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地處長江中游岸邊,兩湖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湖北省中軸線南端,長江經濟帶中重要節點城市。南鄰湖南安鄉、華容、北抵江陵、東靠監利、西接公安。截至2010年,全市國土面積1427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辦事處和經濟開發區,總人口62.6萬。石首是一座山水園林式的城市。石首屬平原,兼有山崗。江南為高亢平原,中間以平地為主,江北為平原。整個地勢略呈西北高、中間低、向西南傾斜,地面海拔一般在31米—36米之間。石首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為名。長江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天鵝洲濕地麋鹿自然保護區位于石首市,石首被授予“中國麋鹿之鄉”稱號。
地理編輯石首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10℃年積溫,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石首處北緯30度附近的氣候特別復雜.深居內陸,受海洋影響較小,形成典型的大陸氣候。資源編輯土地
石首的土地適宜性廣,種植條件好,生物生長量大,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主要分布在西南紅土丘崗和南部的黃土平崗地帶、沿河的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上。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全縣共有4個土類,7個亞類,12個土屬,99個土種。從河床到崗地,土壤質地從砂質逐漸向粘質過渡,土壤種類也相應具有飛砂土、灰砂土、灰油砂土、灰正土、黃土。截止到1997年底,石首已探明儲量的礦產11種,礦產地2處,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石英石、石英砂、獨居石、花崗巖、鉀長石、方解石、云母、銅、鉛、鋅、磷等,位居全省前五名的有花崗巖礦產,主要礦產探明的儲量:花崗巖14億噸,獨居石1145噸,銅836噸,鉛566噸,鋅292噸。
水
全市水域面積460平方公里,其中養殖水面22萬畝,湖泊44個,千畝以上達19個,比較大的湖泊有上津湖、中湖、三菱湖等。長江河床歷經變遷,在石首境內造就了總面積達46萬畝的故道區,分北碾子、黑瓦屋、沙灘子三個故道區,這些都是發展水產養殖的天然場所。水產養殖除以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為主外,還有網箱養鱔、小龍蝦野生寄養、大水面河蟹放養等特色養殖,并建有老河長江親魚、中湖長吻危等2個國家級原種場。
礦產
石首地下礦藏已探明有鉛、鋅、銅、獨居石、綠柱石、花崗巖、天然氣、礦泉水等20多種,主要礦產有五種:鉛、鋅、銅礦主要分布在東方列貨山的斷裂帶重晶石礦脈內,呈北20°—25°傾向南東延伸,傾角50°,由北向南變窄,全長600米,大小礦體15個,礦石品位為:銅0.41—1.66%,鉛0.56—1.05%,鋅0.50-1.05%,儲量銅840噸,鉛、鋅3000,另外還有伴生礦銀等金屬。獨居石,獨居石中含有鍆等元素,主要用來加入金屬合金中提高彈性、韌性、增加強度,在高溫下不會畸開變形,適用于制造噴氣式飛機、導彈的主要零件,以及發動機和耐熱機械零件等,已探明儲量的有石華堰、青竹溝、九佛崗三個礦點,儲量分別為2003噸、485噸和269噸。綠柱石,綠柱石含鈹(Be)。鈹是國防工業的重要原料,由于它在a射作用下能放出較強的中子,故用來制造原子反應堆氫彈引爆劑的中子源。在原子反應堆的部件中,用鈹制作的中子反射器和減速器能提高反應堆的功率。同時,鈹還可作宇宙飛船、導彈、火箭的保護殼及一些部件。鈹也是火箭、噴氣式飛機的高能原料的添加原料。已探明有譚禪寺、王家寺院、吳分寺三個礦點?;◢徥◢弾r因耐酸腐蝕,可用于化工生產。同時花崗巖因巖性堅硬,微密色澤瑰麗,光澤度好,又可作建筑裝飾材料。石首市花崗巖分布面積達150平方公里,蘊藏量達2億立方米,已通過航查探明儲量的有桃花山區老虎沖和青竹溝兩個礦區,儲量分別為225萬立方米和550萬立方米。
區劃編輯截至2005年12月31日,石首市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共有29個居委會、274個村委會。市人民政府駐繡林街道。繡林街道 人口70587人,面積35.9平方千米 轄6個社區、4個村委會:橋南、解放路等。筆架山街道人口70068人,面積56平方千米 轄7個社區、11個村:建設路等。新廠鎮 人口43314人,面積94.6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19個村委會:民建等。橫溝市鎮 人口38521人,面積82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18個村委會:百花臺等。小河口鎮 人口38401人,面積226.5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23個村委會:永安、小河口等。桃花山鎮 人口21979人,面積99.8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17個村委會:桃源等。