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自治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東鄰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距省城貴陽230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2009年全縣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水族人口20.24萬人,占總人口的64.8%,全國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國道321線橫貫縣境,是西南省區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桂林、貴陽、昆明達樟江國家級喀斯特森林保護區旅游線路上最便捷的通道。
中文名稱三都水族自治縣外文名稱sandu county別 名三都行政區類別地(州)轄縣、特小城市(Ⅱ型小城市)所屬地區中國貴州省黔南州下轄地區三合鎮等政府駐地三合鎮電話區號0854郵政區碼558100地理位置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面 積2400平方公里人 口31.47萬人方 言貴州方言氣候條件屬中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著名景點九阡水各卯文化風情園、姑魯產蛋崖、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機 場荔波機場火車站貴廣高鐵 三都火車站車牌代碼貴J拼 音Sandu Shuizu Zizhixian行政代碼522732目錄1 建制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氣候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水力資源? 林產資源5 人口民族? 人口數量? 民族情況6 經濟? 概述? 農業? 工業7 社會? 教育? 醫療? 體育8 旅游? 景區景點? 特產9 名人建制沿革編輯三都在夏朝屬梁州東南裔;商屬于荊州西南裔;周屬越,領牂牁國地;秦屬象郡且蘭縣地;漢屬牂牁郡;晉至南朝宋屬牂牁郡的東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處交界地;南朝齊屬牂牁郡東南角和齊熙郡西北角等處交界地;梁、陳屬南牂牁郡;隋屬牂牁郡。唐初開始在三都境內設治,貞觀三年(629年),置婆覽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全景圖即今三都恒豐、塘州、合江一帶;都尚縣,即今三都都江一帶,屬應州管轄,州治在都尚縣。宋代(960~1279年),屬夔州路紹慶府(今四川彭水縣)所轄五十六羈縻州的南部東段邊地。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爛土等處洞長忽帶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內附。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將洞蠻爛土建立定云府,改陳蒙洞為陳蒙州,合江為合江州。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設陳蒙爛土軍民安撫司。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勻定云安撫司為都勻安撫司。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張均為合江州陳蒙爛土長官,隸都勻衛。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長官司改屬獨山州,隸新設的都勻府。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廳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隸都勻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爛土司地置三腳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鄉鎮。民國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廳改稱都江縣,三腳州同改稱三合縣。民國三十年二月(1941年),貴州省政府將都江、三合兩縣合并,改名三都縣,三都縣治設三合鎮,都江縣署改為區署。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三十七次會議作出決定,撤銷三都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同年12月21日,將三都水家族自治縣更名為三都水族自治縣。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縣正式成立,縣治設三合鎮,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縣名、縣治一直沿襲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201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轄10個鎮:三合鎮、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普安鎮、都江鎮、中和鎮、廷牌鎮、周覃鎮、九阡鎮;11個鄉:交梨鄉、拉攬鄉、打魚鄉、壩街鄉、羊福鄉、巫不鄉、水龍鄉、塘州鄉、三洞鄉、恒豐鄉、揚拱鄉;下轄270個村、4個居委會、2144個村民小組。 2014年8月,撤銷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鎮、普安鎮、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都江鎮、周覃鎮、廷牌鎮、九阡鎮、中和鎮、交梨鄉、拉攬鄉、水龍鄉、打魚鄉、壩街鄉、巫不鄉、羊福鄉、塘州鄉、三洞鄉、恒豐鄉、揚拱鄉等21個鄉(鎮)建制,設置新的三合街道和中和鎮、周覃鎮、普安鎮、大河鎮、都江鎮、九阡鎮。
三合街道:轄原三合鎮、拉攬鄉和原水龍鄉祥寨村、偉寨村,街道辦事處駐堯人山社區。
