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關于同意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內容,紹興縣被撤銷,設立紹興市柯橋區,以原紹興縣(不含孫端鎮、陶堰鎮、富盛鎮)的行政區域為柯橋區的行政區域,柯橋區人民政府駐柯橋街道群賢路1661號。
郵編:312030 代碼:330621 區號:0575
紹興縣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紹興市北部,杭州灣南岸,會稽山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46′39",中心北緯30°00′、東經120°35′。東與上虞市界,東南和西南分別與嵊州市、諸暨市為鄰,西和西北部與蕭山區接壤,北瀕杭州灣,腹部橫亙越城區。東西寬46.6千米,南北長68.5千米,周邊長356.59千米,總面積1202.54平方千米??側丝?0萬人(2004年)。
地勢呈西面高、東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河谷區,占全縣總面積約51%,駱家尖海撥747米,為境內最高峰。中北部為水網平原區,占全縣總面積約30%,平均海撥6~7米。東北部為濱海平原區,占全縣總面積11%,海撥5米左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5℃,日照2005小時,無霜期237天,降水量1447毫米。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為越國都城。秦時,山陰隸會稽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異姓王韓信王楚,屬楚;六年封同姓王劉賈為荊王,屬荊;十二年劉濞為吳王,屬吳;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吳國除,復會稽郡,屬郡。晉太康二年(281年),改郡為國,屬會稽國;永寧二年(301年)國除,屬會稽郡;太寧二年(324年)去郡復國,屬會稽國;永初二年(421年)復為郡,屬之。南朝陳永定年間(557—559年),析山陰縣東部地置會稽縣,后時有廢復。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會稽郡為吳洲,大業無年(605年)改越州,越二年復稱郡,會稽縣屬之。唐武德四年(621年)去郡復越州,天寶無年(742年)去州復郡,乾元元年(758年)仍改越州,山、會屬焉(直至北宋末年)。元和十年(815年)后,設山陰、會稽,以城河為界,東會稽,西山陰,且同城而治(直到清末)。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升越州為紹興府,山、會屬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府稱路,山、會屬紹興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路復府,自此由明及清,山、會屬紹興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并縣,并山會兩縣設紹興縣,直屬省。三年(1914年)6月,屬會稽道。十六年(1927年)4月道廢,直隸省。二十四年(1935年)6月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次年(1936年)4月改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七年(1948年)4月改名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屬區。
1949年5月紹興解放;6月設第十專區,紹興縣屬之際;10月,析紹興縣城區為紹興市,駐城;析紹興縣東部為會稽縣,駐皋埠;西部仍紹興縣,移駐柯橋,柯橋為縣治始此。1950年5月9日,兩縣一市合并,仍紹興縣,治城區。9月15日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縣、市同城而治。1952年1月撤紹興專區,紹興縣直屬省。1953年2月改屬寧波專區。1958年2月21日,撤市并入紹興縣。1962年1月11日,再析城區置市(縣屬)。1963年1月3日又撤縣屬市建制,稱紹興縣城關鎮。1964年9月,復紹興專區,1968年5月改名紹興地區,1978年9月改名紹興地區行政公署,紹興縣屬之。1981年3月31日,撤紹興縣,建紹興市,仍縣級。
1983年7月23日,國務院批準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紹興地區,設立紹興市(地級),撤縣級市,恢復為紹興縣,駐市。是年9月20日,省府辦公廳通知,析紹興縣城區和周邊亭山、禹陵、靈芝、城東,梅山5鄉和東湖1鎮建越城區(縣級),隸紹興市;市、縣、區同城而治。2000年10月,紹興縣行政中心搬遷柯橋試運行。2001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遂于3月23日舉行紹興縣人民0駐地遷至柯橋揭牌儀式。
