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區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沙坪壩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區西部,東濱嘉陵江, 西抵縉云山,是重慶市科教文化區,重慶大學城位于沙坪壩區西部,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于一爐,是紅巖精神的重要發祥地。 沙坪壩區東與江北區、渝北區相鄰,東南與渝中區接壤,東北與北碚區相連,南與九龍坡區相靠,西接璧山區,緊鄰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北部新區。截止到2013年,沙坪壩區轄17個街道、7個鎮,面積396.2平方公里。2012年末,沙坪壩區常住人口108.07萬人。沙坪壩區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獲得過”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市抗洪救災工作先進集體 “等榮譽稱號。
沙坪壩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改楚州為渝州。唐朝循隋制。宋代,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為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為重慶府;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司移駐重慶府。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重慶路。明代,先后屬重慶府、夔州府、重慶衛、瞿塘衛。清代循明制。中華民國時期,沙坪壩隸屬于四川巴縣第一區,治所設于古鎮磁器口(龍隱鎮)。1939年,劃入重慶市沙磁區,成為抗戰時期中國的文化區和重慶主要工業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屬重慶市第三區,功能定位于文化區,1955年正式定名為重慶市沙坪壩區。
沙坪壩區沙坪壩區處于四川盆地東部。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使地殼急劇強烈褶皺,形成四川盆地,在盆地內也形成一些山脈,其中華鎣山從北東方向巍巍而來,在合川三匯壩、分為三個支脈呈掃帚狀再向南西方向延伸,形成中梁山、縉云山和瀝鼻峽山,從而構成沙坪壩區地貌格局。
地形地貌
沙坪壩區地貌歸屬于川東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的一部分,呈丘陵、臺地和低山組合的地貌結構。中部歌樂山海拔高度在550~650米之間,最高峰歌樂山云頂寺海拔680.25米。嘉陵江由北往東南流經沙坪壩區19.3公里。
氣候特征
沙坪壩區自然地理區劃圖沙坪壩區氣候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最冷月平均氣溫7.8℃,最熱月平均氣溫28.5℃,年平均氣溫18.3℃,無霜期341 .6天,具有冬暖夏熱和春秋多變的特點。年降水量1082.9毫米。中部歌樂山森林區年平均氣溫比山下低2℃左右。
河流水系
沙坪壩區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嘉陵江、梁灘河、虎溪河、清水溪、鳳凰溪、詹家溪、南溪口溪是較大的溪河。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到2013年底,沙坪壩區下轄24個鎮、街道,其中7個鎮、17個街道。沙坪壩區轄17個街道、8個鎮小龍坎街道沙坪壩街道渝碚路街道磁器口街道
童家橋街道石井坡街道雙碑街道 井口街道
山洞街道新橋街道天星橋街道土灣街道
覃家崗街道陳家橋街道虎溪街道西永街道
聯芳街道中梁鎮歌樂山鎮青木關鎮
鳳凰鎮回龍壩鎮曾家鎮土主鎮
人口編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沙坪壩區常住人口為100萬人,成為百萬人口大區。
性別構成
2010年,沙坪壩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0.63萬人,占50.63%;女性人口為49.37萬人,占49.37%??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57。
年齡構成
2010年,沙坪壩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9.1萬人,占總人口的9.1%;15-64歲的人口為82.64萬人,占總人口的82.64%;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26萬人,占總人口的8.26%。
教育程度
2010年,沙坪壩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7.74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21.38萬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29.68萬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15.86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經濟建設編輯2012年,沙坪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8.1億元,同比增長17.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9億元,下降2.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95.1億元,增長24.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7.1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9:60.0:39.1。 2013年,沙坪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1.3億元,同比增長9.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2億元,增長0.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10.8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4.3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9:58.6:40.5。
第一產業
沙坪壩區地圖2012年,沙坪壩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1720.4萬元,同比下降3.2%。其中,種植業產值53974.3萬元,下降3.5%;林業產值874.3萬元,增長0.1%;牧業產值10584.9萬元,下降15.0%;漁業產值5130.3萬元,增長15.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156.6萬元,增長5.0%。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9萬公頃,與2011年基本持平;糧食作物總產量1.4萬噸,增長0.7%;蔬菜總產量8.6萬噸,下降9.6% ;鮮奶產量3193噸,下降4.7%;生豬出槽數2.0萬頭,下降24.4%;家禽出欄數22.1萬只,下降15.0%。 2013年,沙坪壩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5162萬元,同比增長0.4%。其中,種植業產值55310萬元,下降1.3%;林業產值931萬元,增長6.5%;牧業產值9804萬元,下降7.4%;漁業產值6592萬元,增長28.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525萬元,增長12.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66公頃,下降5.3%;糧食作物總產量1.4萬噸,下降3.5%;蔬菜總產量8.2萬噸,下降4.3% ;鮮奶產量2359噸,下降26.7%;生豬出槽數1.6萬頭,下降21.0%;家禽出欄數22.2萬只,增長0.4%。
第二產業
三峽廣場一角2012年,沙坪壩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54.1億元,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237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19.1億元,增長45.9%。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總產值956.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2.5%,同比增長89.4%。至2012年底,沙坪壩區擁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135家。2012年完成總產值183.4億元,增長3.6%,其中一級資質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158.0億元,增長3.8%。 2013年,沙坪壩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68億元,增長1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25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82.4億元,增長11.3%。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總產值1112.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5.1%。至2013年底,沙坪壩區擁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177家。2013年建筑業完成總產值202.7億元,增長8.0%,其中一級資質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162.6億元,增長2.9%。
