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縣屬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周口市西南部,西鄰郾城區,南連上蔡縣,東接項城市,北靠川匯區,西北、東北與西華、淮陽縣隔沙河相望。商水縣城位于新城區街道辦事處與周口市川匯區連接,有大、小3路公交車互通。全縣轄9鎮11鄉、1個國營農場、3個街道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共有572個行政村,17個居委會,總面積12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9萬畝,總人口112.7萬(2011年)。 商水縣地處沖積洪積平緩平原過渡區,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共劃分為褐土、潮土和砂礓黑土3個土類。主要土特產有玫瑰、蘆筍、小磨香油等。旅游景點有馬村遺址、章華臺遺址、白塔寺柏林、扶蘇墓、壽圣寺塔、葉氏莊園、陳勝故里等。歷史沿革編輯春秋戰國時隸屬楚國。漢代稱汝陽,以汝水為名。
商水一景隋代改為溵水。宋太祖趙匡胤為避父諱(其父名趙弘殷),諱“殷”、“溵”等字,“殷”、“商”為同一王朝名,改“溵水”為“商水”。商水地域在西周時,屬沈國。春秋時,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所滅,此時其縣境西部屬蔡國,東部屬頓國。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國先滅頓國,后又滅蔡國。戰國時,屬楚國。秦,在陽城(含舒莊鄉扶蘇寺村)置縣,屬陳郡。陳勝、吳廣起義時期,改陽城為扶蘇。西漢時,屬豫州汝南郡,縣境分屬陽城、汝陽、博陽三縣。其后其縣名屢經變換,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為商水老城,另一說在今鄧城鎮潘堂)。大業初年(605年),并汝陽縣入殷水縣?;侍┰?/span>(618年),置扶蘇縣,與殷水縣同屬陳州淮陽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并扶蘇縣入殷水縣,屬河南道。貞觀元年(627年)屬陳州。興元元年(784年)屬陳州淮陽郡。五代,縣名仍稱殷水,屬陳州。宋建隆元年(960年),改殷水縣為商水縣。1947年8月18日,商水縣城第一次解放;10月23日,商水縣城第二次解放;11月成立商水縣民主政府,12月又在其今日轄地西部成立了郾商西縣民主政府。1949年2月,郾商西縣并入商水縣。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為鎮歸商水縣管轄,商水縣政府由商水城關遷到周口,屬淮陽專區。1954年5月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分署辦公。1958年,周口鎮第二次并入商水。1965年11月2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再次分署辦公。1975年,商水縣直機關由周口遷至商水老城至今。1953年前,商水縣屬淮陽專員公署。1953年—1965年,屬許昌專員公署。1965年后屬周口專區(周口地區),2000年8月2日屬周口市。行政區劃編輯商水縣轄1個產業集聚區、9個鎮、
行政區劃圖11個鄉,1個國營農場: 產業集聚區、黃寨鎮、練集鎮、魏集鎮、固墻鎮、白寺鎮、巴村鎮、譚莊鎮、鄧城鎮、胡吉鎮、城關鄉、平店鄉、袁老鄉、化河鄉、姚集鄉、舒莊鄉、大武鄉、張明鄉、郝崗鄉、張莊鄉、湯莊鄉;商水縣農場??h人民政府駐新城辦事處。
地理環境編輯商水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東臨項城,南與駐馬店上蔡接壤,東經114°15′-114°53′、北緯33°18′-33°45′之間,縣域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25公里。商水縣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地處暖溫帶南部,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為季風半濕潤氣候,全年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平均2094.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785.1mm,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23天,年平均氣溫14.5℃。1月份到2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2℃;7月份到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5℃。商水縣河流縱橫,沙潁河、汾河、清水河等順勢流過,淺層地下水充足,約為2.315億立方米。富水區415.63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31.8%;中等水量區626.26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47.9%;小水量區264.96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20.3%。經濟概況編輯2014年,商水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7.5億元,增長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6億元,增長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4億元,增長1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億元,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3元,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7251元,增長11.3%。
第一產業
2013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
商水農業產值332246萬元,比上年增長20.7%。全年糧食總產量727243噸,增長48.9%,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農業結構調整取得實質進展,糧經比由上年的70.5∶29.5調整為69.4∶30.6;落實優質小麥訂單2萬公頃,成為全市訂單小麥生產第一大縣;新增姚集棚菜、練集美人指葡萄等無公害生產基地14個,位居全市前三名。林業生產持續發展,新植樹448萬株,全縣林網總面積達8﹒67萬公頃,木材總蓄積量150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達20%。畜牧、養殖業保持穩定,產值達120279萬元,增長10.1%;全年肉類總產量達82077噸、禽蛋產量24021噸、水產品產量2800噸,分別增長10.8%、7.3%和14.7%,年末大牲畜存欄3.3萬頭,生豬存欄64.1萬頭,羊存欄37.3萬只。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縣農機總動力81.2萬千瓦,增長8.9%;有效灌溉面積6.82萬公頃,旱澇保收田面積4.72萬公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榮獲省政府“紅旗渠精神杯”,被省政府確定為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全年爭取開發資金4000多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機電、棉織、糧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的系列化生產體系。2013年,全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02659萬元,增長10.5%,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6694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85965萬元,分別增長22%和8.5%。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72741萬元,增長10.1%,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產值62299萬元、限額以下工業企業產值310442萬元,分別增長25.5%和7%。重點企業加大改制和技改力度,逐步發展壯大。愛普飼料迅速發展壯大,
