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南部,橫跨東經107°44′55″~108?33′47″,北緯27°17′5″~27?42′50″,思劍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江甕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東西。2012年,總人口約45萬人。2015年,總人口46萬。其中:包括仡佬、侗、苗、土家等12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8%。面積為2173平方公里。
石阡縣地處湘西丘陵向云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石阡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巖溶地貌明顯。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濕共節,無霜期長。石阡縣幅員面積359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5.3萬畝、草原面積17.8萬畝、水域面積8萬畝。石阡縣境的礦藏還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鐵礦、電碳巖、汞、鉛鋅、銅、錳等。
2012年,石阡縣生產總值完成31.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6.6%;工業總產值完成11.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7.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0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0.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60.5%;農林牧漁總產值完成19.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8.5%;財政總收入完成3.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40.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4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3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990元,同比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4元,同比2011年增長17.3%;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7.9億元,貸款余額25.2億元。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縣于今縣境西部,屬象郡。
漢代,屬夜郎國、牂牁郡地。
梁武帝天監年間,置建昌縣,侯景叛亂后,僑置夜郎郡,隸武州。
隋開皇元年,廢南陽郡置壽州于石阡。
開皇十八年,改壽州為充州。
唐武德三年,復置充州。
武德四年,重置夜郎縣。
唐貞觀四年,置夷州。
宋大觀三年,復置都上縣。
元世祖至元年間,置石阡軍民長官司于今治所。
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石阡府,分轄龍泉縣及石阡、苗民、葛彰葛商3個長官司。
清順治十六年,仍領上述1縣3長官司。
康熙二年,廢葛彰葛商長官司。
乾隆七年三月,石阡府分設7里。
民國元年,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建立,初沿襲清制。
民國二年,貴州設立都督府和行政公署,實行軍民分治。
民國五年,公署知事將全縣劃分為6個區,石阡縣分為10個區。
民國十六年,直屬貴州省。
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下令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石阡縣為二等縣。
民國二十四年,國民黨改組貴州省政府,實行行政督察區,石阡劃歸銅仁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
民國三十二年,石阡實行新縣制,設置鄉鎮保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1月15日,石阡解放,石阡縣人民獲得了新生。
1950年2月8日,石阡縣人民政府成立,隨即將民國時期18鄉鎮劃為3個區分轄,設立區公所。7月,改置3區為6區1鎮。
1951年2月,改置湯山鎮為城關區,同年將區公所改稱為區人民政府。1953年,縮小鄉、村行政管理范圍,將石阡縣劃為80鄉1鎮,區治不變。
1956年1月,中共石阡縣第五次黨代會作出決定,進行并鄉工作。
1961年,撤區并社,將7個區改為區級人民公社,45鄉鎮為管理區。
1962年,恢復區的設置,設6個區調整公社為27個。
1963年,恢復7個區治,將27個公社增至43個。
1967年3月29日,石阡開始“文化大革命”。
1967年4月2日,“石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0年起,屬銅仁地區至今。
石阡縣隸屬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南部,橫跨東經107°44′55″~108?33′47″,北緯27°17′5″~27?42′50″,思劍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江甕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東西,面積為2173平方公里。
地貌
石阡縣地處湘西丘陵向云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石阡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巖溶地貌明顯。
氣候
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濕共節,無霜期長。
2012年,石阡縣轄7個鎮、2個鄉、9個民族鄉:湯山鎮、龍塘鎮、本莊鎮、白沙鎮、花橋鎮、五德鎮、中壩鎮、河壩場鄉、國榮鄉、聚鳳仡佬族侗族鄉、龍井侗族仡佬族鄉、大沙壩仡佬族侗族鄉、楓香侗族仡佬族鄉、青陽苗族仡佬族侗族鄉、石固仡佬族侗族鄉、坪地場仡佬族侗族鄉、甘溪仡佬族侗族鄉、坪山仡佬族侗族鄉。302個行政村。
土地資源
石阡縣幅員面積3599.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75.3萬畝、草原面積17.8萬畝、水域面積8萬畝。
礦產資源
石阡縣境內礦藏種類多,有煤、鐵、重晶石、黑滑石等礦。
煤:石阡縣主要是分布在本莊鎮、坪地場鄉、龍塘鎮3個鄉鎮,其蘊藏量為1250萬噸。
鐵:石阡縣內鐵礦分屬原生沉積、次生殘積、熱液次生及冷水滲濾等4個類型。除湯山鎮外,其余鄉鎮均有分布。主要有赤鐵礦、褐鐵礦。其蘊藏量1170萬噸。
重晶石:石阡縣有沉積型礦床和低溫熱液型脈狀礦床。沉積型礦床分布于樂喬的柿坳口至界牌、孫溪,本莊荊竹、甕堡、五德的堯寨。低溫熱液型礦床主要分布在白沙、聚鳳一帶。多屬露天礦,總蘊藏量為400萬噸。
黑滑石:石阡縣貴州省地質礦產局103地質大隊于1986年3月首次發現。主要分布在坪地場鄉沙槽一帶,其礦層露出1.5公里,厚4-8米,平均厚度5.4米,含礦率為68%-89%,化學成份中二氧化矽含量60%,氧化鎂含量27%,氧化鐵含量約0.2%。極具開采價值。
石阡縣境的礦藏還有石灰石、大理石、硫鐵礦、電碳巖、汞、鉛鋅、銅、錳等。
水資源
