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縣,是江蘇省鹽城市下轄縣。位于江蘇鹽阜平原東部,北緯33°46′,東經120°15′;東臨黃海、西接建湖、阜寧縣、南鄰亭湖區、大豐區,北部偏東隔蘇北灌溉總渠、偏西隔射陽河與濱??h相望。截止2011年底,射陽縣轄13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江蘇省射陽經濟開發區);擁有海岸線長103公里,總面積277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5.56%;總人口96.67萬人(2012年末),GDP355億元(2013年)。射陽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園林縣城;“射陽大米”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馳譽上海、蘇南等地。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2年4月,射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大顧莊(今阜寧縣施莊東首)成立。1946年10月,射陽縣將原有21個區撤并為辛莊、喻口、溝墩、陳坎、海河、新坍、陳洋、合德、通洋、四明、吳灘11個區。
1947年2月,岡河以西的喻口、溝墩兩個區劃歸建陽縣。1949年3月,中共鹽阜海委并入射陽縣委,海委所轄的漁民、漁灶、興灶、南坎、雙洋、竹節等6個鄉同時并給射陽縣海濱轄地。
1949年11月14日,鹽東縣并入射陽縣,此時,全縣共轄17個區,187個鄉,846個村。1949年末,射陽縣劃入蘇中行政公署鹽城專區;1952年,劃入江蘇省鹽城專區;1983年,鹽城撤縣設市,由省直轄,射陽縣劃入鹽城市。1984年4月16日,陳洋、臨海撤鄉建鎮。1987年7月21日,射海鄉更名為黃沙港鄉,海洋鄉更名為新洋港鄉。1989年,千秋、通洋、黃沙港、新洋港、盤灣、興橋撤鄉建鎮。中路港和射陽港經濟開發區改為中路港鄉和射陽港鄉。1992年6月,射陽經濟開發區在縣城東側啟動建設。行政區劃由原屬合德鎮的射東、合東和原屬大興鄉的中聯3個行政村組成。1994年,海通、四明、阜余、海河撤鄉建鎮。2000年1月25日,新洋撤鄉建鎮。原新洋鄉人民政府更名為鹽東鎮人民政府。2000年5月15日,部分鄉鎮區劃調整,即大興鄉合并到合德鎮,新洋港鎮、洋河鄉、射陽港鄉、中路港鄉合并到黃沙港鎮。2001年4月20日,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各鄉鎮的村組進行大范圍的合并調整。調整后,全縣有178個村,69個居委會,占全縣原村(居)委會總數的45.5%。2001年6月13日,撤六垛鄉合并到臨海鎮、撤鮑墩鄉合并到千秋鎮、撤合興鄉合并到合德鎮,區劃調整后全縣共有19個鄉鎮。2002年,耦耕撤鄉建鎮。
2002年,射陽經濟開發區建設西區。原屬合德鎮的雙龍、鳳興兩個居委會劃入開發區。2007年8月2日,劃射陽縣鹽東鎮給鹽城市亭湖區管轄;2008年4月3日,劃射陽縣黃尖鎮給鹽城市亭湖區管轄;2011年1月26日,合并合德鎮、陳洋鎮、耦耕鎮,成立新合德鎮;合并海河鎮、阜余鎮,成立新海河鎮;合并四明鎮、通洋鎮,成立新四明鎮。2011年4月,將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洋居委會、興農村和黃沙港鎮金灘公司劃歸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管轄,將射陽縣射陽林場、中路港養殖場劃歸亭湖區管轄。
區劃詳情
截止2011年底,射陽縣轄合德鎮、臨海鎮、千秋鎮、四明鎮、海河鎮、海通鎮、興橋鎮、新坍鎮、長蕩鎮、盤灣鎮、特庸鎮、洋馬鎮、黃沙港鎮等13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江蘇省射陽經濟開發區),共150個村民委員會、91個居民委員會,下設1557個村(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區位
射陽縣位于江蘇鹽阜平原東部,地理坐標是:北緯33°46′,東經120°15′;東臨黃海、西接建湖、阜寧縣、南鄰亭湖區、大豐區,北部偏東隔蘇北灌溉總渠、偏西隔射陽河與濱??h相望。射陽縣位置介于北緯33°23′~34°39′,東經119°55′~120°34′,總面積2776平方公里(包括省屬農、鹽場用地40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其中陸地面積2111.9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5.56%,海岸線長103公里。
地貌
