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十萬大山北麓,介于東經107°33′~108°16′,北緯21°44′~22°22′之間。東與欽州市交界,南鄰防城各族自治縣,西與寧明縣接壤,北與扶綏縣毗鄰, 東北與邕寧縣相連。 縣境東西長約68.1公里,南北寬約49.5公里,總面積2816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區總面積的1.2%??h城距離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僅100公里,距廣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公里,距中國邊境重鎮東興市130公里,為防城港市唯一市轄縣。2011中國生態學會旅游生態專業委員會授予上思縣“中國氧都”稱號。
中文名稱上思縣外文名稱Shangsi County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轄地區思陽鎮等2鎮、7鄉、1民族鄉政府駐地思陽鎮電話區號0770郵政區碼535500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面 積2816平方公里人 口21萬多人(2007年)方 言壯語、涯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車牌代碼桂P行政代碼450621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環境3 行政區劃4 自然資源? 動植物? 礦產5 人口民族6 交通運輸7 經濟8 特產? 化工工藝? 食用類? 藥用類9 旅游? 十萬大山? 文廟遺址? 那板水庫? 弄懷巖? 布透溫泉? 排茶仙橋? 應天瀑布? 劉永福父墓? 平隆隘口歷史沿革編輯春秋戰國期間為百越(粵)地,秦屬象郡(郡治在臨塵,今崇左市境),漢初,屬南越地。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將軍路博德平定南越,六年(前111年)將南越原南海、桂林、象三郡劃為交趾刺史部,下設蒼梧、郁林、合浦、南海、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上思屬合浦郡地。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上思屬交州刺史部的郁林、合浦二郡地。三國時,為吳轄地。吳區域內置荊、揚、交三州,交州治所在番禺(今廣州),上思仍為交州的郁林、合浦二郡地,至永安五年(262年)改屬郁林郡地。西晉將交州分為交、廣二州,廣州轄郁林、桂林、蒼梧、高涼、始安、臨賀、始興、南海等八郡,州治在番禺(今廣州),上思屬郁林郡地。東晉分郁林郡,置晉興郡,上思屬晉興郡地(郡址在今南寧市)。南朝宋、齊、梁、陳時分別屬廣州的晉興郡地和南定州的晉興郡地(郡治在今南寧市)。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大將劉芳開通交趾路,在上思境內設鎮守,但不久又撤銷,時上思屬郁林郡。唐貞觀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節遣欽州鎮守寧師京沿劉芳開至交趾的故道,開拓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今上思境內西南部設置瀼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臨潭郡;領瀼江(又稱臨江)、波零、鵠山、宏遠4縣,郡治瀼江;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瀼州,屬嶺南道。天寶初年,在今上思境內東北部開置羈縻上思州,屬邕州都督府。五代十國,為南漢地,沿襲唐制。北宋撤銷瀼州,并入羈縻上思州,隸屬邕州。宋皇祐年間于羈縻上思州西部設置遷隆土州。元改羈縻上思州為上思州,隸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左江思明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左江思明府,二年,土官黃英杰(又名黃龍冠)領導農民起義,將上思州改稱高噩州;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復稱上思州;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土歸流,改屬南寧府,州治從明江南岸舊州遷至明江北岸現址,遷隆峒歸上思承審。清,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仍屬南寧府;光緒十二年,改屬太平府,十八年(1892年)上思州改為上思直隸廳,屬太平思順道。民國元年(1912年)3月1日,上思直隸廳改為上思府,民國2年6月19日又改為上思縣,屬南寧道。民國16年遷隆峒土司改流并入上思縣。民國19年屬南寧民團區。民國23年3月屬南寧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4月屬南寧行政督察區(第九區,合稱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公署),民國31年屬第四區,治南寧,一直延至1949年12月7日。1949年12月8日上思縣解放,1950年分別屬賓陽專區和南寧專區,1951年改屬龍州專區;11月專員公署遷至崇左,改稱崇左專區;1952年7月從崇左專區劃歸欽州專區;1953年12月又劃歸桂西壯族自治州的邕寧專區;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建置,12月,邕寧專區改為南寧專區,上思隨屬南寧專區;1965年8月,上思又劃屬欽州專區。