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頭區(中衛城區)隸屬寧夏中衛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東鄰中寧縣,南與同心縣、海原縣及甘肅省靖遠縣交匯,西接甘肅省景泰縣,北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境域東西長115.3千米,南北寬81.4千米,總面積5922.4平方千米??側丝?5.2817萬人(2005年)。2011年,沙坡頭區工業總產值完成66.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6.4%;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沙坡頭、寺口子旅游區、一碗泉舊石器遺址、古代巖畫、中衛高廟、雙龍山石窟、海原“環球大震”遺址等多處古跡名勝。行政區劃編輯1961年5月,東方紅公社析置為城關、西園2個公社;先聲公社析置為東園、柔園、鎮羅3個公社;燈塔公社析置為景莊、紅泉、三眼井、陳家水4個公社。全縣共分為12個公社。1964年5月,設置香山區,管轄原香山公社析置的4個公社。10月,城關公社改置為城關鎮。1965年4月,將城關鎮所轄的蔡橋、新墩、韓閘、官橋、南園等大隊析出,置為城郊公社,駐舊鼓樓南巷。1968年10月,撤銷香山區。1969年2月,撤銷陳家水公社,將其所轄的黃泉、石門大隊劃歸景莊公社;黃套、小井子大隊劃歸常樂公社。1983年,所有公社全改為鄉。1984年,自西園鄉析出堿尖湖以西至營盤水地帶,設置甘塘鎮,駐甘塘。1985年,在新開發的南山臺灌區增置東臺、西臺2個鄉。
旅游業1988年,在北干渠沙漠地開發出的灌區增置新北鄉。1992年8月,全縣共轄宣和、常樂、鎮羅3個鄉改置為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甘塘、宣和、常樂、鎮羅等5鎮和城郊、東園、西園、柔遠、永康、東臺、西臺、紅泉、景莊、三眼井、新北等11鄉。 2008年,中衛縣轄文昌鎮,濱河鎮,迎水橋鎮,柔遠鎮,東園鎮,宣和鎮,永康鎮,長樂鎮,香山鄉,蒿川鄉,興仁鎮,鎮羅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沙坡頭區(中衛城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地跨東經104度17分~106度10分、北緯36度06分—37度50分。東鄰中寧縣,南與同心縣、海原縣及甘肅省靖遠縣交匯,西接甘肅省景泰縣,北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
地形地貌
沙坡頭區地形由西向東、由南向北傾斜。境內海拔高度在1100米-2955米之間。地貌類型分為沙漠、黃河沖積平原、臺地、山地和盆地五個較大的地貌單元。其中西北部騰格里沙漠邊緣衛寧北山面積12萬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1%,中部衛寧黃河沖積平原10萬公頃,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8%,位于山區與黃河南岸之間的臺地6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4.1%,南部隴中山地與黃土丘陵面積119.55萬公頃,占中衛市土地面積的81%。
水文
中衛境內有黃河及其支流長流水、清水河三條主要河流。黃河沿市域西北側自西南向東北流過,境內流程約182千米,距市區約2千米,年平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平均過境水量328.14億立方米,清水河北流注入黃河。
氣候
沙坡頭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
水利樞紐工程靠近沙漠,屬半干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春暖遲、秋涼早、夏熱短、冬寒長,風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平均氣溫在7.3~9.5℃之間,年均無霜期159~169天,年均降水量179.6~367.4毫米,年蒸發量1829.6~1947.1毫米,全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 沙坡頭區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179.6毫米,年蒸發量為1829.6毫米,為降水量的10.2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全年無霜期平均167天,全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沙坡頭區重點規劃了硒砂瓜產業、草畜產業和馬鈴薯產業,促進草畜、草原雞、蔬菜、枸杞、硒砂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發展。