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中國福建省龍巖市轄縣,北接長汀縣、連城縣,南界永定區和廣東省蕉嶺縣,東臨新羅區,西與武平縣接壤。地理坐標:北緯24°46′~25°28′,東經116°16′~116°57′。 地處汀江中游,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汀江和舊縣河、黃潭河2大支流流貫境內。年均氣溫19.8℃,年降水量1537.2毫米。205、319國道縱貫境內。上杭,語出《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素有“建筑之鄉”、“詩畫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該縣是中國23個蘇區縣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有27人,占福建省三分之一;是中國南方重點林區縣之一,中國土紙生產重點縣,中國重要的貴金屬基地,國家烤煙出口基地和食用菌生產基地;是中國優秀旅游縣,是閩、粵、贛三省提線木偶的發源地,有古田會議會址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之一)、梅花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上杭國家森林公園等。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田會議會址,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資源自然保護區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古跡有明代王守仁手書《時雨記》碑刻、清代仿宋重修的孔廟、清代宗祠建筑“李氏大宗祠”。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舊址、中共閩西一大會址蛟洋文昌閣、毛澤東舊居臨江樓、才溪鄉調查會址、才溪光榮亭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理環境編輯氣候溫和
上杭縣地處武夷山脈南麓和博平嶺山脈之間,屬于“冬無嚴寒,夏無酷熱”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上杭城區年平均氣溫20.1℃,年雨量1646毫米,年日照時數1801小時,無霜期277天。春夏濕潤多雨,雨量相對集中。
地形地貌
上杭縣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舊縣河以東屬玳瑁山脈主體,以西屬武夷山脈南段東側,大部分屬中低山、低山,少部分為丘陵。數座千米以上高峰聳峙,最高峰梅花山海拔1778m,地形切割較強,相對高差懸殊,一般相對高差200~800m,部分地區逾千米。山勢雄偉,坡陡谷深,植被十分發育;再則浮土掩蓋較多,露頭不連續,對開展地質工作較為不利。
資源編輯土地廣闊
上杭縣境內丘陵山地占79.9%,耕地占8.9%,水面及其它占11.2%,大致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勢從東北向西南傾斜。屬高丘低山類型,以高丘為主的地貌,境內以汀江水系為主,自北而南貫穿全縣。2008年末,全縣土地總面積4318540.2畝,其中農用地3941306.4畝,建設用地166579.3畝,未利用地210654.5畝。
礦產豐富
上杭縣第二黃金冶煉廠(圖3)上杭縣是全省為數不多的有色和貴金屬重要礦產地,資源相對豐富、礦種較齊全,遠景儲量較大。截止2008年12月,已發現有金、銅、鈾、稀土、鉬、鐵、錳、鉛鋅、石灰石、白云巖、礦泉水和地熱等43個礦種。通過基礎地質調查發現有礦床(點)355處礦產地,其中金屬礦床(點)122處(大型礦床2處、中型4處、小型5處、礦點50處、礦化點61處),非金屬礦床(點)225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3處、礦點205處、礦化點16處),能源礦產8處,已初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床(點)53處,潛在經濟價值數百億元。截止2008年12月,區內已發現礦床、礦(化)點234處,礦種有42種,查明礦產資源量的有銅、金、鈾、石灰石、鉬、鐵、錳、螢石、稀土、大理巖、冶金用石英、磚瓦粘土、建筑用石等13種。從查明的礦產資源量看,銅、金、鈾、石灰巖、磚瓦粘土、建筑用石為縣內主要優勢礦種。1、金:出露于紫金山一帶,已探明的礦產地2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經過地質工作的礦產地13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376.15萬噸,平均品位1.012~1.6g/t。2、銅:主要分布于紫金山地區。探明的礦產地3處,其中勘探1處,詳查1處,普查1處。礦床規模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1處;區內發現礦(化)點5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2457.6萬噸,銅品位0.44~0.63%。3、銀:紫金山銅礦探明伴生銀經濟的基礎儲量(金屬量)468噸。4、鐵:鐵礦有小型礦床2處,礦(化)點18處。鐵礦主要分布于廬豐湖洋一帶,礦體呈似層狀產于經畬組中;礦石品位TFe43.89%。資源儲量礦石量155.5萬噸。5、錳:錳礦主要產于古田小康、舊縣麻壩、廬豐安鄉立英一帶,有小型礦床1處,礦(化)點10處。古田小康錳礦屬淋積型礦床,主要為軟錳型,品位Mn27.39~54.69%;舊縣麻壩錳礦屬層控—淋積型,礦物成分為軟錳礦、硬錳礦,品位Mn23.18%。資源儲量礦石量8.995萬噸。6、鉛鋅、多金屬:主要分布于古田大源、太山頭一帶,礦床類型屬熱液型。有小型礦床1處,礦點4處,礦化點14處。其中太山頭Pb+Zn金屬量大于10.8噸。7、鈾:主要出露于舊縣古石背一帶,屬熱液型礦床,產于寨下組流紋斑巖及火山角礫巖中。有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1處,礦(化)點4處。8、稀土:該縣稀土礦屬花崗巖風化殼離子吸附型,較集中分布于湖洋、白沙和南陽、通賢一帶。發現有稀土礦產地18處,其中普查1處,檢查8處,礦床規模中型1處,小型3處,礦(化)點14處。稀土氧化物資源儲量礦石量3855.4萬噸。9、石灰石:石灰石礦較集中分布于古田、官莊、臨城和廬豐等地,礦床規模中型1處,小型2處,礦點4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48.8萬噸。以古田吊鐘巖為最多,石灰石礦品位:CaO54.5%、MgO0.046%、SiO20.34%,為優質化工灰巖。10、大理石:見于官莊朱堡,規模達中型,工作程度為普查。礦石有白色和灰色兩種,CaO≥52%,MgO≥26%,資源儲量礦石量1932.9萬噸。11、白云巖:主要產于臨城和廬豐兩個鄉鎮。有小型礦床1處,礦(化)點5處,資源儲量礦石量173萬噸。12、螢石:螢石礦主要分布于泮鏡鄉豐村、風里亭、望梅亭和蛟洋鎮定坑,屬熱液型。有小型礦床3處,礦點1處,資源儲量礦石量43.5萬噸。13、建筑用石:縣域內巖漿巖廣泛分布,可用作建筑石料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燕山期花崗巖石料質量甚佳,資源量大,可供建筑用石料礦點很多,其次是早白堊世火山巖及晚泥盆世安砂群石英砂巖建筑石料也很豐富??h境內建筑用石資源量達4706萬立方米以上。14、磚瓦粘土:縣境內磚瓦粘土礦資源豐富,主要出露于晚白堊世沙縣組及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石英閃長巖分布區的殘坡積粘土層中,以及汀江河谷階地或河漫灘的亞粘土層中,以臨城鎮豐富的紫紅色泥巖為好??h境內粘土礦資源量達902萬立方米以上,是生產磚、瓦等系列產品的理想原料。
水系密布
