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縣隸屬于云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地處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h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會昆明市654公里。 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273天,每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153.9天。 2012年,施甸縣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鉛鋅礦最多,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還有泥炭、汞、鉬、銻等,僅泥炭儲量即達155萬噸。 2012年,施甸縣經濟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膠寄生樹等。 2013年,施甸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1億元,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12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5%。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7、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12.5%、48.7%、38.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36︰25︰39調整為32︰29︰39。
夏、商、周至春秋,屬哀牢部族居地。西漢時期,屬益州刺史所屬哀牢國。西漢元封二年,設不韋縣,施甸,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年,設益州西部都尉,轄不韋。永平十二年,設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縣、永昌郡共轄不韋等8縣。蜀漢時期,永昌郡領嶲唐、不韋、博南、哀牢、比蘇5縣。西晉元康四年,郡治南移不韋。元康末年,再南移永壽。東晉至南朝,云南和貴州合稱寧州,縣境隸寧州永昌郡。北朝時,名不建縣,隸永昌郡。隋代,云南設南寧州總管府,隸濮部。唐代南詔時,屬永昌節度轄地,南詔滅亡后,隸大長和國,仍屬永昌節度。五代十國時,屬大理政權的永昌府轄地。宋代大理國時,屬永昌府轄地。元代至元十一年設云南行中書省,縣境設石甸長官司,隸屬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明代洪武十五年,設云南布政使司,沿襲元制。嘉靖元年,屬永昌府。清代順治六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橋,實行改土歸流。順治十二年,筑州城,時州署從大石橋遷入施甸。順治十八年,裁撤,并入保山縣??滴跷迥?,裁鎮姚守御千戶所。乾隆三十五年,設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廳,隸永昌府。民國元年,廢巡政廳和巡檢司,置施甸分治縣,設縣佐公署,隸保山縣時,施甸稱為鄉地,設區鄉。民國21年,裁分治縣,屬保山縣。1950年1月5日,保山縣人民政府成立。196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123次會議批準,設立施甸縣。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縣委員會、施甸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隸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6312月29日,改隸保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2000年12月30日,改屬保山市。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施甸縣轄5個鎮、8個鄉:甸陽鎮、由旺鎮、姚關鎮、太平鎮、仁和鎮、萬興鄉、擺榔彝族布朗族鄉、酒房鄉、舊城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老麥鄉、何元鄉、水長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施甸縣施甸縣地處滇西南邊陲,怒江東岸。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至昌寧縣枯柯河,西以怒江為界與龍陵縣相望,南至勐波羅河與永德縣相連,北與隆陽區毗鄰??h城位于縣境中部,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公里。
地貌
施甸縣境內地形屬怒山尾翼山地峽谷區,地勢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環繞,兩山夾一壩。高山,丘陵縱橫交錯,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差較大。東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頭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
氣候
