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縣,古稱陜州,位于河南省西部,轄4鎮、9鄉,263個村委會,9個居委會,34.49萬人(2012年),國土總面積1609.73平方公里。[1] 陜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南高北低,東峻西坦,黃金、鋁土、煤炭、地熱礦泉水被列為該縣4大優勢資源。境內隴海鐵路、鄭西高鐵、連霍高速、209和310國道縱橫交錯。著名景觀有地坑院、石壕古道、空相寺等。
據資料顯示,在陜縣這塊土地上,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息繁衍。新時期時代(距今6000年前)就出現了較大的部族群落,主要分布在陜縣西張村、菜園、窯頭、人馬寨、張汴、西王等地。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陜縣是夏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公元前16世紀至11世紀,陜地屬商朝。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分封焦國、虢國于陜境,陜地先后屬焦、虢。爾后,陜地成為西周初期兩大統治區域的分界線?!白躁円詵|,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边@就是著名的分陜而治。陜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陜地歸虢。公元前655年,虢國為晉國所滅,陜地屬晉。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陜地分歸魏國。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陜縣。此后,秦國與魏國在陜地多次征戰,陜地時而屬秦,時而歸魏。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滅亡,陜縣地域從此歸秦,隸屬三川郡。西漢時,陜縣歸弘農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陜州,之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陜縣均屬陜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升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置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管轄。民國廿一年(1932年),屬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管轄。其間陜縣
陜縣地圖均為行政公署駐地。1949年5月,陜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陜州專員公署管轄,為陜州專署駐地。1952年4月,陜州專區撤銷,并入洛陽專區,陜縣歸洛陽專區管轄。1959年底,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陜縣并入三門峽市。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1962年3月恢復陜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于三門峽市,隸屬洛陽專區。1986年4月,撤銷洛陽地區,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陜縣歸三門峽市管轄。[5] 1994年5月,陜縣縣委、縣政府機關遷至縣西大營鄉溫塘村辦公。1995年,報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大營鄉和西張村鄉撤鄉設鎮。1998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陜縣人民政府從三門峽市區遷至陜縣大營鎮溫塘村。[6]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河南省調整三門峽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39號):撤銷陜縣,設立三門峽市陜州區,以原陜縣的行政區域為陜州區的行政區域,陜州區人民政府駐大營鎮陜州大道18號。[3] 陜縣遂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