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日縣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山南地區北部, 總面積2633.62平方千米,轄1個鎮、3個鄉,常住人口15746人(2013年)。
桑日,藏語“銅山”之意??h境地處岡底斯山南麓 ,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段,屬藏南谷地,地質構造復雜,地形以高山谷地為主,晝夜溫差大,氣候較干旱。銅礦、石灰石、大理石、太陽能、水能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丹薩梯寺、沃卡溫泉、達古峽谷、馬鹿自然保護區等。
桑日縣是湖南省岳陽市的對口支援縣。 農牧業是桑日縣經濟基礎,境內主要種植青稞、冬小麥、油菜等作物,飼養牛、羊、馬等牲畜。 建材、光伏發電、水力發電為桑日縣支柱產業。2013年,桑日縣實現生產總值7.82億元,財政收入6546萬元。
建制沿革編輯
2000多年前,桑日境域為“六牦牛部”鶻提悉補野(蕃部落)的領地。
西藏十二小邦時期,桑日境域為十二小邦之一的沃卡邦噶的統治區。
吐蕃時期,桑日屬約茹。
9世紀末,吐蕃末代贊普的王子奧松后裔建立拉加里地方割據政權,桑日由拉加里政權統轄。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藏歷第四饒迥木羊年),以丹瑪貢尊為總管,建立伯木古魯萬戶(后稱帕木竹巴萬戶),桑日屬于其治轄范圍。
14世紀中葉,帕竹地方政權建立,在桑日境內設立沃卡宗和恰嘎谿,宗、豁下設宗本和豁本。拉加里(地方自管首領)在政治上仍相對獨立,一直不放棄對恰嘎谿的統轄。
14世紀后期至15世紀初期,闡化王扎巴堅贊在境內設卡達宗,并將桑日頗章崗改為桑日宗??ㄟ_宗和桑日宗均為二級宗,管理白堆、雪巴(今桑日鎮)地方。
明宣德七年(1432年,藏歷第七饒迥水鼠年)后,恰嘎谿屬帕竹第悉扎巴迥乃統轄,并改為恰嘎宗。
崇禎十三年(1640年,藏歷第十一饒迥鐵蛇年)前后,噶瑪丹迥旺波任藏巴第司時,卡達宗被廢棄。
崇禎十六年(1643年,藏歷第十一饒迥水羊年),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后,境內沃卡宗、桑日宗、恰嘎宗歸噶廈統轄。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藏歷第十二饒迥鐵牛年),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執政后,桑日宗被封給七世達賴喇嘛父親索諾木達爾扎。至此,桑日宗成為桑頗家族及桑珠頗章的莊園,同時又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下屬行政機構,其宗本在桑頗家族的大差巴戶中選派產生,不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宗本既是宗的行政長官,又是桑頗家族在當地的代理人。桑日宗為西藏地方政府屬下的一個三等宗,管理雪巴地方(除江鄉外的今桑日鎮區域)。
民國元年(1912年,藏歷第十五饒迥水鼠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山南設立洛卡基巧(山南總管),桑日境內仍設沃卡、桑日和恰嘎三個宗。其中沃卡宗、恰嘎宗為二級宗,桑日宗為三級宗,分別管理增期(其中貢德林牧場屬拉薩功德林寺所有)、沃卡、白堆、桑日(除江鄉外的今桑日鎮地域)、絨等地。
1959年5月,撤銷地方舊政權,設立桑日縣,以原沃卡宗、桑日宗、恰嘎宗和溫宗的行政區域為桑日縣的行政區域,縣機關駐巴朗。
1960年,縣機關駐地遷往桑日區雪巴鄉(今桑日鎮雪巴村)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
區劃沿革
1959年6月,桑日縣劃分為絨區、桑日區、沃卡區和溫區4個區,設區公所,真糾(后譯為”增期“)區設武裝工作組。
1959年7月,溫區除江(鄉)外,其余大部分劃歸乃東縣管轄。
1959年9月,桑日縣劃為4個區、18個鄉:絨區(轄巴朗鄉、吉榮鄉、扎巴鄉、程巴鄉、平瓊鄉、葉瓊鄉6個鄉)、桑日區(轄雪巴鄉、比巴鄉、洛鄉、江鄉4個鄉)、沃卡區(轄白金鄉、沃卡鄉、許木鄉、里龍鄉4個鄉)、真糾區(轄真糾鄉、貢德林鄉、格布鄉、冒鄉4個鄉)。隨后,扎嘎從拉加里(曲松縣)劃歸桑日縣,屬絨區,并建立扎嘎鄉。
1960年8月,撤銷冒鄉,原冒鄉所屬地域分別劃歸真糾、沃卡、白金3個鄉;撤銷許木鄉,建立白堆鄉和基龍鄉。至此,桑日縣轄4個區、19個鄉。
1962年3月,新設扎嘎區,轄扎嘎、葉瓊、平瓊3個鄉。
1965年3月,撤銷扎嘎區,原扎嘎區的3個鄉及所轄地域并入絨區。
1960年3月,19個鄉成立鄉人民政府。 ’
1966年7月,金林鄉、巴朗鄉和白堆鄉改為人民公社。到1974年8月,全縣19個鄉全部建成人民公社。桑日縣轄4個區、19個人民公社。
1984年,撤銷全縣19個人民公社,恢復各鄉建制。
1987至1988年,撤銷4個區,將19個鄉合并調整為7個鄉:增期鄉,轄8個行政村;沃卡鄉,轄6個行政村;雪巴鄉,轄6個行政村;江鄉,轄3個行政村;絨鄉,轄9個行政村;白堆鄉,轄8個行政村;扎嘎鄉,轄5個行政村。
1998年,7個鄉撤并為1個鎮、3個鄉,即桑日鎮、增期鄉、白堆鄉、絨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桑日縣轄1個鎮、3個鄉,44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 縣政府駐桑日鎮。
鄉鎮
面積
(平方千米) 所轄行政村
桑日鎮 502.25 雪巴村、拉龍村、洛村、吉秀村、比巴村、塔木村、赤康村、頗章村、奴卡村
增期鄉 1242.40 達杰村、米東村、真措村、夢瓊村、幫貢村、達古村、增期村、崗布村、雪巴村、措巴村、卡乃村、白金村、支巴村
白堆鄉 460.58 白堆村、藏嘎村、仁青崗村、秀木村、曲果薩村、里龍村、達西村、下間村
絨鄉 428.39 江塘村、沖達村、程巴村、落木村、平瓊村、扎巴村、吉榮村、多朗村、巴朗村、吉龍村、普巴村、巴孜村、葉瓊村、達嘎村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桑日縣