中和鎮:轄原中和鎮、塘州鄉及原三洞鄉(除群力村外)和原水龍鄉(除祥寨村、偉寨村外),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周覃鎮:轄原周覃鎮、廷牌鎮、恒豐鄉和原三洞鄉群力村,鎮人民政府駐新榮村。
普安鎮:轄原普安鎮、交梨鄉,鎮人民政府駐普屯村。
大河鎮:轄原大河鎮、豐樂鎮、合江鎮,鎮人民政府駐懷所村。
都江鎮:轄原都江鎮、打魚鄉、壩街鄉、巫不鄉、羊福鄉,鎮人民政府駐上江村。
九阡鎮:轄原九阡鎮、揚拱鄉,鎮人民政府駐九阡村。
區劃詳情
2014年8月,三都水族自治縣下轄1個街道、6個鎮:三合街道、中和鎮、周覃鎮、普安鎮、大河鎮、都江鎮、九阡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地跨東經107°40′至108°14′,北緯25°30′至26°10′之間。東鄰榕江縣、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東西寬56公里,南北長78公里,距省城貴陽230公里,距州府都勻85公里,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里。
地形
縣境處于云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之間,最高為西北面的更頂山,海拔1665.5米;最低處是壩街附近的都柳江出境處,海拔303米。境內山嶺連綿,溪流交錯,其間夾著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壩,在總面積中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山占29.7%,水面占1.3%,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氣候
三都水族自治縣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由于地形、地勢、地貌、海拔高度的復雜影響,形成三都氣候在地域上的差異,全縣分為溫熱、溫暖、溫和三個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為18.2℃,一月份平均氣溫為7.8℃,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6.6℃,極端最高氣溫為39.2℃,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5℃,年總積溫為6603.1℃。境內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26.1毫米。日照時間少,全年日照時數1131.4小時。全年無霜期326天,最短275天。氣溫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氣候災害頻繁,其中對農作物影響較大的有干旱、暴雨、倒春寒、秋綿雨、冰雹、凌凍等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境內已發現的有用礦產有銅、鐵、煤、汞、金、銻、硫、
三都水族自治縣堯人山鉛鋅、磷、重晶石、稀土、鉬、釩、雄黃、磚用頁巖、鈾、金剛石、砷等20余種。已開采的有銅、鐵、煤、汞、金、銻、硫、鉛鋅、磷等。全縣有礦產地、礦區、礦點共100多處。汞銻鉛鋅礦開采歷史悠久,硫鐵礦以貴州省內含硫量最高的硫鐵礦床而聞名,金礦儲量約3.83噸,集中在三合鎮苗龍一帶。以銻礦為代表的采礦業和冶煉業在三都現代工業中占據主導地位。
水力資源
全縣年平均降雨量1349.5毫米,總降雨量33.1億立方米,徑流量16.5億立方米,外縣流入客水年平均來水量為11.98億立方米,地下水為4.7億立方米,全縣年擁水量共計33.18億立方米。全縣中小河流理論水能22萬千瓦,可開發量16.6萬千瓦。2010年,全縣水電裝機容量達1.6萬千瓦,年發電量4100萬千瓦時。
林產資源
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楓香、櫟類、栲類、白楊、南酸棗、馬蹄荷、含笑、紅豆杉、樺木、樟、楠、櫸、槭樹、木荷、山核桃、香椿、紫檀、漆樹、泡桐、竹、油桐、柑桔、桃、李、梨、板栗、楊梅、杜仲、鹽膚木、茶、棕櫚等。有較集中的10大林區,東片區的都江、壩街、羊福、巫不、打魚、拉攬6個鄉(鎮)和南片區的揚拱、九阡等鄉鎮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國有拉攬林場位于縣城東部12公里,經營面積26.85萬畝,林木蓄積量226萬立方米,素有“百里林海”之稱,具備年產3.5萬余立方米商品材的能力,是貴州省營業銷售收入率先突破千萬元大關的國有林楊,也是中國國有林場500強之一。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數量
2003年,三都水族自治縣轄10個鎮、11個鄉,270個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2.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2萬人;占總人口的93.49%。少數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0.2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2.23%。2011年,全縣總人口為36.03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33.4835萬人,占總人口的92.91%;非農業人口2.5543萬人,占總人口的7.09%;少數民族人口34.9261萬人,占總人口的96.91%;少數民族人口中水族人口23.758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5.93%,占全國水族總人口57.81%。 2014年,全縣總人口3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5.49萬人,水族人口24.19萬人,占總人口的65.9%,全國57%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
民族情況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全縣世居的少數民族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瑤族、侗族、彝族、壯族、回族、仡佬族、土家族、滿族等。水族主要聚居在九阡、廷牌、恒豐、三洞、中和、水龍
