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位于陜西省商洛市,屬陜西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商洛市南部。因縣域北有流嶺、中有鵑嶺、南有鄖嶺,遂有“三山夾兩川”之稱。東與丹鳳、商南為鄰,西與鎮安、柞水交界,南與湖北省鄖西縣毗鄰,北與商州區接壤。全縣轄23個鎮,324個村(居)??h域面積3535平方公里,居商洛第一,陜西第六。境內森林面積373萬畝,森林覆蓋率62.9%。氣候濕潤,以農業、藥材和礦產為經濟支柱,河流有金錢河,匯入漢江;銀花河,匯入丹江。因山大溝深,耕地與河流相對較少,亦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山陽,歷史悠久,西晉置豐陽縣,宋朝置山陽縣,縣城地處商山之山陽縣南,故名。建縣距今已1700余年。西晉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南部及平陽北部設置豐陽縣,屬上洛郡,轄今山陽、鎮安、柞水地。建武元年(317年),撤銷。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復設豐陽縣,屬上庸郡?;逝d四年(470年),為東上洛郡治所。永平四年(511年),東上洛郡改名上庸郡,仍為郡治。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屬商州。大業三年(607年),屬上洛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復屬于商州。景龍二年(708年),屬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屬商州。天寶元年(742年),屬上洛郡。乾元元年(758年),屬京兆府,繼還屬商州。后漢乾佑二年(949年),屬京兆府。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屬永興軍路。咸平元年(998年),改名山陽縣。金初,屬京兆府路。貞元二年(1154年),廢縣為鎮,屬上洛縣。元朝,復設豐陽縣,屬奉元路。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更名為山陽縣,屬商州。清朝,隸屬關系不變。民國二年(1913年),屬漢中道。民國十六年,直屬陜西省。民國二十四年,屬陜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屬商雒分區。1950年,屬商雒專區。1964年,商雒專區改名為商洛專區。1970年,商洛專區改稱商洛
行政區劃編輯山陽縣轄23個鎮:城關鎮、高壩鎮、天竺山鎮、中村鎮、銀花鎮、西照川鎮、漫川關鎮、南寬坪鎮、戶家垣鎮、楊地鎮、牛耳川鎮、小河口鎮、色河鋪鎮、板巖鎮、元子街鎮、十里鋪鎮、雙坪鎮、兩嶺鎮、王閆鎮、天橋鎮、石佛寺鎮、法官鎮、延坪鎮。 名稱
山陽縣
。位于東經109度32分至110度29分,北緯33度9分至33度42分。東至銀花、晏馬與丹鳳縣、商南縣為鄰;西到楊地、袁家溝與鎮安縣、柞水縣交界;北依流嶺與商州區接壤;南抵鄖嶺與湖北省鄖西縣毗連,有百多公里長的省界線。山陽縣城距省城西安142公里;距首都北京經河南道1288公里,經山西道1338公里。
地貌
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群山綿亙,溝壑縱橫,屬秦嶺南坡中、低山區地形結構,山地占總面積的82%,地勢大體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一般海拔800~500米。流嶺、鶻嶺、鄖嶺三大山脈橫斷南北:流嶺,位于境內北部,海拔1600~1900余米,由片巖、石英巖、大理巖和片麻巖構成。鶻嶺,位于中部,主峰天竺山,海拔2074米,為山陽縣最高峰,由板巖、頁巖、石英沙巖、千枚巖構成。鄖嶺,即鄖西大梁,位于南部,最高峰有金盆梁和五龍殿等,主峰海拔分別為1832米和1716米,由灰巖及沙巖構成。河谷平地占總面積的18%,一般分布于銀花河、金錢河流域沿岸及其盆地,海拔一般550~800米。金錢河流域海拔一般350~600米。主要河流有金錢河、銀花河、謝家河。
氣候
山陽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半濕潤山地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潮濕多雨”。平均氣溫13.1℃,年均日照時數2134小時,年均降雨量709毫米。無霜期207天。夏季較炎熱,冬季部分地區氣溫較低。受秦嶺的影響氣候既有南方的溫暖,又兼北方的寒冷。
資源編輯水資源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降水,水占山陽疆域面積的8%,河流屬長江水系漢江支流。由于地勢復雜,水分東、西、南流,匯為金錢河、銀花河、謝家河出境。境內各河流均為山地河段,比較大,水流急,峽谷多,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1.2公里。水源主要是靠降雨,有豐水期與枯水期之分,少數河冬季處于半干涸狀態,夏季山洪暴發,常泛濫成災。地表自產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8.46億立方米,地表水(指過境水)總量為6.01億立方米,合計總量14.47億立方米。按1984年37.72萬人口、43.74萬畝耕地計算,年人均占有水3890立方米,畝均占有水3308立方米。地下水為3.54億立方米/年。年水能蘊藏量為19.5萬千瓦。
植物資源
山陽植物豐富。金錢河、銀花河和謝家河谷地既生長著許多南方型植物,也間雜生長著許多北方型植物。流嶺、鶻嶺和鄖嶺山地的植物,既與秦嶺以北的暖溫帶植物迥然不同,又與以南的亞熱帶植物也有差異,兼容暖溫帶與亞熱帶植被特征。禾類作物10科、30屬、424個品種;主要樹種165種; 竹類9種;藤芩植物7種。
