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名稱。始名于周朝。 漢代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隋朝是指一個縣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商雒建制是代表領6縣的地級建制名稱。之后由商洛市名稱取代,是陜西省地級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東臨河南省,東南臨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別與陜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地處秦嶺山地,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商洛市共轄商州區和鎮安縣、丹鳳縣、商南縣、洛南縣、山陽縣、柞水縣1區6縣。面積約19851平方千米, 2014年人口249萬。
商洛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和稻谷,“嶺溝紅米”最為出名。是陜西核桃、板栗、柿餅、木耳的集中產區。水貂養殖業居陜西省之冠。有大熊貓、蘇門羚、青羊、林麝、水獺、黑鸛等珍稀動物。主要礦產金、銀、煤、鋁、鋅等。鉀長石儲量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
商洛交通以312國道、滬陜高速、包茂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寧西鐵路、西康鐵路為主軸,福銀高速公路、洛商高速公路、寧西鐵路二線、西康鐵路二線、西武高鐵(規劃)、西商城際高鐵(規劃)穿境而過,西安商洛機場在建設之中,項目部已經掛牌,在腰市鎮附近,投資15億,工期預計10年。
商洛名勝古跡有筆架山風景區、柞水溶洞、二郎廟、豐陽塔、大云寺等及陜南地區唯一的一個5A級景區商南金絲大峽谷、牛背梁、天竺山、月亮洞及待開發的佛誕地等,自2010年開始,一年一度的中國秦嶺生態旅游節開始在秦嶺山中魅力城市商洛舉辦。 商於古道文化景區為陜西省十大重點文化旅游項目之二。
夏
夏朝屬梁州(豫州交界處)。
周朝
西周屬若方,春秋屬上鄀、晉上雒及楚商地域。戰國屬秦楚。
周屬雍、豫。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少習,死于漢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晉(上雒)伐鄀(下)出少習。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饑,庸國率兵“蠻”攻楚,秦發兵出少習助楚滅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車五百輛出經晉上雒過少習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左傳》:“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晉轄,今商州地域和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古城治所)。左師軍于菟和,右師軍于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愿也。不然,將通于少習.(武關前)..,”。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絕,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簡王攻魏,發兵至上洛(今商州市上雒古城即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古城治所)。
周顯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筑商城(今丹鳳縣古城村),稱“城商塞”。
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衛鞅大破魏軍,獲大勝。俘公子印,秦王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商君”,遂稱“商鞅”。
商洛地戰國時屬商鞅封地,和毗鄰的於地,統稱為“商於”。先后分屬楚、晉(魏)、秦,最后統一于秦。秦孝公后因衛鞅破魏有功,將衛鞅分封"于商"十五邑。地域約秦嶺至“城商塞”武關前后的商於六百里地域。故稱其為“商君”、“商鞅”。是此地以武關即商邑為中心的文化地域的開始。形成此地域的第一個軍事、文化經濟中心。(考古顯示: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國就在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2.5公里古城嶺子,“整個臺地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300米”城。(《商州考古》p,070第五行)。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之封邑。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上雒、商(縣) ,(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商南縣、山陽4縣)。屬京畿(咸陽)內史直轄關中地。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
上雒和商(縣)沿用了秦朝的設置,增加了秦代屬三川的華陽(今洛南)縣,以上雒地(《商州考古》p、023頁載:古上洛(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出土秦代陶罐有兩戳五字:即”雒亭“和”楚里孫“,證明此雒地在秦至秦前既有,且上雒城(晉、魏)前地帶曾為楚人居地, 地界上雒至秦嶺為界,以下商地約從商地至現商南、丹水縣部分。商縣治所仍在商地現丹鳳古城村;及商鞅原封”商邑城“池。上雒縣治所仍設雒地即現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兩城相距約兩個驛站遠,兩城之間構成此地文化中心地帶。這也是自秦商鞅開始文化中心由商縣向第二文化中心”上雒“過渡的開始。商縣以下和上雒以上的兩縣地域,即大體相當于今商洛市轄地域。其兩縣地仍屬弘農郡,隸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11縣。包括上雒(今商州區、洛南縣兩地)。商(今丹風、山陽、商南3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上洛這一地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為鄀水戰國為雒水,秦朝為丹水
東漢(公元25——220年)
《商州大事記》載:“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建武二年(26),商州大饑,金一斤易米五斗。上洛改設為上洛侯國,封王遵為侯,治所轄地仍舊在古上洛即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劃上洛侯國歸京兆尹管轄”。地屬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于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尹治設在長安,仍領10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
三國(公元220——265年)
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11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曹丕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地包括今商州區、洛南兩地。
西晉(公元265——316年)
泰始二年,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這是商洛地、市一級建制在此地設置之祖始。是此地由第一文化中心向第二文化中心過渡結束的標志。其治所在古上洛(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現屬司州,(轄區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陜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12郡。。)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
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たh朝設夕廢,統屬復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洛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
