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市轄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南寧市東北部,大明山東麓,東經108°23′至108°52′,北緯23°12′至23°28′,溫熱帶氣候。上林縣境西接南寧市武鳴區和國家級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東北毗來賓市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上林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95公里。上林縣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作為大南寧經濟圈的重要一員,上林縣深化改革,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努力把上林建設成為南寧市的“后花園”和綠色農副產品重要供應地。中國老年學會2012年12月28日正式向廣西上林縣授予“中國長壽之鄉·廣西上林”牌匾和證書。上林縣旅游資源豐富,被人們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的“后花園”。主要景點有:云里湖、金蓮湖、大龍湖、鼓鳴寨、大明山風景區、澄泰洋渡風景區、東紅濕地、東春下水源、毛塘濕地、有嶺南狀元村之稱的“不孤村"人文景觀等。
中文名稱上林縣外文名稱Shanglin County別 名上林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下轄地區大豐鎮、白圩鎮、 明亮鎮、巷賢鎮、三里鎮、喬賢鎮等政府駐地駐大豐鎮電話區號0771郵政區碼530500地理位置東經108°23′至108°52′,北緯23°12′至23°28′面 積1869.64平方千米人 口48.77萬方 言壯語、西南官話、客話、新民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大明山旅游風景區機 場南寧吳圩國際機場火車站南寧站、南寧東站車牌代碼桂A建立時間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縣行政代碼450125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 地質地貌? 氣候特點4 人口5 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6 交通7 經濟? 農業? 工業? 養殖副業8 社會? 科技? 教育? 衛生9 文化10 旅游11 特產? 土特產品? 特色美食歷史沿革編輯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上林縣境為桂林郡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為九郡。交州郁林郡下置潭中、嶺(領)方等縣,上林縣境大部屬嶺(領)方縣,西北部則屬潭中縣。 三國:吳元興元年(264年),改嶺(領)方縣為臨浦縣。7月,分交州置廣州,上林縣境分屬廣州郁林郡臨浦縣及桂林郡潭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改臨浦縣仍名嶺(領)方縣。上林縣境分屬嶺(領)方、潭中兩縣。東晉,于郁林郡下新設新林縣。上林縣境為新林縣、潭中縣地。宋、齊仍之。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龍州,新林縣屬龍州馬平郡。又設定州(后改稱南定州)嶺(領)方郡,上林縣境為馬平郡新林縣、嶺(領)方郡嶺(領)方縣地。陳仍之。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嶺(領)方郡。嶺(領)方縣仍屬郁林郡。開皇十二年(592年)置馬平縣,隸始安郡,上林縣境大部屬嶺(領)方縣,西北部屬馬平縣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于原嶺(領)方縣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嶺(領)方縣地置無虞、上林、止戈、嶺(領)方、瑯玡、思干、賀水等縣隸之??h治設上林洞口(有上洞、下洞)的上洞(“上”系壯語“洞”的近音,“林”系壯語“水”的諧音,“上林”意為有泉水流出的洞,即出水之處),故此得名。是為本縣得名之始
如畫山水。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方州為澄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城大豐鎮)。天寶元年(742年)改澄州為賀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澄州,轄上林(治所在今澄泰鄉古城村)、無虞(治所在今澄泰鄉江那村)、止戈、賀水四縣,州治設在上林縣。上林、無虞二縣均在今上林縣境內(無虞縣在今三里、澄泰鄉一帶)。賀水縣部分地區在今上林縣境內(喬賢鄉的木山、古樓、那良、廠圩、琴水、黎密等村)。貞觀初隸嶺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為東、西兩道。嶺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縣隸嶺南西道邕管。五代:屬南漢,建置不變。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止戈、無虞、賀水三縣,并入上林縣。并廢澄州,上林縣隸邕州。開寶六年(973年)復稱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廢澄州,上林縣改隸于賓州。宋初隸廣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則隸廣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撥上林縣之止戈地入武緣縣(今武鳴縣)。元:上林縣屬賓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總管府,直隸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為廣西行中書省,賓州直隸之。