上杭縣境內水系密布,各溪流呈樹枝狀分布,絕大部分屬汀江水系,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26條,主要江河有汀江、舊縣河、黃潭河。汀江是福建省的四大河流之一,發源于寧化縣境內木馬山北坡,經長汀縣于回龍入境,由北向南縱貫全縣,境內河長105公里,有舊縣河匯入,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41億立方米。舊縣河為上杭第二大河,發源于連城縣朋口畢華山南麓,經連城車頭入縣境內的南陽、舊縣,在臨城鎮九洲與汀江干流匯合;舊縣河集雨面積1701平方公里,河長111公里,縣境內長度45.9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4.9億立方米。黃潭河為上杭第三大河,發源于古田高寨山南麓和蛟洋大人崠,分別流至古田的蘇家坡匯合始稱黃潭河;經吊鐘巖入龍巖境,在橋下灘又折回上杭溪口、太拔、藍溪、稔田,至永定池溪鄉下河口與汀江干流匯合。黃潭河集水面積1222平方公里,河長139公里,上杭縣境內長度98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78億立方米。全縣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量29.9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6193立方米(約為全省人均的1.8倍);入境水資源總量為50.82億立方米;全縣可開發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4.12萬kw,至2007年,全縣已建成大小水電站229座,裝機容量20.3264萬kw。
動植物
上杭縣是中國南方集體林區48個重點縣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土地總面積27.74萬平方米,林業用地面積22.3萬平方米,占土地總面積80.2%。林業用地中,有林地21.1萬平方米,占94.4%,疏林地761.3平方米,占0.3%,灌木林地1206.8平方米,占0.6%,未成林造林地1821.6平方米,占0.8%,苗圃地8.7平方米,無林地8614.8平方米,占3.9%。林分面積18.58萬平方米,其中幼齡林3.74萬平方米,占20.1%,中齡林7.83萬平方米,占42.1%,近熟林3.73萬平方米,占20.1%,成過熟林3.28萬平方米,占17.7%。集體林面積26.56萬平方米,占95.7%,國有林面積11.79平方米,占4.3%。全縣生態公益林面積5.24萬平方米,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3.5%。2004年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904萬立方米,比2003年凈增63萬立方米,增長7%,森林覆蓋率74.5%,比2003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2000~2004年該縣商品材采伐蓄積量分別為6.97、9.02、10.95、10.65、11.04萬立方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需材量增大,每年商品材采伐量也在逐年增加。2001~2004年該縣木材加工量分別是1.89、1.95、2.15、2.32萬立方米,截止2009年3月,全縣木材加工能力已達5萬立方米。該縣森林資源特點為:⑴后備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通過“三五七”造林綠化工程和世行貸款造林項目的實施,有林地面積等林業用地面積的94.4%,用材林中幼林面積占54.8%,其蓄積量亦達181.9萬立方米,占30.2%,全縣森林覆蓋率74.5%,綠化程度達96%。⑵齡組結構趨于合理;用材林中幼林面積、蓄積分別占54.8%和30.2%,近熟林面積、蓄積分別占24%和34.5%,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21.2%和35.9%。⑶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東北部,各鄉(鎮)資源差異較大,林木蓄積量最多蛘洋鄉,達68.98萬立方米,大部分鄉鎮在40萬立方米以下,珊瑚鄉最小,僅有5.6萬立方米,汀江流域資源狀況較差。⑷針葉樹多闊葉樹少,樹種結構單一;全縣針葉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林分總面積和總蓄積的85.2%和78.1%,闊葉林僅占14.8%和21.9%,用材林各優勢樹種面積比為:馬尾松占69.4%、杉木占20.7%、闊葉樹占9.9%,蓄積量比為:馬尾松占67.6%、杉木占18.5%,闊葉樹占13.9%,汀江流域資源結構“針多闊少”更為突出。⑸經營粗放,低產林分多。全縣林業用地平均每畝蓄積量為2.53立方米,林分平均每畝蓄積量為2.85立方米,用材林平均每畝蓄積為2.93立方米,從整體上看,產量均在低水平徘徊。全縣低產林分面積占林分總面積的61.9%。森林植被:境內植物資源豐富,群落復雜。已查明有管束植物184科734屬1628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25種,如南方紅豆杉、福建柏、長苞鐵杉等。而在野生動物方面,全縣陸生脊椎動物30目78科362種。其中:兩棲類2目8科29種;爬行類3目10科40屬69種;鳥類17目40科198種;獸類8目20科66種;各類種數分別占全省種數的65.9%、60%、36.5%和60%,綜合占全省812種的44.6%,是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縣份之一。動物主要有:華南虎、云豹、金錢豹、梅花鹿、黃腹角雉、蟒蛇、金貓、獼猴、短尾猴、穿山甲、水獺、靈貓、蘇門羚、水鹿、白鷴、紅隼、雀鷹、小鴉鵑、草鶚、虎蚊蛙、眼鏡蛇、眼鏡王蛇等。該縣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方面時間較長且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福建省華杭麝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于1998年創辦,有上杭城關、上杭蛟洋、甘肅蘭州三個養殖點,總投資3000余萬元,年產麝香800余克。另外還養有梅花鹿、綠孔雀、獼猴、豬獾、黑天鵝、白鷴、紅腹錦雞、鸚鵡等珍稀野生動物。
歷史沿革編輯
上杭縣城區一角(圖1)據《上杭地方志》有載,769年(唐大歷四年),析龍巖湖雷下堡設場,因場形象木排浮在水上,寓《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之義,稱上杭場。994年(宋淳化五年),升場為縣,沿用場名,稱上杭縣,隸汀州??h治初設于秇梓堡(今永定縣高陂鄉北山),曾先后遷至鱉沙(今白砂鄉碧沙坑)、語口市(舊縣全坊渡口)、鐘寮,最后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遷至郭坊(今臨江鎮),因其地“有三岡,為川字崩洪”,故亦稱杭川。元初為世祖忽必烈之女魯國公主食邑。明成化至清康熙年間,為巡漳南道、分守江漳道駐地。清為汀州府轄縣。1913年(民國2年),為汀漳道轄縣;1926年(民國15年),廢除路道制,上杭縣直屬福建省。1934年(民國23年),上杭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上杭縣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1926年12月,中共上杭支部成立;1928年3月,中共上杭縣委正式成立。1928年6月25日,在中共上杭縣委領導下,蛟洋農民舉行武裝暴動。1929年10月,上杭縣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1929年7月20日,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蛟洋文昌閣隆重召開??h東北古田鎮召開過著名的“古田會議”、縣北才溪鄉曾被授予中央蘇區模范鄉。1929~1934年,全縣參加紅軍和外出參加革命工作的有15254人,建國后被定為烈士的近6000名。該縣才溪鄉有“九軍十八師”之榮稱(建國后,該縣才溪鄉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評為軍一級的將軍9人,師一級的將軍18人),是全國著名的將軍之鄉。
行政區劃編輯1998年,全縣轄9個鎮、11個鄉、2個民族鄉,11個居委會、333個村委會。2000年,蛟洋鎮人民政府駐地從丘坊村遷移到蚊洋村。2000年底,上杭縣轄9鎮11鄉2民族鄉:臨江填、蘭溪鎮、古田鎮、南陽鎮、臨城鎮、才溪鎮、中都鎮、稔田鎮、白砂鎮、湖洋鎮、舊縣鄉、通賢鄉、茶地鄉、泮境鄉、下都鄉、太拔鄉、溪口鄉、蛟洋鄉、步云鄉、珊瑚鄉、官莊畬族鄉、廬豐畬族鄉。[8-9] 2012年1月9日,撤銷蛟洋鄉和舊縣鄉,設立蛟洋鎮和舊縣鎮,以原蛟洋鄉、舊縣鄉的行政區域分別為兩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2012年底,上杭縣轄11鎮2鄉2民族鄉。上杭縣轄13個鎮、9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臨江鎮、臨城鎮、中都鎮、藍溪鎮、稔田鎮、白砂鎮、古田鎮、才溪鎮、南陽鎮、湖洋鎮、下都鄉、廬豐畬族鄉、太拔鄉、溪口鎮、茶地鄉、泮境鄉、蛟洋鎮、步云鄉、舊縣鎮、通賢鄉、官莊畬族鄉、珊瑚鄉??h政府駐臨江鎮。
