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轄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位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北部,東部緊鄰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面積457平方千米。
石河子市擁有62萬人(2010年),其中少數民族3.2萬人,占5.4%。
石河子歷史上一度是新疆兵團總部所在地(后總部遷至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也是農八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的一個新興城市,它是由陶峙岳起義部隊改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官兵建設起來的。石河子市是以農場為依托、以工業為主導、工農結合、城鄉結合、農工商一體化的軍墾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譽著稱于世。
歷史沿革
石河子墾區原本是古老的游牧區。
清乾隆年間即有小量兵屯開墾,以后召集民眾墾種,逐漸形成村落,后因戰亂,群眾大部分逃往它處,至解放前只有少量少數民族散居在此從事農牧業生產。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后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6師(后改為農八師)及25師(后改為農七師)一部,到此開荒生產。新疆和平解放后,沙灣縣在石河子設區。
1958年,撤區成立星火人民公社。
1975年4月,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同年6月成立石河子地區。
197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石河子市。石河子地區轄石河子市、沙灣縣、瑪納斯縣和農八師以及農七師部分農場共18個農牧團場。
1979年,石河子地區撤銷,保留石河子市,同時成立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與石河子市合署辦公。
1981年12月,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管轄墾區全部農牧團場和石河子的大部分工礦企業,師部駐石河子市。
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農八師和石河子市實行一個黨委領導的體制。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了五家渠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農六師師部)、圖木舒克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阿拉爾市(2004年1月19日成立)、北屯市(2011年11月28日成立,農十師師部)、鐵門關市(2012年12月30日成立)和雙河市(2014年2月26日成立),這6個市均為縣級市。
2000年,石河子市轄5個街道、1個鎮、1個鄉。
2013年11月6日,石河子鎮掛牌成立,標志著石河子鄉的建制取消,石河子市轄區變為5個街道,2個鎮。
行政區劃
石河子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2個鎮。分別是新城街道、向陽街道、紅山街道、老街街道、東城街道、北泉鎮、石河子鎮,共有52個社區、23個村委會。境內有:兵團一五二團。市人民政府駐北四路。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河子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師部所在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石河子墾區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地理坐標位于東經84'58"-86'24",北緯43'26"-45'20"。準噶爾盆地南緣。東以瑪納斯河為界,與瑪納斯縣為鄰;南、西、北三面與沙灣縣環接市區。市區東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150千米,西距霍爾果斯口岸500千米。全墾區面積7529平方公里。東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150公里,西距霍爾果斯口岸500公里。
地形地貌
地勢平坦,平均海拔高度450.8米。,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石河子墾區地形由南向北依次為天山山區、山前丘陵區、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風成沙漠區。
氣候特征
石河子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炎熱。無霜期為168~171天?!?℃的活動積溫為4023℃~4118℃,≥10℃的活動積溫為3570℃~3729℃。北部地區氣溫低,南部高。一年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平均氣溫25.1~26.1℃。年降水量為125.0~207.7mm之間,一年中降水較多的月份,以北地區主要出現在7月、5月、6月和4月,降水量13.0~20.0mm;以南地區出現在4月、5月、7月和6月,降水量21.7~27.6mm。歷史上日最大降雨量出現在1999年8月14日達39.2mm,日最大降雪量出現在2000年1月3日達19.6mm。石河子地區日照充沛,年日照時數為2721~2818小時,北部地區日照時數多于南部地區。各地歷年平均最多日照出現在7月。石河子地區年(1961~2000年)平均風速1.5m/s,靜風占32%,偏南風占22%,偏西風17%,偏北風占15%,偏東風占14%。
土壤
石河子土壤多系灰漠土、潮土、草甸土,土質多系礫質土、沙質土、粘質土等。