桑日縣位于西藏自治區中南部,山南地區東北部,東鄰加查縣,東南接曲松縣,西、南與乃東縣毗鄰,北靠墨竹工卡縣,東北與工布江達縣相連??h境東起夕拉崇山,西至大布卓布山口,北起那果木日,南到多果日山腳以南約1.5千米處,地跨東經91°50′—92°36′、北緯29°00′—29°50′,東西最寬61千米,南北最長62.2千米,總面積2633.62平方千米。
地質
桑日達古峽谷 (4張)
西藏地區曾是橫貫歐亞大陸南部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約在晚二疊紀,特提斯海向南逐漸退縮,第三紀始新世晚期,特提斯海全部從西藏地區撤出,第一期喜馬拉雅造陸運動完成。喜馬拉雅運動第三期發生了規模宏大的以斷裂活動為主的地殼運動,形成一系列的褶皺斷塊山地、斷陷盆地和斷裂谷地,西藏地區分階段、大幅度整體上升,形成“世界屋脊”。造就桑日縣地質構造和影響地貌發育的主要是白堊紀以后的地質運動。
受地質構造影響,桑日縣地層比較單一。以雅魯藏布江為界,以北為岡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地層區的拉薩一波密分區,大面積出露燕山晚期花崗巖等中酸性侵入巖;以南屬于喜馬拉雅地層區的特提斯喜馬拉雅北部地槽型沉積帶,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層的火山巖、放射蟲硅質巖及混雜巖。在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南北兩岸斷續分布有第三系陸相麥拉石礫巖。境內由北向南地層巖型依次為:石炭一二疊系石英砂巖、含礫砂板巖、板巖,燕山晚期花崗巖,第三系麥拉石礫巖,蛇綠巖和類復理石。
地形
桑日縣地處岡底斯山南麓,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總體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呈“兩山夾一江”之勢。境內山地面積約1841.3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69.94%;谷地和湖盆地755.9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28.67%;水域面積36.7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39%。山地平均海拔在4587米左右,相對高度約1042米,谷地海拔在3100—3800米之間。境內最高海拔6220米,最低海拔3143米,平均海拔4065.75米。
雅魯藏布江把桑日縣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喜馬拉雅山區,北為岡底斯山區。峽谷自江兩岸向南北逐漸升高,有5000米以上的山峰40余座。南部山地屬于喜馬拉雅東西走向斷塊山地北坡的一部分,山坡坡角5°—10°,一直平緩傾斜至雅魯藏布江邊;山地和高原面之間無明顯的界線,山地的北坡是高原面的一部分??h域北部山地為屬岡底斯山脈東延部分——郭喀日居褶皺山地的一部分,整個山系由強烈褶皺的侏羅系、白堊系規模宏大的中酸性侵入巖和混合巖組成;褶皺帶以燕山花崗巖為主體,受特殊的干寒環境的影響,寒凍風化和剝蝕作用強烈。境內山嶺大多呈南北走向,少數以北東一南西和北西一南東走向。
桑日縣境內山嶺走向分布
南北走向 (由西向東順序)達布卓拉一咱不及尼泊一堆龍拉一真基拉,馬牙鍋一腳麥拉一沙嘎拉,普著果一結布日,虛弄拉一多那位一那果木日,長拉一爬拉俄嘗一歐羅拉一甲榮拉
北東一南西走向 共節一錯母青一玻嘎杰,錯嘎拉一奴覺一龍巴錯朗,(江南)完結達哈不里一(曲松)折波普
北西一南東走向 嘎布拉一把拉一桑日、曲松、乃東三縣交界處的山脈
在境內雅魯藏布江靠近上游的兩岸,有一處東西長約20千米、寬窄相間的條帶平原,此外還有沃卡、白金兩塊小盆地,為境內較為發達的農耕地區。
地貌
桑日縣境內有高山地貌、河谷地貌和風沙地貌三大地貌類型。
高山地貌
高山地貌在桑日境內分布最廣,除縣域中部雅魯藏布江河谷一帶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高山的相對高度在1000米以上,角峰、刀脊、冰斗等地貌發育,一些海拔6000米左右的高峰周圍發育了現代冰川;高山區內河流深切、谷地陡峻,縱比降大,谷地呈深切峽谷。海拔4500—5500米的高原中低山地寒凍風化作用強烈,形成侵蝕溝密布、基巖裸露、地形破碎的剝蝕高山地貌和山地中寬谷地貌。此外境內還散布一些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蠶蝕丘陵,山體由砂巖、板巖、頁巖組成,侵蝕作用強烈,山脊線不明顯。
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大多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江河沿線,大體分為寬谷、窄谷、峽谷三種形態。雅魯藏布江在白堆鄉藏嘎村以上地段的河谷為中寬谷地貌,河谷寬1—2千米,最寬處(羊村水文站附近)約3千米;河道偶有分叉,河谷邊坡10°—30°,邊灘、心灘較多,河床縱比降較小。雅魯藏布江在白堆鄉藏嘎村以下地段的河谷(加查峽谷)為峽谷地貌,河谷平均寬度100一200米,最窄處僅幾十米;河床為單一河道,河床深切,谷坡重力作用活躍,山崩、泥石流多發。雅魯藏布江的一級、二級支流河谷絕大多數為窄谷地貌,河谷平均寬度500米左右,最寬處出現在支流交匯的河口段,寬者可達1千米。
在河谷地貌區中有階地、河漫灘、心灘、洪積扇和沖洪積臺地等中小地貌單元。
地貌單元 分布范圍 主要特點
階地 雅魯藏布江中寬谷及其主要支流沿岸 由于地殼上升,河流下切而形成;多為堆積階地,分為若干層級
河漫灘 雅魯藏布江中寬谷河段 河道兩旁條帶(塊)狀展布,高出平水期江面1—2米,規模較大
心灘 河道中心 由沙礫石混雜體組成,呈沙丘狀堆積,高出平水期江面約1米
洪積扇 季節性洪水溝口地段 由巖塊、碎屑和泥沙等堆積而成,呈扇形展布,坡度5°—15°
洪沖積臺地 常年流水地帶與流路不定的山洪疊加之處 較平緩,有一定坡度,臺面較寬闊,堆積物質精細混雜
風沙地貌
