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綿陽市東南部。東與綿陽市鹽亭縣交界,南與射洪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綿陽市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之一,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爾、蒙古、苗等11個民族。三臺縣先后在中國縣級城市中榮獲“.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是中國的米棗之鄉,四川的足球之鄉等,體育發展走在全省的前列。
三臺縣春秋戰國時為蜀國酋長郪王國轄地。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置縣之始,名為郪縣隸屬廣漢郡,治地在今縣南郪江鎮。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分廣漢郡置新城郡,建北伍城縣,郡縣治今三臺縣城潼川鎮,以伍城水為縣名。南梁改始平僚郡為始平郡,分涪縣置始平縣,治地今花園鎮;撤郪縣并入北伍縣,仍屬新城郡。北朝西魏改伍城縣為新城縣,恭帝三年(556)改為昌城縣。北周改始平縣為涪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新州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城今潼川鎮;大業三年(607)改昌城縣為郪縣。唐宋時期郪縣、涪城縣仍置,隸屬梓州(后為潼川府)。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撤涪城縣并入郪縣。明朝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為潼川州,同時撤郪縣并入潼川州,州隸屬四川行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潼川州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臺縣,為附郭首縣,縣名以城西三臺山得名,沿用至今。民國24年(1935)四川省建立行政督察區,三臺縣隸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29日,三臺縣解放。1950年1月1日,三臺縣人民政府成立,駐地城廂鎮(潼川鎮),設5個區政府、轄56鄉(鎮),隸屬川北行政公署(駐地南充市)遂寧專區(駐地遂寧縣城)。1952年10月1日撤川北行署置四川省人民政府,三臺縣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10月18日,撤遂寧專區,三臺縣等劃歸綿陽專區(治地綿陽縣城)。1968年7月8日,三臺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綿陽地革委。1978年5月6日,撤銷綿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設綿陽地區行政公署,三臺縣隸屬綿陽行署。1981年2月23日,根據《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撤銷三臺縣革命委員會,選舉產生三臺縣人民政府,隸屬綿陽行署。1984年3月,改社、隊為鄉、村,三臺縣設14區1鎮(潼川鎮)115鄉1鎮(蘆溪鎮)。1985年2月8日,撤銷綿陽地區,成立綿陽、廣元、遂寧3個省轄市,三臺縣隸屬綿陽市。1992年9月5日,撤區并鄉建鎮,三臺縣調整為30個鎮10個鄉。2000年1月,三臺縣調設為41個鎮22個鄉。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末,三臺縣轄潼川鎮、蘆溪鎮、景福鎮、富順鎮、劉營鎮、西平鎮、安居鎮、塔山鎮、樂安鎮、金石鎮、觀橋鎮、新生鎮、古井鎮、中太鎮、中新鎮、石安鎮、秋林鎮、建設鎮、三元鎮、萬安鎮、郪江鎮、龍樹鎮、魯班鎮、紫河鎮、建平鎮、新魯鎮、立新鎮、靈興鎮、八洞鎮、凱河鎮、花園鎮、東塔鎮、光輝鎮、百頃鎮、前鋒鎮、柳池鎮、永明鎮、新德鎮、北壩鎮、永新鎮、黎曙鎮等41個鎮和樂加鄉、幸福鄉、老馬鄉、金鼓鄉、里程鄉、菊河鄉、建中鄉、斷石鄉、下新鄉、爭勝鄉、雙勝鄉、雙樂鄉、忠孝鄉、高堰鄉、進都鄉、寶泉鄉、曙光鄉、云同鄉、上新鄉、廣利鄉、協和鄉、玉林鄉等22個鄉,共63個鄉級政區;有109個居民委員會,93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01個居民小組、819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三臺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30o42′34"~31o26′35",東經104o43′04"~105o18′13"。東鄰梓潼、鹽亭兩縣,南連射洪、大英二縣,西界中江,北接涪城、游仙兩區。三臺縣與5縣邊界線長410.21公里??h政府駐北壩鎮梓州干道,距綿陽市區57公里。 幅員面積2659.38平方公里。
地貌
三臺縣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三臺縣地處四川盆地中東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準臺之四川中臺拗、川中臺拱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水文