朱集美人指葡萄園豬飼料銷量進入全省三強,成為商水首個產值超億元企業;佳利達紡織已形成3.5萬錠生產能力,產銷兩旺;宏大織業公司著力提升生產工藝,出口創匯額穩中有升;駿馬化工集團完成了脫碳及型煤改造技改項目,3萬噸甲醇設備安裝調試已經完成;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卓有成效。全縣累計引進各類項目281個,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縣重點項目54個,總投資17.3億元,實際完成投資8.7億元。54個500萬元以上項目中,工業項目33個,占61%;新上項目28個,占51.9%。合同引資23.1億元,實際到位9.8億元。
第三產業
商水風景2013年,消費品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714萬元,增長14.6%。財政收支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613萬元,增長18.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9307萬元,增長17.5%;財政支出34225萬元,增長15.5%。金融機構存款擴大,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67849萬元,增長19.5%;各項貸款余額173829萬元,減少18.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44108萬元,增長19.5%。 社會事業編輯
郝崗壽圣寺塔2013年,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年申報省級科技項目4個,其中立項2個。教育事業繼續發展,中小學危房改造共投入資金近800萬元,重建校舍1.38萬平方米。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全年共征繳養老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1236萬元,發放2710萬元;860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勞務輸出新增7800人,在外務工人員達17萬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6.47元,年人均消費支出3076.85元,分別增長21.4%和25.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1670元,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514.45元,分別增長30.6%和28.9%。
交通狀況編輯漯阜鐵路G36寧洛高速設置有譚莊收費站和服務區G45大廣高速S81周商高速S206、S213、S217、S238、S219穿境而過
旅游資源編輯
商水旅游標志旅游景點有馬村遺址、章華臺遺址、白塔寺柏林、鄧城葉氏莊園、郝崗壽圣寺塔,舒莊陳勝故里,許村漢代白果樹,大武元代白果樹,白寺曹丘生墓等。生態旅游:朱集美人指葡萄園、黃寨名貴花木植物園、魏集白鷺森林公園、八里灣千畝玫瑰園。
名勝古跡
陽城故城遺址
商水縣陽城公園 (8張)
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莊鄉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墻由夯土筑建。外城東北部夯土 墻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余為間斷殘存。連接一起外城 墻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一直線。城基部寬20 米。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墻各270米,北墻利用外城的北 墻,每邊長250米。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內城至今當地還俗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常社壽圣寺塔該塔與古鎮逍遙隔河相望,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邊形。主僧建功德碑塔此塔應建于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邊長4.2米。塔室內砌有盤旋的塔道,可逐級登高至塔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成六棱錐體形。鄧城許村白果樹該樹位于許村西南角,長在三國時的灌溉渠上。樹高35米,干圍7.5米。樹干距地表1.5米處有一明顯細腰,下有似鞋底樣和圓形的凹痕。 葉氏莊園
商水郝崗圣壽寺塔葉氏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成于同治7年(1868年),歷時73年,耗白銀170余萬兩。主體建筑一宅三院,一院三節,每院樓房69間,共207間。宅西100間群樓,又名轉廂樓,系葉氏當鋪院;宅南100間群樓,系葉氏糧庫??偣灿袠欠?/span>400多間,均系灰色磚瓦硬山式建筑,占地100畝。 白塔寺遺址白塔寺遺址位于白塔寺北青龍河和孫洼溝的交匯處。遺址深層有龍山時期、夏商、周時期的大量遺存。淺層有漢至明的遺存。在遺址上暴露的有灰坑、漢墓。出土的有灰陶折沿罐、高頸罐、鼎、 鬲幾何紋榫口磚等。
商水特產
固墻熱豆腐:在點制過程中不用石膏,全用清漿,豆腐精細、鮮嫩、松軟,澆上特制的辣椒汁(主要原料有辣椒、香油、精鹽、味精、香椿葉、焦花生、焦芝麻、生姜等),美味可口。若能無菌處理后精包裝,吃時加熱后再澆辣椒汁(可烘干制成調料),可申請專利,遠距離運輸銷售 。 固墻手搟面:雖籍籍無名,但亦非泛泛之輩。精通手搟面者多出于韓屯、徐屯等地。傳說項城袁家喜食手搟面,聘有一來自韓屯的師傅,專門為
固墻手搟面其做手搟面。一次,有一來自韓屯的親戚來看望韓姓師傅,到袁家時天色已晚,只好留宿,剛好師傅才搟好一案板面條,以供袁家人第二天食用。師傅便在面上鋪一棉布,上覆一草席,便讓客人睡在上面。第二天早起,師傅揭起草席,面條仍不粘不連,韌性十足,令人嘆為觀止。固墻手搟面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遇水不散,出水不粘,溫潤涼爽。觀其形如玉帶臨風;察其色若飛雪鱗鱗;品其味似玉蘭入口;可謂面中極品!倘若用一細白瓷碗盛之,配以番茄雞蛋,蒜泥黃瓜,佐以涼啤,美極!爽極!享此美味,此樂何極!
商水名人編輯袁良、周防、鐘興、袁安、袁京、袁敞、袁原、周舉、袁彭、袁湯、袁成、袁盱、李巡、袁逢、袁紹、袁術、任諒、張撰、姚曄、孫奕、姚仲孫、謝方直、李勝、楊安仁、王浚、王相、張質、喬履信、趙湡、趙龍章、肖俊德、李輔、王心一、屠爾敏、趙百元、王炳揚、楊凌閣、葉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