桑日縣境內的風沙地貌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中寬谷河段海拔4200米以下的坡麓平凹地帶。該段河谷干旱多風,植被少、地表物質疏松,且地勢較開闊,故而形成風積沙壟、新月形沙丘、沙丘鏈、格狀沙丘及沙包等風積地貌。其中沙丘最普遍,常覆蓋在河灘、階地、洪積扇、谷坡以及相對高度200—300米的山坡上。
氣候
桑日縣在氣候區劃上屬于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地區的雅魯藏布江中游桑日一加查小區,主要特點是氣溫偏低,長冬無夏,四季不明顯;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白天地面受熱劇烈增溫,氣溫升高,夜間空氣保溫效應弱,氣溫迅速降低,造成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有“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之說;干濕季分明,降水較少,蒸發強烈;立體氣候顯著,陰陽坡分異明顯;災害性天氣頻繁。受地貌影響,縣境南北水熱分布不均,雅魯藏布江以北大部分地區為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氣候區,縣域南部及河谷一帶為高原溫帶季風半干旱氣候區。
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年平均氣溫8.2℃,7月均溫15.4℃,極端最高氣溫29℃,1月均溫-0.9℃,極端最低氣溫-17.6℃。無霜期150一180天。年平均降水量429.1毫米,干濕季分明,降水集中于6月至9月,多夜雨,全年夜雨率達80%以上;冬春季干燥少雨,濕潤系數小于0.08。年蒸發量1968.7毫米,是西藏蒸發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干旱嚴重。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936.6小時,日照百分率66%。受大氣環境及地形的影響盛行東北風,全年大風日數73.8天,年平均風速3.5米/秒,其中冬春季處于西風急流控制之下,1月至5月為“風季”。
北部山地草原氣溫低于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5—8℃,最暖月(7月)平均氣溫13—1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左右。無霜期約6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370毫米,其中6—9月降水量約33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770小時。冬春寒冷多大風。
桑日縣海拔高差大,氣候垂直分異顯著,從河谷往高山分別為河谷溫暖半干旱氣候、山地溫和半干旱氣候、山地溫涼半濕潤(半干旱)氣候、高山寒涼濕潤氣候、高山寒冷半濕潤氣候五個垂直氣候型。
水文
地表水
雅魯藏布江桑日段 (6張)
桑日縣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湖泊星羅棋布,冰川發育,組成了以雅魯藏布江為干流的樹枝狀水系格局。
境內河流均屬外流的雅魯藏布江水系,一級支流由南北兩部高山奔瀉而下,匯集于橫貫縣境東西的雅魯藏布江干流。全縣共有大小常年流水溪河22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5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條。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南部,境內全長約71.5千米;洪水期江面最寬處約1.2千米,最窄處約100米;河段高程由入境處的3520米降至出境處的3260米,落差260米;平均水位(高于假定基面)8.27米,平均流量937立方米/秒,平均徑流深193.0毫米,年平均徑流量295.7億立方米,年平均年輸沙量1210噸。沃卡河是縣境內雅魯藏布江的最大支流,全長57.5千米,總體流向由北向南,天然落差1138米,年平均水位高于假定界面2.75米,年平均流量18.3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5.78億立方米。比巴河(筆鄉曲)發源于桑日、墨竹工卡、乃東三縣交界地帶,由北向南流經康馬切村、普村、卡如村、筆鄉等地,在縣城附近注入干流,全長約35千米,天然落差1572米,流量較大,河谷為窄谷。此外境內還有曲松河、堆隨河、降鄉曲、董古都曲、羅郎曲等較大支流。在桑日縣東北角約有200平方千米面積屬于拉薩水系,最后仍歸入雅魯藏布江水系。
桑日縣境內有大小湖泊126個,水域總面積623.44公頃,主要分布于縣境東北角海拔均在4600米以上地帶,大多為淡水湖,水質良好。其中外流湖大多為河流的補給源,較大的有潭巴錯、熱真錯、錯瑪錯、真布錯、粗布錯等;內流湖四面環山成封閉狀,較大的有拉莫錯、同青瑪、熱子錯等,水質稍差,鹽分含量高。在境內北部、東部、東北部和南部的高山頂上,存在約14平方千米的永久性積雪冰川,屬海洋性現代冰川,為河流重要的補給水源。
地下水
桑日縣境內地下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東北部和南部滲透、河谷兩側地表徑流滲透及農田回歸水,以巖層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層貯水形式為主,地下水貯量相對較少。地下水量方面,河谷地段大于河谷兩側山溝,北部大于南部。境內地下水為淡水,主要有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鈣鎂兩種類型,屬偏弱堿水,礦化度小于1克/升??h城附近地下水埋藏較深,達30—50米;沃卡、白金、白堆、比巴、巴朗等地埋藏較淺,深度為2一5米。由于泥沙淤積與河床抬升,比巴河、白堆河、增期河、白金河等河流部分地段有地下水冒涌現象。
土壤
