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縣位于陜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屬國家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石泉建縣于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而得名。石泉縣是國家衛生縣城 、省級園林縣城;是秦巴漢水生態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稱;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是國家南水北調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西部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縱橫學派鼻祖鬼谷子在石泉縣修煉授徒,又稱鬼谷子故里。
石泉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于漢江沿岸勞動、生息、繁衍,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夏代,石泉屬梁州。商代屬庸國。春秋時,庸國被夾于楚、巴、秦3個大國之間。春秋魯文公十六年(前611),楚、巴、秦滅庸,石泉歸屬楚國。秦更元十三年(前312),秦敗楚于丹陽,取漢中,石泉成為秦楚爭奪的交鋒之地。后石泉歸屬秦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劃漢水中、上游為漢中郡,轄西城等6縣。石泉屬西城縣。
石泉縣城市漢代沿襲秦的政區劃分,設漢中郡,并在今安康地區分設5縣:即安陽、平利、旬陽、錫縣和西城縣。安陽縣所轄,即今石泉、漢陰、紫陽3縣。三國時期,魏、蜀、吳爭雄。初期石泉先屬魏,后屬蜀。孟達叛蜀,魏奪蜀地,石泉又復屬于魏。晉代,魏興郡隸屬荊州;并在石泉境增設晉昌郡,下轄長樂、新興、吉陽、東關4縣。晉昌郡治設在今石泉境內。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郡、縣朝設夕廢,統屬復雜。南朝宋初(約420),改晉昌郡為新興郡,后又改名魏興郡。石泉東南部屬安康縣,西北部置長樂縣,屬魏興郡所轄。北魏時,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在原梁州東部,分設東梁州,治所設在金城(今池河鎮)。下設直城縣(今石泉東北部,縣治在池河老街)、安康縣(今石泉東南部)、永樂縣(原長樂縣,今石泉西北部)。西魏時,廢帝元年(552)因永樂縣城南有石泉數眼,泉水清冽,四時不涸,因將永樂(今石泉西北境地)改名石泉。石泉南部屬魏寧縣,縣城在梅湖(今喜河街);東北部屬直城縣;東南部屬安康郡的寧都縣。隋代初,撤銷直城縣,轄地并入石泉。當時石泉縣,轄今石泉、漢陰2縣北部。寧都縣于隋大業三年(607)改稱安康縣。唐代圣歷元年(698),將石泉縣改名武安縣。神龍元年(705)復名石泉。大歷元年(771)撤銷石泉縣,轄地并入漢陰縣,永貞元年(805)復置石泉縣。北宋時,石泉境內仍為石泉和漢陰2縣,屬京西南路所轄。南宋紹興二年(1132)漢陰縣治所遷至新店,即今漢陰縣城。石泉縣(即今石泉縣全境及寧陜南部)歸屬利州東路。元代,金州為散州(散州下不設縣)。石泉改設巡檢司,轄地劃屬金州,歸興元路總管府所轄。明代,洪武二年(1369)恢復石泉縣建置。十年(1377)六月,撤銷漢陰縣,轄地并入石泉。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屬漢中府;萬歷十一年(1583)改金州為興安州后,石泉歸屬興安州。清代,嘉慶年間石泉縣屬漢中府,后屬陜安道興安府。民國初,石泉縣歸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撤銷道制,后在省以下設置行政督察區。石泉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安康地區)所轄。1949年11月30日,石泉解放,建立縣人民政府,屬陜南行署安康專署。1958年12月,石泉、漢陰、寧陜3縣合并為1縣,稱石泉縣。石泉縣人民委員會駐石泉城關鎮。1961年10月,恢復原來的石泉、漢陰、寧陜3縣建制。
石泉縣地處陜西省安康市的西部(東經10°80′18″~108°28′42″、北緯32°45′57″~33°19′56″之間),北依秦嶺,南接巴山,長江最大支流漢江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縣境內全長58.5公里,流域面積1051.8平方公里,地形呈“兩山夾一川”之勢。石泉縣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東西直距42.75公里,南北直距63.05公里。
地形地貌
縣境內地形復雜,山巒疊嶂,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懸殊大。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由西向東橫貫石泉縣,南北重巒疊嶂,中部河流縱橫,呈“兩山夾一川”之勢,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部秦嶺山高坡陡,南部巴山山勢稍緩,多呈渾圓狀山脊,中部沿漢江兩岸及池河下游,系在第三紀斷陷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串珠式河谷小盆地,俗稱“壩子”。山勢北高南低,多呈“V”型和“U”型峽谷,一般海拔400~1400米,坡度30°~50°。最高為北部云霧山(2008.9米),最低為南部石泉嘴(332.8米),相對落差1676.1米。