射陽縣屬于里下河沿海墾區,地勢平坦,射陽河穿越東西全境。在射陽河以南的地區為江蘇中部海積平原,在射陽河以北地區屬廢黃河三角洲平原。以廢黃河口基面為基點,地面高程在0.8米至2.2米之間,屬于低平原區。全縣境內地勢略呈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間低的狀態。西潮河地區和利民河地區1.5米至2.3米,局部2.3米以上;運棉河地區1.2米至2米;射陽河以北地區1.5米至2.0米;海河地區1至1.5米;射陽河、新洋港沿岸低洼為0.8米至1.4米??h域陸地高程差在1.4米左右。從微地形看,由于在陸地形成過程中受河流及海潮作用的差異,形成局部小起伏。
地質
射陽縣域坐落在鹽阜拗陷區中部,位于華北地臺與下楊子準地臺的過渡地段,隸屬下楊子準地臺。北部和西部是蘇魯隆起和建湖隆起,南部是蘇南與南沙隆起,東部是南黃海中部拗陷區。域區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各個不同時期的地殼運動,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制約著本區第三、第四紀地層的沉積厚度??h域內無基巖出露,據物探資料分析,該區為第三、第四紀地層之下。而全新世沖積層厚度為30米左右,南部較北部稍厚一點。第三、第四紀地層由粘土、粗細砂、粉土(含有礫土)組成,具有層理性,結構較為松散,空隙度較大、富含水,局部地層含有云母、石英砂、氧化鐵物質。穿過縣境內的斷裂有:建湖隆起北側斷裂,經千秋、海通進入黃海,斷裂長100多千米,走向NE。鹽城——灌南斷裂長150多千米,走向NW,經新坍、海河、與唐朝海岸線吻合。鹽城斷裂經特庸、新洋,長為200多千米,走向NEE。海岸線斷裂,NW向,長200多千米。射陽縣地下水主要貯存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松散沉積物中。含水層受古沂沭河和古淮河兩大水系共同作用而形成,含水介質顆粒較細,富水性相對較差。其具有供水意義的含水巖組為第Ⅱ、Ⅲ、Ⅳ承壓含水巖組。
第Ⅱ承壓含水巖組:由3至6層砂層組成,單層厚度均不超過10米,含水層總厚度10至50米,其中千秋——臨海農場以北,通洋——合興——洋馬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單井涌水量500立方米/日至1000立方米/日;水礦化度介于0.5至1.5克/升,為淡水和微咸水;水型由HCO3-Na型、HCO3.CL-Na型和CL.HCO3-Na組成。第Ⅲ承壓含水巖組:頂板埋深170米至230米,底版埋深190米至280米,西淺東深。該層組由4至6層薄砂層組成,總厚度10米至40米,自北向南逐漸增厚,新洋一帶超過30米。單井涌水量500立方米/日至1000立方米/日;地下水礦化度小于1克/升。
第Ⅳ承壓含水巖組:巖性以中細砂、中砂、細砂為主,頂板埋深220至300米,含水砂層厚5至30米,洋河附近達30米至33米。單井涌水量可達1000至2000立方米/日;該層水均為礦化度小于1.0克/升的淡水。
氣候
射陽位于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季風氣候區,季風環流支配本地區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偟臍夂蛱攸c是:氣候溫和,季風盛行,夏季炎熱,冬季較冷,四季分明,熱量充裕,光照充足,受季風早遲和強弱年際變化的影響,旱澇、低溫、陰雨、大風、冰雹等災害時有發生。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射陽縣年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其中二月平均溫度高于30年氣候極值;總降水量正常偏少,梅雨期雨量少于常年,全年總雨日少于常年;日照總時數與常年比較正常偏多;夏季出現明顯災情,總體年景較好。 射陽2009年平均氣溫14.9度,較歷年平均值14.0偏高0.9度;2月、5月、6月、10月分別比常年偏高3.4度、1.4度、2.2度、2.3度,其他各月接近常年;其中2月平均氣溫5.9度,異常偏高,高于30年氣候極值。全年極端最高氣溫36.1℃,出現在6月25日;極端最低氣溫-10.9℃,出現在1月24日;全年出現35℃以上高溫4天,分別是6月25日、7月17日、7月20日、8月19日。
土壤
射陽縣境內的土地為沖積平原的沙質土壤,主要分為水稻土和鹽土兩大類。水稻土面積約1萬公頃左右,主要分布在射陽河沿岸的海河、阜余、四明等鎮,適宜種植水稻、三麥等;鹽土類面積約9.45萬公頃左右,經過人工改造后適宜棉、糧、果、菜等各類作物生長。
水文
射陽縣境內河流縱橫,共有大小溝河2800余條,骨干河道多為東西向,里下河腹部地區排水走廊三大港(射陽河、黃沙河、新洋港)橫穿縣境。主要骨干河道中,市管的除三大港以外還有西潮河、小洋河、海河、廖家溝等河道;縣管的有六子河、潭洋河、利民河、運棉河、新民河、運糧河、八丈河、串通河、通洋港、戰備河、夸套河、新洋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