桑日縣地貌復雜,土壤類型較多,境內共有11個土類,27個亞類,13個土屬,39個土種,按土壤適宜性和農業利用狀況,分為耕作土壤、草地土壤和難利用土壤三大類型。主要耕作土壤有耕種亞高山草甸土、耕種亞高山草原土、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耕種草甸土和潮土5種。
桑日縣主要耕作土壤類型表
類型 面積(公頃) 分布范圍 特點
耕種亞高山草甸土 42.19
絨鄉的扎嘎和其他部分村莊海拔4100米以上的山地
土層中厚,有機質含量較高,分解慢
耕種亞高山草原土
1206.09
絨鄉、增期鄉等鄉鎮海拔3900—4200米的山地
成土母質為殘坡積物、洪積物和沖積物,質地多為砂質壤土和沙質土,土壤呈中性至堿性反應
耕種山地灌叢草原土
2253.43
絨鄉和桑日鎮
多為砂壤至壤土,礫石含量較高,pH值6.6—8.5;是桑日縣的主要農業土壤,分布最廣
耕種草甸土 47.89 沃卡河谷的沖積臺地 地下水位較高,水源充足,植被生長旺盛,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
潮土
699.05
主要分布于增期、桑日鎮、白堆、絨鄉,江鄉小面積分布
土壤質地多為砂質壤土,部分為粉砂質壤土;土層深厚,水源條件優越,宜種作物廣泛,產量高
境內草地土壤面積96606公頃,其中高山草甸土分布于各高山上部海拔4500—5300米之間,面積11552公頃;亞高山草甸土上接高山草甸土,遍布全縣,面積57449公頃;亞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一4200米之間的河谷谷坡上,面積11970公頃;山地灌叢草原土分布于雅魯藏布江及支流河谷兩側,面積14504公頃;沼澤草甸土面積1131公頃,主要分布于縣東北部增期鄉高山湖盆區的低洼地帶,地下水位高,草甸植被繁茂。
桑日縣境內的難利用土壤有34570.82公頃,植被稀少,土層淺薄,坡度大,土壤粗骨性強。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部的增期、沃卡、白堆等地的海拔5300米以上的分水嶺、古冰斗、古冰川或冰磧臺地上,面積18836公頃;新積土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及一級支流河漫灘或山前洪積扇,面積835公頃,成土時間短,土層薄,礫石多,水分條件差,養分低;風砂土由隨干熱風遷移的砂礫堆積而成,主要分布雅魯藏布江兩岸及坡麓地帶,面積1099公頃;石質土面積13797.75公頃,主要分布于江北的沃卡、增期、白堆、桑日鎮等地;粗骨土面積3.07公頃,常出現在海拔低的亞高山區域,地勢陡峻,土層極薄,礫石含量達70%以上,難以開發利用。
植被
里龍溝高山植物垂直分布帶 (2張)
桑日縣處于藏南山地灌叢區與藏東森林區的過渡地帶,縣域西部和南部基帶植被為溫帶中生性灌叢草原,東部和北部屬藏南山地灌叢草原區向藏東森林區的過渡性植被帶,植被為常綠針葉林。受氣候及地貌的影響,境內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南北水平差異和垂直帶譜分異。北部和東部高山帶山體高聳、切割較深、河谷狹窄,且處于印度洋暖濕氣流的迎風坡,氣候相對濕潤,故植被的垂直分布由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為:零星常綠葉林一山地灌叢草原一山地灌叢草甸一高山草甸—高山寒漠墊狀稀疏草甸。南部及西部河谷山體相對低矮、河谷開闊,并處于暖濕氣流的背風坡,氣候相對干旱,因而植被垂直帶譜自下而上的順序是:山地灌叢草原一山地草原一高山草甸一高山寒漠草甸。在縣城東北部高山寬谷湖區,受區域性水文的影響,分布有低濕草甸及沼澤植被。
自然資源編輯
水資源
桑日縣全境蓄水量約2.43億立方米,其中湖泊蓄水量約0.11億立方米,冰川蓄水量約0.33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約1.99億立方米。全縣天然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10.86萬千瓦。 其中沃卡河理論水能資源約為4.76萬千瓦,比巴河(筆鄉曲)理論水能資源2.37萬千瓦,曲松河理論水能資源3.73萬千瓦。
土地資源
桑日縣全境的土地按利用類型劃分為宜農地、宜林地、宜牧地和不宜農林牧地4種類型。
桑日縣土地利用類型一覽表
土地類型
面積
(平方千米)
占總面積比例 分布范圍
宜農地 42.9 1.63% 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4000米的雅魯藏布江兩岸,從程巴、江(鄉)到扎巴和拉龍以及曲松河、筆鄉曲、沃卡河、白金河、白堆河的河谷地帶和坡麓沖積扇地區
宜林地 217.02 8.23% 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坡麓及河谷地帶,分為宜防風林(用材林)地、宜涵養林地和宜薪炭林地三種類型
宜牧地 2320.18 88.1% 分布廣,集中分布于增期鄉和白堆鄉夏間村;中下等地約占三分之二
不宜農林牧地 53.9 2.04% 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和山坡背陽面及河流谷地中,集中分布在白堆、增期和絨鄉的部分村,主要是為高山寒漠、裸巖石礫、河灘、水域等
礦產資源
桑日縣主要礦產資源有銅礦、鉻礦、砂金礦、大理石、石灰石、高嶺土等。
銅礦
銅礦主要分布于岡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板塊南緣的岡底斯火山一巖漿弧,呈近東西向斷續分布;截至2000年,境內發現沖木達1個礦點和扒堆等6個礦化點,礦床成因類型有矽卡巖型和熱液石英型兩種。沖木達銅礦銅品位1.82—3.87%,含金0.18一0.84克/噸,含銀9—39.7克/噸。
鉻礦
鉻礦處于雅魯藏布江南曲松—桑日—乃東鉻礦帶的中段,品位達45%以上。
石灰巖
比巴村石灰巖礦點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側岡底斯火山一巖漿弧內,石灰巖呈層狀,礦體呈厚一巨厚層狀,單層厚0.5—3米不等,礦石以細一粉晶灰巖為主,具塊狀構造,礦石成分為方解石,其質量能達到化工灰巖、水泥灰巖要求,礦體產狀較穩定,資源量大。