2011年,種植飼草48萬畝,馬鈴薯38萬畝,硒砂瓜11.1萬畝,枸杞6500畝,實現了產業對接的新突破。推進部門(單位)定點幫扶,抓好第二輪貧困村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教育扶貧、項目扶貧,多渠道為山區群眾辦實事。全市勞務輸出16.6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6.3億元。沙坡頭區得黃河自流灌溉之利,自古以來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糧、畜產品、水產品和果菜生產基地,被譽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F代農業向精品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形成了枸杞、設施蔬菜、西甜瓜種植、家禽養殖、草畜、馬鈴薯、優質米、生豬、水產養殖和紅棗林果等優勢特色產業。
工業經濟
2011年,工業總產值完成66.5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6.4%;工業增加值2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6.5%。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增加值和利稅分別為54億元、16.3億元和3.2億元,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20%、19%和15%。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3家、超5億元的1家、超10億元的1家。各工業園區和工業基地建設步伐加快,新入園企業48家,累計達到135家。共引進各類項目104個,到位資金19.32億元。與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合作,成功重組美利紙業集團公司,林紙一體化項目到位資金18.2億元,使美利紙業跨入國家大型企業500強行列;引進山東茌平鋁業公司,使秦毅集團重新恢復生產??坪捞沾珊托聛喬沾傻卮u、大河數控珩磨機床、昊豐偉業生鐵等項目已經建成;中冶美利紙業30萬噸涂布白卡紙、10萬噸楊木化機漿、2臺5萬千瓦熱電機組和寧夏紅集團2萬噸枸杞飲料、美康陶瓷地磚、興爾泰硫酸鉀復合肥、西安新盟單晶硅、賀蘭山清真羊肉等一批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農業經濟
2011年,農業總產值完成28.8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7.4%;農業增加值14.9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6.4%。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新增枸杞2.4萬畝,累計達到18.4萬畝;新增設施蔬菜2.4萬畝,累計達到8.1萬畝;新增壓砂地20萬畝,累計達到71.8萬畝;新增林果7.7萬畝,累計達到23.4萬畝;種植馬鈴薯63萬畝;種植優質牧草124萬畝,全市生豬、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00.8萬頭、21.9萬頭、175.2萬只。農業標準化進程不斷加快。新培育發展農產品流通合作經濟組織43個,累計達到155個,年流通額達到8.4億元;有11類62個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認定,“香山硒砂瓜”取得有機產品轉換證書,“宣和牌雞蛋”獲“寧夏名牌”和“中國名牌”稱號,中寧枸杞、香山硒砂瓜、設施蔬菜通過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驗收。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引黃補灌、山區小流域治理和治河治溝工程成效顯著。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啟動建設“塞上農民新居”示范點17個。