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瑤族自治縣位于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31千米處,東鄰武江區,西連陽山縣,南毗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地處中亞熱帶山地,溶蝕高原地貌顯著,多峽谷,境內森林、水力、礦產、旅游資源豐富。2009年,全縣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1.4%,而客家人則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全縣通行客家語。
位置乳源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省北部、韶關市西北、南嶺山脈騎田嶺南麓。東經112°52′—113°28′,北緯24°28′—25°09′之間,東鄰韶關市湞江、武江區,南連英德市波籮鎮。西接清遠市陽山縣,北與樂昌市和湖南省宜章縣相接。
氣候乳源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界于嶺南、嶺北之間,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氣影響,但因縣西北部有石坑崆等大山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氣的強度。
夏季常受南海暖濕氣流影響,雨水充沛??偟臍夂蛱攸c是: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短溫涼,冬天,霜雪不多;熱量豐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澇易旱;晴久則隆冬亦暖,雨久則盛夏生寒。由于縣境內地形復雜,海拔高低懸殊,形成明顯的區間小氣候。尤其是山上山下、氣候懸殊,往往是上寒下暖,山下輕霜、山上冰凍,“山下已插田,山上才播種”。地形西高東低。西部洛陽、五指山,北部紅云、大坪及中北部游溪、必背等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并多1000米以上的大山,氣候潮濕、寒冷,冬半年霜雪重,夏半年涼爽,上半年陰雨多,下半年雨水少。中部丘陵山區包括東坪、龍南及南部大布、古母水氣候變化復雜,溫度、雨量分布不均。中部偏北大橋夏季炎熱,干旱,冬季寒冷霜雪重,龍南、東坪受南水水庫庫區水溫影響,氣溫變幅小,雨量比平原地區稍多,光照充沛,霜雪較輕。東部平原地區夏季炎熱,冬季霜雪較少,光照較強,雨量、雨季較集中。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縣地處山區,幅員遼闊,人均擁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1992年全縣進行的土地詳查,全縣總面積(含水面)達2226.92平方公里,折合334萬畝,按1992年全縣人口18.77萬人平均,人均擁有土地資源17.8畝。高于同期全省、全韶關市人均土地資源的擁有量。一、耕地全縣耕地面積共計35.2萬畝,其中水田22萬畝,旱地12萬畝,人均耕地1.8畝。1994年以來,由于人口、經濟發展,公路建設等占用耕地較多,至2003年末,全縣耕地總面積縮小到15.3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只剩0.76畝。二、林地林地是乳源面積最大的土地資源。全縣林地總面積共計269.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0.6%,人均擁有林地面積14.35畝。由于人口、經濟發展,各項建設征用等方面的原因,到2003年末,全縣林業用地面積減少到224.1萬畝,人均擁有林業用地面積11.1畝。三、牧草地1992年全縣擁有牧草地1.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58%。到2003年,全縣擁有的牧草地下降到不足1萬畝,人均擁有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四、園地園地指已經種植各種經濟類作物或林木的土地,主要包括各種果園、菜園、桑園等。1992年,全縣詳查實有園地面積0.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29%,其中果園0.52萬畝、菜園0.26萬畝、桑園0.08萬畝。至2003年,園地面積有了較大發展,但統計顯示果、桑、菜等面積低于詳查數,原因是部分園地與林地面積混在一起,計入了經濟林面積。五、城鄉建設用地1992年全縣擁有居民點、交通、水利、工礦等建設用地14.1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23%,人均擁有建設用地0.75畝。至2003年,隨人口發展、經濟開發、交通建設的發展,人均擁有建設用地僅剩0.23畝。六、水域用地1992年土地詳查統計,全縣包括河流、水庫、坑塘等用地面積共計8.8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63%,其中河流水面1.41萬畝,水庫4.82萬畝,坑塘水面0.90萬畝,其他水域用地面積1.68萬畝。1996年以來,隨小水電的迅速發展,水域面積有所增加,到2003年,全縣水域面積增加到9.43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2%,增加部分主要為水庫面積,共增加0.6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