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爾蓋縣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于四川省北部,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區的北大門,地理坐標東經102°08′至103°39′、北緯32°56′至34°19′之間,四鄰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碌曲縣、卓尼縣、迭部縣和阿壩州內阿壩縣、紅原縣、松潘縣、九寨溝縣接壤,黃河與長江分水嶺將其劃為東西兩部。東西與南北最大距離約150公里。距蘭州475.3公里,離州府駐地馬爾康322.4公里,南距成都469.2公里。若爾蓋縣轄區面積10436.58平方公里,2010年底,若爾蓋縣總人口75791人,縣城達扎寺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13年,若爾蓋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億元,較2012年增長14%,實現工業總產值2.36億元,同比增長14.1%,全部工業增加值1.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5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3.6億元。 2005年熱爾大草原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濕地”。 若爾蓋縣享有“中國最美的高寒濕地草原”和“中國黑頸鶴之鄉”的美譽,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和“云端天堂”之稱。
中文名稱若爾蓋縣外文名稱ruoergai County別 名若爾蓋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四川下轄地區1個鎮,16個鄉政府駐地達扎寺鎮電話區號0837郵政區碼624500地理位置四川省北部面 積10436.58平方公里人 口75791人(2010年)方 言藏語,四川方言氣候條件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花湖、黃河九曲、降扎溫泉、巴西會議遺址火車站阿壩站車牌代碼川UGDP13.5億元(2013年)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人口民族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氣候? 水文5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土地資源? 水力資源6 經濟?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7 社會? 教育? 醫療衛生? 基礎建設? 生態環境建設8 旅游9 名優特產歷史沿革編輯西漢時期,若爾蓋地區屬白馬范圍。北周時,于今縣域東部求吉、下包座地區建通軌縣
草原風光 (7張)
,屬草州榮鄉郡。隋代,通軌縣屬汶山郡,唐朝歸松州所轄。吐蕃強盛時期一直隸吐蕃轄。元朝于今求吉鄉境內建置潘州。明朝并松州,取二州首字定名松潘衛。清代于今縣治置作革土司部。民國時期屬松潘縣轄。1950年8月,茂縣地委、松潘縣派出工作組進入包座地區開展工作。1951年,松潘縣政府派工作組到郎木寺,召開若爾蓋十二部落土官會議開展工作。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草地,消滅國民黨軍馬良殘部,6月將若爾蓋十二部落、包座七房合建若爾蓋包座行政委員會。1956年7月建若爾蓋縣,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h名來自一個西藏派來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譯寫作若爾蓋。一說用若爾蓋部族為名。
行政區劃編輯2010年,若爾蓋縣轄個鎮,15個鄉:達扎寺鎮、班佑鄉、阿西鄉、轄曼鄉、紅星鄉、
若爾蓋景色麥溪鄉、嫩哇鄉、凍列鄉、崇爾鄉、熱爾鄉、占哇鄉、降扎鄉、巴西鄉、求吉鄉、阿西茸鄉、包座鄉、唐克鄉,1個國有牧場,1個省屬牧場,共96個行政村,3個社區。
人口民族編輯至2010年底,若爾蓋縣總人口75791人,其中農牧業人口65871人,占86.9%:藏族69104人,占91.1%。居住有藏族、漢族、回族、羌族、彝族等12個民族。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若爾蓋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位于四川省
若爾蓋縣
北部,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區的北大門,地理坐標東經102°08′至103°39′、北緯32°56′至34°19′之間,四鄰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碌曲縣、卓尼縣、迭部縣和阿壩州內阿壩縣、紅原縣、松潘縣、九寨溝縣接壤。黃河與長江分水嶺將其劃為東西兩部,縣城達扎寺鎮距成都469.2公里,距蘭州475.3公里,土地總面積10436.5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若爾蓋縣境內地形復雜,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將全縣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地理單元和自然經濟區。中西部和南部為典型丘狀高原,占全縣總面積69%,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500米。北部和東南部山地系秦嶺西部迭山余脈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
