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史稱“甲邑”,古稱“池陽”,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因境內有孟候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60多年歷史,素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美譽??偯娣e5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7萬畝,轄11鎮3個發展服務中心208個行政村,是陜西關中“一線兩帶”建設的經濟腹地和省會西安的北大門。
《元和郡縣志》卷1京兆府三原縣:“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豐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龍橋鎮,即今三原縣治。
歷代沿革
漢池陽縣地,東漢時由于羌族作亂,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陽縣。
前秦苻堅于縣西北今淳化縣固賢置三原護軍,以其地南有豐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縣,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縣治由今淳化縣固賢遷今城關鎮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東北部設華池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銷華池縣。
三原縣夜景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遷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陽縣;武德六年復遷治故地更名華池縣,并析縣境東北地另置三原縣,屬泉州;貞觀元年(公元624年)撤銷另置的三原縣,復改華池縣為三原縣,屬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屬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屬雍州,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屬京兆府。
五代梁屬永平軍。
五代唐屬耀州。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原縣治遷唐高祖獻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遷治龍橋鎮(今城關鎮)。
明、清屬西安府。
1913年屬關中道。
1939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1953年,縣改隸渭南地區;1956年10月改由省轄。
1984年,咸陽地區改市后,三原縣為咸陽市轄縣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
歷史轄區
周代初,三原縣是焦獲的組成部分,焰狁族定居之所。
秦漢至西晉,與涇陽同為一域,治所先名涇陽,后曰池陽。秦屬北地郡、漢屬左馮翊。
前秦苻健皇始二年(352)設三原護軍;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罷護軍置三原縣,屬北地郡。三原之名始于前秦,護軍幕府縣治治所在今馬額鄉以北的耀縣境內。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詔析北地郡之三原縣為建忠郡,屬北雍州?!侗笔贰っ趥鳌份d:“明帝以鴻賓兄弟所定處多,乃改北地郡為北雍州,鴻賓為刺史。詔曰此以晝錦榮卿也,改三原縣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
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528),于三原縣(境內)置北雍州治所。因永安年筑城,故名永安。故城在今淳化小豆村?!蛾兾魍ㄖ尽罚骸懊欃e義柵即永安故城,有唐貞元間碑載此地遺事;今地屬淳化,嘉靖間淳化人磨作儒學碑矣”?!顿R志》:“毛鴻賓義柵在縣西北六十里小杜村”。據此可知小杜村在淳化境內,今名小豆村;與三原縣城北11公里之楊杜村實非一地。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以縣
三原縣人民廣場
隸雍州,后屬京兆??h治在永安鎮(今富平境內淡村一帶)。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又徙(隋)故所,改華池縣,仍分治三原縣(《新唐書》作“析置三原縣”),隸北泉州?!胺种稳h”,即華池與三原并列,南北分治。華池縣治在北,三原縣治在南。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省(撤銷)泉州,改華池縣為三原縣,隸雍州?!缎绿茣份d:“貞觀元年,……華池改為三原縣,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獻陵在東十八里,莊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東十里?!卑创朔轿?,唐初池陽及貞觀后之三原縣治當在今西陽鎮東北不遠處。附近有城南管、城南李村可做參考確定縣治處所;又據康馬堡一帶老輩居民回憶,民國時期當地有“古池陽”殘碑一方,農人曾用作打土坯基石之用,所打土坯之上“池陽”二字,赫然在目。
五代梁朝,三原縣屬西安府,縣治仍在西陽鎮東北之故任城。
五代的唐、晉、漢、周時、三原縣改屬耀州,縣治在故任城。
宋、金、及元初,三原縣仍屬耀州府??h治在故任城。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縣治遷徙至龍橋鎮,即今之三原縣城。歷七百余年至今。