動物資源
山陽動物區系,組成比較復雜。一般地說,南部屬于東洋界,北部屬于古北界,地表結構錯綜,植被類型多樣,為動物提供了復雜的生存條件,動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豹、青羊、水獺、錦雞、娃娃魚;列為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有林麝、山貓、果子貍、老鷹、鷂子、貓頭鷹等。
礦產資源
地質勘察資料記載,山陽已發現礦藏49種,其中有色金屬礦漫川關鎮古建筑群15種,總儲量900多萬噸,非金屬礦19種,總儲量達44億噸。釩礦開發業在山陽迅速崛起。已探明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分布于陜西等七個省被稱為“黑腰帶”的大型釩礦床中, 山陽釩金屬儲量達297萬噸,品位達2%,被譽為“黑腰帶”上的明珠。專家預測:以年產萬噸精釩(五氧化二釩)計算,可開采300年以上,1997年年產釩僅400噸。其它礦產資源有一定優勢和特色。大體情況是,有色金屬部分礦種有一定開發價值和開發潛力,如桐、鉛、鋅礦。非金屬礦儲量豐富,共生礦種多,綜合利用價值大,如石灰石、白云巖等礦。
經濟編輯農業
山陽縣是一個農業縣。1978~1998年20年的發展,以農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的內涵正在發生著變化。農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85.3降為1997年的58.0%。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洋芋、紅薯、水稻及豆類次之。經濟作物有蕎麥、芝麻、花生、蓮菜、魔芋等。林副土特產有商芝、木耳、香菇、獼猴桃、龍須草等。境內有林面積373萬畝,森林覆蓋率62.9%。經濟林以油桐、漆、柿子、核桃、板栗、密桔為主。大宗中藥有五味子、連翹、金銀花、天麻、杜仲等。畜禽飼養業主要是牛、羊豬、雞。2012年,山陽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7.6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6.9%。開發無公害特色農產品基地55.04萬畝,核桃總面積發展到34.9萬畝,戶均核桃產業收入930元。新建藥源基地4.32萬畝、設施蔬菜基地1000畝、魔芋基地2160畝、九眼蓮基地1200畝,新修改造基本農田1.52萬畝。
工業
1956年以前,山陽縣僅有一些為當地生產
漫川關鎮小河口生活服務的家庭手工業,最高年(1954)產值16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1957年,在繼續引導手工業者鞏固發展集體合作組織的基礎上,開始縣辦工業。當年辦起全民所有制工廠12個。1958年,工業生產卷入“大躍進”運動。不顧生產力實際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放棄等價交換原則,強制平調農民和集體單位的勞力、物資和資金,在短短四個月里,辦起大小工廠4218個,上勞5萬多人,多數廠無資金、無設備、無技術,年產值27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僅5元多。1963年,縣辦全民工業僅存面粉廠和農械廠的柴油機發電車間,集體工業也只保留5個小廠,工業年產值下降到39萬元,比1954年減少76%。1970年,隨著農業生產形勢好轉,縣社兩級,恢復38個廠礦,當年產值上升到121萬元,比1969年增長兩倍多。1976年后,縣辦工業在調整、改革中持續發展,產值大幅度增長。1985年,縣與鄉鎮兩級共有工礦企業130個,年產值2225萬元,其中輕工業(包括手工業)1458萬元,重工業767萬元。按所有制性質分,全民所有部分945萬元,占43%;集體所有部分854萬元,占38%;個體所有部分426萬元,占19%。1989年,完成年產值3512萬元,比1985年增長57%。 2012年,山陽縣工業總產值完成39.3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53.2%。生產五氧化二釩1萬噸,片釩、氮化釩產能分別達到5000噸和1000噸,產值達13億元;黃金產能達到1000公斤,新增產值3.5億元。實現工業產值39.3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產值29億元,分別增長53.2%和56.2%,實現工業增加值13.93億元,增長25.1%,全年萬元GDP能耗降低3.8%。
社會編輯交通
民國三十二年(1943),山陽縣政府成立建設科,攤派一筆???,動用軍糧
豐陽塔(建于宋代)百石充民工口糧,修筑商縣至山陽公路,開工僅兩個月,因所籌糧款被官吏貪污尅扣而終止。建國后,1956年山陽縣人民政府發動群眾始建商縣~漫川公路,1957年3月竣工。這是山陽縣第一條公路。1957年修筑山陽~鎮安公路,次年6月竣工。1958~1964年,公路建設一度停滯。1965~1980年,縣交通部門貫徹“民辦公助”政策,大力開展公路普修。1981年底,山陽縣共修建省線公路2條,158公里,縣線公路4條,176公里,鄉線公路29條,486公里。 2013年,有國家級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縱貫山陽縣。北與國家級高速滬陜高速相交直達西安,南接湖北十堰市直達武漢使陜西省又多了一條通往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大通道。另外橫穿山陽縣東西,連接陜南三市(漢中,安康,商洛)與滬陜、銀武、包茂、京昆四條高速公路實現橫向連接的丹寧高速(商洛市丹鳳縣途徑商洛市鎮安縣、山陽縣至安康市寧陜縣)已在建設當中。普通公路213條,其中7條干線公路與縣外通連,北與312國道、西與西康鐵路相接,南可到湖北,東可達河南。山陽縣省道、縣道、鄉道、村道和專線公路全長達1958.53km,公路占有量為每百平方公里56.76km,一個以縣城為中心,國、省、縣道為骨架,鄉道為動脈,村道為網絡的三級公路網初具規模。