鄉村交通環境明顯改善,新修鄉村道路427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沙坡頭區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豐富,有煤、石膏、陶土、白云巖、石油、金、銅、鋁、鋅等30多種,截止2014年探明石膏儲量達70億噸,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分布面積近200平方千米,總儲量12億噸。水資源條件優越,黃河流經全市182千米,水能蘊藏量達200多萬千瓦,是水能發電的良好地段,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和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沙坡頭區將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水電基地。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1年統計,回族人口31.8萬,占總人口的31.2%,蒙、滿等其他少數民族人口4276人,占總人口的0.4%。海原縣是一個以回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回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2%以上。2011年統計,總人口320474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 60726、甘塘鎮3149、鎮羅鎮30890 、宣和鎮 36059 、常樂鎮 18195 、迎水橋鎮 12599、 城郊鄉 24436 、西園鄉 19440 、東園鄉 34328 、柔遠鄉 28115 、永康鄉 19303、 新北鄉 6966 、東臺鄉 6064 、西臺鄉 8904 、紅泉鄉 2292、 景莊鄉 3438 、三眼井鄉 5570 。
民族
2011年統計,沙坡頭區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壯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朝鮮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維吾爾族、侗族、錫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等18個民族。
沙坡頭區
社會事業編輯城市建設
2013年,新建、續建城市項目160個,完成投資15.3億元。
中寧枸杞其中:城區119個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2.5億元。通過積極爭取、多方運作,沙坡頭機場隆重奠基,各項前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中衛一中、中衛六小、體育訓練館等一批公共項目已經建成;環城東路、環城西路、行政辦公區單位辦公樓、新區生態湖、生態公園、集中供熱、中衛中學等城市重點項目正在建設;實施了“一苑”(沙漠風情苑)、“兩湖”(新區生態湖、黃河濕地公園湖)、“六帶”(沙坡頭大道、迎賓路、彩虹路、懷遠路、平安路、應理街景觀帶)綠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247萬平方米,市區綠化總面積達到376萬平方米,人均綠地24.5平方米。完成了“四街八巷”改造工程,舊城改造步伐加快。嚴格住房公積金管理,理順了管理體制。實施房地產項目29個,竣工面積34.9萬平方米,居民居住條件極大改善。中寧縣枸杞花園、東苑南區、檢察院等18個新建項目和平安街、寧安南街等13個續建項目進展順利,完成投資2.8億元。海原縣城供水工程、垃圾無害化處理、交通巷等工程投入使用,南門蔬菜市場、汽車站遷建等工程進展順利。
科技事業
2012年沙坡頭區共爭取上級科技項目56個,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5項、自治區級51項,爭取項目資金1040萬元,比上年下降21.6%。安排市(縣)級科技創新項目58項。年內全市專利申請量88件,專利授權量51件。全市有企業技術研發中心7個,9家企業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
教育事業
2012年沙坡頭區有各級各類學校502所,教職工13435人。其中,普通中學69所,普通高中招生8189人,在校學生 23695人,畢業生7890人;普通初中招生17478人,在校學生53788人,畢業生18017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9.7%。中等職業學校3所,招生4210人,在校學生11887人,畢業生3092人。有小學校377所,小學在校學生123704人,招生20358人,畢業生數22817人。全市有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138人。幼兒園51所,在園幼兒(含學前班)28448人,其中學前班15955人。