三都縣水族服飾 (5張)
、塘州、周覃等鄉(鎮)。全縣所有的鄉(鎮)都或多或少的有水族聚居的村寨。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大河、合江、豐樂、普安、周覃、九阡等鄉(鎮)。苗族主要聚居在普安、豐樂、都江、壩街、三合等鄉(鎮)。漢族主要聚居在縣城以及一些鄉(鎮)中心村,使用典型的三都本地漢語方言。其他在三都的少數民族除了侗族、瑤族形成村落以外,其余均為婚姻、工作或特殊移民進入,沒有形成村落。
經濟編輯概述
2012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51億元,增長1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05億元,增長50%,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62億元,增長46.3%。財政總收入完成2.237億元,增長30.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725億元,增長35.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79億元,增長16.0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88元,增長17.8%。
農業
2006年,全縣的農業大力推廣“一年多熟制”種植模式,形成以“竹、畜、菜、果、茶”為主的五項產業。全年農業總產值完成6.19億元,增長5.6%;糧食總播面達35.1萬畝,糧食總產量達9.75萬噸,增長3.73%。全縣大牲畜存欄17.55萬頭,增長6.3%;大牲畜出欄2.86萬頭,增長8.95%;涌現116個畜牧養殖示范點。2011年,全縣努力培育“畜、果、菜、竹、茶”五大產業,建設西北面以大河鎮為主的蔬菜、北面以交梨鄉為主的水晶葡萄、南面以九阡鎮為主的九阡李、東面以都江鎮為主的椪柑等四個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全年農業總產值完成11.35億元,畜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27%提高到33.49%,農業專業協會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由2006年的12個發展到176個。
工業
2011年工業增加值0.49億元,增長28.3%。三都水族自治縣國有工業企業共2戶:即縣供電局、縣自來水公司;規模工業企業(非公有制)共11戶,在縣境內形成了電力工業、礦冶工業、森工林企業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2011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堅持“工業強縣”戰略,按照“立足優勢、依托資源、搭建平臺、承接產業”的工業發展思路,規劃建設塘州、交梨、周覃三個生態工業園,“一區三園”的工業發展格局初步建立,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8.64億元;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和規模工業產值分別是2006年的3.59倍和4.2倍。
社會編輯教育
201
三都水族自治縣怎雷寨2年,全縣有幼兒園17所,學前班165個,學前教育初步開成公辦和社會力量辦學并重的局面。小學校(點)191所、初級中學19所(含九年制學校6所)、高級中學2所、民族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 全縣在科技管理、農業、牧業、林業、水利、交通、供電、食品藥品監督和醫療衛生等部門的專業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增加。
醫療
2012年,全縣設有國家醫療衛生機構24個,分別是21個鄉(鎮)衛生院和縣鵬城民族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所,擁有業務用房面積為4.51萬平方米,開設床位555張,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320張、鄉(鎮)衛生院23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1.59張床位。全縣開設村衛生室76個,占總行政村數31.93%,有村衛生員218人,村接生員218人。
體育
2012年,共有體育場地224個,其中400米運動場4個、300米運動場5個、標準籃球場105個、固定看臺燈光籃球場4個、乒乓球場35個、羽毛球場28個、健身路徑4條、門球場1個,占地面積202865平方米,場地面積166328平方米,全縣人均占有體育場面積0.54平方米。2005年,在城西龍嘴角沙壩新建成占地106畝的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內有1個可容納15000人的田徑場(含1個賽馬場)、1個可容觀眾1700人的體育館、3個網球場、2個門球場、2個籃球場。2005年8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申報并成功注冊“中國西部賽馬城”。
旅游編輯景區景點
三都水族自治縣景點主要有:百城林海風光、
三都中和瀑布都柳江漂流、森林度假村、堯人山自然保護區、布仰摩崖石刻、都江古城遺址、清軍萬人墳、水族苗族歌舞、村寨等。南線主要以民族風情為主,主要有:水族村寨、水族端節、卯節情歌、民族工藝品及水龍引朗石棺墓、塘州仙人橋、中和瀑布、三洞貓石守田等一些奇石異景。境內有文物點45處,其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名勝古跡有貴州“新疆六廳”故城遺跡之一的都江古城垣、羊福崖墓、布仰摩崖、九阡鎮石板寨抗日舊址、九阡鎮梅采寨岜丟山九阡水族起義遺址、引朗石棺墓及堯人山太平天國遺址等。主要景區有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都柳江省級風景名勝區。
特產
主要有木材、九阡酒、九阡李、廷牌干辣椒、西廂雪梨、沃屯蜜桔,臍橙、沙田柚、周覃土花布、拉攬竹沙發、巫不香豬、木耳、麻竹筍、香菇、茶葉、花生等。
名人編輯潘新簡、張暉、包萬友、包汝明、張樹屏、李上達、滕久壽、潘一志、胡翯、蒙世花、潘永雄、潘朝霖、石國義、王品魁、韋宗林、羅春寒、胡品榮、陸永康、韋琪、譚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