大理石
絨鄉大理巖礦點位于桑日縣絨鄉北東約7千米的雅魯藏布江東側。大理巖在平面上呈透鏡狀,礦石呈灰白色塊狀,礦石成分為為方解石,脈石礦物為含微量磁鐵礦。
生物資源
桑日縣馬鹿自然保護區內活動的馬鹿 (6張)
截至2000年,桑日縣境內有高等植物約53科191屬419種,其中草本植物369種,如藏麻黃、西藏蕁麻、冰川蓼、藏蠅子草、喜山葶藶、高原景天、柔毛委陵菜、勁直黃芪、甘肅棘豆、西藏棱子芹、長梗龍膽、藏白蒿、怒江紫菀、藏東薹草等;喬木13種,如康定柳等;灌木37種,如香柏、拉薩小檗、二色錦雞兒、吉拉柳等。
截至2000年,桑日縣分布有脊椎動物53科173種,其中鳥類31科123種,如喜鵲、紅嘴山鴉、大杜鵑、雪雞、斑鳩、巖鴿、赤麻鴨、斑頭雁、黑頸鶴等;哺乳類14科31種,如狼、藏狐、豹貓、雪豹、馬鹿、白唇鹿、馬麝、鬣羚、藏原羚、巖羊、社鼠、高原兔、鼠兔、獼猴等;兩棲爬行類5科6種,如高山蛙、溫泉蛇、鬣蜥等;魚類3科13種,如鯽魚、鯉魚、西藏高原鰍、裂腹魚類等。
太陽能資源
桑日縣太陽能總輻射空間分布圖
桑日縣海拔高,空氣稀薄,水汽、云量、塵埃少,透明度高,且緯度低、降雨少,因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裕,太陽輻射強,是中國太陽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全境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172.65千卡/平方厘米,功率為0.02千瓦/平方米,發電量58.7千瓦/平方米。桑日縣城年太陽總輻射為5409.3兆焦耳/平方米,春季最大,為1656.2兆焦耳/平方米,冬季最小,為887.9兆焦耳/平方米。桑日鎮大部、白堆鄉東南部、增期鄉大部總輻射較高,大于6094兆焦耳/平方米,最高可達7055兆焦耳/平方米,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白堆鄉沿增久曲河谷東南部、絨鄉大部總輻射較低,少于5797兆焦耳/平方米。[22-23]
人口民族編輯
截至2013年,桑日縣常住人口15746人,從業人員7203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745人。
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桑日縣藏族人口16771人,占總人口的97.16%;漢族463人,占總人口的2.68%。此外還有回族21人,土家族、怒族各2人,滿族、瑤族各1人。
經濟編輯
綜述
2013年,桑日縣生產總值完成7.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208億元,比2012年增長11.7%;稅收收入完成1.588億元,比2012年增長17.4%;本級財政收入完成6546萬元,比2012年增長24.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800元,比2012年增長18.2%。
第一產業
桑日縣農業區劃分為雅魯藏布江、沃卡河農業區和山溝、高山農牧區兩大區域。雅魯藏布江、沃卡河農業區位于河谷地帶,地勢相對平坦,水熱條件較好,耕地面積約12.5平方千米,牧場面積約86.7平方千米,是桑日縣的糧油主產區。山溝、高山農牧區分別位于縣域東部、南部、西北部和北部,為半農半牧和純牧區,草場面積95.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57平方千米,天然草場面積大,以發展畜牧業為主。 2013年,桑日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7203人,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6053萬元。
農業
農業 (4張)
桑日縣境內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馬鈴薯、豌豆、蠶豆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蔬菜有白菜、蘿卜、胡蘿卜、辣椒、黃瓜、生姜、茄子、南瓜、韭菜、萵筍、西紅柿、芹菜等。1959年,桑日縣耕地面積1.9萬畝,單產72公斤,油菜籽產量28.28噸。1972年試種冬小麥成功,與青稞并列為主要糧食作物。 2013年,桑日縣耕地面積3531公頃,全部為旱地;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84公頃,總產量8144噸,其中谷物播種面積861公頃,總產7998噸;豆類播種面積23公頃,總產146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16公頃,產油菜籽1170噸。 2013年,桑日縣實現農業產值3216萬元。
牧業
牧民生活 (2張)
桑日縣境內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土種綿羊、茨藏羊、羅藏羊、邊藏羊、新疆半細毛羊、藏山羊、馬、驢、騾等牲畜。1960年在增期鄉達杰村建立縣機關牧場。1965年在沃卡鄉建立縣馬場。6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外地牛羊,改良本地品種。1985年劃分牧業區劃,全縣分為3個牧業發展區:北部高寒草原牦牛、黃牛發展區,中部河谷山地黃牛、山綿羊和生豬發展區,南部高山谷地山綿羊發展區。 截至2013年末,桑日縣牲畜存欄9.43萬頭(只),其中大牲畜5.01萬頭,羊4.21萬只。2013年,桑日縣肉類總產量2132噸,其中牛肉1732噸,羊肉260噸;牛奶產量2270噸;羊毛產量39噸,其中綿羊毛14噸;牛皮產量17825張,羊皮產量12420張; 實現牧業產值2477萬元。
林業