交通編輯2007年,縣境內有公路總里程1688.51公里,其中國道2條(205、319線)103.8公里,省道2條(308、309線)94.61公里,縣道273.8公里,鄉村道1216.3公里,全縣形成較為完善的公路交通網絡。蛟城高速公路總長約36公里,起點位于上杭縣蛟洋鄉下道湖村,終點為臨城鎮古石村,途經蛟洋鄉、白砂鎮、臨城鎮3個鄉鎮21個行政村。蛟城高速公路于2009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是福建省第一個由地方政府主導開發的高速公路項目,歷時3年5個月完成全部工程驗收,其設置了下道湖樞紐互通、白砂互通、古石樞紐半互通3個高速互通,預留蛟洋工業區互通。永武高速公路上杭至武平段(閩粵界)建成通車。上杭至武平段是中國高速公路網G25長春至深圳線的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縱八橫”高速公路規劃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規劃中的杭廣高速鐵路將從上杭通過,屆時對外交通將更加便利。
民族構成
上杭縣是民族工作的重點縣。1987年12月,分布在全縣21個鄉鎮108個村莊的6060戶原屬漢族的藍、雷、鐘姓群眾30,889人,恢復為畬族,畬族群眾占全縣總戶數的7.6%、總人口的7.48%。截止2009年2月,全縣有2個民族鄉、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鄉鎮有11個、40個民族行政村、205個民族自然村、18個少數民族,民族人口3.4萬多人,占龍巖市民族人口的94%多,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87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205個自然村。經濟編輯綜合
2002年、2006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2006年被省政府評為“優秀建筑之鄉”。2006年糧食生產穩中擴優,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收購煙葉12.97萬擔,創十二年來新高,居全省第四;茶葉、反季節蔬菜、花卉等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新增茶葉加工企業28家。2009年,蛟城高速完成投資6億元,上杭大道一期工程與永武高速武平至上杭段在國慶實現同步通車,龍翔大道全線貫通。南陽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運行,古田、步云農網改造進展加快,蛟洋220千伏變電站前期工作順利推進,郭車110千伏變電站技改增容、麒龍110千伏變電站開工建設。兩個縣辦工業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8億元,新引進項目14個,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5.51億元。20萬噸銅冶煉項目完成投資6億元,紫金山銅礦資源綜合利用技改工程、聯泰鋼構年產3萬噸鋼構產品等項目開工建設,太陽銅業一期3萬噸銅桿、九洲硅業1200噸5N級多晶硅等項目竣工投產。 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7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78.7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32.5億元,增長13.2%。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全縣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7.7:56.4:25.9優化為15.7:59.7:24.6,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降低了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相對下降1.3個百分點。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4.9億元,增長14.0%;財政總收入18.7億元,增長28.9%;城鄉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增長5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7402元,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首次超過城鎮居民。在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工業園區產值、建筑業產值、礦產冶金產業產值相繼突破百億大關的基礎上,2011年又實現了城鄉固定資產投資、銅產業產值、紫金本土項目產值、市場主體注冊資本均突破百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含表外)突破200億元,先后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十五個國家級榮譽和品牌。
農業
唐代以前,上杭境內已有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因長期受封建生產關系束縛,災害頻繁,農村經濟蕭條,糧食產量低,農民無法擺脫貧困。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5.33萬噸(不含大豆,下同),畝產80.5公斤,每個全半勞力平均產糧559公斤,生豬存欄5萬頭,戶均1頭,農業總產值240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93.4%,農業人口平均產值136.20元。
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運動,改變了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53.5%,年均遞增5.5%;生豬存欄數增長64.1%;農業總產值增長54.4%。
1958年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出現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嚴重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挫折,糧食產量連年下降。1961年糧食總產量比1957年還低;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降13.6%;生豬存欄數下降87.4%。是年,貫徹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調整生產關系,實行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調動了生產隊和社員的積極性。1965年糧食總產和農業總產值分別比1961年增長43.6%和45.4%,生豬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
“文化大革命”初期,農業生產再次受到嚴重影響。1972年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從各方面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推廣良種,增施化肥,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步上升。特別是1976年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后,糧食產量顯著提高。1978年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分別比1968年增長1.35倍和62.6%;生豬存欄數增長1.48倍。但此期間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略了多種經營、全面發展。