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每年平均氣溫17.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1.8℃;活動積溫5786℃,極端最高氣溫32℃,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2℃。全年無霜期273天,每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每年平均降雨日數153.9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2年,施甸縣總面積2009平方公里,人均占有耕地1.04畝,森林覆蓋率44.8%。
礦產資源
2012年,施甸縣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鉛鋅礦最多,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還有泥炭、汞、鉬、銻等,僅泥炭儲量即達155萬噸。
生物資源
2012年,施甸縣內有石瓢、媧妮、打黑、葫蘆口等溫泉,具有治療皮膚病及風濕病的良好作用。 2012年,施甸縣林木資源主要有云南松、華山松和櫟類等。 2012年,施甸縣經濟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膠寄生樹等。 2012年,施甸縣木本藥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 2012年,施甸縣珍稀樹種有楸木、紫椿、黃楠、銀杏、柚木等。 2012年,施甸縣珍稀動物有金絲猴、馬鹿、水獺、孔雀、白鷴、綠斑鳩、犀鳥等,多分布在縣境南部的崇山峻嶺中。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2年,施甸縣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占87.5%,非農業人口42860人,占總人口的12.5%。其中:男性174272人,女性167757人。少數民族27200人,占7.95%。
民族
施甸縣有22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314829人,彝族12779人,布朗族8353人,佤族1664人,回族1090人,傣族973人,白族956人,傈僳族399人,景頗族242人,滿族63人,苗族86人,布依族50人,哈尼族67人,德昂族38人,納西族35人,阿昌族68人,拉祜族21人,壯族63人,瑤族10人,藏族16人,怒族10人,蒙古族11人,其他族206人。
交通運輸編輯
2012年,施甸縣公路里程1661千米,其中:省道44.61千米,縣道406.67千米,鄉道811.9千米,村道375.82千米;專用道22千米。2012年,完成客運量586.55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235.78%;完成旅客周轉量38673.68萬人千米,比2011年增長199.82%;貨運量455.87萬千克,比2011年增長209.73%;完成貨物周轉量43807.11萬千克千米,比2011年增長16.14%。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3年,施甸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1億元,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12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5%。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7、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12.5%、48.7%、38.8%。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36︰25︰39調整為32︰29︰39。
第一產業
2013年,施甸縣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24億元,增長7.5%。糧食產量達1.6億公斤,增長2.8%,烤煙收購30萬擔,產值3.9億元,增長2.5%,圓滿完成收購任務。畜牧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產值11.7億元,增長20%;肉類總產量達7.8萬噸,增長15.7%。
第二產業
2013年,施甸縣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億元,增長35%,增加值預計實現8.3億元,增長25%。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5.5億元,增長42%。實現產值5.5億元,增長28.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5億元,增長21.5%;稅收1.1億元,增長37.5%。非公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上繳稅金和增加值大幅增長,分別達到2億元和14.8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施甸縣第三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15.7億元,增長15%。住宿、餐飲發展層次進一步提升,房地產、通信、保險、交通運輸、物流倉儲業平穩發展,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億元,增長15%。2013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9.6萬人次,增長13.9%,實現旅游總收入1.6億元,增長45.5%。
社會事業編輯科學事業