明:上林縣初屬賓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劃上林縣地述昆、白山(舊為止戈縣地)二鄉入武緣縣(今前者屬都安瑤族自治縣,后者屬馬山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賓州仍屬柳州府。清:順治初,上林縣仍隸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賓州升為直隸州,以上林、遷江、來賓、武宣縣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賓州直隸州為散州,上林縣乃改屬右江道思恩府。咸豐七年(1857年)八月,李錦貴率農民起義攻下上林縣城,改上林縣為澄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克,復改為上林縣。 中華民國成立后,上林縣名沿清代不變,初屬廣西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29年(1940年)劃屬武鳴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并區,屬廣西省第四專區。民國4年(1915年)撥古零土司地27村隸上林縣管轄。民國22年(1933年)將上級鄉劃歸隆山縣(今馬山縣)。民國24年(1935年)又將思隴、鄒圩兩鄉劃歸賓陽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林縣初隸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1年改屬賓陽專區。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州成立,直隸自治州。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屬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71年屬南寧地區行政公署至今。1952年10月,上林縣北部的藍甲、古蓬、安良、北更、馬蹄、思吉等6個鄉劃歸忻城縣。1953年劃馬山縣福蘭鄉的弄步屯歸本縣管轄。1956年劃忻城縣龍門鄉的內釋屯歸本縣。1958年冬,上林縣、賓陽縣合并,改稱賓林縣。翌年夏,上林、賓陽分開,恢復上林縣建置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2000年:上林縣轄7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2003年:2003年6月27日,上林縣并屬南寧市管轄至今。上林縣轄7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里鎮、西燕鎮、喬賢鎮、澄泰鄉、覃排鄉、塘紅鄉、木山鄉、中可鄉、鎮圩瑤族鄉。共131個村委會、898個村民小組、1355個自然村2004年:上林縣轄5個鄉、1個瑤族鄉、7個鎮,共131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898個村民小組、1355個自然村。2005年:撤銷覃排鄉、中可鄉,分別并入白圩鎮、塘紅鄉。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1、撤銷覃排鄉建制,整體并入白圩鎮,擴大白圩鎮的管轄范圍。調整后白圩鎮管轄高長、覃黃、朝韋、蓬寨、龍寶、文嶺、長嶺、長崗、獅螺、陸永、石塘、玉峰、愛長、登山、龍樓、大浪、趙坐等17個村和繁榮、覃排2個社區,總面積221平方千米,人口7.54萬人。白圩鎮人民政府駐繁榮社區。2、撤銷中可鄉建制,整體并入塘紅鄉,擴大塘紅鄉的管轄范圍。調整后塘紅鄉管轄馬里、萬福、那君、岜森、龍祥、石門、弄陳、石逢、古春、弄周等10個村和塘紅、中可2個社區,總面積245平方千米,人口4.13萬人。塘紅鄉人民政府駐塘紅社區。上林縣轄7鎮4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里鎮、喬賢鎮、西燕鎮、澄泰鄉、塘紅鄉、木山鄉、鎮圩瑤族鄉。2008年,全縣共有115個村委會,16個社區,1280個自然莊??h人民政府駐大豐鎮。
地理編輯地質地貌
上林縣境內地層發育較全,出露較好,自寒武紀至第四紀均有沉積。從分布來看,由西往東地層的
上林縣
出露從老到新。最古老地層寒武系主要出露在大明山西南及大明山南部一帶??h境巖漿巖出露較少。地貌表現為西部多山,東南部屬丘陵和平地,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明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龍頭山高1760米,為上林縣西南部天然屏障。各類地貌分布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占8.62%;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占17.03%;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12.15%;海拔150米—250米的丘陵,占30.29%;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占27.9%。上林縣境內有大明山、鳳凰山、獅子嶺山、岜仙山等四條較大的山脈;有鎮圩、塘紅西部、岜獨和弄貶一帶4片喀斯特峰林區。上林縣境內巖溶地貌分布廣,巖洞較多,大者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面積300平方米以上的巖洞有71個。著名的巖洞有三里鎮明鏡巖、琴水巖、佛子嶺巖,洋渡的白崖堡南巖、青獅南洞,西燕的大龍洞殿巖。上林縣境內河流屬紅水河系。清水河是主川,有大小支流80條,均自西北向東南,最后匯集東流。此外還有蘭干河,從南向北流入忻城縣。
氣候特點
上林縣境地處低緯度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
葵花飄香氣候。年平均氣溫20.9℃,極端最高氣溫40.4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2.1攝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1.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0℃。年平均無霜期為337天。上林縣位于大明山東北部迎風坡一側,雨量充沛,雨日偏多,是廣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全縣各地年降水量為1400—24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7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穩定在80%以上。