氣候特征
石泉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春季雨量少,氣候較溫和,夏季氣溫較高,秋季濕潤多雨。主要氣象資料為:年平均氣溫14.5℃,年極端最高氣溫41.4℃,年極端最低氣溫-10.8℃,年平均氣溫14.6℃,氣溫年較差25℃,年平均氣溫日較差10℃,年平均相對濕度73%,年平均降水量873.9mm,最大凍土深度8cm,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自然條件具有南北過度色彩,而以南方特色為主,又兼有垂直差異明顯的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熱量充足,溫和濕潤,災害性天氣頻繁。在時間分配上,季節差異大,配比不協調。春季升溫快,不穩定,冷暖變化大,常有寒潮、霜凍、大風和浮塵天氣。冬季受蒙古高壓和極地變性大陸氣團影響,天氣較冷,降雨量少,多干旱;春季暖氣團逐漸增強,氣溫漸高,晚春多陰雨;夏季受蒙古低壓和太平洋副熱帶海洋氣團影響,降水集中,局部洪澇,常有伏旱和夏旱發生;秋季冷暖氣團交替發生,陰雨連綿,常伴隨低溫,10月份后,氣溫迅速降低,降水量減少。
資源編輯礦產
石泉縣礦藏種類繁多,分布比較零散。金屬礦產中,主要有赤鐵、磁鐵、褐鐵、猛、銅、鋁、銻、釩、鈦;非金屬礦中,主要有石英石、白云母、磷礦、長石、石棉、大理石、石灰巖;能源礦產有廠炭、泥炭、少量無煙煤。礦產中,以非金屬礦產最豐富,儲量較大,有近期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為石英石、釩鈦磁鐵、石煤、大理石、石灰石。
植物
石泉縣有樹種共51科,87屬,134種。其中用材林樹種68種,經濟林樹種35種,觀賞樹種7種,其它24種,針葉林樹種12種,闊葉林樹種98種。
動物
石泉縣石泉屬秦巴山地的動物區系,在動物地理位置上,又屬東洋界動物區系,因縣境處于東洋界的北部邊緣地帶,在動物區系的組成上,有一部分與北界動物滲入,使得區系物種豐富,結構復雜多樣。其中野獸類有熊、鹿、獐、麂、野豬等20多種;野禽類有金雞、石雞、雉、布谷鳥、杜鵑等46余種;另外還有水生物、昆蟲及其它100多種。
水能
石泉河流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境內大小河流共456條,總長1700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1.14公里。其中,流域面積0.5~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34條。注入漢江一級支流22條,較大的有北岸的子午河、饒峰河、池河,南岸的中壩河,富水河。石泉河流眾多,落差較大,多年平均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898萬千瓦(不含漢江)可開發利用量為3.178萬千瓦,利用系數為0.357,現有在漢江干流上開發的兩座水電站(石泉水電站、喜河水電站)和支流上已建成的6座水電站。
交通編輯石泉縣位于安康和漢中之間,陽安鐵路橫貫東西。國道210和國道316公路交匯于石泉縣城。東接襄渝、西連寶成、北抵關中、南達巴蜀,以及十天高速公路的建設、西漢和西康高速公路的建設建成通車,使得石泉縣成為陜川鄂三省間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漢江水運縱橫全境,石泉縣溝通南北聯系八方,鐵路、公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構成石泉縣縣的大交通優勢,石泉至西安、石泉至漢中的“半日經濟圈”已形成。 2012年,石泉縣公路總里程達1667公里,其中:國省道137.2公里(2條),縣道151.2公里(5條),鄉道280.5公里(15條),村道1098公里(208條)。到“十一五”末石泉縣新改建農村公路1500余公里,先后建成通村水泥路、產業路1200余公里,新改建通鄉油路350余公里(11條),建設大中橋梁15座(3000余延米),修、建便民橋200余座,新建農村五級客運站6個,招呼站6個,建成6處航運碼頭,完成8處渡口改造、10處侯船亭,縣城成功開通公交線路。
人口編輯人口源流