石阡縣大小河流117條,水能理論蘊藏量10.9千瓦,可開發量4萬千瓦。地熱水資源分布較廣,出露密度居全省之冠,達19處。根據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貴州省科學技術委員會,貴州省地質礦產局地質科學研究所1985年聯合調查評價,全縣地熱水總流量58.45-62.4升/秒,平均水溫34.7℃,水質為硫酸重碳鈣鎂型及重碳酸硫酸鈣鎂型水,礦化度0.192-0.421克/升,總硬度10.72-18.50。水中普遍含有氡、硅酸、鍶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符合醫療礦水和飲用礦水水質標準。極具飲用、醫療、旅游價值,故有“溫泉之都”的美譽。
2012年,石阡縣總人口約45萬人。其中包括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侗族等民族、仡佬族等。
2012年,石阡縣思劍高速累計完成投資24億元,形象進度達85%,江甕高速列入貴州省三年會戰項目,已開工建設,2015年建成通車。萬安大橋至長坳提級改造工程形象進度達80%,新建通村油路146公里,鄉鎮客運站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綜合
2014年,全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44.2億元、同比增長15.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財政總收入5.2億元、同比增長20%,爭取中央和省級投資項目113個、總投資9.2億元,列入支撐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達104個,完成投資55億元,簽約招商項目達61個,實到位資金52.6億元,縣域經濟實現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第一產業2012年,石阡縣投入“三農”資金2.3億元,發放涉農補貼4685萬元,規?;讲粩嗵岣?,煙水配套工程、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快速推進,實現糧經比41.3∶58.7,糧食總產量達17.6萬噸,肉類總產量3.6萬噸,禽蛋產量1.8萬噸,水產品產量0.3萬噸;完成煙葉收購10.2萬擔,實現產值1.07億元,完成稅收2361萬元,烤煙均價和上等煙比例均居全市第一。
2012年,石阡縣圍繞“三個萬元”工程,大力實施“1112”扶貧增收計劃,培育了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14家、縣級龍頭企業12家,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48個;油茶種植面積達2.7萬畝,核桃0.8萬畝,竹子0.44萬畝,中藥材1.5萬畝,農產品加工轉換率達33%。同時,辣椒系列產品獲“貴州省名牌產品”,蛋雞、大鯢、網箱養魚、大閘蟹等。
2012年,石阡縣茶園面積達30.6萬畝,新植茶園2.1萬畝,完成無公害茶園認證5萬畝,管護幼齡茶園5.4萬畝,新建茶葉加工廠25個,其中,年加工能力100噸以上5個;茶產量達1.47萬噸,實現產值5.56億元,名優茶產量1803噸,產值1.5億元。石阡縣在縣外開設“石阡苔茶”專賣店5個、聯建10家。
2012年,石阡縣接待游客達24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54%。同時,成功爭取到“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項目,榮獲“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第二產業
2012年,石阡縣投入資金3.7億元,完成園區路網、管網、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土地3000余畝,推進3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入園企業13家,建成投產企業4家。同時,大龍開發區“石阡產業園”加快建設,引進新能源開發、石材加工、環保建材、皮革制造等行業企業5家,正式簽約3家,簽約資金達48億元。二是工業項目快速推進。大關酒業異地改擴建項目順利推進,恒源礦業建成投產,每年產量達100萬平方米,盤興、盤江集團管理用房、廠房及基礎建設正在實施,隆泰、西部茶都項目穩步推進,日產3200噸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技改項目規劃選址、占地征補、項目可研等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13.2億元,工業產值達3億元,銷售收入達2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石阡縣政府拿出300萬元資金,新修和維修建設了75條村級公路,使石阡縣301個行政村全面通車。城鎮建設方面,規劃建設了3.8平方公里的鮮花開發新區,使之與原河西大道連成一體,形成10里長街;引進資金6892萬元,實施了占地2萬平方米的泉都商城、占地2.4萬平方米的人民廣場、長2.1公里寬50米的北塔大道等26個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項目。五德、花橋、白沙等14個鄉鎮也有效地把移民搬遷與小城鎮建設項目有機結合起來。
城鎮建設
2012年,石阡縣完成了花山水庫下閘蓄水,從山坪引水到縣城供水工程春節前全面完成,將有效解決石阡縣城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成功爭取到獐子溝水庫國家煙水配套工程,完成了木瓜溪水庫可研等前期工作;石阡縣城排水一期工程、龍塘污水處理項目已開工建設,河下屯、南安山重點水源工程前期規劃設計工作有序開展,集鎮和農村人畜飲水、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等工作扎實開展,思林電站石阡庫區移民工作基本完成。完成了石阡縣城第四輪總規修編,編制了北塔至鴨背、溫泉大道至中壩城市主干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老街立面改造、五峰山森林公園設計方案;開工建設河濱西路南段工程,啟動實施了消防、公安、法院、海事大樓項目和一批縣級示范小城鎮建設,城鎮建成區面積達20.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31%。石阡縣繼續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完成了“十二五”主網規劃修編和220kV泉都變電站選址,完成了2011年10kV及以下農電網完善工程、2012年烤煙房供電工程和電網建設工程,完成了鄉鎮郵政所建設12個,建成電信、移動、聯通基站58個。
教育事業
2012年,石阡縣實施農村寄宿制學?;A設施項目2個,建成農村“最美教室”603間,完成16所中小學教師周轉房建設任務,“兩免一補”有效落實,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面實施,校車安全管理切實加強。
衛生事業
2012年,石阡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1‰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2‰以內,實現了“雙降”目標,石阡縣實施醫藥衛生體制。
社會保障