1949年10月,紹興城區改置紹興市(縣級)。紹興市人民0成立。7日,析紹興縣東部置會稽縣。紹興縣駐柯橋鎮,轄城郊、柯橋、齊賢、進化、漓渚5個區。會稽縣駐皋埠,轄皋埠、東湖、東關、湯浦、馬山、越南6個區。
1950年3月,紹興縣增設錢清、東浦兩區。5月9日,紹興縣、紹興市(縣級)、會稽縣合并為紹興縣,市區稱城區,縣轄17區10鎮199鄉。9月15日,析出紹興縣之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27日,省人民0依照中央政務院統一編制標準劃分縣別,定紹興縣為特等縣。10月,紹興縣進化區所屬15個鄉劃歸蕭山縣;蕭山縣錢清鎮劃入紹興縣;嵊縣三界區之雙江溪、孫岙、上王、喻宅4鄉劃入紹興縣。
1952年1月,紹興專員公署撤銷,紹興縣直屬省。原紹興專署所屬蕭紹虞鹽特區(鹽場管理處)及4個鄉劃歸紹興縣。
1953年2月,紹興縣改屬寧波專員公署。7月,齊賢區劃分為齊賢、安昌兩區,越南區劃分為越南、稽東兩區。
1954年4月,析湯浦區德政、八鄭兩鄉給嵊縣。7月,經省人民0批準,柯橋、安昌、東關3鎮為縣直屬鎮。10月,東關區15鄉、鎮,湯浦區及所屬5鄉,富盛區4鄉劃歸上虞縣。是年,鹽特區發生坍江,撤趙灣、榮十兩鄉。
1956年3月,安昌區及所屬11鄉劃歸蕭山縣,蕭山縣蓮東、蓮西、夏履3鄉劃歸紹興縣,合建成夏履鄉。3~5月,撤區并鄉,撤銷14個區建制(保留4個山區、半山區區委班子),將原8鎮、155鄉合并為7鎮50鄉。
1958年2月21日,0浙江省委決定,紹興縣、市合并;4月,縣、市委合并結束;7月,縣委決定,市人委機構并入縣人委。同時建立市區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10月,全縣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共建15個公社,下設137個管理區(大隊)。
1959年1月1日,鹽特區頭蓬鄉劃歸蕭山縣,南匯鄉劃歸上虞縣,撤銷鹽特區建制。
1960年8月,成立紹興縣紹興市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根據“隊為基礎,三級所有”原則,調整農村人民公社規模,以原鄉、鎮建社,恢復區建制。全縣設67個農村人民公社,10個區委、區公所。
1962年1月11日,析紹興縣城區籌置紹興市(縣屬)。市區設塔山、蕺山、北海、府山及城郊5個公社,同時撤銷紹興縣紹興市人民公社。
1963年1月3日,國務院決定撤銷紹興市建制,改建為紹興縣城關鎮。4月23日,紹興縣委決定撤銷0紹興市委,組建城關鎮委和紹興縣城關鎮人民委員會。
1964年9月5日,復置紹興專員公署,紹興縣隸之。
1966年,不少公社、街道更名,如敢闖鎮、群英鎮、躍進鄉、五星鄉及紅旗、紅衛、紅星、大慶街道。
1972年4月,原東湖區與鑒湖區合并為城郊區。翌年8月復建。
1975年11月,恢復安昌鎮、富盛、棠棣3公社建制。
1978年1月,新建新二公社。建立海涂區(后改越北區),轄新圍、馬海、新二3個公社。至此,全縣共設11區、69公社、城關鎮及4街道。
1981年3月31日,撤銷紹興縣,建立紹興市(縣級)。紹興縣革命委員會改為紹興市人民0。6月,撤銷各區革命領導小組,恢復區公所。8月,撤銷城關鎮建制,設城鎮工作辦公室。9月,柯橋、安昌改為建制鎮,恢復人民0名稱。10月,各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7月27日,國務院批準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紹興專員公署,設紹興市(地級),恢復紹興縣,駐市。9月20日,省府辦公廳通知,紹興縣轄鑒湖、皋埠、馬山、齊賢、錢清、柯橋、漓渚、平水、越南、海涂(1986年10月改越北區)10區,安昌、柯橋兩鎮和61公社(鄉);撤銷東湖區;紹興市設越城區(縣級),轄府山、塔山、蕺山、北海4街道和亭山、東湖、禹陵、靈芝、城東、梅山6公社。10月,恢復鄉、鎮人民0。
1984年8月,錢清、華舍、漓渚、孫端、平水、東浦6鄉改為建制鎮;下方橋鄉改為齊賢建制鎮。
1985年9月,馬鞍、嘉會、斗門、馬山4鄉改為建制鎮。
1986年8月,富盛、王壇2鄉改為建制鎮。
1987年4月,合作鄉改名安城鄉。10月,樊江鄉改為皋埠建制鎮。
1988年,撤銷安昌鄉,劃歸安昌鎮;新圍鄉、江橋鄉、陶堰鄉改為建制鎮。
1989年,柯巖、袍谷鄉改為建制鎮,解放鄉改為婁宮建制鎮。
1991年,湖塘鄉、稽東鄉改為建制鎮。
1992年5月13日,縣府公布撤區、擴鎮、并鄉行政區劃;撤銷10區,并62鄉鎮為22鎮3鄉。夏履鄉于是年秋改為建制鎮。
1996年11月25日,稽江鄉改為建制鎮。至此,全縣均為鎮建置。