石泉地處子午道南口,置縣較早,人口聚居較為稠密。但因戰亂頻繁,民無定居,戶口統計亦乏資料,故明代以前人口狀況不詳。明天順、嘉靖、隆慶時,石泉縣有110戶,1170人。明代中、后期,石泉稍安。過往商客、逃荒人口不斷涌進,人口漸繁。崇禎九年(1636),有15000戶,43000人。明末清初,石泉“七經兵燹,疊經殺擄”。52年間,亡、逃人口4萬人有余??滴醵?1687),僅存551戶,2098人。戰亂平息后,康、雍、乾、嘉4朝,統治者為發展生產,增殖人口,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強迫移民”等措施,于乾隆三十七、八年間(1772~1773),川、鄂、贛、皖、豫等省窮民就食來陜,使石泉縣人口驟增數倍。雖屢遭嚴重旱澇災害,如道光十二年(1832),“陰雨傷稼,大兇,人相食”(民國《石泉縣志》),人口仍增長較快。乾隆四十八年(1783),石泉疆界改動,分出五郎關置寧陜廳。據乾隆五十二年(1787)統計,城內尚有5295戶,29794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達11657戶、74103人。民國前期,軍閥混戰,民無寧日。十七年(1928),國民黨張維璽師移防陜南,設“租石捐”及“四倍加征”諸名稱,征科盛極一時??琳陀诨?,民眾外逃不計其數。十九年(1930),川軍為搶地盤,數次圍困石泉城,城內損失慘重,民窮財盡。后來連年旱災,所存人口,土著寥寥?!八姆缴搪镁鄱勺濉?,共計12566戶、70060人。二十八年(1939)統計,石泉縣有人口11864戶,82244人。二十九年(1940),石泉縣霍亂流行甚速,由陜南防疫專員派巡回衛生隊、防疫隊駐石泉,實行防疫及傳染病管理。據統計,患者2140人,死亡621人。1949年底統計,石泉縣人口共20107戶,94700人。建國后,人民安居樂業,人口出生率逐年上升,出現了1954年、1962~1974年兩次生育高峰。1952年人口超過10萬。1955年起過11萬。1959年加上水電工程隊遷進人員,達12.9萬。1968年超過14萬。1970年超過15萬。1971年受大量工程人員遷進的影響,人口總數超過17萬。 2012年,石泉縣出生人口1656人,死亡1535人。年末戶籍總人口181417人,其中:男97935人,女83482人,性比例為117.31;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9583人,農業人口151834人(公安年報數)。2012年常住人口171448人,出生率11.54‰,死亡率13.32‰,自然增長率1.78‰。
人口分布
石泉縣人口分布,受高山、河谷不同地形及水源、農田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經濟等社會因素影響,形成川道河谷串珠式和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由于歷史上戰爭頻發、苛捐繁重造成的大量遷徙人口,還形成了以省籍聯片居住,呈區城分布的特點。長安壩、馬嶺壩古村落遺址,證明在秦漢時期,人們已沿河谷地帶聚居。漢江早在西周就通航。湖北等地商旅沿江而行,早期定居石泉,多居于今縣城及饒峰河交通干線一帶。乾隆年間,外省窮民就食來陜,四川籍翻越巴山,就近在石泉熨斗、后柳一帶定居;贛湘籍順漢江入石泉,沿馬池河一帶定居。遷進較晚的窮民,則棲谷依巖,開墾度日。迨至道光年間,人口分布基本形成省籍聯片、同族聚居和單丁獨戶分布的局面。民國時期,農民鄭克斗在后柳率眾起義,慘遭鎮壓。南區人口有所減少,北區有所增加。民國二十五年(1936),漢白公路通車后,沿線人口密度加大。
經濟編輯工業
明代,石泉縣有采礦業。清代,有鐵業、木業、石業、竹藤棕草編織、繅絲、紡織、榨油、利用水為動力碾米、磨面、軋花、彈花和造紙。民國時期工業行業增多,有栲膠、造紙、竹工、木工、鐵工、紡織、印刷、印染、淘金、油漆、石業、食品、榨油、釀造、鞭炮、縫紉、磚瓦、石灰、豆類加工、五金、繅絲等30多種行業,但大多以手工操作為主。新中國成立以后,1954年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由個體走向集體經營,同行業自愿組合,成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956年,成立縣手工業聯營社。1957年底,共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33個,職工749人,個體手工業者96戶,189人。1958年“大躍進”時,分別將合作社(組)過渡為全民企業,改社為廠。工業生產中追求“高、大、精、尖”,提出短期內實現機械化半機械化。由于這些做法脫離實際,浪費了人力、財力和物力。1962年后,部分國營企業停辦,恢復原合作社(組)。1969年后,縣辦工業再度興起,有農機、印刷、機磚、水泥、橡膠、油漆、電機、氮肥等廠。氮肥廠后因設備不配套,供水未能得到妥善解決,資金困難,雖已出產化肥,因虧損而停辦。電機廠因缺乏原料技術及資金而停辦。1978年以后,進行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整頓,新建了繅絲廠、大理石廠、紙箱、紙袋、纖維板、印鐵制罐、制鞋、水泥及酒廠等,形成初具規模的工業群體?,F有化工、建材、機械、繅絲、造紙、印刷、金屬制品、食品加工、電力、采金、車船修理等18個門類,54個工業行業。1989年,石泉縣工業總產值3693萬元(不含縣內中央和省屬企業)。共有職工3821人,其中工程師21人,助理工程師12人,技術員12人,經濟師6人,助理經濟師1人,會計師3人,助理會計師15人,會計員38人,助理統計師2人,統計員6人。 2012年,規上工業增加值目標任務增速30%,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54.4億元,增長39%,其中:中省企業31593.6萬元,增長-19%,縣屬企業506430.8萬元,增長45.9%。全縣工業完成增加值22.1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83億元,增速33.6%,超計劃3.6個百分點。
農業