1981年全縣農村逐步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糧食生產和林、牧、副、漁多種經營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種、養專業戶、經濟聯合體,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增多,改變了糧食生產的單一局面。1983年,全縣糧食總產創歷史最高紀錄,農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生豬存欄數比1978年增長34.7%。
1983年糧食大增產后,產生麻痹松勁思想,農業投入減少,科技興農的措施不力,導致1984年以后糧食生產連續三年滑坡。1986年糧食總產比1983年下降17.5%。
1987年,生產開始回升。糧食總產量17.01萬噸,比1949年增長2.19倍,比1978年增長20%,每個全半勞力平均產糧1006公斤。農業總產值1191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3.10%,比1949年增長3.96倍,比1978年增長60.6%,農業人口平均產值316.50元。生豬存欄22.65萬頭,戶均3.11頭,存欄數比1949年增長3.49倍。農村貧困落后狀況得到改變。 2010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 194家,其中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42家,2010年農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0.72億元,比增10.5%。加大品牌培育創建力度,新增農產品注冊商標19件,全縣累計農產品商標注冊94件。
工業
唐大歷年間境內就有手工煉鐵。到清末,從事冶金、造紙、竹木加工、食品、印刷、紡織等行業的作坊陸續興起。門類、品種日漸繁多,然設備簡陋,生產原始。民國時期,有識之士力圖“振興實業”,民國14年(1925年),集股創辦的“福曜電燈公司”為縣內現代工業之始,然因技術落后難以維持,幾度瀕臨倒閉。其他工業作坊亦因政局動亂,處于停滯狀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政府對工業實行保護和扶持政策,手工業生產興旺一時。紅軍長征后,革命根據地遭受摧殘,工業日益衰落。
解放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1949年12月,縣在城關開辦碾米合作社,并修復電燈公司。爾后,逐步恢復和扶助印刷、食品、染織等數家私營企業。到1952年末,全縣有工業、手工業從業人員1981人,創產值276萬元,比1949年的171萬元增長61.4%,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也由1949年的6.6%提高到7.4%。
1953年,開始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政府對私營工業采取贖買政策,對手工業則貫徹“積極領導,穩步前進”方針,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開始,私營工業轉為全民所有制和公私合營企業。手工業者則按自愿原則組織21個生產合作社(組)。是年,工業、手工業總產值達506萬元,比1949年增長1.96倍。1956年,完成對工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年末工業、手工業職工總數達2313人。
1958年在“大躍進”中,一哄而起“大辦工業”,縣屬新辦企業61家,連同原有企業共76家,職工總數猛增到6930人。公社、大隊、生產隊也普遍辦廠。城關地區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提前過渡”成15個地方國營企業。由于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工業生產受到挫折。1961年,開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到1965年,全縣有全民企業13家,縣屬集體企業21家,社隊企業20家。全民和集體職工人數也分別精簡為975人和668人。工業總產值744萬元,比1957年增長29.8%,其中集體企業總產值則下降56.3%。
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工業系統亦受沖擊,生產滑坡。1968年總產值僅670萬元,比1965年下降約10%。1971年起,貫徹中央整頓企業管理的指示,生產稍有好轉,旋又刮起批判“唯生產力論”之風,忽視經濟核算,產量產值雖有增長,但經濟效益極低。1966~1976年,國家對工業的基本建設投資3356萬元,而工業企業只上交稅利1257萬元,僅收回投資的37.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貫徹經濟體制改革方針,逐步實行利改稅,工業企業由生產型轉為生產經營型,推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責、權、利相統一的生產經營責任制。政府對企業擴大指導性計劃、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制,工業生產獲得較好的發展。1979~1987年,國家對工業的技術改造投資4485萬元,相當于過去30年的投資總和,而9年新增產值累計達7215萬元,為投資額的1.61倍,實現稅利6483萬元,超過投資數的44.5%。通過技改,工業技術裝備得到加強,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全縣工業擁有52種類型3067臺(套)的機械設備,總動力36041千瓦,以原值計共3226.2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22.1萬元,占56.5%;縣屬集體所有企業及鄉鎮工業分別占15.2%和28.3%。
1987年,全縣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151家,含13個主要門類、76個行業小類,總產值8414萬元(其中重工業5435萬元,占64.6%;輕工業2979萬元,占35.4%),固定資產(原值)11299萬元,年末職工數為9390人。是年,全部工業總產值10525萬元(含村以下工業),比1949年增長60.5倍,比1978年增長2.06倍,年均遞增13.25%,超過全國平均11.8%的水平??h屬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也從1978年的6230元提高到10250元,增長64.5%。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6.6%上升到46.9%。人均工業產值258元,比1949年的8元增長31.3倍。全縣初步形成由化工、輕紡、林產、機械、建材組合的工業體系。且境內礦藏、水力、林木資源豐富,為發展工業提供優越條件??h人民政府已因地制宜開發部分項目,因資金、技術不足,管理水平和全員素質不高,以致經濟效益較低。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中的工業比重和人均工業產值兩項指標在全省68縣(市)中,分別列為第48位和57位,在龍巖地區7縣(市)中,均列為第6位。 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51.1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2.5億元,增長32.1%。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5.1%,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3.2億元,增長19.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分別完成總產值4.7億元、18.7億元和116.7億元,分別增長32.1%、113.5%和56.7%。規模以上工業中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總產值120.6億元,增長185.3%。其中,礦產冶金產業實現總產值115.8億元,增長76.1%;光電產業實現總產值4.8億元,增長146.3%;核心產業銅產業實現總產值58.1億元,增長80.2%。
