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縣隸屬于四川省遂寧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遂寧以北,東靠南充,西鄰成都,南接重慶,北抵綿陽,位于成渝經濟區北弧中心,與成都、重慶距離都在200公里以內,幅員面積1496平方公里。射洪現轄30個鄉鎮,其中20個鎮,10個鄉、590個行政村、3個街道辦事處、58個社區。 射洪縣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時期,始置射江縣,于北周改名射洪縣。射洪縣得名源于其境內有射江。 射洪是中國商品棉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金華山,景點有平安森林公園。
秦惠文王滅巴,蜀兩國,設置巴,
太和鎮金宸街夜景蜀兩郡。西漢析巴,蜀郡置廣漢郡,領轄廣漢等十三縣。廣漢縣治今射洪縣柳樹鎮(現沱牌鎮)的通泉壩,為今射洪縣境內建縣之始。此時,今射洪縣境分屬廣漢,郪兩縣。廣漢縣和郪縣的分界線,東西以涪江和梓潼江為界,即涪江以東和梓潼江左岸地區為廣漢縣。涪江西岸和梓潼江右岸地區為郪縣(治今三臺縣郪江鄉)。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改益州為庸部,改廣漢郡為就都,改廣漢縣為廣信縣。今射洪縣境分屬廣信,郪兩縣。東漢時,劉秀政權恢復益州,廣漢郡,廣漢縣名,東漢末年,今射洪縣境仍屬廣漢,郪兩縣。三國蜀漢,后主建興二年(224),分廣漢郡四縣置東廣漢郡??ぶ螐V漢縣(今射洪縣柳樹鎮)。今射洪縣境仍屬廣漢,郪兩縣。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廢東廣漢郡,復置廣漢郡,今射洪縣境仍屬廣漢郡廣漢,郪兩縣。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罷德陽郡,置遂寧郡,廣漢縣由廣漢郡劃入遂寧郡。今射洪縣境分屬遂寧郡廣漢縣,廣漢郡郪縣。恭帝元熙二年(420),劉裕奪取晉王朝政權建立宋王朝,史稱劉宋。分廣漢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縣(今三臺縣潼川鎮),領轄北伍城,懷歸兩縣。
太和鎮河西(圖冊) (13張)
劉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遂寧郡為東遂寧郡,郡治巴興縣(今大英縣回馬鎮長江壩)。廣漢縣隸屬東遂寧郡。今射洪縣境屬東遂寧郡廣漢縣,廣漢郡郪縣。蕭梁(502~553)撤郪縣并入北伍城縣。新城郡領北伍城縣。南齊,改北宕渠郡(治今鹽亭縣城),置西宕渠郡,析廣漢縣,置通泉縣。領轄廣漢,通泉兩縣。今射洪縣境分屬廣漢,通泉,北伍城三縣。 西魏宇文泰平蜀,恭帝二年(555)分北伍城縣,置射江縣(治今射洪縣金華鎮),隸屬昌城郡。據《元和郡縣志》記載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為涌泉郡,并移郡治于涌泉縣(通泉更名,治今射洪縣洋溪鎮),領轄涌泉,廣魏(廣漢改名)兩縣。今射洪縣境屬射江,涌泉,廣魏三縣。北周(557~581),改射江縣為射洪縣,射洪得名自此始。今射洪縣境屬射洪,通井(涌泉改名),廣漢(廣魏改名)三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罷郡置州,涌泉郡,昌城郡被廢,改通井縣為通泉縣,并光漢縣(廣漢改名,諱煬帝楊廣名)入通泉縣??h治今射洪縣柳樹鎮。射洪、通泉兩縣隸屬新州(治今三臺縣潼川鎮)。開皇十八年(598),改新州為梓州,射洪、通泉兩縣屬梓州。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州置郡,射洪、通泉兩縣屬新城郡(治今三臺潼川鎮)。今射洪縣境屬射洪、通泉兩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為梓州,射洪、通泉兩縣屬梓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梓州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復改梓潼郡為梓州。射洪,通泉兩縣隸屬未變。今射洪縣境仍屬此兩縣。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射洪,通泉兩縣初隸梓州梓潼郡。太祖乾德四年(966),梓州梓潼郡改為靜戌軍。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又改為靜安軍。端拱二年(989)復改為東川節度,神宗元豐三年(1080)又改為劍南東川節度,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設為潼川府,射洪、通泉兩縣隸屬關系仍舊。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通泉縣“兵后地荒”,并入射洪縣,隸屬潼川府(治今三臺縣潼川鎮)。