明代,三原縣先屬耀州;后因西安省府公文、差旅,反溯倒行,實為不便,弘治三年(1490)改屬西安府。清承明制,縣名、隸屬均無變化。
民國時期,先實行省、道、縣三級建置,后廢道,在省、縣間設行政督察區。三原縣屬咸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第十區)。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縣人民政府遷入城內??h城設陜甘寧邊區三原分區專員公署,轄三原、涇陽、高陵、富平、耀縣、銅川、淳化7縣。1950年5月撤銷三原分區,縣隸屬咸陽地區。
三原縣鄉村風貌
1953年縣改隸渭南地區;1956年10月改由省轄。
1958年12月,涇陽、三原、高陵、淳化四縣合并,統稱三原縣。合并的縣人民委員會設在三原城關鎮,轄14個公社;另設三原城市管區,轄城關鎮。1961年8月國務院批準陜西省調整??h行政區劃,撤銷涇、三、高、淳大縣建制,恢復三原縣制,隸屬咸陽地區。
1984年,咸陽地區改市后,三原縣為咸陽市轄縣。
今轄區
三原縣轄10鎮4鄉,2009年共有人口40.67萬,其中農業人口32.46萬人??偯娣e576.9平方公里。三原縣轄城關鎮、高渠鄉、渠岸鄉、安樂鎮、陂西鎮、獨李鎮、大程鎮、西陽鎮、魯橋鎮、徐木鄉、陵前鎮、馬額鎮、新興鎮、嵯峨鄉等10鎮4鄉,205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815個自然村。
自然地理編輯
區域位置
三原縣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三原縣
渭河以北,為省會西安市的北大門,距西安約36公里,咸陽約4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2公里,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北魏置縣,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和白鹿原而得名。東與臨潼、富平、閻良相連,南與高陵接壤,西鄰涇陽、淳化,北靠銅川新區、耀州區,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處鄂爾多斯地臺南緣褶皺帶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間,南北以四十里原坡為界,東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個明顯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態,即南部平原、北部臺原和西北山原。整體地貌以平原、臺原為主,占總面積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濁峪河和趙氏河。
氣候特征
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無霜期215天,太陽總輻射113.18千卡/cm2。
自然資源編輯
礦產
縣境內除嵯峨山有少量奧陶系、二迭系、三迭系基巖出露外,其余大部地區均為第四系覆蓋,礦產資源除石灰巖和少量的花崗巖、紅砂石外,至今尚未發現其它種類??h境內分布最廣的第四系全新統黃土狀砂質粘土、亞粘土,是燒制磚瓦的優質原料。
植物
本區林用地20619畝,其中有林地8287畝,占40.2%;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907畝,占4.4%。森林覆蓋率為7.8%;樹木覆蓋度為2.5%,天然草地面積較大。
喬木主要有櫟類、側柏、榔榆、河北楊、山杏、山桃、杜梨等。
灌木主要有酸棗、連翅、密刺、薔薇、橡子等。
草本植物有白草、菅草、艾蒿、鐵桿蒿等及藥用植物板藍、何首烏、葛藤、金銀花、丹參、防風、遠志、蒼術、茵陳、柴胡、地榆、穿山龍、紫花地丁、車前、馬蘭、蒲公英、苦參、漏蘆、五加皮、麥冬、南沙參、黃精、麻黃、翻白草、艾葉、野菊花、黃芩、續斷、杜仲、黃柏、山萸、甘草、射干、百合、甘遂、白頭翁、天南星、仙鶴草、天麻、西洋參等共50余種。
動物
野生獸類主要有狼、豺、豹、豹貓、獾、狐、野豬、青羊(野羊)、狍(羊鹿子)、松鼠、倉鼠、鼢鼠、田鼠、黃鼠狼(黃鼬)、水貂、旱獺、野兔、蝙蝠等。
野生鳥類有鸕鶿(水老鴉、魚鷹)、蒼鷺、池鷺、黑鸛、鴛鴦、野鴨、老鷹、黃鸝(黃鶯)、石雞(嗄嗄雞)、鵪鶉、雉(野雞)、巖鴿(山石雞)、斑鳩、大杜鵑(布谷鳥)、雕雀鷹(鷂子)、貓頭鷹、夜鷹、燕子、麻雀、喜鵲、烏鴉、啄木鳥、山雀、山麻雀、蠟嘴雀等,主要分布溝壑崖縫或林中。
人文環境編輯
人口
三原縣城隍廟牌坊
唐,宋人口較為穩定,元代銳減。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原縣始有戶口確數,查實3.27萬人。清康熙詔“圣世滋丁,永不加賦”,鼓勵人口增長。清末到民初,戰爭連年,災疫交加,人口銳減。涇惠渠修成和隴海鐵路通車,使三原縣人口較快增長,基本穩定在10萬左右。
建國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人口增長較快。1965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收效甚微。1975年后,切實推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得到一定的控制。
1990年三原縣總人口36.01萬,比1949年凈增2.5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基本達到國家限定的指數,成為省、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縣。