人口民族2005年石河子市總人口590115人。2010年末,石河子總人口67.34萬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由2005年的6.26%和1.5%下降為2010年的4.16%及0.85%,出生人口性別比保持在正常范圍內。計劃生育率99.8%。2013年末,墾區總人口62.26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4%,其中,戶籍人口是57.90萬人,未落戶口的常住人口是4.36萬人。2013年出生人口3563人,出生率5.73‰;死亡人口2895人,死亡率4.66‰;人口自然增長率1.0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100。計劃生育率99.81%。石河子市分布著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27個民族。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墾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地表有河水、泉水,境內有瑪納斯河、寧家河、金溝河、大南溝河、巴音溝河等五條河流,河水年徑流量15.3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億立方米。建有大中小型水庫11座,蓄水總量4.33億立方米。石河子墾區地下水動儲量10.99億方,認定可采量7億方。2013年墾區水資源徑流量13.4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8.9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49億立方米。淡水面積8.40千公頃,其中,可養殖面積占34.5%。年末15座水庫總容量5.38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中農業灌溉用水12.42億立方米,工業、生活及城市綠化用水0.98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石河子土壤質地良好,以壤土為主。全市土地總面積共752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301.69萬方,2003年正播面積240萬畝。2013年末,墾區擁有土地面積60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49平方公里,園地99平方公里,林地238平方公里,草地696平方公里,城鎮及工礦用地276平方公里,交通運輸用地116平方公里,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14平方公里,其他用地1819平方公里。
生物資源
墾區生物資源比較豐富,發展農林牧條件較好。棉花、甜菜、瓜果質優產量高;畜牧業以牛、羊、豬為主,培育成著名的中國美利奴新疆軍墾型細毛羊;藥用野生植物種類多;草場面積大,草質優、產草量高。石河子墾區野生動植物繁多。主要飛禽有鷹、雁、野鴨、天鵝、喜鵲等20多種,,已有天鵝、仙鶴、白鷺等候鳥在蘑菇湖水庫棲息。走獸有鹿、黃羊、狐貍、狼等20多種。野生牧草有62科314屬567種,其中可藥用者有麻黃、地黃、黃芪、益母草、仙鶴草、薄菏、荊芥、防風、甘草、枸杞、柴胡等140種。常見喬木有楊、柳、榆、白臘;灌木有梭梭柴、紅柳、沙棗。北部沙漠區蘊藏有石油,南山有煤礦可開采。糧食作物品種:冬麥品種有新冬17、18、19、20、21號,石冬7、8號;春麥主栽品種有新春2號、6號、8號。玉米主栽品種有SC-704。大豆主栽品種有石大豆1號、2號,新大豆1號。經濟作物品種:棉花品種為新陸早8號、9號、10號、13號、14號,中棉36號等。油料作物主種油葵,品種為美國G101、新葵雜4號、6號等。
林業資源
2002年年末,墾區現有人工林保存面積31.19萬畝,其中防護林18.8萬畝,防沙基干林1.1萬畝,經濟林3.63萬畝,用材林0.22萬畝,其它林4.41萬畝,退耕還林3.03萬畝。林木蓄積117萬方。同時人工封育保護荒漠植被302萬畝。
經濟概況綜合
2013年石河子實現生產總值351.07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師市實現生產總值332.02億元,增長18.7%。第一產業增加值74.6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50.12億元,增長26.8%;第三產業增加值107.22億元,增長19.6%。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5%,比上年下降了3.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2%,提高了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3%,提高了0.2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57634元,增長17.1%。
師市14個農牧團場實現生產總值140.04億元,占師市經濟總量的42.2%。在團場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60億元,占師市第一產業的比重為95.9%,第二產業增加值33.58億元,占師市第二產業的比重為22.4%,第三產業增加值34.86億元,占師市第三產業的比重為32.5%,團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51.1:24.0:24.9。
居民消費價格(CPI)一季度比上年上漲2.5%,二季度上漲2.5%,三季度上漲2.8%,全年平均上漲3.0%,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6.6%。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4%,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上漲1.2%。
第一產業
2013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3.99億元,比上年增長4.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4.68億元,增長3.9%。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11.63萬畝,比上年增長5.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2.25萬畝,下降23.3%;棉花播種面積243.50萬畝,增長4.0%;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05萬畝,增長83.7%。