石泉縣 桑田民國二十八年(1939),“石泉縣農作物,業經豐收。本年實收數量約計稻谷五萬石,每石重二百五十斤,價值十五元至十八元。至于麥子、雜糧均收無幾,約計不過兩萬石”。三十年(1941),“石泉縣主要農作物以大米、玉米為大宗,小麥次之,其他雜糧又次之。大米年產六萬市石,玉米四萬市石,小麥六百石”。1950~1958年,為第一時段,為恢復和穩步發展時期。1952年,石泉縣分期分批進行土地改革,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村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糧食生產較快地得到恢復。1953年糧食總產33470噸,較1949年26790噸增加6680噸。1954~195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政府進一步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并采取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開展愛國主義生產競賽和群眾性的農業技術活動,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生產技術逐步提高,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步增長。1958年糧食總產達到35445噸,比1953年增加1975噸。1959~1963年,為第二時段,為糧食產量下降時期。這個時期,“共產風”、“浮夸風”、“瞎指揮風”盛行。中共石泉縣委、石泉縣人民委員會發出緊急通知,要求1959年小麥畝產保證達到2500斤(1250公斤),力爭3000斤(1500公斤),豐產地小麥占總面積的20%,畝產在5000斤(2500公斤)以上。農業技術措施上,對深翻、密植及施肥量等提出“衛星田”、“豐產田”,翻得越深越好,種得越密越好,施肥越多越好。接著又片面強調生產關系變革,搞“一平二調”、“一大二公”,侵犯人民公社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集體所有制,違反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加上連續幾年的農業自然災害,如1960年秋季連陰雨和3次暴雨災害,導致大秋作物“秋封”晚熟;1961年的連續兩次連陰雨和1次暴雨,造成糧食歉收;1962年10月下旬,到1963年3月7日僅降雨5.5毫米,干旱持續70天;尤其是正當作物揚花灌漿時,遭受陰雨侵襲,洋芋晚疫病、豌豆蚜蟲也因之蔓延流行。夏季受災面積達110786畝,秋季作物有5000余畝玉米荒草無收,高山區2.2萬畝玉米溜桿青封,同時秋田病蟲發生蔓延,僅稻包蟲、玉米螟蟲害1.2萬畝,棉紅蜘蛛蟲害7000余畝。1963年,石泉縣受災面積達276727畝,占播種面積的64%,共計減產糧食6250噸,總產比1958年下降26.6%。1964~1965年,為第三時段,這是農業生產恢復期。各級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強糧食生產的措施,糧食產量回升。1965年,糧食總產達到41000噸,比1963年增加15005噸。1966~1976年,為第四時段,糧食生產徘徊階段。由于10年文革動亂,糧食生產剛剛恢復的勢頭遭到挫折,糧食產量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1977~1987年,為第五時段,糧食發展較快。農業科學技術受到廣泛重視,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糧食作物由建國初期的一年一熟、兩年三熟制,普遍改為一年兩熟和套種兩熟制,復種指數由50年代的130%,提高到了160%多,良種的普及,“兩雜”的擴大,栽培技術上的兩段育秧、玉米營養缽矮化育苗,科學施肥,豐產方活動以及植保上的綜合防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之此時段基本上是在一個風調雨順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因而出現了糧食生產的穩步增長。1987年,糧食生產在耕地比1950年減少41927畝的情況下,總產達到53650噸,比1950年增長95.55%,是繼1978、1982、1984、1985、1986年之后,第六個糧食總產突破5萬噸大關的年份。1987年,花生播種面積0.37萬畝,畝產68公斤,總產253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2.7倍、35%和3.96倍。主要分布于兩河、池河、中池鄉(鎮)的一些村。芝麻播種面積0.15萬畝,畝產31公斤,總產47噸,分別較1949年減少34.78%,11.43%和41.61%。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428萬元,比上年增加9105萬元,增長6.0%。其中農業產值44556萬元,增長6.0%;林業產值6102萬元,增長8.5%;牧業產值37725萬元,增長6.2%;漁業產值4995萬元,增長10.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6071萬元,增長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