社會編輯城鄉建設
上杭縣城區二環路小區(圖7)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建縣??h治經過三次遷徙后,于乾道四年(1168年)遷入郭坊(今臨江鎮)。從端平元年(1234年)建筑城垣開始到解放前,歷代政府對縣城經營了716年。1949年,城區公共建筑物除一座城墻外,有一條狹小“主街”,兩旁排列著兩層以下高矮參差的商店。此外,祠堂、廟宇遍布于街巷民宅之間。整個城區面積僅0.9平方公里。在農村,清以前公共建筑僅有族祠、庵廟、寺塔。民國時期,鄉鎮政府所在地始筑碉堡式的機關駐所。農戶則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建筑結構多土墻瓦頂,低矮陰濕,人畜混居。民國23年(1934年)后,革命根據地遭受摧殘,到處殘垣斷壁,一片凄涼景象。 1987年,公共建筑中的房屋竣工面積42.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12.7萬平方米,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h城經改建、新建,街道縱橫有序,寬度由原來的2~3米拓展到10米以上。新辟北環路長達3.4公里,寬36米,街道側旁植有常綠風景樹。入夜,街燈如晝,樹影婆娑。幢幢樓房拔地而起,整齊地矗立在街道兩旁。經過38年的擴建,1987年城區規劃面積已擴大到4.9平方公里,比1949年擴大4倍。東起北環路東端與東大橋銜接;西至北環路西端與西環路交接;南至南崗工業區,有南大橋相連;北至北峰山居民新村。如今,北環路已成為新的鬧市區,從東到西有南北走向的東環路、北大路、建設路、西環路與原市區解放路貫通。在農村,集鎮建設日新月異。鄉鎮政府所在地、機關、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樓房林立。鄉鎮企業的廠房則分布于資源豐富的山村。農村私人住房條件也得到顯著改善。解放前,農戶營建住房雖歷經數代積累亦難實現,解放后的38年間,住房建設迅猛發展。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1987年農村人均住房達1.72間,人均建筑面積23.8平方米。 1987年以來,縣城規劃進行3次調整,規劃區面積擴展為72平方公里。至2002年,縣城建城區面積達7平方公里,比1987年增加4.7平方公里,城區形成五縱五橫的主要道路布局,建成江濱公園和江濱廣場,人均綠地面積達9.4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9.2%,江濱園林城市顯現雛形??h城空氣環境質量保持國家一級標準。2001年10月,上杭縣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國家農業部、國家環??偩衷u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7年,龍長高速(上杭段)征地拆遷全面完成,國道205線和省道308線擴建工程進入掃尾階段,杭永線城關至稔田40公里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實施農村公路建設230公里,在
航拍上杭城東(圖5)全省山區縣(市)率先實現通建制村道路全部硬化。城鄉電網建設力度加大,黃竹至廬豐110千伏線路工程、城區電網改造和城關、郭車、蛟洋變電站技改項目全面竣工,黃竹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設備安裝,南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按計劃推進。大城關建設持續推進,縣域城市規劃不斷完善,完成北部新城控制性詳規、舊城區控規和上杭大道沿線城市設計、城區汀江兩岸城市景觀、城區道路系統等規劃設計專家評審和成果編制;城區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數字電視整體平移轉換工作加快推進。
衛生事業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縣治設“惠民藥局”,為上杭最早的官辦藥業。從明代起,民間醫藥業逐漸發展,至清末民初,境內有中藥堂、店200余家。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醫、西藥傳入。民國元年(1912年)始有外國教會在境內辦醫。解放前,上杭經濟落后,民不聊生,醫術低下,藥源緊缺,醫療設備簡陋,缺醫少藥極為突出,常有疫病流行,造成人口高死亡率、低成活率。民國25年,全縣醫院只5處,無病床,有衛生人員14人(其中醫師7人,藥劑師7人),平均3萬人才有1個醫師。同年,全縣鼠疫、天花、赤痢、白喉等疾病患者1153人,死亡102人。38年,天花、麻疹大流行,全縣死亡1000多人。解放前夕,境內有衛生院1所,私營中藥堂、店156家,西醫藥房、診所42家,中西醫從業人員381人。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境內辦有蛟洋紅軍醫院、福建省軍區制藥廠等,縣、區、鄉蘇維埃政府設“公共看病所”、“藥材合作社”等衛生機構,方便群眾就醫買藥。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至1965年,初步建成縣、社、隊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緩解了普遍存在的缺醫少藥狀況。70年代,普遍推廣大隊(村)級合作醫療制度,同時重視抓好醫德教育和醫術水平的提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三級衛生保健網發展到新的水平,機構健全,設備更新,力量增加,素質提高。至1987年,有縣級醫療防疫單位7個,鄉鎮中心衛生院4所、衛生院16所,95%以上的行政村設有醫療站(點)。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促進了經濟建設蓬勃發展和改革開放順利進行。 2007年,全縣衛生系統有醫療衛生機構30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8個,中心衛生院3個,鄉鎮衛生院19個。全縣設置床位938張,實際開設床位704張,工作人員905人,其中衛技人員793人,衛技人員中有高級職稱51人,中級職稱211人,初級職稱485人。全縣有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農村衛生所(室)564個,村級衛生技術人員675人,個體開業醫生29人。全縣醫療業務用房6.65萬平方米,生活用房4.5萬平方米,醫療設備3546.73萬元。全縣醫療單位業務收入7565.67萬元,其中醫療收入4017.56萬元,藥品收入3184.36萬元,其它收入363.75萬元。2007年,上杭縣繼續動員和鼓勵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及學歷教育。全年選送160余人次參加各級培訓,56人參加各類學歷教育,400余名衛技人員參加省通訊醫學繼續教育,115人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開展鄉村醫生培訓,舉辦鄉村醫生規范化培訓班7期,共650人參加。
科技工作