20世紀60年代,桑日縣引進了蘋果、桃、梨等果樹,建立果園,并開始實施植樹造林工作。80年代起營造防護林以防治風沙災害,倡導和鼓勵個人承包荒山、荒灘、荒坡進行植樹造林。1983年劃分20個封山育林區。1985年制定林業區劃,全境分為南部和北部灌叢水土涵養、薪炭林區以及中部防風固沙農田保護、薪炭林區2個林業發展區。截至2000年,桑日縣約有用材林木儲量1.5萬立方米。 2013年,桑日縣完成造林2.3萬畝,植樹48萬株, 實現林業產值70萬元。
第二產業
桑日縣工業企業 (9張)
自古以來,桑日境內即開采銅礦,江北地區有土法開采銅礦的遺跡。1959年前,境內主要有卡墊、氆氌、藏毯、帳篷、陶器、鐵器、木器、石器、編筐、釀酒等個體手工業。60年代起,桑日縣發展起小型的面粉加工、榨油、機械維修、石灰燒制等行業。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境內修建小型水力發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345千瓦,后相繼停運報廢。1978—1986年,先后在境內沃卡河建成三級、二級2座電站,總裝機容量10400千瓦,年發電能力4000萬度。1992年底,桑日縣銅選廠建成投產,境內始有工業企業。90年代中后期江塘、吉榮、程巴等村成立采石隊和石材加工廠。 2004年華新水泥廠投產,成為桑日縣建材業龍頭企業。 2007年西部礦業集團對沖木達銅礦進行兼并整合。 2010年后,桑日縣提出建設發展建筑建材園區、光伏產業園區、高原特色產品流通和總部經濟為主體的新興產業園區的規劃,并引進無錫尚德、中廣核、中電投、上海保利協鑫4個光伏發電項目。
2013年,桑日縣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74人,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6.597億元; 有工業企業6家, 完成工業總產值8.5141億元,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8648億元; 4家光伏發電站累計發電6077萬度,實現產值6989萬元;華新水泥產銷量118萬噸,實現產值7.65億元;沃卡電站全年發電1.2億度,實現產值1842萬元。此外桑日縣尚有紡織、農產品加工、采礦、選礦等產業。第二產業成為桑日縣的經濟支柱。
第三產業
2013年,桑日縣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390人, 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14億元,比2012年增長20.5%。
商業貿易
20世紀60年代前,境內有14家商戶,經營簡單的日用品和土特產品收購;沃卡、藏嘎村的“活布灘”和魯康村渡口等地每年初冬舉行物資交流會,藏北牧民和商人通過以物易物的形式交換糧、鹽、茶、布以及酥油、奶渣、皮毛等商品,其中魯康村交換點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1961年,桑日縣貿易公司成立,全縣辦起2個供銷社和5個供銷點。80年代初,縣內出現個體商戶。 2013年,桑日縣有個體工商戶533戶,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0萬元,比2012年增長20.1%。 到2015年上半年,桑日縣各類市場主體達到569戶,注冊資本(金)6.66億元,從業人員2883人。
旅游業
2003年,桑日縣舉辦首屆沃卡物資交流暨旅游文化節。 2009年起,桑日縣接待游客數量、旅游收入大幅增長。 2010年啟動魯定林卡、沃卡溫泉、達古峽谷、思金拉錯等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 2012年,桑日縣提出“游財湖,觀馬鹿,泡溫泉,品帕竹文化”的旅游定位。 2013年,桑日縣共接待游客4.7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2.17%;實現旅游總收入149.2萬元,比2012年增長15.7%。
金融業
1964年,中國人民銀行桑日縣支行和4個區信用社相繼成立。1969年縣支行撤銷,1978年復設。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桑日縣支行更名為中國農業銀行桑日縣支行,受農行山南地區中心支行領導。 截至2013年末,桑日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38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3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44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7366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34%。
社會事業編輯
教育事業
西藏民主改革前,境內教育權被寺廟和貴族所把持,幾座較大寺廟采取以師帶徒、傳承佛教的方式教授新入寺僧尼學習藏文和佛經。1946年許木村辦起小學。1959至1960年成立桑日縣小學和17所民辦小學。60年代開辦夜校進行掃盲工作。1973年桑日縣速成中學成立。1974年,縣速成中學改為縣初級中學,部分社隊辦起幼兒園。1982年縣中學撤銷,并入縣完小。1988年起重新實施掃盲工作。1996年恢復縣中學。 截至2013年,桑日縣學前雙語幼兒入園率達到82.46%,小學在校學生1352人,小學入學率100%,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47人,中學入學率99.8%。
醫療衛生
1959年12月,桑日縣衛生所成立,開始實行免費醫療制度。1960年4月,縣衛生所改為縣衛生院。1974年真糾區、沃卡區、絨區分別建立衛生所。1975年,桑日縣人民醫院成立。1980年成立縣防疫站。1990年成立縣婦幼保健站。1994年改革免費醫療制度,實行憑證醫療制度。1998年正式實施合作醫療制度。此外桑日縣農牧民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大骨節病等現象較普遍,20世紀80年代起衛生部門通過向農牧民發放碘鹽和碘油丸等方式開展防治工作。 2013年,桑日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9張, 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4%,農牧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55.7%,農牧民健康體檢、在編僧尼體檢率均達到100%。
