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是陜西省商洛市轄區的建制。其前身是商州市、商縣、商州、洛州、上洛候國、上洛縣、上雒、上鄀、鄀方。 其政府、治所所在地分別在今州城和商州古上洛(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的秦嶺南坡,西鄰西安,東通鄂豫,全區轄30個鄉鎮辦事處,總面積2672平方公里,人口54萬,是商洛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7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西周為若方國,春秋時為上鄀、上雒(晉、魏)。秦、漢、隋唐宋均有上洛建制。全區宜林地500萬畝,林木覆蓋面積200萬畝,草坡可利用面積61萬畝,以核桃、柿子、板栗等為主的經濟樹160多種,“商州核桃”、“孝義柿餅”在中國久負盛名。天麻、木耳等食用菌和藥用菌產量名列全省前茅。全區野生中藥材多達140余種,是陜西省天麻、桔梗、黃芪、二花等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全區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銀、鉛、鋅、鉬等21種,產地65處;水資源蘊藏量646萬千瓦;野生動物50余種,其中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12種。
商州苑商州區,由商州市、商縣、商州、上雒縣、上洛侯國、上雒、上鄀、若方沿革而來。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時,為梁州之域。周(約前11世紀至前771)為古鄀國地。據《左傳》記載,秦國為將其勢力發展到漢江流域去,聯合晉進攻鄀同,楚出動申、息之師援鄀,并使子西為商公,秦晉兵始退。 秦孝公二十年(前342),衛鞅破魏有功,封之商於十五邑,號曰“商君”。 秦代(前221至前207),上雒??h治在今商於古道佛誕地寒川佛誕公園孝義 古上洛,屬關中京畿內史直轄。 西漢(前206~24),上洛縣,屬弘農郡。 東漢(25~220),上洛縣。建武十五年(39)屬京兆尹。 三國(220~280),仍名上洛縣,屬曹魏之京兆郡。 西晉(265~316),上洛縣。屬司州。泰始二年(266)設上洛郡,領上洛、商縣、豐陽三縣。 南北朝時期,上洛縣。 隋代(581~618),上洛縣。 唐代(618~907),上洛縣。乾元元年(758)改稱商州。初屬山南西道,后隸京道。 五代十國時,上洛縣,屬商州。 北宋(960~1126),上洛縣,屬永興軍路商州。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秦檜割秦商之半畀金,上洛遂為金有。金代(1115~1234),縣名依舊,轄地擴大,為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四縣地及柞水縣南部。隸京兆府路商州。 元至元元年(1264)撤上洛縣,由商州直轄。二十九年(1292)分州南一部,另設乾佑縣,三十一年撤銷。初屬安西路總管府,皇慶元年(1312)改隸奉元路。 明代(1368~1644),商州。洪武七年(1374)五月降為縣,屬華州。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復升為州。改隸西安府。 清代(1644~1911),商州。清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領商南、洛南、山陽、鎮安四縣,直隸陜西布政司。 民國(1911~1949),民國2年(1913)改設商縣。24年(1935)在縣城設立陜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12日商縣解放。成立商縣人民政府,夜村以東地區劃歸丹鳳縣。 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名商州市。 2002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改商州市為商州區。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商州區行政區劃圖2010年,商州區轄4個街道、16個鎮、10個鄉: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孝義鎮、夜村鎮、白楊店鎮、張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黑龍口鎮、牧護關鎮、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上官坊鄉、硯池河鄉、麻池河鄉、閻村鄉、三岔河鄉、洪門河鄉、西荊鄉、李廟鄉、蒲峪鄉、龍王廟鄉。2011年7月7日,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商洛市商州區紅門河鄉并入黑龍口鎮,撤孝義鎮、白楊店鎮并入夜村鎮,撤張村鎮并入沙河子鎮,撤李廟鄉并入腰市鎮,撤蒲峪鄉、龍王廟鄉并入板橋鎮,撤硯池河鄉、麻池河鄉、西荊鄉、三岔河鄉、上官坊、閻村鄉鄉的建制,相應設立鎮的建制,商州區轄4個街道、19個鎮。2015年2月,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麻池河鎮、硯池河鎮,并入楊斜鎮,撤銷上官坊鎮,并入閆村鎮,撤銷西荊鎮,并入大荊鎮,撤銷黑龍口鎮并入牧護關鎮、在原麻池河鎮、硯池河鎮、黑龍口鎮、上官坊鎮、西荊鎮所在地分別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商州區并鎮后轄1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撤并130個村,保留255個村。保留31個社區居委會不變。