晉代上杭有古田五龍酒餅配方;唐代有規模相當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北宋康定年間(1040年),縣人曾在紫金山開采黃金;南宋時期古田白眉山已建爐煉鐵,制造農具、兵器;嘉泰二年(1202年),用木刻印刷第一部《上杭縣志》;明末有草紙作坊;清代有土榨油坊,乾隆十六年(1751年)縣城鄒氏所制的“竹鎖”堅澤如銅,選作貢品送京;同治年間曾在上園山開采銀礦;光緒年間廬豐鄉已有木蘭機織布。 隨著科技的傳播和應用,民國期間境內始有火電、鉛字印刷、機器碾米、船舶制造和汽車運輸業。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科技工作,1950年在縣城設立農業技術推廣所,開展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改良。此后,冶煉、機械、紡織、印刷、化工、食品工業均有發展。1959年1月,全縣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但不切實際地“大放衛星”,出現了科技領域的浮夸風和瞎指揮。1960年2月,縣成立科委。1962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后,科技工作恢復實事求是的作風。“文化大革命”期間,科委、科協被撤銷,科技推廣單位被拆并,科技工作遭受挫折。在困難條件下,廣大科技人員仍然兢兢業業,專心鉆研,推動科技事業向前發展。1969年建成第一座跨越汀江的石臺墩雙曲拱永久式南門大橋和堵截汀江的支磴壩——回龍水輪泵站;1970年全縣農村實現矮稈良種化和稻制連作化;1971年縣農械廠設計制造“一擔挑”脫谷機,同年縣化肥廠建成投產,并于翌年6月研制成功炭化煤球新工藝。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和加強科技行政管理和社會團體機構,科技隊伍日益壯大,學術交流日趨活躍,科技事業健康發展。至1987年底,全縣有科技人員5191人(含專業教師),比1949年增加了6倍,農業和工業技術人員883人(其中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有720人),具有大中專學歷的科技人員擔任副局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185人。1987年,全縣科技社會團體有鄉(鎮)、縣直協會27個,會員1188人;各種專業學會18個,會員308人。自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以來至1987年,全縣獲地區以上科技成果獎36項,其中省級23項、地區級13項,獲縣級以上獎勵的各科學術論文38篇。1986年開始實施的5項國家科技“星火計劃”已如期完成,科技進步促進了經濟發展。198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縣財政收入1800萬元,其中依靠科技進步因素約占20%。 2007年,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安排農業科技經費40萬元,占縣科技三項經費的53%。加快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圍繞發展“一鄉一產業”、“一村一品”總目標,重點抓好優質稻、優質果茶、優質食用菌、優質蔬菜四大產業,全年引進各種新品種85個,推廣優質稻48萬畝,水稻免耕栽培9萬畝,推廣超級稻15萬畝。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才溪臍橙、南陽金桔、湖洋青梅、溪口蘆柑、古田蔬菜、下都沙田柚、步云和太拔茶葉等基地建設。
體育事業
上杭縣少體校為福建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
林丹才訓練基地,為國家隊輸送了周金燦、余立志、林丹、劉麒鵬等一批優秀的羽毛球和體操運動員。截止2009年,上杭籍運動員在各級競賽中獲得奧運冠軍1人次、世界大賽冠軍56人次、全國大賽冠軍63人次、省賽冠軍186人次。其中,林丹獲得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汀江上杭城區段是福建省水上運動中心,曾舉辦兩屆海峽兩岸高校賽艇龍巖邀請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臺灣輔仁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代表隊參加比賽。上杭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體育先進縣”。
郵電
清以前,官署公文由官辦驛傳。民間信件多是群眾付酬托人捎轉,遠道信件托寄極為困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始設郵政代辦所,次年改為二等郵政局,并先后在藍家渡、豐稔、中都、回龍、白砂、古田等18處設有郵政代辦所和信柜。時縣城年收入郵件9.6萬件,發出郵件6萬件。 民國以后,驛站全部裁撤,衙署文件均由郵局寄遞。3年(1914年),龍巖經上杭至長汀電報線路架通,上杭開設電報局,電報局利用報線聯通龍巖、長汀的長途電話,但長話僅供內部使用,不對外營業。7年4月,建成上杭至永定電報線路。13年,商人集資架設地方電話,至18年停辦。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大部為中央蘇區,盡管國民黨對蘇區通信進行封鎖,但由于共產黨、紅軍采取保護郵政的政策,利用蘇區郵局與國民黨統治區郵局共存的情況,取得正常通郵。當時,上杭蘇家陂設電話總機,是閩西蘇維埃政府電話中心,境內的藍溪、白砂以及龍巖、新泉、涂坊、湖雷設分機,構成閩西蘇維埃臨時電話網絡。 民國22年,上杭設電話總機,為官督商辦。25年,在謝家祠恢復設立電報營業處,次年改為電報局。27年,電話總機室收為官辦,郵電合設。至29年,上杭正式開通與龍巖、永定、會昌等地的長途電話業務,并通過關系局與各地互通電訊。34年,組建上杭電話所,縣城與各區鄉形成通訊網絡。至1949年解放時,縣設有電信局和電話總機各1處,郵政局2處,還有20處郵政代辦所。 解放后,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郵電機構、網路遍布城鄉,通訊手段不斷改進,電報傳輸改莫爾斯人工收發機為電傳打字。1970年后,電話線路改實線傳輸為多路載波,話機從磁石式改成共電式半自動。尤其是1978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傳遞頻率加快,作為現代化工具的郵電通訊、設備逐年更新。1987年,鄉鎮廠礦設20個郵電支局(所),有交換點23處,郵電職工197人。全縣郵路463公里,比1950年增長1.54倍。農村信報投遞線路總長1398公里,妥投到戶率42%以上。出口函件138萬件,比1952年增長11.6倍,比1980年增長64.5%,業務收入92.24萬元,比1952年增長26.8倍,上繳收支差額17.81萬元,比1952年增長34.5倍。1988和1989年,先后開通市話和長話自動系統,用戶可與全國乃至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撥電話,交換機容量增加到2000門。 2007年,完成業務總量1536.4萬元,比增8.27%;完成業務收入1445萬元,比增12.63%。全年收寄郵件158萬件,投遞郵件234.2萬件。 2007年,縣電信分公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0余萬元,其中設備300余萬元,管線300余萬元,管線300余萬元,更新改造項目50多萬元。
教育編輯上杭自宋初設縣學,至清末,計有書院、文館33所。民國以前,以科舉為目標,以灌輸儒家思想為核心,展開縣內的教育事業。全縣獲科舉“功名”的有974人,其中鄉試奪魁7人,殿試狀元1人。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辦學堂,以近代教育培養學生,并創辦師范傳習所,以培養師資,翌年辦小學堂5所。民國元年(1912年)始創辦縣立中學。17年,有小學(含初小)108所、中學4所、職業學校1所,另有教會中學2所,在校中學生近千人。
民國18年,縣蘇維埃政府以掃除資產階級教育,灌輸無產階級思想,用馬列主義武裝工農群眾,爭取蘇維埃勝利等目標為教育宗旨,普遍創立列寧小學,實行免費義務教育的政策。同時廣泛開展工農識字運動,使學齡兒童入學率和成人教育的掃除文盲率遠遠超過當時全國先進地區。
民國23年縣在城關設幼稚園。26年設福建省立上杭初級中學,31年春增設高中。38年夏,有小學207所、學生1.36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30%;有普通中學4所、職業中學1所,學生532人。中小學有教職員工816人。解放前,高中畢業共6屆216人。
1950年起,在恢復中、小學教育的同時,開展以掃盲為中心的工農業余教育。1958年的“大躍進”中,不顧師資、校舍等客觀條件,盲目發展各類學校,與經濟發展嚴重失調。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教育的發展速度和布局作了調整。至1965年秋,全縣有普通中學8所、農業中學16所、小學606所、幼兒園36所,在校中小學生3.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2.3%。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小學普遍停課,進行所謂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判所謂“十七年黑線”,宣傳“白卷英雄”張鐵生,后又推廣所謂“朝陽農學院經驗”,教育質量普遍下降,基礎教育受到嚴重影響。