2012年,石阡縣開行簽訂20億元的扶貧貸款協議,已獲批復貸款1.46億元,到位資金1.1億元;成功爭取到省級扶貧攻堅示范縣項目,項目資金達8000萬元;爭取到財政扶貧項目資金4952.4萬元;湯山、聚鳳、青陽3個安置點414戶1730人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穩步推進,石阡縣實現凈減少貧困人口3.92萬人。石阡縣發放城鄉低保金1.16億元、城鄉醫療救助金1900萬元,公務員津補貼標準從人均10800元提高到22000元,人均月增資933元。城鎮新增就業406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4%以內,新農保參保達16.69萬人,石阡縣財政投入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城鄉低保、失業及合作醫療資金共4352萬元。石阡縣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00套,兒童福利院和白沙、國榮敬老院建設主體基本完工,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206個。石阡縣投入資金5362.5萬元,完成危房改造7920戶。石阡縣注冊登記微型企業247戶,扶持企業130戶,發放扶持資金390萬元,帶動就業1586人。
地方榮譽
1992年,石阡縣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
1998年,石阡縣被定為革命老區。
2009年,石阡縣榮獲“中國礦泉水之鄉”稱號。
2010年,石阡縣獲得“全省2009年度示范縣項目實施優秀縣”。
2012年,石阡縣被評為中國首個“中國營養健康示范基地”。
2012年,石阡縣榮獲“全省2009年度示范縣項目實施優秀縣”。
2012年,石阡縣被評為國家級溫泉群風景名勝區。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稱號。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溫泉之鄉”稱號。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苔茶之鄉”稱號。
2012年,石阡縣榮獲“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
1025年,石阡縣榮獲“中國石材(石阡)產業基地”。
李鴻恩,1923年出生于湯山鎮,建國前曾任石阡縣政府電話管理員、財政科主任科員、教育科督學、稅征處課長、參議會助理秘書等職。
官網:www.yinjiang.gov.cn
地址:峨嶺鎮縣府路
郵編:555200
車牌:貴D
電話:0856-6222991
印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北、銅仁市西部,地理位置處于為東經108°17′-108°48′,北緯27°35′-28°28′之間。地處武陵山脈主峰、佛教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西麓,印江縣總面積196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截至2014年,印江縣通車里程達到1532km。印江縣河流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印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縣常住總人口43.76萬人,印江縣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個少數民族,印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車家河、樂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溝河等,印江縣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梵凈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截至2013年,印江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
地名由來
印江之名源于唐開元(713—741),唐代初期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縣”、“思邛縣”,明弘治七年改設“印江縣”,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印江縣”。相傳從“邛江”改為“印江”,是個有趣的故事,據說當年地方官員向皇帝呈報印江政況,皇帝一時沒注意,把“邛”字認做“印”字,脫口而出。天子發話,金口玉言,于是中國歷史寫進了一個“印江”。
歷史沿革
唐武德三年(620),建立思王縣,治今縣境東部,開元四年(716)置思邛縣,治今印江鎮甲山村。天寶元年(742),思王、思邛縣隸寧夷郡。五代時屬黔州。 宋廢思王、思邛2縣,設朗洞和思堡,為思州地。建炎元年(1127),改隸夔州路。建隆元年(960)廢思邛縣為邛水縣。
元代,印江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地,境內建思邛江、朗溪、厥冊三長官司。建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隸順元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隸湖廣行省。
明初為厥冊蠻夷長官司,保持朗溪、思邛江長官司。洪武年間改厥冊蠻夷長官司為朗溪蠻夷長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廢思邛江長官司、朗溪司,設立印江縣。
清道光十年(1830),廢朗溪蠻夷長官司,并入印江縣。
民國二年(1913),隸屬貴州省黔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廢黔東道,由省直管。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貴州省第六行政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隸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隸黔東南師管區所轄。
1949年,設立印江縣。
1986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印江縣,成立印江縣。
1992年被國務院列為內陸對外開放縣。
位置境域
印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之銅仁地區中部, 其東北部與松桃苗族自治縣,西北部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德江縣,東南部與江口縣,南部與石阡縣,西部與思南縣等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8°17′-108°48′,北緯27°35′-28°28′。印江縣南北長83.6千米, 東西寬49.4千米,總面積1969平方千米。
氣候
印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
1100mm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季:室外風速0.9米/秒,夏季:室外風速1.0米/秒,年極大風速(定時):12米/秒,極端最高氣溫:39.9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0攝氏度,冬季大氣壓力:969.1百帕,夏季大氣壓力:953.0百帕,最熱月、最冷月:熱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地形地貌
印江縣屬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的黔東低山丘陵區和黔東北中山峽谷之間,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位于其東部,形成東高西低,東南向北西傾斜地形地貌。
印江縣境內最高峰為梵凈山的聳凸點,海拔2493.8m,西部與思南、德江交界處的龍門口為最低點,海拔377.7m,相對高