1999年全縣轄25個鎮,1002個行政村、86個居委會,人口97.2920萬人,面積1392.00平方千米??聵蜴偅狠?0個村(居)委會,人口91195人,面積61.24平方千米。齊賢鎮:轄54個村(居)委會,人口70101人,面積50.69平方千米。皋埠鎮:轄70個村(居)委會,人口60754人,面積66.72平方千米。錢清鎮:轄51個村(居)委會,人口56795人,面積54.46平方千米。馬山鎮:轄45個村(居)委會,人口51503人,面積42.18平方千米。斗門鎮:轄40個村(居)委會,人口46919人,面積42.01平方千米。鑒湖鎮:轄53個村(居)委會,人口52522人,面積62.81平方千米。東浦鎮:轄36個村(居)委會,人口40696人,面積30.78平方千米。孫端鎮:轄42個村(居)委會,人口39540人,面積31.28平方千米。福全鎮:轄50個村(居)委會,人口39014人,面積39.83平方千米。馬鞍鎮:轄53個村(居)委會,人口36858人,面積53.10平方千米。平水鎮:轄42個村(居)委會,人口34071人,面積95.97平方千米。安昌鎮:轄37個村(居)委會,人口36381人,面積24.12平方千米。王壇鎮:轄45個村(居)委會,人口29638人,面積103.19平方千米。華舍鎮:轄27個村(居)委會,人口35620人,面積23.05平方千米。湖塘鎮:轄41個村(居)委會,人口33443人,面積66.31平方千米。蘭亭鎮:轄51個村(居)委會,人口31509人,面積82.85平方千米?;鼥|鎮:轄62個村(居)委會,人口28092人,面積88.74平方千米。楊汛橋鎮:轄38個村(居)委會,人口31816人,面積37.85平方千米。漓渚鎮:轄25個村(居)委會,人口23512人,面積36.62平方千米。富盛鎮:轄30個村(居)委會,人口24951人,面積73.90平方千米。陶堰鎮:轄35個村(居)委會,人口23774人,面積25.11平方千米。夏履鎮:轄22個村(居)委會,人口18202人,面積51.04平方千米。平江鎮:轄32個村(居)委會,人口21754人,面積77.26平方千米?;偅狠?9個村(居)委會,人口14260人,面積57.34平方千米。 (整理 數據來源:《紹興年鑒·2000》)
2000年6月16日,浙政發[2000]121號批復同意紹興縣斗門鎮新豆姜等6行政村劃歸馬鞍鎮管轄:斗門鎮新豆姜、新斗門、新皇甫、新孫端、新合作、新馬山等6行政村劃歸馬鞍鎮管轄。2000年5月29日,浙政發[2000]97號文擬擴大紹興市市區行政區域:擬將紹興縣東浦鎮、鑒湖鎮、皋埠鎮、馬山鎮、斗門鎮(不含新豆姜、新斗門、新皇甫、新孫端、新合作、新馬山等6行政村)劃歸紹興市越城區管轄。原斗門鎮新豆姜、新斗門、新皇甫、新孫端、新合作、新馬山等6行政村擬仍由紹興縣管轄(待國務院批復)。2000年6月12日浙政發[2000]115號文擬紹興縣0遷址:擬將紹興縣人民0駐地由紹興市區遷至柯橋鎮(待國務院批復)。
2000年,紹興縣轄20個鎮:柯橋、錢清、夏履、楊汛橋、華舍、湖塘、齊賢、馬鞍、安昌、孫端、富盛、陶堰、漓渚、福全、蘭亭、平水、平江、王壇、稽東、稽江鎮?!「鶕谖宕稳丝谄詹閿祿喝h總人口791797人,其中:柯橋鎮 132727人、齊賢鎮 71194人、錢清鎮 70489人、孫端鎮 31865人、福全鎮 42357人、馬鞍鎮 42390人、平水鎮 32974人、安昌鎮 39695人、王壇鎮 23064人、華舍鎮 50016人、湖塘鎮 32853人、蘭亭鎮 33757人、稽東鎮 24193人、楊汛橋鎮 45178人、漓渚鎮 24264人、富盛鎮 23380人、陶堰鎮 20377人、夏履鎮 20747人、平江鎮 18110人、稽江鎮 12167人。
2000年,全縣轄20個鎮,782個行政村、72個居委會,人口72.4183萬人,面積1255平方千米??聵蜴偅狠?8個村(居)委會,人口92035人,面積61.25平方千米。齊賢鎮:轄54個村(居)委會,人口70147人,面積50.69平方千米。錢清鎮:轄51個村(居)委會,人口57031人,面積54.45平方千米。孫端鎮:轄42個村(居)委會,人口39349人,面積31.28平方千米。福全鎮:轄50個村(居)委會,人口39185人,面積39.83平方千米。馬鞍鎮:轄59個村(居)委會,人口40399人,面積60.52平方千米。平水鎮:轄41個村(居)委會,人口33777人,面積95.96平方千米。安昌鎮:轄37個村(居)委會,人口36426人,面積24.12平方千米。王壇鎮:轄42個村(居)委會,人口29572人,面積103.18平方千米。華舍鎮:轄27個村(居)委會,人口35774人,面積23.05平方千米。湖塘鎮:轄41個村(居)委會,人口33323人,面積66.31平方千米。蘭亭鎮:轄53個村(居)委會,人口31263人,面積82.86平方千米?;鼥|鎮:轄62個村(居)委會,人口27882人,面積88.74平方千米。楊汛橋鎮:轄38個村(居)委會,人口32052人,面積37.85平方千米。漓渚鎮:轄25個村(居)委會,人口23356人,面積36.62平方千米。富盛鎮:轄30個村(居)委會,人口24941人,面積73.90平方千米。陶堰鎮:轄35個村(居)委會,人口23669人,面積25.11平方千米。夏履鎮:轄22個村(居)委會,人口18290人,面積51.04平方千米。平江鎮:轄32個村(居)委會,人口21607人,面積77.26平方千米?;偅狠?9個村(居)委會,人口14105人,面積57.37平方千米。 (整理 數據來源:《紹興年鑒·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