文化事業
2012年沙坡頭區共有文化館3個,公共圖書館3個,文物管理所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8個。全年全市舉行廣場文藝演出173場次, 圖書借閱60810萬人次。全市有廣播電視調頻轉播發射臺11座。年內實施農村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戶戶通工程201790戶,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0.7%,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8%。
衛生事業
2012年沙坡頭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73個(不含農村衛生室),其中醫院11個、衛生院4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婦幼保健院(所)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個。衛生機構床位數3286張,其中醫院2469張,每千人口醫院床位數為2.23張。衛生技術人員3689人,其中執業醫師1386人,注冊護士1176人。全市有村衛生室431個,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02人。
交通編輯中衛是全國鐵路交通大動脈的西部“橋頭堡”,是歐亞大通道“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包蘭、甘
水利樞紐工程武、寶中鐵路和2006年已開工建設的中太鐵路在中衛交匯,形成“x”形布局,可連通京包線、寶成線、隴海線、蘭新線、蘭青線,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烏魯木齊等12個大中城市,中衛市是聯系西北與華北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位于市區西郊的迎水橋鐵路編組站是規劃中亞洲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之一。該站的設立使中衛的鐵路樞紐地位直線上升,客流量、物流量逐年增加,已成為西北地區繼蘭州、寶雞之后的第三大鐵路交通樞紐。中營高速公路(中寧—營盤水)從城市南側穿過,可連接gz25(丹東—銀川—蘭州—拉薩)、gz35(青島—銀川)、gz45(連云港—武威—霍爾果斯)三條國道主干線,109國道、101、201省道和中營、中郝、中固3條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鐵路大橋和2座公路大橋貫通黃河南北,境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全市公路總里程達3800公里,形成了公路、鐵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
歷史文化編輯寧夏中衛的沙坡頭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世界稱奇的治沙人文景觀吸引了不少中外學者和游客,人們在參觀和游覽沙坡頭時,被沙與水的巧妙組合、治沙方格與半月型沙丘奇特搭配所傾倒,它像一首雄宏悲壯訴說人與自然錯綜復雜關系的樂章,又是一幅情景交融記錄人和自然生存軌跡的圖表。在這里,導游會給你講很多關于沙坡頭的傳說。最典型的要數沙坡頭來歷的傳說。在鳴鐘坡下的淚泉旁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這樣一段話:相傳沙坡頭此地,原是一座花香如桂,交通發達,商賈云集的城池,名曰“桂王城”。末代王子吳祺無道,宣兵黷武,肆意北侵,戰至北沙王國,已是人困馬乏,但仍野心勃勃,叫戰不休。這北沙王國乃黃龍化身,占沙為王,吞草噬樹,力大了得,更兼其生性火暴,怎忍吳祺挑叫,遂率舉國兵將,憑駿馬善射,與吳祺交戰??釕鹬?,忽有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暗無天日。吳祺頓陷泥濁世界,驚懼萬狀,落地南逃,其后沙王緊追不舍。此時沙乘人勢,人借沙威,鋪天蓋地,席卷而來。追至黃河岸邊,一條青龍為救百姓騰空而起,抖渾身金甲,吐擎天水柱,尾呼風而口喚雨,迎戰黃龍于桂王城上。一時間,大風撼山,暴雨傾盆,河水滾滾,聲如雷吼,遍地草木皆化作利箭,直刺黃龍而來。黃龍雖兇,但滿身中箭,力漸不支,筋疲骨散,從天而落,化作一堆黃沙,壓于桂王城上,它的鮮血流入黃河,遂使河水更黃更渾。再說桂王城內早有一座神鐘,三人合圍,聲傳百里,每有險情便自鳴報警。