差2116.1m,高低點直距46.12km。印江縣境內地形可分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類型有溶蝕、侵蝕和河谷沖刷堆積地貌,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印江縣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圍廣,除東南部的梵凈山外,其余地區的大部分屬于此類型。東部梵凈山地區,平均海拔大于1600m,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坡度較陡,為中高山地形,以鋟蝕地貌為主;中東部梵凈山前緣地帶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緩不等,為低中山地形,以巖溶地貌、河流沖刷堆積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帶海拔800-1000m為中低山地形,以巖溶地貌、侵蝕地貌和河流沖刷地貌為主;境內海拔在700-800m一帶,相對高差200-300m,坡度較小,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帶,經河水的常年沖刷,形成了一些相對較平的河谷沖刷堆積地貌,但面積不大。
地質
印江縣大地構造位置地處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鳳岡北北東向復雜構造變形區東段。印江縣主要構造線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印江縣境內主要褶曲構造由南東向西北有梵凈山穹狀背斜、楊家寨向斜、半坡背斜、沙子坡向斜、干家溝背斜;主要斷裂由西至東石阡斷裂帶、水田坳斷裂、尖山斷裂帶等。
水文
印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車家河、樂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溝河等,地表河網較密。多數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緩,下游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別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由南東向北西流入烏江。
印江縣水資源豐富,河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20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條,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印江縣有地下熱水泉4處,露天泉井水163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印江縣設17個鄉(鎮),其中8個鄉、9個鎮。
鎮:峨嶺鎮、板溪鎮、沙子坡鎮、天堂鎮、木黃鎮、合水鎮、朗溪鎮、纏溪鎮、洋溪鎮
鄉:新寨鄉、中壩鄉、杉樹鄉、刀壩鄉、新業鄉、永義鄉、羅場鄉、楊柳鄉
自然條件
水資源
印江縣有豐富的水資源,印江縣河流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縣境內山巒疊嶂,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達5.87萬千瓦。
生物資源
印江縣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梵凈山有生物種類2601種(動物801,植物1800種),其中有黔金絲猴、珙桐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植物。經濟林木有茶葉、五倍子、吳萸、杜仲、黃柏等。
礦產資源
印江縣境內見有細碧巖-石英角斑巖、基性巖-超基性巖、酸性花崗巖等巖漿巖。印江縣礦種較多,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截至2014年,印江縣發現各類礦床(點)112處,已知礦種主要有金、錳、銅、鉛、鋅、砷、鎢、錫、汞、銻、鈮、鉭、鈾、赤鐵礦、褐鐵礦、水晶、硫鐵礦、重晶石、磷塊巖、鉀長石、高嶺土、大理巖、花崗巖、電石灰巖、水泥灰巖、煤及熱泉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縣常住總人口43.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98萬人,2012年,印江縣人口出生率11.06‰。
民族
印江縣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羌族、仡佬族、鄂溫克族、獨龍族、珞巴族等25個少數民族。
交通環境
截至2014年,印江縣通車里程達到1532km,按行政等級分:省道135.5km,縣道235.2km,鄉道116.3km,村道1045km,印江縣365個村有318個村通了路,基本形成了以印江縣城為中心,以松楓線印江段、過桐線印江段為主干,溝通重慶、秀山、通往思南、德江、沿河、松桃、江口五個毗鄰縣,連接17個鄉鎮為骨架的公路運輸網絡。開辟了從印江縣城開往廣州、廈門、中山、貴陽、懷化、秀山、玉屏、銅仁梵凈山旅游風景區等地以及各鄉鎮客運線路共32條。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印江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7.5%;財政總收入4.4億元,比2012年增長
29.0%,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億元,比2012年增長26.3%;財政支出26.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工業總產值31.5億元,比2012年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比2012年增長35.4%;工業增加值6.38億元,比2012年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比2012年增長38.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5.6億元,比2012年增長18.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2.1億元,比2012年增長3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億元,比2012年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比2012年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5115元,比2012年增長16.4%。
第一產業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846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7.7%,完成年度計劃的42.0%。其中:農業產值594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9.1%;林業產值414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8.8%;畜牧業產值45436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4.7%;漁業產值60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308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5.3%。實現一產增加值7074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7.5%,增速排銅仁市第2位。