2007年,三原縣人口總戶數為131047戶,總人口為40665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82077人。農業人口324581人,非農業人口82077人,分別占總人口的79.82%和20.18%。遷出人口4470人,遷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遷入2915人,遷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7.58‰,死亡率為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8‰。
2010年,三原縣戶籍總人口為420316人,其中農業人口333437人,非農業人口86879人??側丝谥心行?12156人,女性208160人,人口性別比為101.92??倯魯?41196戶,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3人。全年出生率9.82‰,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長率4.47‰。
2012年,三原縣戶籍總人口為423591人,其中農業人口279820人,非農業人口143771人??側丝谥心行?14144人,女性209447人,人口性別比為102.24??倯魯?43136戶,平均每戶家庭人口為2.96人。常住人口40.6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11‰。
特產
疙瘩面
系光緒年間城內“悅來館”的伙計,綽號“帽蓋李”者創制。其特點是:面條細長柔韌,臊子油而不膩,澆酸而香。細品慢咽,回味悠長。該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講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湯,謂之“渴湯”嘗鮮。食用時需小碗兩個,一碗盛酸湯,一碗盛面條(約50克)。食湯面時,向面碗內澆上臊子,倒入酸湯;食干面時,用筷子挑起面條,在酸湯內涮熱涮勻,然后放回原碗,澆上臊子。
三原泡油糕
泡油糕
泡油糕是三原縣很有名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鍋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撈出來,吃起來味道酥甜可口。面粉燙熟,加入輔料,入油鍋炸制而成。泡油糕是用水燙面、大油、黃桂、白糖餡等原料制成。
蓼花糖
三原縣蓼花糖,始產生于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歷史。三原縣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與芝麻仁兩種。系用新鮮優質糯米,上等黃豆、白糖、植物油等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經選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搟片、搓條、制坯、陰干、貯存、發坯、油浸、炸制、澆漿、掛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從投料到出成品大約需要半年時間。
文化編輯
民間社火
春節期間,民間有耍社火的傳統習俗。社火內容以獅舞、走馬、旱船、龍燈、大頭和尚、高蹺較為普遍,個別地區有獨特的形式。民間社火由農民自由結社,大多以村為單位,也有數村(稱社)合作者,領頭的叫會首,春節前由會首組織排練節目,籌措經費。演出前給鄰村或商號、富戶下紅帖,演出后收帖者需付賞錢或食品。50年代以后,民間社火由鄉、村組織,費用由集體開支。
民間工藝品
剪紙
窗花剪紙藝術,最早流行于北部原區,適于窯洞裝飾,
城隍廟正門
其歷史不下千年。過年或結婚,剪紙貼窗,必不可少。其種類多為各種雙喜、花卉、翎毛圖案,精巧者有“喜鵲鬧梅”、“鳳凰戲牡丹”等。從事剪紙工藝者多系農村婦女。建國后剪紙被列入美術繪畫序列。
刺繡
刺繡是農村婦女的一種手工藝,北原一帶較為流行,與剪紙流行歷史相近。一般用于兒童和婦女的鞋頭,小兒背搭、枕頭、門簾、信插等。所繡多為花、鳥、魚、蟲。明、清及民國時期,龍橋鋪面有幾家絲繡、專門刺繡裙裾、戲裝。建國后70年代發展為縫紉機刺繡,種類又有門簾、床圍、被罩等。
經濟編輯
農業
建國前,農業科技落后,作物品種單一,栽培技術古老,農業生產發展緩慢,林業無成片森林。建國后,三原縣進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興水改土,發展農業科技,引進、培育優良品種,改革耕作制度,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發展。
1965年,糧食、棉花總產量分別比1949年增長1.2倍和2.4倍。后受“大躍進”和自然災害的影響,1959~1961年,糧棉大減產。經過糾正高指標、浮夸風和“一平二調”等“左”的錯誤,至1966年,除棉花因蟲、澇災害有所減產外,糧食總產量比1958年增長18.9%?!拔幕蟾锩逼陂g,由于只強調“以糧為綱”,排斥多種經營,農業民手中錢少,生活仍不富裕。
1990年,三原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68億公斤,比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1978年增長39%,比1949年增長4倍,平均畝產比1978年和1949年分別增長73%和150%。油菜畝產92公斤,比1949年增長5倍多。煙葉播種面積從1970年以后,逐年增加,到1990年達到3.66萬畝,畝產106公斤,總產量387.1萬公斤。
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67.77萬畝,總產23.59萬噸,其中:夏糧36.92萬畝,總產12.31萬噸;秋糧30.85萬畝,總產11.28萬噸,其中玉米27.34萬畝,總產10.52萬噸果園面積16.8萬畝,總產18.49萬噸。其中:蘋果9.76萬畝,桃1.92萬畝。蔬菜播種面積23.75萬畝,總產81.69萬噸。油菜3.83萬畝,總產6053噸。大牲畜存欄4.73萬頭,家禽存欄168萬只。肉類總產量1.52萬噸,其中:豬肉10467噸,家禽產肉量2625噸,禽蛋產量1.76萬噸,奶類總產量3.87萬噸,其中牛奶產量3.8萬噸。