第三產業
沙坪壩區建設 (3張)
2012年,沙坪壩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0.9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0.8億元,增長12.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03.5億元,增長13.4%;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7億元,增長16.2%;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3.0億元,增長17.0%。2012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729.5萬元,增長14.0%。接待國內旅游者2349.4萬人次,增長30.1%;實現旅游營業收入21.6億元,增長30.6%;入境國際旅游者人數7.2萬人,增長29.4%。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4.8%。至2012年末,沙坪壩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005.8億元,增長24.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59.1億元,增長18.0%;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676.0億元,增長13.5%。 2013年,沙坪壩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2.4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39.7億元,下降2.6%;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43.4億元,增長11.6%;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7.3億元,增長5.3%。2013年,沙坪壩區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856.7萬元,增長19.7%。接待國內旅游者2533.9萬人次,增長7.9%;實現旅游營業收入24.1億元,增長11.8%;入境國際旅游者人數5.0萬人次,增長21.6%。至2013年末,沙坪壩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196.1億元,增長18.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20.2億元,增長29.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743.5億元,增長10.0%。
社會事業編輯城建
沙坪壩區城建 (5張)
2013年,沙坪壩區新增人行天橋2座,背街路燈665盞,新增公交、軌道接駁線路3條 ,公交運力10臺,優化公交線路2條; 11條市政道路按時推進,人行天橋新增5座,紅綠燈優化34處;新改建公園2個、垃圾中轉站11個、公廁32座,改造“一戶一表”1.2萬戶、老舊電梯100臺;危舊房、城中村拆遷2.1萬平方米,危舊差改造1萬平方米,安置房竣工33萬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新增356戶;整治老舊居住區22個、背街小巷20條,拆除違法建筑36萬平方米,清掏無主化糞池350座,整治窨井1643座,疏浚排水管網243公里,新建背街路燈665盞。
教育
2013年,沙坪壩區有區屬教育事業單位共290所,其中,中小學89所(含4所中職學校)、幼兒園201所。教職工總人數12126人,其中,中小學教職工8365人、幼兒園教職工3761人。專任教師9215人,其中,中小學教師7380人、幼兒園教師1835人。至2013年底,大學城有13所高校入駐;專任教師總數1.2萬人。
文化
截止到2013年底,沙坪壩區公共圖書館藏書395.1萬冊。新建成4個街鎮文化中心、40個標準化社區文化室。送圖書1.2萬冊、文化消費券4.6萬張、電影及各類演出1744場;諧劇《電話響過之后》獲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新建街鎮體育中心2個,增設健身設施50處,成功舉行大型群眾體育活動12次。
科技
2013年,沙坪壩區有專利申請數348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1497件;授權專利數2432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數664件。
衛生
截止到2013年底,沙坪壩區有衛生機構354個(不含部隊醫院),病床數5323張,衛生技術人員5843人。新建成青木關醫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9個標準化村衛生室。
交通
沙坪壩區是中國西南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周邊有鐵路集裝箱網絡重慶中心站等七個客貨站;國道、省道等高等級公路五條,成渝、渝長、渝遂、上界、繞城高速公路縱橫域內;地鐵一號線抵達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僅需半個小時。
著名人物編輯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安徽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北系軍閥首領。
磁器口古鎮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F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F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同時還是一位兒童文學大師。 (以上是曾在沙坪壩區生活過的代表性人物)
領導編輯區委書記:王越(1961- ),男,漢族,山東沾化人。在職研究生、管理學博士。1977年10月參加工作,198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3年8月起,任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書記。
區長:方海洋(1964- ),男,漢族,山東龍口人。農業資源經濟學博士。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7月參加工作。
景區景點編輯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沙坪壩區中部,面積3000畝,主峰海拔728米,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重慶市體育主題公園、國家森林公園。 磁器口古鎮磁器口古鎮位于沙坪壩區,面積為1.5平方公里,是國務院確定的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曾經是嘉陵江下游著名的商業碼頭,于2008年列入“新巴渝十二景”。古鎮蘊含豐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和民間文化,是重慶古城的縮影和象征,因此被美譽為“小重慶”。
歌樂山烈士陵園三峽廣場三峽廣場位于沙坪壩主城區中心地段,呈十字形。始建于1997年,由三峽景觀園、名人雕塑園、綠色藝術園、商業文化街四個部分組成。 重慶抗戰名人舊居重慶沙坪壩抗戰名人舊居景區位于沙坪壩區大學城,包括重慶郭沫若舊居、重慶馮玉祥舊居、重慶張治中舊居三處景點。 沙坪公園沙坪公園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中心。始建于1957年,占地18萬多平方米,以園林景觀為主。屬城市公園類自然風景旅游景區。 平頂山公園平頂山公園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小龍坎。公園依平頂山而建,以山地園林景觀為主要特色,占地16萬平方米。屬城市公園類自然風景旅游景區。 城市榮譽編輯
白公館2006年12月,沙坪壩區文廣新局代表“捧著”由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榮譽獎牌從北京載譽歸來。2007年08月,沙坪壩區委、區政府獲得了重慶市抗洪救災工作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2012年02月,沙坪壩區被重慶市綠化委員會、市林業局、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授予“重慶市級森林城市”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