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管理區是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的一個行政區,面積266.7平方公里,人口2.4萬人。塞北管理區地處錫林郭勒草原南端,是一個畜牧業示范區,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要的支柱產業。 在廣袤無垠的內蒙古高原南緣,在雄渾遼闊的塞外壩上,鑲嵌著一顆璀璨的草原明珠,這就是擁有266.7平方公里土地、2.4萬人口的河北張家口市塞北管理區,塞北管理區幅員遼闊,涼爽宜人,草木豐茂。
轄區簡介編輯半個世紀以來,塞北人以其銳意進取的奉獻熱情、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與時俱進的市場意識,把一個昔日的天然草場建成了如今高樓林立、奶牛成群、民殷富足的現代化高效畜牧業示范區。團結實干的塞北人熱誠歡迎海內外客商來這里投資開發,建功立業。開放的塞北將以優惠的政策歡迎您的加盟,攜手并進,共創輝煌!
行政區劃編輯塞北管理區總面積267平方公里,前身是河北省國營沽源牧場,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地區最北部,即北緯41°42′—44°57′,東經115°32′—115°59′,屬內蒙古高原東南邊緣。管理區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太仆寺旗、正藍旗、多倫縣接壤;南與沽源縣二道渠、閃電河、平定堡、高山堡四鄉相連。全區下轄4個管理處,即榆樹溝管理處、東大門管理處、小城子管理處、沙梁子管理處,榆樹溝管理處為工委、管委所在地,是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域環境編輯塞北管理區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西、北與內蒙古太仆寺旗、正蘭旗、多倫縣、內蒙黑城子示范區毗鄰,東、南與承德豐寧縣、本市沽源縣接壤。距張家口市200公里,北京市317公里。塞北管理區轄4個行政辦事處、24個自然村。該區域為錫林郭勒草原南緣,全區地勢平坦,具有疏緩丘陵、波狀高原的地貌,年均日照2223小時,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氣溫1.4℃,年均降水量400mm。
自然資源編輯煤質優,儲量大,品位高。本區域煤礦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分布范圍廣。煤質屬高灰、特低硫、中低磷的優質褐煤,全區年產煤11萬噸,探明地質儲量4279.2噸,是一個亟待大規模開采的“烏金寶庫”。
經濟狀況編輯養殖業
目前,全區奶牛存欄3.2萬頭,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奶牛1.5萬頭。建成高標準養殖小區5處,入住奶牛3000余頭,建成機械化擠奶廳8座。龍頭企業幾經技改擴建,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650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運作,科學管理。
農業科技
依托科技,立草為業。塞北管理區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注重提高飼草生產的科技含量。1997年投資興建了占地300畝的科技示范園區,在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方面,配置世界一流水平的奧地利卷盤式噴灌機58臺,美國大型指針式噴灌機17臺,中型移動式噴灌機60套,建成高標準節水灌溉示范區3萬畝。飼草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全區種植青貯玉米、中藥材、優質飼草12萬畝,改良、圍欄封育天然草場15萬畝。年產優質草籽80萬公斤,青貯1億公斤,青干草0.5億公斤,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立草為業,為高效畜牧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塞北管理區土質肥沃,氣候獨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且無公害、無污染,具有發展制種、馬鈴薯、胡蘿卜、錯季蔬菜等高效綠色農業的良好條件。
發展戰略編輯實施生態工程,實現持續發展。塞北管理區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先后實施了“壩上生態農業開發”、“防沙治沙”、“一退雙還”等生態工程項目,喬灌草合理配置,農林水多措并舉,構筑綠色屏障。目前,建成大果沙棘基地2.5萬畝,荒山綠化及農田林網5.6萬畝,人工種草10萬畝,圍欄封育15萬畝,林網縱橫交錯,植被郁郁蔥蔥,有效保護了京津生態環境,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藍天白云大草原,避暑觀光覽佳境。塞北管理區距聞名遐邇的元上都僅有40公里,為都市人們避暑觀光、旅游度假的天然勝地。別具一格的蒙古大營,碧水漣漣,草肥水美,游客或騎馬奔馳草原,或在射獵場一試高下,或欣賞悠悠的牧歌,燃放的煙花、熊熊的篝火,或口嘗蒙古式的手把羊肉和奶茶奶酪,使您飽嘗回歸自然的悠然與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