2012年,施甸縣印發技術資料16.6萬份,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751期、培訓15.6萬人次。舉辦農函大7個專業17個班520人。推廣雜交包谷良種16.53萬畝,舉辦各種樣板4.08萬畝,推廣包谷育苗移栽3.1萬畝,推廣雜交稻2.1萬畝。完成組織申報并立項的中國科協、省級和市級各類科普、科技項目共6個、落實項目資金72萬元。
教育事業
2012年,施甸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83校,其中:完全中學3校,初級中學15校,小學校128校,職業中學1校,教師進修學校1校,幼兒園35校。共辦1532個班,其中:普通中學353個班,小學859個班,職業中學78個班,幼兒園242個班。有教職工3274人,其中:普通中學1329人,小學1621人,職業中學97人,教師進修學校31人,幼兒園196人。有專任教師3142人,其中:本科學歷及以上1696人,比2011年增236人;??茖W歷1266人,比2011年減134人;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176人,比2011年減57人。施甸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53950人,其中:普通中學18668人,小學24630人,職業中學3715人,幼兒園6937人。各級各類學校招生15387人,其中:普通中學6231人,小學3572人,職業中學1358人,幼兒園4226人。畢業生15804人,其中:普通中學6734人,小學4580人,職業中學822人,幼兒園3668人。小學入學率99.33%,小學畢業升學率98.25%,初中入學率119.54%,初中畢業生升學率57.3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5.28%,高考上線率96.43%,中考600分以上人數2739人。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投入經費3368.1萬元,享受免雜費、教科書費的學生達到38803人,小學輟學率0.55%,初中輟學率1.34%。
環保事業
2012年,施甸縣環保污染治理投資100.4萬元,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86.48%。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8.9%,廢水排放總量973.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0.233萬噸;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9平方米。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55.25萬噸標煤,比2011年增長12.05%,單位GDP能耗1.624噸標煤/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單位GDP能耗下降率為2.57%。
社會保障
2012年,施甸縣在崗職工人數11554人,比2011年增長0.72%。其中:國有單位8291人;集體單位185人;其他單位3078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35684.4萬元,比2011年增長2.68%,其中:國有25755.1萬元;集體524.6萬元;其他9404.7萬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1092元,比2011年增長3.7%。據國家統計局施甸調查隊對150戶農村住戶和50戶城鎮住戶現金收支調查表明:農民人均現金收入6354.58元,比2011年增加881.04元,增長16.1%;農民人均現金支出7221.85元,比2011年增加752.46元,增長11.63%;農民人均純收入4523元,比2011年增加601元,增長1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8.96元,比2011年增加870.72萬元,增長26.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283元,比2011年增加2128萬元,增長15.03%。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49.41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0.3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積17.54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0.47平方米。解決了1.24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施甸縣共有孤寡老人3874人,享受國家救濟的城鄉居民64245人,發放救濟???135.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24人,發放補助金905萬元。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數7979人,發放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2264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6760人,共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561萬元。2012年,施甸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215433人,其中城鎮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7921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7512人。收繳養老保險基金總額5572.43萬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216個,城鎮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8039人,收繳失業保險金658萬元。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基金當年支出額分別為3305.47萬元、230.24萬元、2300萬元。城鎮失業、醫療、養老保險綜合覆蓋率99%。