文化事業
文藝下鄉
1960年,桑日電影隊成立。1963年縣新華書店開業。60年代中期以后,各區(鄉、鎮)成立業余文藝宣傳隊,時建時散,一般在有重大活動慶典時臨時組建,劇目以傳統藏戲、歌舞、折嘎為主,并編排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1970年成立縣有線廣播站。1983年底建立縣電視差轉臺。1987年縣文化館建成,內設閱覽室,常年開放,節假日舉辦晚會。1994年各鄉建成電視臺差轉臺、電視單收站和太陽能調頻廣播站。1995年建成桑日縣有線電視臺。 2009年開始進行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截至2013年,桑日縣有42個農家書屋、13個寺廟書屋,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7.5%,全年播映數字電影1687場次,組織縣民間藝術團巡演58場。
交通編輯
公路
1959年前,桑日境內沒有公路,運輸全靠人背畜馱。民主改革后,陸續修通了澤當經桑日至曲松公路,縣駐地至貢德林、江鄉、扎巴的3條主干公路和其他鄉村支線,共計9條。306省道(乃東—林芝)為桑日縣公路干線,自民(明)則村西入境,沿雅魯藏布江南岸向東,在桑日縣城南轉向南,經絨鄉至羅木得(列木當)村東南進入曲松縣境,境內長26.5千米。 截至2015年,桑日縣共有運輸車輛278輛,駕駛員280人。
鐵路
拉林鐵路(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橫穿桑日縣全境,并規劃建設桑日站。2012年,拉林鐵路桑日段前期工程啟動。 2014年12月19日,拉林鐵路開工建設。
歷史文化編輯
帕竹文化
藏傳佛教噶舉派支系達布噶舉的創始人達布拉吉的弟子帕木竹巴·多吉杰布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在帕竹地方(今桑日鎮塔莫村)修行,建丹薩梯寺,廣收門徒,傳承噶舉教義,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門派——帕竹噶舉。13世紀初,丹薩梯寺住持為郎氏家族相承襲。14世紀中葉,郎族子弟絳曲堅贊推翻薩迦地方政權,建立起以乃東為首府的帕竹地方政權,元朝中央政府授降曲堅贊“大司徒”稱號。帕竹政權統治范圍覆蓋衛藏,帕竹噶舉教派勢力得到空前發展,在西藏各地興起帕竹噶舉傳承寺院,丹薩梯寺遂成為噶舉派八小支派母寺。此后帕竹“第悉”(最高統治者)亦得到明朝政府的冊封,一直延續到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
宗教信仰
悉補野部落時代,苯教(白教)傳入桑日境內。10世紀后(后弘期),隨著藏傳佛教的興起,境內主要信奉噶舉派、寧瑪派和格魯派。14至16世紀帕竹噶舉興盛一時,境內的丹薩梯寺為噶舉派八小支派母寺。17世紀后格魯派占據主導地位。 截至2013年,桑日縣境內有17座寺廟,其中有編有僧寺廟10座,有編無僧寺廟4座,無編無僧寺廟3座;共有僧尼62人。
桑日縣藏族群眾信奉藏傳佛教,宗教習俗主要有念“嘛呢經”(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捻佛珠(信教群眾進行佛事活動時用手捻動佛珠,捻一周后又反方向捻回,一直不停)、轉經(按順時針方向轉寺院、圣地、佛塔、嘛呢堆等佛教建筑物和名山,苯教徒按逆時針方向轉經)、轉“嘛呢輪”(信教群眾在轉經的同時,隨時轉動寺院周圍、轉經道上的“嘛呢輪”)、祭地方神(藏歷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三十日,家庭婦女到“玉拉”所在地祭祀地方神)等。宗教節日有藏歷四月十五日的薩嘎達瓦節(紀念釋迦牟尼降生、得道和圓寂)、六月四日的珠巴澤西(紀念釋迦牟尼初轉法輪、說法布道)、九月二十二日的拉帕堆欽(天降節,釋迦牟尼從仙界返回人間)等。
文物遺存
古遺址 沃卡宗遺址、桑日宗遺址、恰嘎宗遺址、卡達宗遺址、吉仲卻康遺址、丹薩梯寺遺址、里龍寺遺址、德慶桑林寺遺址、莫·提機林寺遺址、尼瑪林寺遺址、卡瑪當寺遺址、曲龍寺遺址、桑丹林寺遺址、仁青崗寺遺址等
古建筑 巴朗卻康、增期寺、恰嘎曲登寺、只龍莊園、卡乃莊園、魯定頗章、沖康、沃卡宗本府、龍都那熱、那熱·康薩拉瑪、扎乃康、曲果薩、石雕佛塔等
古墓葬 白金村墓群、白堆鄉墓群等
重要文物 釋迦牟尼唐卡、麻吉·拉吉卓瑪唐卡、千手千眼觀世音唐卡、恰嘎曲登寺骨雕、四臂觀音、迦葉像、無量光佛像、摩崖石刻四臂觀音、唐東杰布像、檀香木刻天王像、銅鶴、木刻經版、長劍、銅壺、響銅鐘、木雕強巴像、鍍金銅像座、木雕佛像背光、木雕經版、藏巴拉像等
桑日縣是帕竹地方政權的發祥地,文物古跡甚多,由于歷史變遷和人為破壞,絕大部分文物遺失殆盡。境內有宗遺址4個,建于14世紀,均依山勢而建,有圍墻、碉堡等建筑,易守難攻。桑日縣寺廟星羅棋布,多年久失修,殘破不全,較大的有丹薩梯寺、增期寺、里龍寺、恰嘎曲登寺等,寺中存有唐卡、骨雕、佛像等文物。
民間藝術
桑日縣流行的民間舞蹈有阿諧、諧慶、果諧、卓諧等。其中果諧在桑日流傳最廣,多在年節和重大活動期間表演。果諧歌詞眾多,不同的歌具有不同的曲調,不同的曲調有不同的表演形式,一般為男女攜手環形起舞,可由一人領唱大家合唱,也可男女對唱。桑日的果諧與扎囊縣的果諧略有差異,只有慢板和舞蹈兩種。
境內民歌多為六言體,也有七言體、八言體,甚至九言以上的多言體,其格調與山南其他縣區大同小異。民歌有情歌、酒歌、對歌、勞動歌、頌歌等類型,其中情歌所占比例最大,勞動歌為農牧民進行生產活動時唱的伴歌,農區有耕地歌、除草歌、收割歌、打場歌、筑房歌等,牧區有放牧歌、擠奶歌、打酥油茶歌等等。
桑日縣境內流傳的民間神話、歌謠和故事主要有《公主船》、《俄德貢覺神山》、《勞準瑪》、《鄧薩梯建筑歌》、《宗喀巴在沃卡》等。
方言