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并射洪縣入鹽亭縣。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恢復射洪縣建置。清初,射洪縣屬潼川直隸州(治今三臺縣潼川鎮)。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為府,隸屬潼川府。嘉慶七年(1802),隸屬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隸省政,射洪縣隸屬四川省潼川府。民國2年(1913),廢潼川府,復置道,又隸川北道,民國3年(1914),又旋改屬嘉陵道。民國7年(1918)起,四川軍閥割據,四川形成“防區制”。今射洪縣太和鎮南,先為四川省第五衛戍區范圍,后為李家鈺衛戍范圍。太和鎮北先為川軍第5師呂超部控制,后屬川軍第10師劉斌部,川軍楊森第2混成旅楊漢城部及國民革命軍第29軍田頌堯,孫震部的衛戍區范圍。民國24年(1935),射洪縣隸屬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38年銛(1949)12月。
子昂廣場夜景1950年1月置射洪縣(縣治并由金華鎮遷至太和鎮),隸屬川北區行署遂寧分區。1952年9月,隸屬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10月,射洪縣劃歸綿陽專區。1968年9月,綿陽專區改為綿陽地區,射洪縣仍隸屬。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射洪縣隸屬遂寧市。2013年1月21日,射洪縣從太和鎮析出部分行政區域,增設平安和子昂2個街道辦事處。 位置境域編輯
射洪
射洪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北緣,介于北緯30°40′,東經105°10′-105°39′之間,縣境呈心臟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最寬處46公里,南北最長處58.6公里,幅員面積1495.97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50年屬遂寧專區,1958年并入綿陽專區,1985年歸遂寧市管轄。1996年,射洪縣轄20個鎮、10個鄉,縣政府駐太和鎮。2010年1月12日,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10]1號)批復同意將射洪縣柳樹鎮更名為沱牌鎮。2012年,將太和鎮部分行政區域析出設立平安和子昂2個街道處。平安街道轄原太和鎮的清家堰等8個社區,辦事處駐太和大道北段42號;子昂街道轄原太和鎮的衙署等14個社區,辦事處駐太和大道南段23號;太和鎮轄香樟社區和花土地等9個村,鎮政府駐武安場。
區劃詳情
射洪縣行政地圖2013年,轄3個街道、20個鎮、10個鄉、591個行政村、55個社區。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子昂街道辦事處、平安街道辦事處、紫云街道辦事處(注:二零一二年行政區劃調整公告(15) 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射洪縣從太和鎮析出部分行政區域,設置平安和子昂2個街道辦事處。)下轄20個鎮:太和鎮、金華鎮、仁和鎮、青崗鎮、明星鎮、洋溪鎮、香山鎮、大榆鎮、廣興鎮、潼射鎮、涪西鎮、陳古鎮、鳳來鎮、金家鎮、天仙鎮、太乙鎮、曹碑鎮、沱牌鎮、復興鎮、官升鎮下轄10個鄉:伏河鄉、青堤鄉、雙溪鄉、文升鄉、瞿河鄉、萬林鄉、太興鄉、東岳鄉、金鶴鄉、玉太鄉
自然環境編輯地理環境
縣境大地構造屬新華夏系四川沉降帶的川中褶皺帶,處于中臺山半環狀構造和綿陽、合興場、龍女寺環狀構造與威遠輻射狀構造的結合部位,由一系列連環節旋扭構造組成。構造簡單,形態單一。
地貌
縣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相對高差375米,最高點是縣北武東鄉天寶寨,海拔674.4米,最低點是縣南涪江出境處,海拔299米。地貌類型復雜:北部低山、高丘,山高坡陡,溝狹谷深,坡地成臺;西部中丘,多中寬谷,谷坡轉緩;東南低丘,谷寬底平,丘坡緩,丘形多成臺階狀、饅頭狀;涪江由西北向南蜿蜒貫穿縣境,梓江由東北向西匯入涪江,構成流水侵蝕堆積的河谷地貌。眾多的溪流如樹枝狀分布于涪江、梓江兩岸,而瑰溪及與之平行的小溪則各自流出縣境。低山地貌,占縣幅員面積的15.4%;低丘地貌,占幅員面積的21%;河谷地貌,占幅員面積的10.9%??h境山脊多沿北40°西向的構造裂隙組發育,源于龍泉、龍門兩大山系,海拔500以上,相對高度150-200米的山脊有20余條,分布于涪江東西兩岸。
氣候
射洪縣氣候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其氣候特點為云多霧重、冬暖春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且雨熱同季和夏旱伏旱、秋多綿雨。無霜期長達284天。年平均日照1306.9-1471.8小時,年平均輻射總量為90.67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7.2°C。年降雨量908—993mm,年平均蒸發量為985.7—1265.1mm。
