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是河北省廊坊市代管縣級市,地處京、津交界地帶,與北京僅一河之隔,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縣級飛地。西距天安門30公里,西北距首都機場25公里,下轄東西兩市區,被譽為“京東明珠”。三河是環首都、京津冀,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的腹地,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偯娣e643平方千米,在河北縣域最小面積排名中位列第八。2010年總人口為65萬人。東西最大直線距離約30公里,南北約20公里,總面積643平方公里。以地近洳河、鮑邱河、泃河三水故得名。三河市區西距北京58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東到唐山121公里,處在京、津、唐三大城市構成的金三角的核心地帶,在京津冀一體化和環渤海經濟圈中居重要地位。截至2014年,三河市轄10個鎮,4街道辦,4個園區:10鎮:泃陽鎮、燕郊鎮、高樓鎮、齊心莊鎮、李旗莊鎮、黃土莊鎮、段甲嶺鎮、楊莊鎮、皇莊鎮、新集鎮。4街道辦:鼎盛東大街街道辦事處、泃陽西大街街道辦事處、行宮東大街街道辦事處、迎賓北路街道辦事處。4園區: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河北三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河北三河經濟開發區、三河工業新區。
地形
三河市地理位置三河市地處燕山山前平原地區,總的地勢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傾斜,按地形地貌特點,可分為低山丘陵,平原和洼地。其中平原面積最大,主要由潮白河。薊運河沖洪積扇構成,平均海拔高程5.9—31.9米(黃海標高),地面自然縱坡1/1500左右,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本市東北部的蔣福山地區。該區域周緣為海拔335.2—458.5米的龍門山和青龍山,中間為海拔200—212米的蔣福山盆地,此外在本市西北部還有一海拔90.4米的孤山挺立于傾斜平原上,洼地主要分布在本市東南部的引泃入潮與鮑邱河、潮白河兩岸、地勢低平,多積水洼地。
氣候
三河屬典型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1℃,歷史極端氣溫分別為40.2℃和-25.8℃,總降雨量為905.1mm,年蒸發量1681.9 mm。歷史平均降水量為617.4mm。相對溫度平均為58%,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870小時,歷年平均無霜期183天,最大凍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轄區一年四季分明,風調雨順,氣候溫和宜人,風沙量小,自然破壞力極低。
主要領導編輯職務
姓名
市委書記薛永純
市長谷正海
人大常委會主任何長江
市政協主席李連營
自然資源編輯三河有山有水有平原,可供開采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頁巖、海泡石、礦泉水、地熱等,其中白云石儲量和品位居全國之首。自然景觀美麗,全市旅游景點已發展20余處,有靈山遼塔、小清河、靈山寺、龍潭峽谷、一線天、滴水塘、皇叔院、潮白河水上樂園等,形成了以靈山、蔣福山、泃河、潮白河為主體的四大旅游區。
交通編輯三河的交通發達便利。102國道和京秦、大秦兩條電氣化鐵路穿腹而過,京通快速公路直達燕郊,未來打造的京秦高速過境三河將于2014年修通(三河市內為“密涿支線”且于2012年底建成通車!),屆時三河將進入首都半小時經濟圈。市內1至12路公共汽車全面開通。2015年底實現北京-三河-秦皇島的京秦高速將全線通車,東市區到北京東時間縮短至20分鐘,交通極為方便。三河市區和燕郊各開通了10萬門程控電話,并建有10個移動電話基站。北京“6159”局市話已延伸到三河市燕郊,是全國唯一的跨省電話端局。境內設有6個鐵路客貨運站。由市區出發,30分鐘可“上天”,1個小時可“入?!?。市級公路縱橫交織。立體化的交通網絡,使三河成為上聯京津、下聯東北的重要交通樞紐?!?/p>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三河市地區生產總值482.1億元,增長8.4%。財政收入93.2億元,增長12.6%,位居全省第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萬元,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788.7億元、779.4億元,增量分別達到136.2億元、141.8億元,七項指標均居全省縣級首位。固定資產投資428.6億元,增長17.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3.7億元,增長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5億元,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萬元,增長9.5%2013年,三河地區生產總值42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增速比上年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4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250.8億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141.9億元,增長4.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8:60.3:31.9調整為7.6:59:33.4,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448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
第一產業