桑日方言屬藏語衛藏方言山南片區的一個方言點,拉薩方言和山南方言的發音、詞語的特點兼有,有部分的中外來語成分;雙唇音和舌尖音居多。在詞語的使用上,農區以農業經濟和平時生活用語居多,牧區以牧業經濟和平時的生活用語居多??h內方言有所差異,增期鄉駐地以南的雅魯藏布江流域為桑日方言的集中區,其中白堆話的發音和詞語使用等與拉薩方言較似;增期鄉駐地以北多屬西康方言;靠近縣邊界村莊的方言與鄰縣方言近似,如洛木、程巴村與乃東方言相近,日則、扎嘎語言與曲松縣堆隨鄉相近等。
風景名勝編輯
名勝古跡
丹薩梯寺
丹薩梯寺
丹薩梯寺亦稱“丹薩替寺”,位于桑日縣城以南、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由噶舉派僧人多吉杰布興建。多吉杰布在此寺集徒傳法十余年,發展成為帕竹噶舉派,此寺后成為該派主寺。寺廟占地面積30多萬平方米,依山而建,建筑群落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主要有大殿、經堂、神殿、佛塔等建筑,其中大殿面積1570平方米,屋頂為漢式塔形結構。寺內存有壁畫。
曲龍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宗喀巴帶領八大清凈弟子在沃德貢杰雪山的山洞中修行,沃卡宗宗本得知后應宗喀巴要求即建曲龍寺。傳說宗喀巴根據文殊菩薩的授記在此地磕長頭三十五萬次,親見懺悔所向三十五尊佛,石板磨得像鏡子一樣,至今遺跡仍在,成為曲龍寺鎮寺之寶。
增期寺
增期寺
增期寺位于桑日縣增期鄉,為10世紀時噶當派僧人噶米·云丹雍仲所建,具有明顯的早期寺院建筑特點。14世紀末宗喀巴云游衛藏時在增期寺講經說法,并在維修開光大典上大傳戒律。宗喀巴創建格魯派后,增期寺亦改奉格魯派。1986年重新修繕。
恰嘎曲德寺
位于桑日縣絨鄉政府西面山下、雅魯藏布江南岸,建于16世紀末期,屬格魯派寺院,總面積2000平方米。藏歷火牛年(1577年),三世達賴喇嘛前往青海與俺達汗會晤時路經此地,授意在埃榮(今絨鄉)建立格魯派道場。寺內存有木雕佛像、骨雕佛像和壁畫等文物。
魯定林卡 (4張)
魯定頗章和魯定林卡
魯定頗章、魯定林卡位于桑日縣城東約1.5千米處,18世紀時由西藏地方政府封賜給桑頗家族。七世達賴喇嘛的父親索朗達杰曾居住于此。魯定頗章也是歷代達賴喇嘛前往加查神湖朝圣時在桑日境內下榻的驛站,而魯定林卡是達賴過林卡和向信徒講經說法之地。
自然風光
桑日縣達古峽谷風光 (7張)
達古峽谷景區
“達古”又譯作“達沽”,位于桑日縣與加查縣交界處的雅江峽谷,是西藏第二大峽谷,谷內有雅魯藏布江大轉彎,江水奔涌湍急。峽谷群山環抱,雪峰聳峙,氣候濕潤,植被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被稱為“西藏的九寨、山南的江南”。主要景點有觀景臺、藏寶山門、猴群棲息地、杜鵑林、孔雀屏瀑布等。[65-67]
沃卡景區
沃卡地區的沃德貢杰雪山、三條神河(增期河、黑龍河和德日木河)和七處溫泉被稱為“沃卡三圣”。沃德貢杰雪山海拔5998米,白雪皚皚,冰川林立。傳說沃德貢杰在世界形成之前生活在幻化無常的虛空,是雪域藏土最原始的山神。宗喀巴在創立格魯派之前曾在此山修行傳法,因而被視為神山。增期河、黑龍河、德日木河被視為神河,傳說分別代表觀音菩薩、金剛持和護法神。七處溫泉呈星狀散布于沃卡鄉境內的草原上,當地人根據水溫和水色把它們分為白水、黑水、熱水、溫水和冷水,其中以專供達賴喇嘛使用的卓羅喀溫泉最為著名。[68-70]
思金拉錯湖 (3張)
思金拉錯
思金拉錯,藏語意為具有威力的神湖,當地群眾稱為“財主百龍之王”居住的神湖,位于桑日縣增期鄉北部,海拔4500米,形狀猶如聚寶盆,四周群峰簇擁,山脈相連。傳說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曾赴思金拉措向財主墨竹思金龍王求金,后來每年藏歷的六月十五日,歷代班禪、達賴喇嘛以及直貢活佛都要來到思金拉措財神湖祭拜,向湖中投入金銀財寶以報神湖的恩賜。
桑日馬鹿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范圍包括桑日縣三鄉一鎮共42行政村,面積約18萬公頃。西藏馬鹿僅分布在西藏山南地區的貢布拉山地區,集中分布在桑日縣。成年馬鹿重約110公斤,肩高約1.2米,鹿角分五叉,向內彎曲。除馬鹿外,自然保護區內還有野牦牛、巖羊、獐子等多種野生動物。
貢德林草原 (2張)
貢德林草原
位于桑日縣增期鄉,是西藏南環旅游線路的重要景點之一,草原廣闊無邊,土地肥腴,牛肥馬壯,是西藏最有名的酥油產地,所產酥油味道香醇,過去專供達賴喇嘛和達官顯貴,被稱為“御用草原”。
里龍溝高山植物垂直分布帶
位于里龍南北縱向的山谷中,海拔3600—4000米左右,長約15千米。植物體態隨著海拔的變化而產生差異,尤其是杜鵑和柏樹,低處挺拔高大,植株隨海拔升高而逐漸變矮,最終匍匐在地面,植被垂直分異十分明顯。
土特產品編輯
石鍋
石鍋
石鍋產于增期鄉達古村。達谷交通閉塞,當地農牧民的生活器皿多用采自深山的類似玉一般的軟質石料加工制成,常用的有石鍋、石囤、石碗、石托盤、石缽等,統稱為石鍋。用石鍋所烹制的食物具有特殊香味。不少裝飾品也為石制,做工精細,美觀古樸。
扎嘎柳編
絨鄉扎嘎地區盛產柳枝,當地農牧民用粗細相當的枝條編織成糧囤、背筐、牲畜食槽等各式筐籃,在山南地區中部各縣較有名氣。
此外桑日縣特產還有達沽木碗、沃卡青油、桑日鎮手工藏式卡墊、桑日鎮藏雞蛋、桑日蟲草、貝母等。
著名人物編輯
絳曲堅贊(1302—1364),又譯為降曲堅贊、松秋堅贊,意為“菩提幢”,生于烏思藏帕竹地方(今桑日縣境內),系吐蕃時代朗色林家族的后裔,為帕竹地方政權的第一代法王,政教合一領袖,被稱為班札法王,為蓮師之化身。元至治元年(1321年)被元英宗封為大司徒。至正十四年(1354年)統一全藏,后實行改革,制定十五條法典。著有《大司徒遺命集》。
成烈嘉措(1856—1875),沃卡俱卓(今桑日縣增期鄉)人,第十二世達賴喇嘛。成烈嘉措系西藏大貴族拉魯·彭措才旺之子,三歲時經金瓶掣簽認定為第十二世達賴喇嘛,取法名阿旺羅桑丹貝堅贊成烈嘉措。五歲在布達拉宮坐床,八歲受沙彌戒。同治十二年(1873年)親政。后循例前往色拉、哲蚌、噶丹、圣丹湖、曲科甲、桑鳶等巡禮、講論佛法。光緒元年(1875)三月二十日暴卒于布達拉宮,年僅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