氣候
若爾蓋縣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無夏。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648.5毫米。無絕對無霜期。降雨多集中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年降雨量656.8毫米。年均相對濕度69%。每年9月下旬土地開始凍結,5月中旬完全解凍,凍土最深達72厘米。
水文
若爾蓋縣主要河流有白龍江、包座河和巴西河,另有嘎曲、墨曲和熱曲,從南往北匯入黃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至2010年底,若爾蓋縣礦產資源有泥炭、煤、鐵、銅、鈾、金等30多種,特別是泥炭資源極為豐富,儲量達41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若爾蓋縣木材資源豐富,植物127科1162種,主要有冷杉、云杉、油松、高山柏、樺木等
若爾蓋縣 (8張)
林木資源,有紫果云杉等珍貴林木。藥用植物有121科1094種,盛產貝母、蟲草、秦芫、羌活、大黃、鹿茸、雪蓮花等名貴中藥材,境內動物種類繁多,有脊椎動物29目65科251種,其中:獸類62種,鳥類162種,爬行類4種,兩棲類4種,魚類19種。主要有黑頸鶴、藏鴛鴦、白鸛、梅花鹿、小熊貓等珍禽異獸。盛產麝香、蟲草、貝母、鹿茸、雪蓮等名貴藥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豹、野驢、四川梅花鹿、黑頸鶴等10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猻猴、黑熊、小熊貓、疵鼻天鵝、禿鶯、藍馬雞等41種。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5.8萬千瓦,可開發47處、3.37萬千瓦,已開發5320千瓦。
土地資源
若爾蓋秋色至2010年底若爾蓋縣土地總面積10436.58平方公里,林地面積98266公頃,農耕地5333公頃,天然草地面積501333.8公頃,占牧草地面積的91.7%,占總土地面積的48.0%,天然草地共分屬6個類:高寒草甸類:面積328467.2公頃,高寒半沼澤類:78227.6公頃。高寒水沼澤類:35299.6公頃,山地草甸類:46389.6公頃。山地灌叢草甸類:12147.7公頃,疏林草甸類草地:802.1公頃。半人工草地:41790.0公頃,人工草地:3488.0公頃。[6-7]
水力資源
至2010年底若爾蓋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5.8萬千瓦,可開發47處、3.37萬千瓦,已開發5320千瓦。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若爾蓋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47092萬元增長到97800萬元、年均增長15.7
若爾蓋美麗的風光 (18張)
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14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13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3530萬元。 2012年,若爾蓋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06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61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067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773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6元。2013年若爾蓋縣GDP13.5億元,比2012年增長1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36億元、增長14.1%,全部工業增加值1.2億元、增長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50萬元,比2012年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3.6億元,比2012年增長23.6%。實現縣本級公共財政收入3700萬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2440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30元。
第一產業