2012年,三河市糧、果、菜、花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萬公頃、8600公頃、8000公頃和860公頃;牛、豬、禽飼養量分別達到30萬頭、79萬頭和1500萬只。2013年農林牧漁業產值6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9%。其中農業產值30.4億元,增長8.8%;林業產值0.3億元,下降14.6%;畜牧業產值30.1億元,增長4.1%;漁業產值1.2億元,下降0.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億元,增長3.2%。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38006公頃,比上年減少173公頃;總產量24.2萬噸,比上年減產1.1萬噸。其中,小麥產量9萬噸,比上年增長0.4%;玉米產量14.8萬噸,比上年減產1.2萬噸。棉花播種面積182公頃,減少18公頃;總產量145噸,減產21噸。油料播種面積177公頃,減少2公頃;總產量417噸,減產2噸。蔬菜播種面積13671公頃,增長5.0%;總產量82.2萬噸,增長2.3%。全年花卉種植面積948公頃,比上年減少0.1%。生產鮮切花255萬枝,增長1.6%。生產盆栽觀賞植物725萬盆,與上年持平。2013年肉類總產量8萬噸,比上年增長0.5%;禽蛋產量3萬噸,增長0.2%;奶產量8.9萬噸,增長5.0%;水產品產量1.1萬噸,下降0.8%。2013年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2.4%,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農業基礎設施繼續加強。全市395個村全部實現了“通水、通電、通汽車”三通,通有線電視村數達到145個,比上年增加65個。農業機械總動力57.9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0%。擁有各類拖拉機5624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121臺,比上年增加54臺。農村用電量46272萬千瓦小時,增長2.0%,化肥施用量(實物量)74269噸。
第二產業
2012年,三河市擁有較大規模的工業企業近千家,存量資產達30多億元,年創產值超過100億元。在鞏固和改造印刷裝訂、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全面加快了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現代高效農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建立了信息產業園、生物制藥園、軟件園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2013年,三河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實現增加值155.6億元,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分輕重看,輕工業企業發展快于重工業企業。輕工業實現產值313.1億元,增長22.5%;重工業實現產值388.2億元,增長17.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產值16.5億元,增長16.3%;集體企業實現產值14.9億元,增長10.2%;股份制企業實現產值556.9億元,增長23.9%;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產值63.8億元,下降10.9%;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實現產值49億元,增長34.5%。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9.6%,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73.8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其中利潤50.8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利稅0.6億元,增長2.4倍;集體企業實現利稅2.8億元,增長8.8%;股份制企業實現利稅49.6億元,增長35.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稅13.8億元,增長0.4%;其他企業實現利稅7億元,增長29.8%。
第三產業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分地區看,城鎮零售額74.2億元,增長15.3%。其中城區零售額為58.4億元,增長15.0%;鄉村零售額27.0億元,增長14.6%,增速低于城鎮0.4個百分點。限額以上零售額為5.9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比上年增長47.5%,煙酒類增長13.4%,服裝類增長3.1%,化妝品類增長22.1%,日用品類增長39.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24.5%,中西藥品類增長20.2%,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9.9%,石油及制品類下降25.2%,汽車類下降29.8%。2013年完成郵政業務量4339萬元,增長33.7%;網通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665萬元,增長14.8%。年末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2萬門,市話用戶85105戶。201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3.1%。2013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830835萬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731629萬元,增長16.4%。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156722萬元,比上年增長19.2%。
旅游編輯靈山塔
建于遼代,曾列為三河八景之一,明代曾重修,在89年、90年先后兩次對其進行臨時性修補,保持不塌不漏。之后,又投資樹立了兩通火理石碑記,修建了精制的大理石保護欄,使得這座古塔更加雄偉壯觀。 靈山寺位于靈山山腰,靈山塔西北側,重建于99年度。靈山寺由大雄寶殿、普薩殿、天王殿組成。靈山寺的修建完成,使得它與靈山塔交相輝映、混然一體。 大掠馬白果樹位于大掠馬村小學院內,據傳是唐王李世民征東路過此地,并安營扎寨,將馬鞭插在此處,次日變成白果樹,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此樹圍長約14米,高24米。 龍潭溝位于靈山東北七華里,西鄰磕頭嶺,東通蔣福山盆地。全長四華里,從靈山沿溝而上,溝底起伏不定,兩旁峭壁如削,時而溝谷縱橫,時而怪石突兀,因溝內有龍潭而得名。所謂龍潭,即從西往東三個有水深潭,名為一潭、二潭、三潭,渾然天成。潭四周草木森森,山花爛漫,每逢夏季涼風撲面,霧氣氤氳,令人神清氣爽。相傳康熙年間,天旱無雨,縣令彭朋曾在此設壇,祈求上倉普降甘霖,保三河百姓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