水文
縣境位于盆中岷、沱、嘉中下游與盆北嘉陵江中下游春季較少水區的分界線上。民國時期龍寶山設有水位觀測站,1951年1月太和鎮水文站(1967年1月改名射洪水文站),1953年5月天仙寺水文站先后成立,以始有水文觀測資料。涪江發源于松潘縣雪寶頂,經綿陽涪城區、三臺縣、射洪縣、蓬溪縣、遂寧市船山區、重慶市潼南、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長670公里,流域面積36400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氣候資源
射洪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40.5%。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水資源
縣內雨量較充沛,水系發達,溪河密布。自然水系以涪江為主干流,梓江、青崗河、桃花河、富同河為主支流,呈樹枝狀延伸全縣境域。全縣還人工修建了人民渠、前鋒渠、武引渠等引水工程渠系。
植物資源
植被主要是以柏木為代表的針葉林,其次是以櫟柏、榿柏為代表的針闊混交林,再其次是以櫟木、榿木為代表的闊葉林。另外,在村舍四周,還有以慈竹為代表的竹林。
動物資源
動物物以養殖動物為主,有養殖動物30種,野生動物18種,鳥類74種,魚類94種。
礦藏資源
射洪縣境內石油、天然氣、鹽鹵等資源較豐富。已成功開采天然氣井3口,實現天然氣自給有余。中石油天然氣北環主干線縱貫全境,已成功爭取3億立方米天然氣指標。巖鹽資源已探明儲量,鹵水12.89億立方米,鹽源67.72億噸。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2年末,射洪縣總人口100.54萬。男女人口比例為105.97:100,人口密度為672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出生率8.65‰、死亡率6.04‰、自然增長率2.61‰。全縣農業人口75.37萬,非農業人口25.17萬。
民族
射洪縣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3%。共有少數民族33個,合計1609人,占總人口的0.17%,其中,蒙古族309人、彝族270人、回族244人、藏族243人、苗族122人、羌族68人、朝鮮族45人、壯族和布依族分別為43人、維吾爾族37人、白族35人、滿族26人、傣族24人,此外,還有土家族、侗族、僳僳族、東鄉族、哈尼族、仡佬族等20個少數民族。
經濟編輯農業
射洪有耕地40928公頃,氣候條件優良,農業復種指數達到26.8%,被評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縣”。 2010年實現糧食總產量45.89萬噸,生豬出欄122.28萬頭,家禽995.13萬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6家,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到362個,建立優質產品基地45萬畝。勞務輸出(縣外)33.01萬人,勞務收入30.33億元。新建各類微型水利工程540處。
工業
射洪縣域工業經濟體系已經形成。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截止2010年底,射洪有上市公司4家(沱牌集團、美豐股份、華紡銀華、天齊鋰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1戶,年產值上億元企業51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51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6.1%,實現銷售收入198.21億元;利潤總額9.57億元,增長22.4%。全縣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08.1%。建成銀華工業城、美豐工業城、沱牌工業城三大工業城和洪城新區。
金融保險業
截至2010年末,全縣有銀行、信用社共8家,小額貸款公司1家,證券營業所2家,保險機構2家。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0.5億元,比年初增長17.6%。其中,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4.45億元,增長9.2%。各項貸款余額71.61億元,增長17%。2010年實現保費收入14132.5萬元,比上年增長16.5%。2010年托管股份總市值10.1億元;累計開戶2421戶,實現證券交易額12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