵝等食草節糧型畜禽養殖發展迅速。汝南縣建成養殖專業村96個、養殖小區19個,畜牧養殖生產基地的畜禽飼養量占全縣總飼養量的49%以上,實現產值5.8億元,占全縣畜牧業產值的53%。漁業總產值達1.2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330多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30多公頃。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74.71萬千瓦,比2007年增長4.6%。主要農作物的生產過程基本上實現機械化或半機械化作業。汝南全縣宜漁面積18.3萬畝。
第二產業
2008年,汝南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1億元,比2007年增長19.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億元,增長27%;實現利稅4.4億元,增長73.4%;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提高到32.9%。汝南縣民營企業發展的785家。 2013年,汝南擁有各類企業近200家,鄉鎮企業14735家,主要產品達2000多種,其中20多種產品獲省、部級以上優質產品獎,35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個項目獲國家專利。
第三產業
2006年,汝南縣民營經濟向規?;?、集團化發展,初步形成制鞋制革業、機械鑄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畜牧養殖業、工藝制品業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截至年底,全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396個,注冊資金2.4億,總投資15.8億;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32萬個,注冊資金達16663萬元。全年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總產值完成74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完成增加值19億元;實現利稅7343萬元,比2005年增長10%;新增固定資產原值9.6億元,比2005年增長10%。 2008年,鄲城縣對外貿易供貨額達4億元人民幣以上,出口產品主要有糧食、食品、輕工、工藝、紡織、機械、土產、畜產、蔬菜等200多個品種,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社會事業編輯醫療
2008年,汝南縣整治村級衛生所66個,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住5.5%以內。建成敬老院555間,占年初計算總數的143.8%。
就業
2008年,汝南全縣新增就業人員7272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00人。
科學
2006年,汝南縣舉辦農業技術培訓20余期、技術講座13期,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的深入實施發揮。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汝南縣有40%的企業建立有技術依托單位,25%的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開發新產品15個,新產品產值的比重占總產值的12%。
文化
2006年,汝南縣順利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的復查驗收。舉辦第二屆梁祝文化、重陽文化藝術節。
基礎建設
2010年,汝南全縣電力總容量10470萬千瓦,能源充足。汝南縣“村村通”工程建設順利,好路率達92.96%。天中山生態文化園一期工程完善,南海寺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年共接待旅客32萬人次。
文化底蘊編輯歷史事件
汝南有“負山面淮,控扼潁蔡”之險,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450年,奠定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劉宋、北魏懸瓠之戰。公元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吳元濟,結束唐末藩鎮叛亂;公元1234年,宋蒙聯軍滅金之戰與1601年闖王李自成威震中原的汝寧府之戰都發生在這里。
文化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出
中國梁祝之鄉---汝南 (11張)
自西晉時期的汝南郡馬鄉鎮(今梁祝鎮),汝南留存有關梁祝大量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2005年12月,汝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 2006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姓氏文化
周姓之源周姓最早源于古代的姬
汝南---宿鴨湖 (17張)
姓,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周時遷至河南汝南。( 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一書的第4頁)從黃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個世家,經過西周一朝的發展,至周平王東遷,其次子烈封于汝墳(今河南葉縣東北),成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其中的一個兒子姬烈被封在汝墳,經過十九傳,至姬邕時東周被秦所滅。雖然封國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脈世代食周爵祿俸的姬邕家族卻在習慣上仍被人稱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為姓,以示紀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傳。邕生秀,秀生仁。這時已到了西漢時代,漢初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特地封周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紹續周室香火,周汝墳地勢卑濕,遂徙地于汝南郡,這支周姓在當地生息繁衍,形成漢唐時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瓊英著的《中國姓氏通史.周姓》)袁氏之根據考證,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追封先賢后
汝南裔,封有虞氏之裔媯滿于陳,建陳國。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他的十一世孫有個叫諸公,字伯媛。伯媛的孫子濤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時,媛氏世襲陳國上卿。當時媛、轅通用,故媛濤涂又寫作轅濤涂。至西漢初,轅氏后裔政將“轅”字的“車”旁去掉,邕以袁為氏。唐宋時期的姓氏書名如《古今姓氏書辯證》等對此均有詳細記載。有關史志資料對袁氏及其名子墓冢亦多有記載,如《汝寧府志》、《重修汝寧府志》均軾明司徒袁安墓址方位,并附有墓址遺照。1999年第十三屆舜裔宗親會在河南省召開時,香港袁汝南堂宗親會會長袁雄昆先生、泰國袁氏宗親會會長袁經倫先生都先后率團來汝尋根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