屬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設荊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將荊州遷往盧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設立洛州,領5郡,其中3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2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2縣;萇和郡,領南商1縣,即今商南。
西魏
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即現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領上洛郡(今商州區)、拒陽郡(今洛南縣)、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
北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洛(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4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此時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公里。新城的誕生和郡、州一級治所均遷移至新城。(一說此時古上洛仍保留)這是此地域文化中心由古上洛“雒”地近800年后向上轉移過渡至新州城,第三個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開始。
隋代(公元589——618年)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今丹鳳縣一帶,隋文帝改稱商洛) 、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5縣;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據《隋書·地理志》載,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歷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稱謂。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復雜。
唐代(公元618——907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劃歸山南道,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西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
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
五代十國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陜南東部經歷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晉(公元936—946年)、后漢(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個期代。
后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5縣;洛南縣改屬華州;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后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4縣;南縣仍屬華州;乾佑縣(公元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后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時,商州初屬陜西路,后屬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金、南宋時,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并入上洛、洛南兩縣;咸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風、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縣、郡、建制“名稱歷經1269 年后終止。(2013年算起)。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并統領洛南縣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商州先屬安西路,陜西行省,后屬奉元路管轄。元代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兩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為縣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4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為避明興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
闖王政權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闖王軍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不詳)。永昌二年正月,闖王政權結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陜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4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寧、藍田、鎮安3縣之地置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風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風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3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3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6縣,一度還管過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商縣設置陜甘寧邊區陜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
1950年,改名陜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7縣。
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12月,撤銷丹風、柞水兩縣(丹風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并),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5縣。
1961年10月又恢復為7縣。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經國務院批準,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
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
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商縣為縣級商州市。
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地級商洛市。
位置境域
商洛在陜西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東與河南省靈寶市、盧氏、西峽、淅川等縣交界;東南與湖北省鄖縣、鄖西縣相鄰;西和西南與安康地區的寧陜縣、安康市、旬陽縣接壤;北和西北與渭南市的潼關縣、華縣、華陰縣及西安市的藍田、長安兩縣毗連。
商洛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商州市,與省會西安市和與所屬其他六縣人民政府駐地的距離以公路捷徑計:距西安110公里;距洛南縣48公里;距丹鳳縣51公里;距商南縣117公里;距山陽縣62公里;距鎮安縣174公里;距柞水縣146公里。
地形地貌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復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谷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布。海拔最高點位于柞水縣北秦嶺主脊牛背梁(2802.1 米),最低點位于商南縣梳洗樓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
水文