第二產業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8296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5.8%,完成年度計劃的43.6%。其中:規模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總產值150499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5%,完成年度計劃的43.6%;規模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增加值3826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9%,完成年度計劃的47.8%,增速排銅仁市第4位。工業用電量增速比工業增加值增速低18.3個百分點,排銅仁市第7位。
第三產業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735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4.7%,完成年度計劃的48.1%。其中:限額以上50萬元以上的項目完成投資48042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4.6%,增速排銅仁市第3位。在限額以上項目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30702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34.0%;更新改造投資2738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61.1%;房地產開發投資3780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倍;其他投資108216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2.6%。產業發展完成投資177760萬元,占限額以上投資的37.0%。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5.2%,完成年度計劃的40.0%。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273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3.1%,排銅仁市第3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5.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36635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1.8%;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9638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8.2%。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753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0.0%,排銅仁市第9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8.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7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3%,排銅仁市第7位,占年度計劃的54.8%。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07049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13.0%。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稅收收入2183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3.6%,排銅仁市第9位。其中:國稅稅收收入完成602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31.4%,排銅仁市第5位;地稅稅收收入完成1581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8.0%,排銅仁市第10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24073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2.0%,排銅仁市第9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28567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6.0%;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97031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8.8%,排銅仁市第6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0元,排銅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1.9%,增速排銅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元,排銅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7%,增速排銅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計劃的40.0%。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收儲土地3782畝,實施了北環路、龍津路、富康路等12條市政道路建設。完成城區3座人行天橋建設、主干道立面綜合改造和印江河中段、城區四大出口景觀打造及公共服務中心場平工程。啟動了城市農業公園、觀音溝生態濕地公園、大圣墩山地體育公園等項目建設,梵凈山大酒店、普瑞斯汀酒店完成基礎工程,城周森林屏障完成造林5500畝,興鑫印象城、南湖公園、勇創凱旋城、浙江商貿城、百信尚城國際及和達幸?;▓@等項目推進。印江縣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96平方公里。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5000套,分配入住2339戶。實施了8個鄉鎮6000人的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整合資金1563萬元,實施木黃省級示范小城鎮建設,完成會師廣場、濱江路、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印江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7.53%,補償50.7萬人次、資金1.28億元。