政治體制編輯施甸縣主要領導圖片簡介
張云怡張云怡,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縣長;歷任隆陽區團委副書記、書記、區委辦公室副主任,蘭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昌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施甸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
趙志國趙志國,白族,中共黨員,中共施甸縣常委、縣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2002.07任副鄉長。
段會英段會英,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施甸縣姚關財政所所長,施甸縣財政局預算科副科長,縣財政局副局長、局長。
閃耀強閃耀強,回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歷任施甸縣酒房鄉農科站站長,酒房鄉副鄉長、鄉長、黨委書記,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陳建新陳建新,漢族,無黨派人士,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歷任施甸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助理畜牧師,仁和鄉副鄉長,縣畜牧獸醫中心主任,縣畜牧局副局長,仁和鎮鎮長,縣農業局副局長、畜牧獸醫局局長。
蔣中彪蔣中彪,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施甸縣舊城鄉黨委副書記,舊城鄉鄉長、黨委書記,縣林業局局長,縣發改局局長。
魯少霖魯少霖,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瑞麗邊防檢查站副營職科長,保山市公安局副主任科員、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兩禁科科長、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易制毒化學品犯罪偵查大隊大隊長、市公安局禁毒支隊副支隊長,施甸縣公安局政委。
李成杰李成杰,漢族,中共黨員,施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歷任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輔導員、團工委書記,西安交通大學團委宣傳部部長、團委副書記;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黨委學生工作專職委員、航天航空學院黨委副書記。 風景名勝編輯
古生物化石位于云南西部,怒山山脈南端的施甸縣,古生代正好處在滇西海槽之中。當時的海水里生活著棘皮動物、三葉蟲、苔蘚蟲、層孔蟲、珊瑚類、腕足類和頭足類等多種器管生物。
野鴨湖位于施甸西南姚關鎮境內,距縣城16公里,屬天然濕地。因濕地常年棲息著野鴨,當地人便稱之為野鴨湖。
石瓢溫泉度假村位于施甸西北部等子鄉境內,距縣城60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狀,故名石瓢。石瓢溫泉水溫恒定在50O-80O之間,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溫泉眼10余處,一瀉如注的沖腰池、溫潤清澈的月牙池。
由旺土主廟位于由旺鎮由旺街辦事處西1公里少保山腰,為祀南明時期施甸“本人”莽成龍”而建。
《恤忠祠記》碑及恤忠祠和鄧子龍軍事遺址《恤忠祠記》碑及恤忠祠和鄧子龍軍事遺址撰刻于明萬歷十五年冬十月。全文共2346字,主要記述了鄧子龍在滇西抗緬平叛,駐戍經營老姚關的史實以及平定右甸地方民族械斗之概況。該碑為鄧子龍之隨軍參事、奉議大夫、云南按察司分巡金倉僉事李士達所撰;金騰兵備云南按察使南昌春宇姜忻書;云南按察司分巡金倉副使余姚云屏胡維新篆額。內容翔實可信。983年2月分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施甸抗日江防遺跡群施甸抗日江防遺跡群1942年5月,日寇侵占中國怒江以西大片國土,中國遠征軍沿江設防,英勇抗擊,與日軍隔江對峙直至-勝利。施甸縣位于怒江中游東岸,保留了大量江防遺跡。本項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大山頭炮兵陣地、孩婆山戰場遺跡、老渡口作戰遺址、小團山盟軍高炮陣地以及望江臺、三個山、大蜂子窩、小金崗元、小烏木、二臺坡、大紅梁子、老兵洞等8個碉堡。
布朗族跳會布朗族跳會農歷二月初七,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顯得異常熱鬧。這天,來自木老元鄉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溝腳五個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哈寨村的打歌廣場,參加該村布朗群眾自發舉辦的“布朗族跳會”活動。布朗族跳會是布朗族群眾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動。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個原始的盛大節日在50多年前就消失在了布朗族群眾的記憶之中。尋找失去的記憶、傳承傳統文化是當地老人的夙愿。