1971年欽州專區改為欽州地區,上思屬之。1993年5月23日,劃歸防城港市。 自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今縣境西南部設置瀼州;唐天寶初年,在今縣城東北部開置羈縻上思州。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撤銷瀼州并入羈縻上思州?;实v年間,于羈縻上思州西部設置遷隆土州(元升為州,明降為峒)之后,上思境域至民國16年(1927年)均無變動。民國16年,撤銷遷隆峒,并入上思縣。1950年初,遷隆鄉劃歸思樂縣(今寧明縣)。1958年11月,扶綏縣的星七、米含、渠羅、汪蒙、六包5個自然屯劃入上思縣。
上思縣縣城位于東經107°58′48″北緯22°5′00″縣城距離廣西首府南寧市僅100公里,南寧國際機場75公里,距廣西最大的海港防城港116公里,距中國邊境重鎮東興市130公里,為防城港市唯一市轄縣??偯娣e2816平方公里。上思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6.1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達114.39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1217.3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為各種動植物最適生長區之一。上思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是終年氣候溫暖,霜期短,干濕季劃分明顯。冬季主要受北來大氣團所控制,一般晴朗、干燥少雨;夏季主要受南來的熱帶和附熱帶海洋氣團所控制,一般炎熱多雨。由于受十萬大山地形影響,全年多東北風,夏季受東南氣流影響,形成炎熱的時間長,雨量適中,溫差不大。
行政區劃編輯2003年轄2個鎮(思陽鎮、在妙鎮)、7個鄉(思陽鄉、七門鄉、平福鄉、華蘭鄉、叫安鄉、公正鄉、東屏鄉、那琴鄉)、1個民族鄉(南屏瑤族鄉),思陽鎮與思陽鄉合并為思陽鎮。思陽鎮轄:東湖、北湖、明江、彩元4個社區居委會;廣元、江平、華加、高加、計懷、六艮、明哲、昌墩、易和、玉學、和星、那板12個村委會
在妙鎮轄:在妙、馱從、那苗、平良、屯隆、有生6個村委會
叫安鄉轄:提高、那當、平江、松柏、雙板、百包、那布、叫安、三科、那工、熟康、文明、板細、那午、桿青、高福、鳳凰17個村委會
華蘭鄉轄:華蘭、俊仁、那巖、德安、華城、叫寶6個村委會
南屏瑤族鄉轄:英明、渠坤、巴乃、枯叫、米強、江坡、汪樂、常龍、喬貢9個村委會
平福鄉轄:公安、那明、板含、明旺、六改、平福、崠遼、雄杰、偉華9個村委會
七門鄉轄:更所、板龍、佛子、板文、聯合5個村委會
那琴鄉轄:那琴、那倆、排柳、桃嶺、標榜、那通、那巴、聯惠、龍樓9個村委會
東屏鄉轄:吉彩、大吉、三英、邊念、彩林5個村委會
公正鄉轄:公正、信良、枯婁、那齊4個村委會
自然資源編輯上思土地廣闊而肥沃。境內土地面積42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5萬畝,林地面積267.6萬畝;宜牧面積51萬畝;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大部分可作林地、農地開發。土層深厚,植被茂盛,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大有潛力。上思縣境內河流縱橫交錯,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h內大小河流28條。主要河流明江河境內流程134公里,總落差51米。全縣水電資源蘊藏量為7.8萬千瓦。
動植物
上思縣是廣西的林業大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以馬尾松、細葉云南松、以及闊葉樹為主的森林面積254.84
上思縣萬畝,覆蓋率61%?;盍⒛究傂罘e量638萬立方米。橫跨廣西上思縣、防城港市防城區、欽州市欽北區的十萬大山水源林自然保護區坐落在上思縣,面積108萬畝。其核心區在上思縣,占地58萬畝。核心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各種植物計有195科、35屬、1458種。稀有珍貴優良樹種有格木、萬年木、紫荊木、紅椎、米老排、雞毛松等。十萬大山有"天然藥庫"之稱,有野生藥用植物428種。動物共有260多種,其中屬于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有黑葉猴、小爪水獺、金貓、大靈貓、虎、林麝以及白鷴、原雞等35種。失蹤30多年的世界瀕危鳥類海南虎斑鳩2001年在上思縣被發現,引起聯合國有關部門關注。
礦產
上思縣地下礦藏有褐煤,地質儲量為7788萬噸;石灰石儲量數十億噸以上,分布于縣思陽鎮的布透沿四方嶺橫跨七門鄉、在妙鎮靠近縣屬國有平廣林場一帶,東西走向長34公里,南北寬2公里不等。金礦、石油、磷礦、汞礦、石膏礦等也具有開采價值;十萬大山一、二號礦泉水,1988年經國家級鑒定,具有很好的開發條件,兩處年可開采3.56萬噸,生產有十萬大山牌礦泉水。