2011年若爾蓋縣建成高原優質油菜、高原馬鈴薯、無公害蔬菜、道地中藥材等五大特色種植業生產基地45176畝,農業總產值70200萬元,2011年底存欄牲畜114.1萬混合頭;各類牲畜年均出欄35.1%,累計出欄牲畜207.8萬混合頭;累計生產肉食、牛奶分別為11.64萬噸、15.08萬噸。2013年若爾蓋縣五大現代農業特色效益示范種植基地播種面積達到4.82萬畝,全縣注冊登記新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51戶,注冊資金達3812萬元,新開辦農家樂、藏家樂46家,實現人均增收2850元。以牦牛奶為主的綠色畜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年生產能力達到1500噸,全年各類牲畜存欄110萬混合頭,牲畜總增、出欄率分別為33.2%、44.04%,肉奶產量達6萬噸。2013全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47億元、增長23.8%。
第二產業
2013年若爾蓋投資750萬元建成若爾蓋縣牦牛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熟食品生產線,將新增產值1500萬元。投資1800萬元建成全省第一條嬰幼兒配方牦牛奶粉生產線,高原之寶嬰幼兒奶粉產品單項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被國家工信部列為2013年國家重點支持項目。水電資源開發穩步推進,完成白龍江流域上游梯級電站一級工程主體,預計2014年8月一級電站實現發電。修編完成若爾蓋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17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切實保障工業項目用地。
第三產業
2011年接待游客總量由40萬人次增長到81萬人次,旅游收入由14082萬元增長到59565萬元,年均分別增長15.2%和33.4%。城鄉消費市場繁榮活躍,第三產業實現超量突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7962萬元預計增長到24650萬元,年均增長達到25.36%。 2013年若爾蓋縣接待游客132萬人次,同比增長20%,旅游總收入首次突破10億大關達到10.85億元、增長22%,景區門票收入位居全州第三。2013年若爾蓋縣編制完成巴西會議會址、花湖申創國家4A級景區旅游詳細規劃和若爾蓋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全力推進阿壩州牧區縣第一個大草原4A級景區建設項目,黃河九曲第一灣申創國家4A級景區游客棧道、情人灣游客中心全面完成。
社會編輯教育
至2010年底,若爾蓋縣有中小學校60所其中寄宿制學校 28所,現有寄宿制學生9194人、幼兒園1所,其中:高完中1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鄉中心校18所,城鎮小學2所,村小34所。如今,全縣有教職工783名、中小學在校生15750人。 2013年,若爾蓋縣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學生1.31萬人,兌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政策補助資金3313萬元。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新建和改建鄉村幼兒園65所,臨聘村級幼兒園保教員59名。啟動實施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教師培訓中心等28個教育基建項目。
醫療衛生
至2010年底,若爾蓋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2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5個,中心衛生院4個,鄉衛生院13所,設有病床181張。有村衛生站65個。有職工278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40人。
基礎建設
2011年若爾蓋縣完成國道213、省道209線249公里國省干線公路和若九路、紅迭路、迭求路129公里縣道升級改造工程,完成10條104公里鄉道黑色化和76條438公里通村通達改建工程,構建了以縣城達扎寺鎮為中心的環形公路網絡。加快通訊信號網絡建設,建成電信和移動信號基站77個,實現所有行政村通電話和所有鄉鎮通寬帶。實施農網完善工程、農村電網維護工程、偏遠鄉35千伏輸電線路工程、縣城至唐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能源短缺的面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63個,解決了3.0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生態環境建設
2011年若爾蓋縣有效管護天然林資源223.7萬畝,實施退耕還林3.75萬畝、人工造林9000畝、封山育林10.2萬畝、義務植樹6.8萬株、退牧還草345萬畝、圍欄封育草原516萬
若爾蓋大草原 (4張)
畝、人工種草16萬畝、牧草補播139.5萬畝、鼠蟲害治理699.3萬畝次、防治沙漠化土地19萬畝。2011年若爾蓋縣實施扎堵填溝濕地保護工程9.08公里,恢復沼澤濕地4.3萬畝,圍欄封育濕地4.5萬畝,建成濕地生態修復攔壩908個、保護區監測樣地100個,水文監測點6個以及花湖濕地修復生態堤壩1740米,新建了濕地宣教培訓中心和濕地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等基礎設施。