2012年,農業總產值完成45.07億元,增長6.5%。糧食播種面積63.16萬畝,總產20.65萬噸,其中:夏糧36.18萬畝,總產11.43萬噸。果園面積18.07萬畝,總產18.97萬噸。其中:蘋果11.2萬畝,桃2.17萬畝,柿子1.02萬畝,葡萄1.0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28.79萬畝,總產88.79萬噸。油菜2.9萬畝,總產3800噸。
工業
建國后,人民政府扶持地方工業發展。1953年,三原縣城關第一和第二鐵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生產小型農業機械零配件。1955年,工業總產值523.2萬元,比1953年增長1.3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15.8%。1956年,三原縣建成手工業生產合作社32個,從業人員(包括國營工業)共計1317人。1957年,工業總產值690萬元,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8.4%。從1958年開始,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標,雖然1958~1959年工業生產總產值增加,但1961~1962年卻接連大幅度下降。1978年,三原縣工業企業共85個,其中全民所有制28個,集體所有制57個;三原縣工業總產值3596.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8.26%。
1990年,三原縣工業企業共2001個,其中集體所有制222個,個體1747個;工業總產值2.62億元,其中集體所有制1.38億元,個體7442萬元。
2012年,三原縣工業實現增加值59.13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8.95億元,同比增長22.2%,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2.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80.96億元,同比增長29.22%。按屬性分,重工業完成75.14億元,同比增長34.31%;輕工業完成105.82億元,同比增長25.84%。支柱產業中:食品加工制造業完成產值53.16億元,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9.63%;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51.4億元,占比為28.4%;醫藥制造業完成產值10.5億元,占比為5.8%;冶金建材工業完成產值38.92億元,占比為21.51%;家具制造業完成產值3.08億元,占比為1.7%。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飼料348354噸,乳制品1143.3噸,中成藥1080.5噸,鋼材313738噸,水泥614927噸,化肥54589噸。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61%。
2014年三原縣生產總值完成160.13億元,同比增長12.3%;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34億元,同比增長18.15 %;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256.18億元,同比增長18.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6.15億元,同比增長1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06億元,同比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561元,同比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46元,同比增長12.9%。
社會編輯
衛生
民國30年(1941)至建國前,縣內有醫院、診所24處,有名望的醫生48人,病床20余張,醫護人員100多人。民國21年(1932)虎烈拉(霍亂)流行,三原縣死亡508人。1949年,三原縣人均壽命不足40歲。
建國后,建立健三原縣級醫療、防疫、保健機構,實行公費醫療、合作醫療制度,防治各種多發疾病。1952年在五個區新建5所衛生所。
1990年,單位醫療組織共有職工212名,醫療技術人員181人,其中有中西醫師(士)121名,設置病床123張,為三原縣防病治病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0年,縣醫院急救中心住院大樓主體基本竣工,鄉鎮衛生院的改建也在逐步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藥品“三統一”工作穩步推進。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6個,床位1168床,衛生技術人員數2492人。建成標準化村級衛生室320個。
2012年,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藥品“三統一”及零差率銷售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覆蓋。三原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1個,床位1342床,衛生技術人員數2739人。新建村級標準衛生室65個。
教育
三原縣