網絡
隨著全國網絡信息的普遍化,地處偏遠的山陽縣也逐漸建立了網絡宣傳,縣委宣傳部建立了山陽縣人民政府網,加快了信息的傳播。同時經縣委宣傳部批準的民間網站也快速發展,如 山陽之窗網等,也為山陽的網絡事業增添色彩,讓人民生活更加便捷。
衛生
民國三十一年(1942)縣衛生所成立,以中西醫結合治病。民國三十三年(1944)天橋區聯合診所成立。此時山陽縣藥鋪增至50多家。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山陽縣各類醫藥人員增至135人。建國后,醫藥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縣區鄉三級醫療網基本形成。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麻疹、白喉、瘧疾等傳染病基本得到控制,天花、霍亂、麻瘋三種烈性傳染病基本絕跡。人民生活環境衛生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1980年后,人口平均壽命提高到65歲。1989年,山陽縣主要醫藥機構82個,其中縣醫院(站)4個,區地段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64個。還有村醫療站465個,事企業單位醫務室14個。 2012年,山陽縣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計劃生育綜合改革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新農合參合率98.5%。加大藥品“三統一”采購,藥品“零差價”銷售實現全覆蓋,65歲以上老人全部免費享受健康體檢。
科技
1957年鄂陜邊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紀念碑經山陽縣科技協會評定,山陽縣共有科技人員89人。其中農業技術員7人,助理技術員40人,醫師9人,醫護士23人。文化結構:大學2人,中專36人。1963年縣政府對科技人員進行普查,共登記科技人員161人,其中女27人。文化結構:大學64人,中專81人。職稱:技術員5人,助理技術員30人,醫師15人,醫護士52人,教師56人。1972年縣計劃委員會統計,山陽縣共有科技人員437人,其中女109人。職稱:農業技術人員95人,衛生技術人員187人,教師155人。1979年,山陽縣實有科技干部832人,其中女156人。職稱:工程技術員86人,衛生技術員177人,教師511人。1985年科委登記,山陽縣各類科技干部1990人。文化結構:大學490人,中專1344人。職稱分類:工程師級24人,助理工程師級156人。中教五級以上243人,小教三級以上707人。1989年底,山陽縣共評出不同檔次職稱資格4926名,其中高級職務25名,中級職務658名,助理級職務1556名,技術員級職務2688名。按性質分:企業單位高級職務2名,中級職務32名,助理級職務217名,技術員級職務265名。 2012年,山陽縣大力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創建科技示范基地15個,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縣考核。
自然災害
據山陽縣“8·12”突發山體滑坡搶險救援指揮部21日晚20時通報,經過省市縣百余名醫療心理專家及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耐心疏導,截止2015年21日下午18時,在山體滑坡災害中累計收治的56名傷病人員均已痊愈出院。8月21日,指揮部在滑坡區溝口至災害現場設立警示警戒標識和4道卡點,實行24小時交通管制,嚴禁與救援無關人員和車輛入內,確保施工作業順利進行。衛生疾控部門出動消毒人員18人、車輛4臺,對重點區域實施預防消殺作業,消毒面積7200平方米,修建防滲消毒池2座,同時對周邊5個取水點進行定期監測。
教育編輯秦以前學在官府,政教不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漢武帝獨尊儒術,大儒政教相兼,從教者多為士族。唐代縣設學官,元明清設教諭、訓導,掌管地方儒學,旨為科舉取士。據縣志記載,明清兩代,山陽山陽縣共計考取進土8人,舉人45人,貢生197人。民國初年,山陽勸學所成立,動員民眾創辦學堂,并創辦女子初小,女孩始有上學機會。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山陽縣有初中1所,高小6所,初小121所,女子初小3所。民國三十年(1941)實行“新縣制”后,縣署設文教科,督辦文化教育事業。建國以后,人民政府重視教育。1949年,山陽縣僅有初中1所,小學122所,中小學教師184人,學生5418人。1985年,中學增加到38所,小學增加到1015所,擁有中小學教師3378人,學生67303人,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務。三十年來,為大學輸送新生980名,為中專、中技輸送新生2768名。 2012年,山陽縣的“蛋奶工程”惠及175所學校3.5萬名中小學生,1.5萬名中小學學生享受到助學金和生活費補助,幼兒入園率達到90%以上,初中升學率80.9%,高考二本上線1906人,連續3年位居商洛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