商洛境內溝壑縱橫,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及其支流72500多條。主要河流有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另有五條獨流出境河流,即藍橋河、許家河、滔河、黑漆河、新廟河。這些河流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屬黃河域的有洛河、蘭橋河,流域面積2882.8平方公里,占河流總面積的15%;其余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6700.9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總量的85%。
氣候
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 熱帶。由于受到冬夏季風和青藏高原環流的影響,加上秦嶺整個山脈對南方暖濕氣流的阻擋作用,所以商洛的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呈現出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干夏濕,干濕分明的氣候特征,干旱、連陰雨、暴雨、冰雹、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年平均氣溫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時。無霜期為210天。
礦產資源
概況
商洛地區在地質歷史中經歷了加里東運動、華力西運動、印支運動和新構造活動,以及優地槽的褶皺回返過程,地質構造發育,巖漿活動頻繁,斷裂構造、巖漿及熱液活動為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礦產。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60種,已探明礦產儲量46種,其中大型礦床15處,中型礦床24處。儲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鐵、釩、鈦、銀、銻、錸、水晶、螢石、白云母和鉀長石等20種,其中柞水大西溝鐵礦儲量3.02億噸,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銅、鋅、鉬、鉛等13種。
黑色金屬礦產
鐵、釩、鉻、錳、鈦五個礦種在本區均有分布,以鐵、釩、鈦三個礦種具一定優勢。
鐵礦本區各縣(市)均有分布,礦床、礦(化)點130余處,探明儲量3355.7萬噸,占全省儲量的49.8%。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6處,主要集中在柞水、洛南兩縣。
礬礦主要分布在山陽、丹鳳、商南三縣,已發現礦床、礦點8處,探明儲量22.43萬噸,居全省地(市)前列。
鈦礦分布于商南、柞水兩縣,礦產地3處。探明儲量36萬噸(TiO2)。有金紅石礦和釩鈦磁鐵礦兩種。
錳礦分布于商州、洛南、鎮安及商南,小型礦床一處,礦點約4處。提交普查儲量12.9萬噸。
鉻鐵礦區內有礦床一處,礦點兩處,分布于商南、丹鳳兩縣,均分布于超基性巖中。
有色金屬與貴金屬
商南也有已發現有色礦種10種,為銅、鉛、鋅、鎂、鎳、鎢、鉬、汞、銻、鈷。均有探明儲量,以鉬、銻、鉛、鋅、鎂礦具較大優勢。
銅礦主要分布于丹鳳、山陽、柞水和商州,礦床3處,礦(化)點51處,探明儲量16.86萬噸。成因類型有硅卡巖型、熱液型、沉積型和火山巖型,以前三種為主。
鉛鋅礦主要分布在除丹鳳、商南以外的五個縣(市)中,共發現礦產地14處,已探明儲量鉛39.4萬噸、鋅47.7萬噸。
鉬礦主要分布于洛南、商州兩地,已發現鉬礦床3個,礦(化)點8個,探明儲量約28萬噸,多集中于洛南黃龍鋪礦區石家灣礦床和大石溝礦床。
鎢礦分布于洛南、商州,礦床一處,礦(化)點三處,探明儲量(WO3)4480噸。
水利資源
水利資源豐富,據勘測,地表水徑流量年均64億立方米,總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量30.2萬千瓦。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1)藥材類
商洛又是全國有名的“天然藥庫”。中草藥種類1119種,列入國家“中草藥資源調查表”的達286種。其中年產量50萬公斤以上的有連翹、五味子、丹參、蒼術、青風藤、淫羊霍、黃姜、桔梗、威靈仙、茵陳等10余種;年產量10~50萬公斤的有金銀花、柴胡、天麻、白術、山楂、黃芪、豬苓、山萸、柏子仁、遠志等10余種。其中連翹、金銀花、丹參、山萸、五味子、桔梗年收購量居陜西省之首。木耳、香菇總產分別達到1000多噸和3700多噸。茶葉年產量40多萬公斤,連續15年被評為省優產品。
(2)纖維類:有龍須草、棕片、構樹皮、葛麻、苧麻、桑樹皮、樺樹皮、竹子等。其中龍須草是高級造紙原料,全區年產約4~5萬噸。
(3)淀粉類:有薯蕷、橡籽、毛栗、葛根、石蒜等。有許多植物淀粉含量高、品質好。如橡籽仁的淀粉含量達50~60%,橡籽年產量約5000噸。
(4)油料類:有核桃、松籽、油桐、烏桕、椿樹籽、花椒籽、黃連木籽、八月炸籽等。年產油桐籽約3500噸。
(5)化工原料類:有五倍子、橡碗、薯蕷、刺黃蘗、漆樹、黃櫨、化香樹等。年產橡碗6200噸、生漆6.75噸。
(6)牧草類:據畜牧部門普查,本區牧草植物共85科、480余種。主要有芒、白羊草、藎草、葛藤、野豌豆、鵝冠草、紫花苜蓿、唐松草、胡枝子等。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近千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羚牛、蘇門羚、林麝、錦雞、金錢豹、大鯢等24種。
(1)獸類
種類較多,分布廣泛。主要有羚牛、草兔、松鼠、狐貍、黃鼠、狗熊、水獺、蘇門羚、青羊、林麝、盤羊、靈貓、豹貓、金貓、花面貍、小鹿、豹等。其中羚牛、蘇門羚、林麝、金貓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柞水西北部以牛背梁為中心的老林、太河等林區是羚牛集中分布區,面積約12萬畝,為陜西省牛背梁羚牛保護區的組成部分。
(2)鳥類
據西北大學生物系等單位聯合考察,本區鳥類有13目、19科、70屬、103種,其中當地繁殖鳥94種,冬候鳥和旅鳥9種。主要有:環頸雉、長尾雉、石雞、錦雞、八哥、畫眉、杜鵑、灰喜鵲、灰鷺、啄木鳥、山斑鳩、戴勝、三寶鳥、金腰燕、松鴉、三道眉、草鹀等。其中白冠長尾雉、錦雞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234174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390122人相比,十年共減少48380人,減少2.02個百分點。年平均減少0.20個百分點。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631571戶,家庭戶人口為220417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8人減少0.09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231943人,占52.61%;女性人口為1109799人,占47.39%??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3.52下降為111.01。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61494人,占15.44%;15-64歲人口為1797465人,占76.7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82783人,占7.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2.1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10.1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2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2945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24116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982964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68466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76人上升為552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289人上升為102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8343人上升為41976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44183人下降為2923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4156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89250人,文盲率由13.55%下降為6.05%,下降7.5個百分點。
截至2010年底,有漢族、回族、滿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哈尼族、錫伯族、蒙古族、朝鮮族、土族、藏族、維吾爾族、黎族、白族、苗族、羌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