1949年5月14日,三原縣解放,縣人民政府將原有學校逐漸予以接管、整頓,對教職員進行思想改造,開展師資培訓;廢除訓育制度,取消公民課;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校面向工農兵,工農子女入學顯著增多。隨著經濟的發展,工農業余教育形成熱潮,卓有成效。
1957年,部分教師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同時受“浮夸風”影響,教育盲目“大躍進”,教學質量有所下降。
1961年后,調整學校布局,縮短戰線,提高質量,教育事業又穩步發展。至1965年,三原縣中學發展到11所,學生4206名;小學333所,學生39473名。
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三原縣共有高中6所,初中24所,在校學生21861人;小學197所,在校學生37970人,三原縣入學人數達59831人,比1949年增長近5倍。
1990年,三原縣有普通高中5所,職業高中3所,初中26所,完全小學166所,教學點57個,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兒園1所。三原縣共有中、小學生53574人,教職員工3676名,其中公辦教師2406人,民辦教師1207人。工農文化技術業余教育也不斷完善提高。
2010年,三原縣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6%;高考二本上線人數1250人;共招生1900人。共有各類學校103所,其中小學83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各類專任教師4958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2256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702人。小學在校學生人數23092,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31985人。
2012年,三原縣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9.1%;高考二本上線人數1693人,;共招生1892人。共有各類學校98所,其中小學78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各類專任教師4799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2105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487人。小學在校學生人數21605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29653人。2012年新建中心幼兒園9所。
科技
1980年8月1日,三原縣職稱評定委員會公布有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名單。其中:工程師3人,助工24人,助理農藝師3人,工業技術員27人,農業技術員21人,共計78人。
1981年上半年,公布第三批名單,各類技術職稱人員增至127名。1981年11月15日,三原縣職稱評定委員會對職稱評定工作復查,重新公布技術職稱名單,各類技術職稱人員共計16名。
1985年,共有科技人員1101人,被授予專業技術職稱的601人。其中:工程師21人,農藝師4人,畜牧師1人,獸醫師2人,主治醫師35人;助理工程師67人,助理農藝師30人,助理畜牧師9人,醫師137人,工業技術人員51人,農業技術員30人,獸醫員9人,護(醫)士195人;其他技術人員201人,助理會計師13人、會計員48人、統計員8人、中教5級125人、小教3級5人、記者2人。
1990年底,各種專業技術人員不同級別職稱(含教育系統)共3050人。其中高級職稱107人,中級職稱803人,初級職稱(包括助理級、員級)2135人。
2010年,圍繞新農村建設,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力度進一步加大。新栽植中早熟蘋果1.2萬畝,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個,建設市級新農村示范村7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達到63個。
2012年,三原縣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3項,其中:國家項目4項、省級項目8項、市級項目11項;取得科技成果14項;申報國家專利40項。
交通
三原縣友思大街
1959年,縣內各公社之間已有干線相連,公路暢通。但營運仍以馬車和人力車為主;過境國道、省道狹窄,路面質量達不到標準,不能適應大流量營運需求。
1960至1965年,結合農田基建,改造縣鄉公路。1970至1976年,縣境內國省干線全部改造為次高級路面。同時,各單位自用汽車大量增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交通事業發展迅速。先后在清河上架起四座現代化大型公路橋梁和兩座鐵路立交橋。1987年實現鄉鄉通油路。1992年西北第一條高等級公路——西銅公路建成通車。
1990年,三原縣有次高級路面公路217.1公里,形成了由一級公路為主干,省、市、縣干路相聯鈷的四(條)縱、六(條)橫的交通網絡。有各種汽車1406輛,拖拉機3000余臺,年客運量達198萬多人次,客運周轉量2665萬人公里,貨運量184萬噸,周轉量14853萬噸公里。
2010年,新建通村公路48.6公里,三原縣通村公路總里程突破1000公里,通過陜西省農村公路交通示范縣創建驗收;池陽大橋主體竣工。
2012年,三原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533公里,營運的載客班線汽車130輛、載貨汽車906輛。
民生