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全年無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深入推進。城鎮新增就業54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社會保障力度加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23.78萬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從人均每月270元提高到335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從人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1750元,發放低保金1.04億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2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7個,鄉鎮衛生院17個,集體所有制衛生所48個。國家醫療機構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86人,其中副高職稱16人,中級114人,初級職稱425人,其它人員31人,鄉鎮衛生院本科、大學學歷19人。印江縣每千人擁有病床1.04張,擁有衛技人員1.33人。印江縣共有村衛生員、接生員614人,90%的行政村建立了衛生室,其中30%達到甲級村衛生室標準。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54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中3所(含1所民辦中學),職業高中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初級中學19所(含民辦初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小學300所(132所完小,168個教學點),幼兒園32所(公辦8所、民辦24所)。
榮譽稱號
截至2014年,印江縣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劃定為革命老區,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貴州省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縣,省級文明縣城,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蔡氏古法造紙藝術之鄉”等美譽。
風景名勝
梵凈山
梵凈山梵凈山,位于印江縣,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區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 567平方公里。 梵凈山,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岳地貌景觀。典 籍上考證,梵凈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稱“梵凈山”,“梵凈”乃“佛教凈界”。梵凈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 凈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梵凈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
木黃鎮
木黃鎮位于印江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陵主峰梵凈山腳下,地處兩省(市)三縣(印江、松桃、秀山)交界處,距印江縣城41公里,素有印江東大門之稱,是中國工農紅二·六軍團會師圣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綠色小城鎮,省級示范小城鎮。
嚴氏宗祠
嚴氏宗祠,位于印江縣城振興路西段南側嚴家寨。建于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共三進,坐南向北,中軸對稱。原有門墻、六角亭、前天井、廂房、三星臺、正殿、后天井、后殿、廂房、鐘鼓樓、操場等?,F存正殿、后殿、兩廂、配殿等,占地面積1380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21.5米,通進深10.6米。正殿及兩廂皆用雕花石欄板圍護,刻“八仙過海”、“獅子滾繡球”等圖。
依仁書院
依仁書院,位于印江縣城,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依仁書院,最初名為“龍津書院”,嘉慶十三年(1809年)易名為“依仁書院”。
護國禪寺
護國禪寺,位于印江縣永義鄉大園址村。始建于宋建炎三年( 1126 年),是明代梵凈山四大皇庵之一。
歷史文化
民俗
土家族婚俗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變至今,少說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哭嫁歌》是一種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獨唱、對唱,還有眾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調式是漢族商調式,也有徵調式的。
印江獅子燈
印江獅子燈舞獅2人,牌燈1人,寶燈或燈籠1人,有的燈班扮帶面具的笑和尚和孫猴子各1人,其余大都是備玩重桌子時表演各種雜技的能手。獅子出燈、收燈各種儀式和龍燈相同。演出時,牌燈按白天送的帖子引到各主家。獅子到地,在大門外向主人堂屋俯伏在地,搖頭擺尾,抖動頭上的鈴鐺,俟主人對著獅子燃過香紙,拱手作揖,打發錢物后,獅子點頭三下,向主人答謝。
苗族宗教習俗
“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土家族過趕年
過趕年,即比漢族過年提前一天過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稱“蓑衣年”。據說明代,東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對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是時,印江土兵供湖廣總兵俞大猷征調,按調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臘月底登程,土家人為了能過團圓年,便紛紛提前過年祭祖祭神,為出征的土兵壯行。
印江儺堂戲
儺堂戲是儺祭法事結束后開洞娛人唱的戲。儺堂戲劇目有正戲和雜戲之分;①正戲,即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將軍請出鎖在桃園三洞中的24個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戲,分半堂戲和全堂戲,半堂戲12個劇目,全堂戲24個劇目。
地方特產
印江油紙傘
油紙傘是印江縣民族傳統手工藝產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印江油紙傘流行于明清時期。在民國時期就暢銷遵義、貴陽、重慶、廣西、福建等省市。因此,在西南地區歷來有“思南斗篷,印江紙傘"之美稱。l958年至l962年,印江油紙傘出口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在省內及全國多次獲獎,深受廣大用戶及旅游者的喜愛,具有較好的收藏價值。
梵凈山團龍貢茶
梵凈山團龍貢茶1994年6月被評為國優新產品,榮獲“中茶杯”一等獎,2000年元月又榮獲第六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