旅游編輯若爾蓋縣地域遼闊,資源富集,優勢突出。旅游資源豐富而獨特,既有黃河九曲第一灣
美麗的若爾蓋縣 (16張)
、熱爾大草原、納摩神居峽、降扎溫泉、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省級鐵布梅花鹿自然保護區、包座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又有巴西會議會址、包座戰役遺址、古潘州遺址等人文景觀,是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的核心組成部分。若爾蓋大草原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結合部的中國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組成,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面積35600多平方公里,系以牧業為主的藏族聚居地。 黃河九曲第一灣黃河九曲第一灣位于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前。距縣城68公里,距唐克鎮8公里,至九寨溝248公里。黃河發源于青海的巴顏卡拉山,一路斗折蛇行,緩緩向東流到四川。 熱爾大草原屬國家級高寒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距若爾蓋縣北45公里,距成都市區約480公里。國
美麗若爾蓋 (16張)
道213線貫穿其中。1998年8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高寒顯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保護區占地320萬畝,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中國僅次于呼倫貝爾草原的第二大草原,也是國內最大最平坦最美麗的大草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2005年熱爾大草原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濕地”。 降扎溫泉“山為神山,水為神水”。馳名川甘青的降扎溫泉,位于降扎鄉西北5.5公里處,距縣城90公里,交通便捷。溫泉四周群山環抱,共有大小50多個天然泉眼,水溫常年在40℃左右,流量為2.3866—2.6156升/秒,泉水清澈。 巴西會議會址巴西會議會址位于若爾蓋縣巴西鄉鄧均寨,距縣城33km。會址所在地原名班佑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現僅存斷垣殘壁。1935年8月至1935年9月上旬,在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期間,右路軍穿過茫茫草地到達班佑、巴西一帶,基于紅軍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黨中央在巴西班佑寺先后召開了5次重要會議。 鐵布梅花鹿自然保護區鐵布風景區是世界上唯一種群——鐵布梅花鹿(梅花鹿新亞種,也叫四川花鹿)的棲息地。位于若爾蓋東北邊緣,1956年,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將若爾蓋縣鐵布區的凍列、崇爾、熱爾三鄉梅花鹿集中分布區劃為自然保護區,定名為鐵布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有2萬多公傾。至2010年底,保護區內天然植被面積約占總面積的80%,森林覆蓋率為53%。保護區內除梅花鹿外,還有中華裂腹魚、藍馬雞、豹貓、林麝、斑羚等脊椎動物175種。包座原始森林包座原始森林位于若爾蓋縣城東部的包座鄉仙,距縣城85公里,境負包座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沿河兩岸山寨散落。東依九寨溝縣大錄級、塔藏鄉、西與巴西接壤,南連松潘漳臘工,紅原縣麥洼區,北與求吉鄉毗鄰,包座是半農半牧區,40萬畝原始森林里有云杉、冷杉、柏木,古木參天,與黃龍、九寨溝連成一片,融為一體,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綠色屏障。
名優特產編輯若爾蓋縣主要特色食品有面食、肉食、少量薯類等,飲料類有青稞酒、奶漿。
糌粑是主要面食,是用炒青稞磨細而成,亦稱青稞炒面,可以蒸饃、蒸餅、烙餅、烤餅、做鍋魁、油炸青裸餅、羹湯煮面元子。潘州地區,酸菜湯煮青稞面元子,叫“日澤”。在鐵布地區用豌豆面和燕麥、油麥面做成小粒面元子,叫“德日”。油煎蘇麻粉拌面元子人生果叫“熱阿扭”。這種面食一般為家人團圓時食用。肉餡包子和餃子是逢年過節的美食之一,在農區平時偶爾也做蔥蒜、洋芋、圓根、野菜餡包子和水餃。
肉食屠宰牛羊是捂勒其口鼻閉氣致死。殺豬則采取吊頸窒息,拔毛燙烤即可。以這種方式屠宰的牛、羊、豬肉,香馥濃郁可口。
青裸醪酒其釀造過程是:用溫火煮青裸,冷卻后加施酵粉,盛于釀鍋內封蓋窖釀,一周后再盛入酒桶(或酒壇)封閉復窯醞釀,所余醪汁可飲用。
牛乳既可煮沸飲用,也可溶合于馬茶中。鮮奶加溫摻入酵母,倒入奶桶中封閉靜置半日即成奶酪,可放入白糖食用。未加酵母擱置數日的牛奶成為奶漿。提取酥油后的“達拉”(脫脂奶)可作冷飲,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