蔣氏祠堂蔣氏祠堂“耶律庭前千株樹,阿莽蔣氏一堂春?!边@是木瓜榔村的蔣氏武略祠大門所見的兩幅楹聯,楹聯暗示出“耶律”、“阿”、“莽”、“蔣”四姓氏之間存在的關聯。蔣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經破敗,門口的這兩幅楹聯因地震損壞有一半幾乎不能辯識;祠堂正中掛著“武略祠”的匾額,匾額的左上寫著“契丹建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之后裔太阿蘇魯任元末萬戶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長官司首任長官后封為承直郎武略將軍”。
由旺鎮由旺鎮由旺鎮位于施甸縣壩子北端,距縣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歷來是施甸縣經濟發展較快,集市貿易較為興旺,文化藝術較為繁榮的一個大鎮。由旺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始建于明朝年間的土主廟、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勝古跡;有始建于光緒16年的由旺文筆塔。
施甸隧通橋施甸隧通橋隧通橋,又名鏈子橋。位于施甸縣與永德縣分界的勐波羅河上,其地稱“葫蘆口”,是通往鎮康及出緬甸的驛道橋。系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橋呈北--南走向,以10根鐵鏈在兩岸懸崖間穿壁懸吊而成。橋凈跨30.8米,高8.5米,面寬3.5米。兩端橋頭各有混凝土過亭一間。北端橋亭之外有當年修橋時留下的摩崖題刻三幅及功德紀略碑兩塊。
施甸媧女溫泉施甸媧女溫泉媧女溫泉旅游度假區位于施甸縣何元鄉斯拉底南麓山谷,距縣城40公里。近年來,何元鄉政府與縣直部分單位及個人投資開發,現建有旅店、餐飲等服務設施,每年聞名到此治病、療傷、休閑度假的游客數以萬計。已初步開發的澡塘有回族澡塘、酸水澡塘、白泥池澡塘、坤華池澡塘、乾清池澡塘等十余個。
石瓢溫泉石瓢溫泉瓢溫泉旅游度假區位于施甸縣西北部等子鄉境內,距縣城68公里,因主泉眼有一巨石形如瓢狀,故名石瓢。石瓢溫泉水溫恒定在50℃-80℃之間,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溫泉眼10余處。根據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中心實驗室《檢驗報告》,石瓢溫泉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主要有鉀、鈉、鈣、鎂、碳酸、偏硅酸,這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治療風濕、胃病、皮膚病,無論洗浴、飲用、蒸熏都有神奇療效。
野鴨湖濕地野鴨湖濕地施甸縣野鴨湖天然濕地景區,距施甸縣城16公里,距姚關集鎮2公里,因濕地常年棲息著野鴨,便稱之為“野鴨湖”。濕地湖水面積680畝,湖的岸邊是萬畝森林,覆蓋景區山巒、島嶼,湖中青山倒映,山、水、島互為一體,使野鴨湖濕地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稱。優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湖內適宜多種魚類和水生物生長的有利條件,湖中有海子魚、鯉魚等,魚的肉質特別細,吃起來味道獨特,特香,是名貴的上等生態魚。到此旅游觀光的客人,對野鴨湖景區的清燉魚、清燉花鰱、清燉鯽魚、麻辣火鍋魚等稱贊不已,流連忘返。
地方特產編輯
施甸茶葉施甸茶葉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的特產。施甸縣茶葉以萬興碧毫、萬興雀舌、臺山云毫,姚關龍銀尖和酒房銀風馳名。施甸縣茶葉13個鄉鎮均有分布,涉及106個村2萬多戶農戶,茶農近8萬人。
冰糖施甸冰糖以白沙糖為原料,加配雞蛋、土堿等調料,精制加工而成,形如結晶冰體,味甜而醇,無燥熱性,食之滋陰降火,提神補氣,為中醫常用藥引,尤宜老幼食用,產品銷于省內外及東南亞各國,是民間社會交往的貴重禮品。
雕梅施甸雕梅聞名國內外,且遠銷東南亞各國。它以紅花大鹽梅為原料,精選后雕琢去核,用特殊方法除澀,再用優質冬蜂密反復浸泡裝罐,長久密封而成。雕梅未嘗而先聞其香,色調與鮮梅無異。吃味酸甜適中,清脆可口,回味無窮,百食不厭。它含水量有大量的果酸,能開胃健啤,清嗓潤肺,生津止渴。不僅是一種美味佳品,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豆片施甸豆片又名干蘭片,它是以豌豆為原料,經磨粉、細篩、調漿、攪拌、煮熟、制片、曬干、包裝等工序精制而成。薄而透明,色嫩黃,能長久儲存而不變質,可油炸、燒湯、熱炒等,香脆可口,營養豐富,是桌上美味和贈友佳品。
果松籽果松籽,顧名思義就是果松樹所結出的種子。果松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樹木高大,是建房、家具特需材料,主要產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溫涼山區。果松籽顆粒大、均勻、飽滿、殼亮,是全國各地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既可用于植樹造林,又是招待親朋好友的上等佳品。
五香豆醬五香豆醬產于施甸縣由旺區,它選取用優質黃豆,經煮熟發酵加入各種香料,切成塊塊,晾曬精制而成。它味真鮮美、辣麻具全,食用方便,同時便于攜帶和保管。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俗等特點。切片油煎香氣撲鼻,是家庭餐桌和旅游菜肴之佳品。