1979年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布局,全縣教育事業逐步走向正軌,1985年全縣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農村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也發展較快,1986年被龍巖地區授予基本無盲縣稱號。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24所383班、小學331所、普通中學23所、職業高中7所(含普通中學附設職高6所),在校中學生1.87萬人,小學生4.55萬人,幼兒1.08萬人,全縣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45%,6周歲幼兒入園率達94%,少、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1.92%。1978~1987年向大專院校輸送學生2015名,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2811名。1987年,全縣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城區普及初中教育,函授、廣播電視大學、高等學校自學考試有所發展,整個教育事業出現一派興旺景象。 2007年,深化“科教興縣”戰略,在全市率先設立企業技術創新資金;人事人才工作取得突破,產學研結合不斷深化,第五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上實現項目對接82項;硅膠發泡膠保溫管和槐豬保種選育項目通過省科技成果鑒定,創“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工作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高考再創佳績,9項比較指標中8項居全市第一。2007年,全縣有幼兒班423個,招生4579人,完成市下達任務101.8%,在園幼兒10894人,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86.5%,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99%以上;完小60所,招收一年級新生3956人,完成任務100.2%,小學在校生28564人;獨立初中18所,初中招生7204人,完成招生任務102%,初中在校生22489人;完(高)中8所,普通高中招生4782人,完成任務100.6%,普通高中在校生13743人;職校2所,招生1641人,完成任務120.48%,在校生5072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42人;上杭電大有本科、??坪椭袑W歷班16個,學生523人;福師大網絡學院上杭學習中心學員有260人;自學考試全年累計報考人數達1044人,共有118人畢業,其中本科58人,???/span>60人。
旅游編輯概述
上杭旅游資源豐富,具有生態資源優秀、史跡文化突出、山城風光秀麗、山水風景宜人的特點。上杭是全國23個蘇區縣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12月,著名的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即“古田會議”在上杭古田召開。江澤民同志先后兩次為古田會議題詞。才溪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才溪是中央蘇區“第一模范鄉”,毛澤東同志曾三次親臨才溪進行社會調查,并于1933年11月寫下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才溪素有“九軍十八師”、“將軍之鄉”的美譽,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有27人。 上杭不斷加大旅游開發力度和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大旅游開發格局,擁有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1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礦山公園1個(上杭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上杭國家森林公園)。2008年1月上杭榮獲“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稱號,2008年12月上杭榮獲“中國優秀旅游縣”稱號。 古田五龍村被評為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
紅色之旅
古田會議會址
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圖8)位于古田鎮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建于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為四合院式建筑,有庭院、前后兩廳和左右兩廂房,建筑面積為826平方米。1917年,建立古田第一所小學——“和聲小學”,1929年5月紅四軍進駐古田后把“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同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毛澤東同志親自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在這里勝利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指導思想和黨指揮槍的原則,是建黨建軍史上的里程碑,因此該會址先后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全國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以及國家AAAA級旅游區。古田會議紀念館(國家一級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田會議會址為依托建立起來的專題革
上杭縣城區二環路小區(圖6)命紀念館。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占地面積8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0平方米;管轄著古田會議會址、中共紅四軍前委機關暨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松蔭堂、毛澤東《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協成店、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文昌閣、中共閩西特委機關舊址——樹槐堂、紅四軍司令部舊址——中興堂等六處革命舊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成立于1958年,占地面積15470平方米,以革命舊址為原狀陳列宣傳毛澤東在才溪革命實踐活動的專題紀念館,有館藏品1100余件,包括兩處毛澤東才溪調查會址(才溪區蘇維埃政府、區工會)和兩處革命舊址(光榮亭、列寧臺)以及才溪“九軍十八師”陳列室,是典型的前方后圓客家民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30條精品線路之一景區。 