人口民族編輯總人口21萬多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5人。壯族占86.8%,漢族占9.2%,瑤族占3.9%,其他少數民族占0.1%。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從2006-2008年,上思縣人口出生率分別為14.57‰、14.80‰、13.41‰;自然增長率分別為9.61‰、10.07‰、9.21‰。人口環境不斷優化,有力促進了全縣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該縣繼2007年榮獲全區經濟發展“十佳縣”后,2008年又獲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榮譽稱號。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上思縣總人口20530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思陽鎮31257、在妙鎮15033、思陽鄉33452、叫安鄉35956、華蘭鄉10245、南屏瑤族鄉11216、平福鄉18334、七門鄉13162、那琴鄉16744、東屏鄉5412、公正鄉7989、昌菱實業公司虛擬鎮6507。
交通運輸編輯民國年間,交通事業有所發展,開辟了鄉村道路,除縣城通往南寧外,還修通往欽州邊境垌利圩,防城縣的那勤、大錄、扶隆、那良等隘口的小路,另辟通往思樂縣的海淵(海淵,今屬寧明),經四方嶺達左縣(今崇左)、綏淥(今扶綏)邊境圩場等山路。商賈行人全是步行肩挑,馬馱運輸行走羊腸小道;民國24年(1935年),修通上思至綏淥公路,后于1937年日軍入侵前將路毀壞。解放后,上思縣交通事業發展很快,1956年修通上邕公路,并陸續修通上欽公路、上扶公路,縣內修通鄉村公路。到1990年全縣修建公路44條,總長577.3公里,有客車212輛(其中客班車52輛,小車160輛),貨車322輛,特種車5輛,載貨掛車15輛,還有拖拉機1171臺(其中中拖40臺,手拖1131臺)。年貨運量42萬噸,客運量109萬人次。明江灘頭多,落差大,只能分段通航木船,1960年至1966年從那板水庫至在妙河段多處攔河筑壩,只能分段通機動船、木船。
經濟編輯解放前,上思縣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因耕作粗放,產量很低;工業只有些小手工業作坊;商業因交通閉塞,流通不暢。解放后,隨著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科學技術的普及提高,各項生產得到逐步發展,工農業總產值逐年增長;特別自1980年以來,認真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國民經濟有較快的發展,市場繁榮,人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實績如下:社會總產值:1980年6725萬元,1985年6684萬元,1990年16142萬元(其中:農業6521萬元,工業7351萬元,建筑業550萬元,交通運輸、郵電917萬元,商業、飲食業754萬元)。10年增長1.44倍,平均年遞增9.15%。農業總產值:1980年3507萬元,1985年4284萬元,1990年6621萬元,10年增長88.8%,平均年遞增6.56%。工業總產值:1980年2197萬元,1985年2941萬元,1990年7300萬元,10年增長2.32倍,平均年遞增12.76%。國民收入:1980年3335萬元,1985年4467萬元,1990年8215萬元,10年增長1.46倍,平均年遞增9.48%。人均國民收入:1980年201元,1985年253元,1990年433元。國民生產總值:1980年3944萬元,1985年5081萬元,1990年9513萬元,10年增長1.41倍,平均年遞增9.2%。1991年社會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38511萬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工農業總產值33484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國民生產總值23515萬元,比上年增長9.55%;國民收入19903萬元,比上年增長2.9%。 上思縣地處桂西南十萬大山北麓,不沿海、不沿邊,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該縣根據當地豐富的土
上思朗姆酒生產基地開工地、森林、水能、煤炭、石灰石等資源以及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上思是廣西產糖大縣,2010年種蔗面積逾50萬畝,人均產蔗約12.86噸,排名全區前三名??h內兩家制糖企業,即上上糖業有限公司和國有昌菱制糖有限公司。 2006年上思縣完成生產總值21.31億元,增長20.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2.1%,第二產業增長32.1%,第三產業增長17.5%;財政收入增長41.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5.5%;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8.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8.6%。2013年上思縣地區生產總值為65.5億元,增長7.8%,財政收入6.97億元,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51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7090元,增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