河圖大燒大燒,又稱“烤豬”,素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尤以河圖鄉人所烤最負盛名。其制作頗為繁難:將適齡壯豬宰殺除毛清腔后縫上破口,通體涂上以芝麻油、蜂蜜、醬油及多種香料調制的混合調料,再將其整個地架在栗炭火上邊翻邊烤,邊烤邊涂調料,直到熟透為止。大燒外酥內嫩,皮色金黃油亮,香脆酥潤:肉質鮮嫩細膩,甜而含香。
下村豆粉下村地處保山城北近郊,昔時村里半數以上農戶為“豆粉世家”,堪稱老字號的“豆粉專業村”去了,但仍有上百戶人家繼承祖業,既家且商,擔兒悠悠地定時定點出現在城街村巷。他們各有各的主顧和“地盤”,很少相互較勁,雖發不了大財,小日子倒也不愁過。
三滴水三滴水屬當地人,特別是和順鄉一帶最高級別的筵席,一般是在接待重要客人時的一種宴請形式。但也幾乎囊括了騰沖的風味特色。第一滴:點心、開胃類食品,如干果和涼菜類。第二滴:八大碗,主要是騰沖的名特風味,比如火燒、口袋豆腐。第三滴:甜點類的餐后點心,如甜白酒、水果類。
大薄片這是一道考驗廚師刀技的菜,將煮熟放涼的豬肉,片成透明而薄如窗紙的片,沾上配好的佐料。大薄肉片的清脆和佐料的味道混合在口腔里,會使你胃口大開,那滋味嘗一下就忘不了。騰沖縣城一街有家著名的武氏大薄片,敢以姓氏做招牌絕對不會錯。還有很多的名特風味,比如火燒、酸辣湯、青辣子拌雞縱,再說我就要流口水了。
保山豬保山豬,系烏金豬的一個重要類型,曾用名保山大耳豬,1986年被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屬肉脂兼用型豬。保山豬產于保山市的隆陽區、施甸、昌寧、騰沖、龍陵縣,少量分布于德宏州的部分縣市,保山豬適應性抗病力強,耐粗飼,體形較大,前軀較后軀發達,四肢健壯有力,產仔性能高,性成熟早,配種受胎率高,母豬利用年限長,與外來品種雜交優勢明顯,肉質細嫩、香甜,風味好。
施甸骨蚱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間入冬時節干家萬戶必備的傳統腌制食品之一。采用新鮮豬排、脊骨及少量腸、肚砍剁成均勻的團狀,然后加入多種香料拌揉至透,填壓入罐(瓶),再用豬油密封置于陰涼處,一般三個月后即可加熱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質酥松,色澤鮮紅透亮,油而不膩,鮮味淳厚,爽口開胃,別具風味。
施甸水豆豉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腌辣”,以大豆(黃豆或黑豆)蒸煮發酵后加入姜絲、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漬而成。保山各縣市農家亦多腌漬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異,但其色其味卻以施甸者為佳:那鮮淋淋、紅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雋水的口感,的確惹人食欲。
施甸粉絲施甸粉絲以優質蠶豆為原料,經精心加工研制而成,素以優質著稱,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施甸生產的粉絲,粉條細勻、色澤潔白透明、光滑細膩、絲長柔軟韌性好(俗稱筋骨好),被譽為銀絲。它味美價廉,便于攜帶,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太平元紅太平元紅乃選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大型優質山楂果,削皮去籽,采用特殊工藝除澀,用優質冬蜂蜜裝罐密封,浸漬數日后制成,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太平元紅初為藥用,因食之可口,逐步演變為兩全其美的上等食品,后“蜚聲四夷”,暢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各國。其滋味特別,酸甜適度,蜜香誘人,有健胃消食、潤腸益肺、提神醒腦、防暑降溫之功效。它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鈣,具有豐富的營養及藥用價值,是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碧毫茶葉萬興的茶葉由于氣候和土壤關系,品質屬優,碧毫茶更是吸收高山云霧之靈氣,形成內含物成份較高,加工得體,形成了外形緊卷優美,色澤綠潤,銀毫顯露,香氣鮮爽,滋味鮮純,湯色翠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亮的罕見極品茶。
姚關火腿姚關火腿是施甸縣出名的火腿。它選用新鮮豬肉后腿,用米酒、草果、鹽巴等調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復重壓10天后曬干而成。姚關火腿香味獨特、色澤美觀、風格別具,食用時可煎、炒、煮、燉都可,香味濃郁、引人入勝。是饋贈親友和來客進餐的佳品。
紫膠施甸縣山地面積較廣,海拔相差較大,氣候呈立體性,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適宜種植紫膠。紫膠是工業上用途最廣泛的原料之一,從紫膠中提取的色素是化妝品的上等顏料,同時也是食品加工中最好的色素,種植紫膠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雕梅酒雕梅酒,產自大理洱源縣,是用當地的特產“雕梅”釀造的一種低度數甜酒。雕梅就是以鹽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取出涼干,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從空隙處擠出梅核,中空如縷,輕輕壓啟成菊花狀,鋸齒形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許食鹽,以去梅子酸味,然后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紅糖、蜂蜜浸漬數月,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