人口編輯1982年,上林縣人口為365195人,其中:大學畢業435人;大學肄業或在校73人;高中22855人;初中65070人;小學154947人;12周歲及12周歲以上識些字和不識字的(即文盲)尚有50026人(含縣直機關人數在內),占總人口13.6%。 上林縣有壯、漢、瑤、苗、侗、布依等12個民族雜居。語言以壯語(85%)、漢語為主(西南官話、客話、新民話)。 2008年末,上林縣總戶數13.38萬戶,總人口47.71萬,其中男性24.75萬人,女性22.96萬人;非農業人口5.19萬人;常住人口40.22萬人。壯族占80.1%,漢族占14.89%,瑤族占5%,其他民族占0.01%。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上林縣東西最大橫距5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5公里,土地總面積1869.64平方公里,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0.8%。2008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58411公頃,其中糧食作物38734公頃??偯娣e中,低山丘陵占76.6%,水面占7.6%,平原地帶占15.8%,概括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礦產資源
上林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大明山及縣境北部的鎮圩、喬賢一帶。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黃金、五氧化二釩、滑石(儲量2167萬噸)、石英石(儲量2183萬噸)、錳礦(儲量24.27萬噸)、鉛鋅礦、紅銻礦、鐵礦、煤炭、大理石、石灰石、水晶、花崗巖、方解石等31種。
植物資源
木類主要樹種有天目紫莖、長包鐵杉、紫荊木、小葉紅豆、西藏野萊莉等50多種。竹類主要有粉單竹、黃竹、吊絲竹、大頭竹、刺竹、毛竹、剛竹、撐篙竹、苦竹等。油料類,有油茶、八角、烏桕、山蒼子等。纖維、單寧、飲料類,有枸樹、桃金娘、余甘子、黑荊樹、茶葉、苦丁茶等。藥類。上林縣藥材資源豐富。有土黨參、毛山藥、天冬、莪術、獨活、花粉、黃精、首烏、謝干、大良姜、土太片、土茯苓、狗脊片、石菖蒲、百部、威靈仙等130多種。草場,據調查,150畝以上成片草場352處,毛面積43.8萬畝,占草場可利用面
積45.1%,載畜量14052頭。其中150畝至500畝的草場336處,毛面積30.8萬畝,可利用面積23.8萬畝,載畜量9324頭。500畝至1萬畝的草場有12處,毛面積8萬畝,可利用面積6萬畝,載畜2905頭。萬畝以上的草場只有4處,毛面積5萬畝,可利用面積4萬畝,載畜量1823頭。這些草場主要分布在大明山以及縣境中部、東北部的丘陵、峰丘地區。其中,連片萬畝以上,有水源的有兩處,一處在巷賢的六聯村到明亮的三黎一帶,一處在巷賢長聯村古竹屯一帶。因草場一般海拔150~800米,坡度較陡(一般25~40度),多數山谷形成大小不一的深溝,所以只宜小群放牧和辦小型牧場。草場植被本縣草被優勢種是纖毛鴨咀草、四脈金茅、青香茅、野枯草、雀稗草等。主要伴生草有白茅、石芒、羊須草、夏卜草(地方語)、莎草、掃黃草、紅裂莩、金絲草等。 小灌木尤以桃金娘、爆牙狼、算盤子、鬼畫符、了哥王、鐵掃把、荊刺竹等廣泛混生于牧草之中,這對草場質量有一定的影響。大明山海拔500~1000米的草叢草場,芒萁草侵害較少,屬黃紅壤或黃壤土類,土層較厚,部分形成各種不同草坡。如纖毛鴨咀、四脈金茅草坡;纖毛鴨咀草、野枯草草坡;白茅草坡和雜類草草坡等。牧草層主要是纖毛鴨咀草、白茅、掃黃草、五節芒、金絲草和類蘆草等。平地草場主要是低洼地和河灘草場,其草被與“四邊”草地一樣,均為矮禾草、牧草組合。主要有纖毛鴨咀草、雀稗草、畫眉草、青香草、竹節草、莎草、水草、狗牙根、馬唐草、牛筋草、鼠尾草、狗尾草、硬骨草等。草場類型據調查資料整理分析,按地形及草被生態、優勢等要素,地境基本相同劃為同“類”,相似草被生態生活型或經濟型劃為同“組”,把單位面積優勢種牧草一種或兩種以上重量達70%來命名“型”??h境有150畝以上成片草場352處,可劃為3大類、15組、26型。
動物資源
上林縣各地包括大明山林區,二十世紀末常見的野生動物有60多種(指鳥、獸、爬蟲類)。二十世紀50年代還獵到兩只華南虎和狗熊等獸類。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懶猴、斑冠犀鳥、金貓、金錢豹。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林麝、獼猴、熊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
、大靈貓、小靈貓等,還有列為聯合國保護動物的大鷹鷂。其他禽獸有:果子貍、五間貍、九間貍、豹貍、豬仔貍、黃猄、野羊、箭豬、豹仔、虎仔、狗熊、山豬、獐子、小恒河猴、殘次恒河猴、黑猴、黑熊猴、小黑熊猴、野貓、鵪鶉、乳鴿、黃剦、畫眉、草眉、錦鳥、山麻雀、草子雀、河南了哥、鷓鴣、竹雞、五更雞、火鳩、斑鳩、竹絲雞、雉雞、山雞、大水鴨、小水鴨、越南了哥、黃鶯、貓頭鷹、猴面鷹、白靈雞、大鷹、飛虎、末花雀、彩雀、杜鵑鳥、大杜鵑(俗稱布谷)、四聲杜鵑(俗稱催春鳥)。據《徐霞客游記》記載,明代崇禎年間(1611—1644年),三里一帶有孔雀。爬蟲類有:山萬蛇、萬蛇、麗紋蛇、金環蛇、銀環蛇、五步蛇、白頭蝰、蝰蛇、烙鐵頭蛇、竹葉青蛇、南蛇、白花蛇、烏捎蛇、滑虎蛇、灰鼠蛇、水律蛇、銀蛇、索蛇、金蛇。由于森林減少和濫捕,二十世紀末,上林縣境內華南虎、狗熊、豹、狼等已基本絕跡,黃猄、山豬、野山羊等已罕見。
交通編輯上林縣交通主要靠陸路交通。2008年,全縣等級公路總里程668.94公里,其中二級公路59.1公里;全縣11個鄉鎮鄉鄉通公路??h城有二級公路直通南柳高速,有二級公路連通賓陽縣和馬山縣??h城大豐鎮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28公里;距賓陽縣黎塘火車站73公里;距貴港市碼頭123公里;距防城港口31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