2013年糧食總產9.55萬噸,比上年下降17.5%;棉花總產40.42萬噸,增長3.6%;油料1.38萬噸,增長192.8%;蔬菜80.88萬噸,增長11.7%,其中,工業制醬番茄55.16萬噸,增長12.8%。
2013年肉類總產量5.33萬噸,比上年增長5.1%;牛奶產量17.87萬噸,增長8.2%;禽蛋1.04萬噸,增長24.0%。年末牲畜存欄52.11萬頭,增長3.3%,其中,牛6.88萬頭,增長1.5%;豬33.01萬頭,增長3.3%;羊12.03萬只,增長4.6%;牲畜出欄頭數為71.38萬頭,增長4.1%,其中,牛2.53萬頭,下降1.9%;豬57.69萬頭,增長4.5%;羊11.08萬只,增長3.1%。
2013年產品產量0.53萬噸,比上年下降1.4%。
2013年成造林面積3.91萬畝,比上年下降51.5%。水果產量11.34萬噸,增長24.9%。
2013年灌溉面積308.19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293.99萬畝。
第二產業
2013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20.34億元,增長23.6%,其中,團場工業增加值19.01億元,增長2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86億元,增長27.9.7%。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76.11億元,比上年增長24.8%。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24.0億元,比上年增長32.0%。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18.4%,比上年提高8.4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6.2%,下降4.8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24.0%,提高5.3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4.5%,上升1.9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1.6次/年,與2012年持平;成本費用利潤率5.6%,下降7.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21.04萬元/人·年,增加5.77萬元/人·年;產銷率為94.6%,下降1.9個百分點。
2013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9.78億元,比上年增長42.5%。全2013年完成建筑業施工產值121.54億元,增長61.3%。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113.30億元,增長68.1%,實現利潤1.12億元,下降36.4%。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9%。按城鄉分,城鎮零售額59.58億元,增長24.4%,鄉村零售額10.51億元,增長15.0%;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5.78億元,增長25.1%;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4.31億元,增長15.0%。
201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318.61億元,比上年增長61.0%。2013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5.66億元,比上年增長23.3%。2013年墾區郵政、電信完成業務收入8.9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年末固定電話(含小靈通)用戶24.3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09.55萬戶,互聯網用戶數14.59萬戶,其中,寬帶上網用戶14.16萬戶。2013年接待游客52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0%,實現旅游總收入25.20億元,增長32.4%。201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59.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各項貸款余額293.86億元,增長17.9%。2013年證券交易總額171.59億元,比上年增長57.3%。
2013年墾區保險業保費收入14.40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人壽險、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保費收入7.93億元,增長1.3%;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6.47億元,增長7.4%。
交通
石河子市交通便利。亞歐大陸橋之蘭新鐵路西段、連霍高速公路和115省道貫穿市區南北兩側,墾區公路通達各農牧團場,其中省道7條,縣道16條,等級公路里程1640公里,市區3大客運站汽車客運通達北疆各地,同時還包含數條出疆線路。公路運輸客車直通石河子18個農牧團場及疆內烏魯木齊、伊寧、克拉瑪依、奇臺、塔城、奎屯、阿勒泰、哈密、庫爾勒等方向,疆外定期開通重慶、成都、商丘直通客車。石河子火車站交通方便,新的火車站已于2011年12月正式面向市民開放投入使用,在這里有通達疆內阿拉山口、烏魯木齊、北屯市、伊寧、博樂、克拉瑪依、烏魯木齊、哈密,疆外蘭州、寶雞、西安、鄭州、南京、上海方向的旅客列車共計13對(含烏魯木齊—奎屯—克拉瑪依間北疆之星城際列車5對)。石河子城市公交37條其中市區線路28條,郊區線路10條。到2012年末石河子公交總通達里程近500多公里,周邊的152團、北泉鎮及石河子鎮等鄉鎮已經全部完成公交通達,在未來,周邊農牧團場的客運班車也將逐步納入公交化改造,2006年石河子公交市區線路普及IC卡乘車,2009年公交公司投資多萬元建立了GPS調度系統,2013年市政府為了改善市民乘坐公交的環境,投資建立公交電子顯示車站牌。2015年,為了方便市民出行,響應國家提倡低碳環保出行方式,市政府投資在石河子建立了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