文昌閣中共閩西“一大”會址——文昌閣,坐落于蛟洋鎮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至十九年(1741~1754),歷時13年建成,為寶塔式土木樓閣建筑,是福建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來到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指出閩西黨組織今后的任務是鞏固和發展閩西紅色根據地。大會通過了由鄧子恢起草、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以及關于土地問題、蘇維埃政權、婦女、共青團等決議案,制定了“堅決的領導群眾,為實現閩西工農政權的割據而奮斗”的總路線。大會結束后,閩西各地認真貫徹“閩西一大”精神,呈現出一派“寥廓江天萬里霜”的喜人景象。 松蔭堂紅四軍前委、政治部舊址——松蔭堂,又名永東樓,位于古田鎮八甲村,屬圍垅式建筑,二層二進五廳七開間土木樓房,占地898平方米,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12月中旬,紅四軍進駐古田后把前委和政治部安扎在這里。毛澤東、陳毅以及前委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員也曾居住在這里,積極為即將召開的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作準備。前委書記毛澤東在此起草完成了兩萬余言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草案》,為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色之旅
紫金山工業生態旅游區位于上杭縣城北25公里的舊縣鎮和才溪鎮交界處的紫金山,西瀕汀江、南臨舊縣河,怪石嶙峋,聳峙天表,素有“杭川第一名勝”之稱,是首批“國家礦山公園”、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之一。景區山環水繞,風景秀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金、銅礦,可供開采的黃金儲量在146噸以上,銅礦儲量在200萬噸以上,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銅娃娃戴金帽子”。主要景點有紫金山金礦露天開采場、麒麟頂觀景臺、金礦第一選礦廠、黃金冶煉廠等。
建筑之旅
杭川古建文廟(又稱上杭文廟)坐落于上杭縣城東門學坪,又稱孔廟、儒學、學宮,始建于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到2009年已有786年的歷史。整個孔廟端莊雄偉,巍然壯觀,布局嚴謹,氣勢宏大。廟宇高閣飛檐,殿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其建筑與雕塑技藝極為高超,有“古建堪稱‘世孤例’,宮體殿式臻造極”之贊譽。該廟歷史較悠久,是福建保存尚完整的古建孔廟之一。 存耕堂“存耕堂”是一座具有客家傳統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建于1716-1781年間(清代乾隆后期)總面積達1.3萬余平方米,是中都鎮現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清代曾與“三立堂’(已紀)、“百二間”(后縮建為天德堂)齊名而又首屈一指,素有“九廳十人井”之稱,遐邇聞名。公社化時期,曾住下整個生產隊的33戶130多人,且谷場、倉庫,全設于內,正中大廳,既是食堂,又是會場,“鼎食鐘鳴”。 云霄閣中國式的比薩斜塔——上杭中都云霄閣始建于1522—1566年間(明嘉靖年間),屬于外斜內正的建筑結構。游客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觀察該樓,樓均向相反的方向傾斜,400多年來無人能解其中之意。該樓位于福建中都鎮田背村口一河道邊,周邊巨樹相擁,碧水環繞,石橋虹臥,古宅比鄰,環境清幽,是上杭縣境內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筑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即列為上杭縣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塔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縣中都鎮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建于蜈蚣頭,小塔建于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頭頂,塔后山溝血水汩汩流淌(鐵銹水)。因此事朝廷不宜公開,為避諱,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后來倒塌,而蜈蚣頭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頂于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1984年5月該塔列為上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生態之旅
上杭縣步云鄉境內的梅花山位于武夷山脈南端與博平嶺間的玳瑁山麓,山巒聳峙,綠海無邊,層林疊翠,薈翠了許多珍貴的生物資源與物種,有“神奇的寶山”、“生物物種基因庫”、“珍稀動物避難所”、“地質博物館”等美稱。又因其所處的緯度是世界上環沙漠帶,被譽為“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它與云南的西雙版納,廣東的鼎湖山同稱為“北回歸三寶”。梅花山上有兩件珍寶足以代表其獨特的地位:一是被列入世界瀕臨滅絕物種之一的華南虎,二是被稱為活化石的紅豆杉。 中國虎園——“華南虎的家園”,位于上杭縣步云鄉,地處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的邊緣,山名茶盤洞,海拔1250m,園區面積4794畝、緩沖區面積2522畝。該園是龍巖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8月投入巨資率先在全國實施的華南虎拯救工程,是以開展華南虎人工繁育、半野化、野化豢養,保護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為主體,以森林景觀為基礎,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旅游和獵奇為一體的多功能森林動植物園。園區內有“五區一山一堂一池一場”:即華南虎野化繁育豢養區、珍禽區、梅花鹿區、獼猴區、森林植物園區、尖峰頂、和人堂、天訴池及森林浴場。 紅豆杉生態園——“天然杉木林王國”,位于上杭縣步云鄉崇頭村,地處梅花山南麓,與古田會議會址相距12公里,海拔高度在900—1200m,面積81.8平方米,為國家森林公園,截止2009年,該園原始森林里密集地聳立著3000余株500至1600多年的南方紅豆杉,最高的高達30余米,最大的要五人合抱,有千年的紅豆杉王,有兩株并體而生的姐妹紅豆杉。紅豆杉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是冰川時期就有的高大常綠喬木,不僅古老珍稀,而且全身是寶,樹干甚至樹葉、樹枝都能提煉出一種治癌良藥,此藥是黃金價格的180倍,因此這里成片分布的紅豆杉在全國都是罕見的。該園主要開發了連理樹、紅豆杉王、將軍林、至道生佛采藥谷等景點。
尋根之旅
李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稔田鎮官田村河谷盆地,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李氏后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德入閩至2009年有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筑。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占地5600平方米。結構嚴謹、氣勢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藝術,在八閩極為罕見。 除李氏外,稔田也是陳、黃、丘、劉、游五姓祖地,陳梅山、黃天祿、丘繼龍、劉千十郎、游二三郎都是在南宋時期遷徒稔田開基。其后,他們的裔孫又不斷向外遷移,稔田成為客家六姓“中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