兩龍交戰之時,神鐘大鳴不已,然城內居民慌亂不知所措,未及逃出便遭滅頂之災,呼救之聲數日不絕,痛哭的淚水從沙下浸出,便是今日游客所見淚泉小溪。此后沙上每有動靜,沙下居民以為有救援到,齊聲大呼,神鐘亦自鳴響,此即游客所聞沙坡鳴鐘之聲。沙坡頭來歷的傳說帶有很多神話成分,而“洋人招手”的傳說則更具真實性。相傳在上個世紀初期,有一外國傳教士到中國西部傳教,在從甘肅蘭州往寧夏途中,由于大漠隔絕無路可走,一干人在蘭州乘羊皮筏子順黃河而下,當漂到距沙坡頭不遠的黑山峽時,這里河水落差加大,河心怪石林立水流湍急,眼見得羊皮筏子要撞到河心一怪石上時,那洋人一看不好,一縱身從羊皮筏子上跳到了那塊怪石上。在這同時,經驗豐富的撐筏人,用竹桿在怪石上輕輕一點,那羊皮筏子便繞了個彎順利沖向下游。而那位洋大人則一手死死抱住河心石,一手在使勁招手救命。所有路過的羊皮筏子都無法接近他,久而久之,他揮動著手臂的身體與河心石化為一體,就是現在離沙坡頭不遠的“洋人招手”河心石。
著名人物 沙坡頭區自古崇儒重教,明清兩朝中衛城區共考取進士24人,舉人183人,貢生236人,令朔方稱頌,成為仁人志士輩出之地。汪潮,明嘉靖年間選貢,任沭陽縣丞(今江蘇沭陽縣),在任期間為政清廉,功績特著,淮上百姓時稱“汪青天”。黃元會,明萬歷年間貢士,授山西武鄉知縣,為官清正廉明,政聲卓著,武鄉列入名宦。李彩,明代中衛古水營守備,率軍響應李自成起義,反抗清兵而罹難。李日榮,清代名將,曾率軍平息吳三桂叛亂。李景隆,清代名將,轉戰東南沿海抵御帝國主義侵略,軍功卓著。黃允清,清代舉人,1895年4月,在京參于康有為的聯名“公車上書”光緒皇帝,寧夏籍唯此一人。袁守義,清同治癸酉(1873年)拔貢,光緒三十年(1904年)甘肅廢科舉,通令各縣,罷廢書院,首創中衛縣高等小學堂。劉佩黻,清代教育家鼎力倡導新文化,舉辦新學校,提倡男女平等入學讀書,創辦了寧夏第一所貞賢女子學校,為中衛開辦新型教育作出了貢獻。張濟美,先后任國民黨“憲制”國民大會代表、寧夏省黨部宣傳科長、寧夏省教育廳長等職。擁護和平解放主張,參加了在中寧舉行地和平解放寧夏簽字儀式。蘇芳,擅長水利工程興建技術,清末民初,被地方民眾推舉管理美利渠務,其時針對時弊提出夫差按畝負擔的改革方案。周興禮,生于泥瓦匠世家,時有“周泥瓦匠,陳木匠”之說,其主修的各類建筑造型別致、工藝精湛,所率著名木工陳銘、汪學仁、狄振義(人稱“三大聾子”)而建的中衛高廟、平羅玉皇閣及靈武高廟,至今仍受到建筑行家贊譽。溫寶德,民國17年任縣城高小教員,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次年組隊參加寧夏全省學生運動會獲總分第一。蘇景泉,知名學者,詩文浩瀚,論著頗豐,在臺灣任教20余年因其學術成就,蜚聲海內外。袁金璋,民國年間愛國人士,追求真理,推進民主,聯名請愿南京國民政府,揭露寧夏軍閥馬鴻逵的黑暗統治,頗有聲望。張子華,中共中央聯絡局副局長,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數次往返于南京、西安、陜北之間,從事黨的統戰工作。尤其是“西安事變”之后,以秘書和紅軍總部參謀身份隨同周恩來前往處置,頗得贊譽。孟長有,抗日戰爭時期,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回寧后從事地下革命和抗日宣傳活動,慘遭國民黨發動派殺害,是寧夏最早的著名革命烈士之一。徐良,曾參加了紅軍長征和平津、淮海兩大戰役,50多年的革命斗爭生涯中屢立戰功,被授予上校軍銜,任廣東省公安總隊副隊長、廣州軍管會主任,多次負責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在廣州的安全保衛工作,成為衛籍革命干部中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最多的人。楊正喜,新中國成立中衛首任縣委書記兼縣長,1949年9月下旬到衛正式組建人民政權。林琪,字少文,甘肅定西縣城關鎮人。民國初,畢業于山東煙臺海軍軍官學校,歷任寧夏中衛縣郵政局長、縣長及青海循化縣縣長。張保和,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武警文工團藝術指導、著名軍旅藝術家,著名相聲演員。麥天和,著名作家。沈醉,著名導演、作家等。趙牧陽,“中國搖滾鼓王”。1967年生于寧夏中衛。在當年,也就是1992年的那張中國具有劃時代的搖滾合輯中國火1收錄的《姐姐》、《累》、《給我一點愛》等單曲都留下了他的高超鼓技,趙牧陽作為歌手在1992年就發行了自己的專輯《牧陽流浪》;在被稱為“鼓王”的同時還被稱為“中國流行民謠第一人”。
風景名勝編輯沙坡頭九龍灣風景區現有娛樂項目:觀看世界冠軍沙雕城、觀看太極湖、觀看九龍灣天下黃河第一橋、觀看九龍灣風景區天下黃河第一灣、觀看古長城烽火臺、游玩大型滑沙場、沙漠沖浪、沙漠駝隊、沙灘排球、沙灘足球、沙漠運動、沙漠運動健身、沙漠探險、黃河峽谷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