區劃詳情
2014年8月,商洛市商州區下轄4個街道、14個鎮:城關街道、大趙峪街道、陳塬街道、劉灣街道、夜村鎮、沙河子鎮、楊峪河鎮、金陵寺鎮、黑山鎮、楊斜鎮、麻街鎮、牧護關鎮、大荊鎮、腰市鎮、板橋鎮、北寬坪鎮、閻村鎮、三岔河鎮。
地理環境編輯地質
商州境內地層除奧陶、志留系外,從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元古界分布于商州腹部地區及北部邊緣地帶。以中酸—中基性火山巖為主,間夾硅質硫酸鹽巖、變質石英砂巖、片巖、礫巖等,為商州有色金屬礦藏的主要賦存層位。
中生界三迭系分布在看山寺—大河面一帶的斷陷帶內,巖性為砂巖、頁巖、炭質板巖及中酸性凝灰巖,局部夾有劣質煤線;侏羅—白堊系,分布于金陵寺鎮至大趙峪一帶,以砂礫巖為主夾灰巖、炭質頁巖及煤線。
新生界第三系為紅色砂礫巖,主要分布于大荊、李廟、腰市、郭村以及城區沿丹江兩岸至夜村一帶。第四系為亞粘土、砂礫層所組成。
地貌
商州區商州地貌是東秦嶺山地地貌的組成部分,是一個結構復雜的以中、低山為主體的土石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市最高點秦王山海拔2087米,最低處兩岔口劉一村南灣海拔543米,相對高差1544米。境內主要山系,西北有秦嶺主脊通過,北有蟒嶺橫亙,南有流嶺逶迤,中有熊耳雄踞,構成了北、西、南三面高崇,向丹江河谷傾斜的趨勢。登高遠眺,由丹江河谷向兩側山脊地貌呈層狀起伏。山嶺交錯、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與地質構造和巖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北部及西部是比較古老而堅硬的巖層地區,山勢巍峨陡峻,不少地方出現懸崖峭壁;南部是質堅而脆的巖層地區,節理發育,地勢突兀。黑山、北寬坪等地是花崗巖分布區,流沙嚴重,山勢渾園,狀若饅頭。丹江沿岸和大荊、腰市兩處凹陷盆地分布的雜色砂礫巖,為丘陵地帶,山勢低矮和緩,巖石風化強烈,水土流失比較嚴重。丹江及主要支流南秦河、金陵寺河、大荊河、腰市河沿岸為河流堆積區,地面平坦,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為傳統的主要農耕區之一。溝大、溝多、溝深、石多、土薄的嶺谷地貌,使商州農耕地分布零散,低產田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難度大,給發展農業生產帶來困難。但山大、山多亦為發展林、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土壤
由于受山地地形高差變化的影響,以垂直分布為主,兼有以丹江河谷為中心的東西向條帶分布規律。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樺木林地,華山松及櫟類混交林地多為棕壤。腳坡墾殖后為石碴土,兩山之間的溝谷底部為淤土或潮土。海拔1000~1300米的油松與櫟類林下,是粗骨性褐土向粗骨性棕壤的過渡地帶,河道兩側為淤土、潮土或少量水稻土。海拔700~1000米為褐土地帶,坡地多為褐土性土,塬地為淋溶褐土。海拔543~700米多為淤土、潮土和水稻土。由于地形切割破碎,人為經濟活動程度不一,垂直分布規律無絕對高程界限,呈犬牙交錯狀分布。條帶分布丹江自西北流向東南,形成全市最大的川道谷地。沿丹江兩岸,由成土母質河流沖積物發育形成一條淤土帶。川道人口密集,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下,淤土發育成不同土種,以村莊為中心向四周呈現出水平分布的規律。近村土壤多因施用有機肥,精耕細作,土壤肥力高且顏色發黑。稍遠則肥力降低,顏色發紅或發黃。更遠則為肥力瘠薄的紅沙土或淤沙土。
氣候
商州地處中緯度,西北有秦嶺天然屏障,冷空氣不易侵入,向著東南開口的山川地形,有利于暖濕氣流伸進,因而形成了暖溫帶南緣過渡帶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其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冬春長,夏秋短,水熱同季,氣溫、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風雹災害多。受山地地貌影響,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遞減。多年平均氣溫東南高,西北低。降水垂直差異顯著,川道少于山地,高山多于低山。多年平均降水由東南及中部河谷川道向四周山區明顯遞增,具有顯著的山地主體氣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