2014年民生支出14.15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5.68%。投資2.25億元,實施了119個“雙高雙普”創建項目,高標準改造了教育辦學設施,全縣所有學校告別了土操場,實現了教學信息化和體音美設施配備全覆蓋。投資3000萬元,配備完善了城鄉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一舉通過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驗收。新興柏社村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投資1500多萬元,新打應急水源井8眼,建立了城區供水應急水源體系。投資3.6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1890套。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408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6400萬元。城鄉醫保、扶貧幫困等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h醫院被國家衛計委列入重點扶持500家縣級醫院之一。宏道書院、唐永康陵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生產“三化”建設穩步推進,“平安建設十大工程”進展順利,信訪維穩工作不斷加強,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旅游編輯
三原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偨ㄖ娣e1.3萬平方米,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筑,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筑各具特色。
文峰木塔
位于三原縣城東南10華
文峰木塔
里的安樂鄉中王堡,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是陜西唯一一座木質古塔。塔共三層,六角攢頂,四重檐,冀角高挑。塔高24米,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塔基之上,塔臺與北側大殿之間有磚筑坡道相連。塔內設有扶梯,拾級而上可到二、三層。
古龍橋
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橫跨于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筑設計采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筑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陜西現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橋?!八畯谋逃癍h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故居是中國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時期的居所,位于三原縣城西關斗口巷。于右任經常在回憶中提及的“三間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過的院落,已全面維修恢復、對外開放。通過參觀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過的器具及圖文等,將更加感受先生一生發展家鄉教育事業、興修水利、興辦農場等造福桑梓的鄉情。
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縣城北9華里的魯橋鎮東里堡,是馳名渭北的古典園林。占地面積48畝,為唐衛國公李靖修建。園內亭、臺、樓、閣建造奇巧,名花異樹,更有魚池,石舫、假山、奇石、“關中八景”縮影等建筑景觀合理布于園內,使整個園林步移景異。1918年,靖國軍司令部曾設于此,1930年始,楊虎城將軍主持陜政在此居住,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親臨此園。
歷史名人編輯
李靖(571~649年),字藥師,唐代著名軍事家。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縣)人。他生長在一個官宦世家,祖父李崇義在北魏朝任過刺史,父親李詮在隋朝擔任過郡守,其母韓氏通書畫。李靖自幼受母親薰陶,喜習經史,工書法,尤其喜歡學習兵法戰策。
王恕(1416~1508年),字宗貫,號介庵,晚號石渠。明代大臣、學者,陜西三原縣人。王恕于正統十三年(1448)中進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評事,進左寺副。至弘治六年(1493)退休,為官46年,剛正清廉,始終一致,家居時專心著述,編集《歷代名臣諫議錄》124卷,耄而好學。深得全國百姓敬仰。于正德三年(1508)四月去世,終年93歲。他平日飯量很大,臨終時略有減少,閉戶獨坐而死。他的著作有《玩易意見》、《石渠意見》、《王端毅(謚號)文集》等。
劉自櫝(1914~2001),號遲齋,男,漢族。生于圣哲輩出、文風極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書協主席,陜西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他“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書法四體具佳,尤以篆書為最。沈鵬、谷溪先生所撰《劉自櫝書法選·序》中評:“劉自櫝以剛與柔與渴三種因素互相滲透奠定了他成為當代頗有成就的篆書家的地位?!背霭妗秳⒆詸硶ㄟx》、《劉自櫝書法藝術頡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