縣境內大小江河溪流46條,均屬于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其中涪江、凱江、梓江、郪江為四條大江。涪江由綿陽市涪城區豐谷鎮進入三臺縣境內,經永明、蘆溪、花園、老馬、劉營、里程、爭勝、靈興、新德、潼川、百頃出境至射洪香山場,縣境內流程長70.65公里,流域面積2660.5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為18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6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上游入境處為348立方米/秒,下游出境處流量為441立方米/秒。凱江縣境內流程長45.35公里,流域面積64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3420立方米/秒,冬春季節的干旱年,也曾出現短暫時段的斷流現象。郪江縣境內流程長32.95公里,流域面積2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0.7立方米/秒。梓江縣境內流程長12.7公里,流域面積569.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49.1立方米/秒。流域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溪河有魏城河、綠豆河、蘇家河、桃花河、牛頭河、茂隆河、草帽河、柳池河8條,縣境內流程共長457.8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76至9.87立方米/秒。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河34條,呈葉脈狀分布三臺縣,屬涪、凱、梓、郪四條河的二、三級支流,多年平均流量在0.08~1.5立方米/秒之間,流程總長441.4公里,流域面積1031.25平方公里,水面面積為3244.5畝。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2年,三臺縣總幅員面積265965.76公頃,其中耕地116689.09公頃,占幅員面積43.87%;園地4230.58公頃,占1.59%;林地77321.07公頃,占29.07%;草地913.18公頃,占0.35%;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5372.84公頃,占9.54%;交通運輸用地5143.19公頃,占1.93%;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4196.47公頃,占5.34%;其他土地22099.34公頃,占8.31%。
水資源
縣境內水資源主要是地表徑流水、地下水和外來客水。地表水,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源于降水,受降水時空分布的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夏雨型特征??h境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82.2毫米。四季氣候分明,冬春降水少而夏秋降水集中,形成年際降水不均。降水最多的年曾達1523.5毫米,最少年為598.8毫米。年降水和年徑流區域分布上,總的趨勢是降水量從縣境中部往北邊和南邊兩端遞增。在年徑流的區域分布上,當地徑流與降水區域分布大體相同,也是境南至境北呈逐增趨勢。三臺縣地表水資源總量5.401億立方米,利用量0.947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以紅層地下裂隙水為主。其次是沿江河谷一帶的松散堆積物下,埋藏有豐富的地下孔隙水。紅層地下水包括淺層地下淡水和深層高礦化承壓鹽鹵水兩大類。淺層地下水系指地表淺部風化帶淡水和埋藏不深的層間水。三臺縣地下水儲量為6.959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量為4777萬立方米。外來客水,引入三臺縣的客水主要是涪江、凱江、梓江、郪江、魏城河和都江堰引水的人民渠六期和七期水利工程,計年過境客水總量為126.211億立方米,利用量僅2.34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境內植物共55科95屬269種,主要有常綠針葉樹柏樹、馬尾松,落葉闊葉樹麻櫟、榿木、泡桐、楊、刺槐等,珍稀樹種有銀杏、楠木、水杉、紅豆杉、紅豆樹等。草本植物共有25科69種,常見的有屬禾本科的白茅、鐵錢草、芭茅、蓑草,莎草科的香附子、牛筋草等。動物種類繁多,有魚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等多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三臺縣探明有礦泉水、膨潤土、石油、天然氣、砂金、砂石鑄型用砂、磚瓦用頁巖、鹽鹵等礦產。在開發中的礦產資源有川中石油礦區在三臺富順、秋林、前鋒等地開發利用石油、天然氣。雙勝、忠孝、三元、富順、秋林、東塔、古井、魯班等鎮開采加工的鈣基膨潤土經改性加工成活性土。含砂質鈣基膨潤土主要分布在鈣基膨潤土礦的頂、底板,用于飼料添加劑。砂金主要分布在縣境內涪江流域劉營至慕禹河段,砂金平均品位0.18克/立方米,儲量約5噸,由于砂金品位低未進行開發。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末,三臺縣戶籍總人口1474950人,比上年末增加1813人,增長1.5%。其中:男性775277人,女性699673人,男女性別比為110.8:100;農業人口1248794人,非農業人口226156人;當年出生15212人,當年死亡9902人。人口出生率為10.3‰,人口死亡率為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計劃生育率為8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7.9‰,嬰兒死亡率為5‰。 少數民族有回族、羌族、藏族、彝族等31個民族共2907人。
交通編輯2013年末,縣境內公路總里程3225.6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226.9公里;2013年公路客運周轉量74233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0.5%,公路貨運周轉量8381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2.8%。 三臺是川西北交通樞紐,綿陽市交通次樞紐,區域性中心城市,至今已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已通車的綿三快速通道、三(臺)射(洪)路、三(臺)中(江)路、三(臺)大(英)路、三(臺)鹽(亭)路均為一、二級公路,并與成(都)綿(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相連,綿(陽)遂(寧)高速、成德南高速在三臺城區交匯,從成都到三臺僅一小時左右的車程。鎮鄉公路四通八達。綿遂內宜城際鐵路將經過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