調關鎮 人口45189人,面積107.9平方千米 轄2個社區、21個村委會:金臺、琴臺等。東升鎮 人口62620人,面積173.1平方千米 轄3個社區、33個村委會:滑家垱等。高基廟鎮 人口45562人,面積76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21個村委會:向陽、柑梓樹等。南口鎮 人口30388人,面積97.4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17個村委會:永新、南尖上等。高陵鎮 人口35036人,面積82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24個村委會:公主橋、高陵崗等。團山寺鎮 人口31329人,面積67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18個村委會:連心橋等。大垸鎮 人口52788人,面積146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25個村委會:箢子口街道等。久合垸鄉 人口25312人,面積54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17個村委會:江波渡等。天鵝洲 人口12076人,面積77.5平方千米 轄1個社區、6個村委會:沙灘子等。
人口編輯石首市1997年總人口數為63.73萬人。出生率為11.5‰,死亡率為4.1‰,自然增長率為7.4‰。漢族人口63.6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99.83%;少數民族人口0.1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0.17%。農業人口49.26萬人,非農業人口14.47萬人。男性人口32.93萬人,女性人口30.8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47人。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石首市總人口577022人。
交通編輯鐵路
荊(州)岳(陽)鐵路直接聯接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通過焦柳線及漢宜線、宜萬線溝通我國中西部地區,對實施中部崛起,中東西部協同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荊岳鐵路從荊州站沙市引出,經江陵縣跨長江天塹,途經公安、石首、華容、君山等地后接入岳陽北站,線路全長173公里,總投資約92億,設計標準為復線客貨共線電氣化鐵路,沿線跨江跨湖大橋復線一次建成,時速160公里。該線作為“北煤南運”大通道的一段,具有溝通焦柳、滬漢蓉、京廣線的聯絡線功能,同時為本地乃至中南地區與川渝東部及豫西、山西、陜西的客貨交流提供了便捷通路,填補了區域路網空白,為中部地區的能源運輸提供了運力保障,是一條客貨兼顧的區域性鐵路。荊岳鐵路設有石首站,站臺面積3000余平方米。
公路
岳陽至宜昌高速公路(即江南高速)是《湖北省骨架公路網規劃(2002-2020)》中的第5橫的一段,項目建成后將與湖北的宜黃和荊東高速、湖南的杭瑞相連,在宜昌、荊州、岳陽之間形成一條快速、安全、順暢、經濟的運輸大通道。江南高速石首段于2011年7月25日正式動工建設,全線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6m。江南高速在石首過境路長19.68km,分別途經高基廟鎮(打鼓臺村、俞家鋪村、顯濟壇村、長河村、高橋村)、南口鎮(朝門臺村、石平村、老山咀村、大剅口村、管家鋪村)和高陵鎮(高陵崗村、月提拐村、譚家洲村)。潛(江)石(首)高速公路是湖北省骨架公路網六縱五橫中襄樊至荊州高速公路支線之一。其中,石首長江公路大橋是潛江至石首高速公路跨越長江的節點工程。潛江至石首高速公路項目,總里程約82.9公里。項目起點初步定于潛江浩口鎮以西,接滬渝高速;項目終點初步定于石首市高基廟鎮,接在建的江南高速公路。路線經過潛江、江陵、石首。該項目已納入湖北省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荊新線、秦黃線新廠至高基廟段升等為國道,藕獅線、軍魯線江北段、橫溝市經天鵝洲至周家剅段、團洋線團山寺至高基廟段升等為省道或二級公路已納入規劃。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秦皇、公石省道為骨架,以軍調、藕獅縣道為支撐,以團洋、天八、橫小鄉道為網絡”的公路路網格局。截至2012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987.5公里,公路密度為139公里/百平方公里。
水運
石首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岸線資源豐富,內河航運優勢比較突出,著名的荊江四口中的藕池口、調弦口皆在境內,擁有通航里程144公里,其中長江航道89公里。石首借長江黃金水道,逆江而上,經荊州、宜昌,可達成渝,順流而下,過岳陽、武漢,可抵滬寧沿海。石首工業綜合碼頭建設基本完工,工程總投資近億元,建設2000噸級泊位6個,其中散貨泊位1個、件雜泊位2個、大件泊位(兼集裝箱)2個、?;凡次?個,年設計吞吐量達155萬噸、0.5萬標箱;全市現有石首港、調關港、新廠港、春風港、五碼口港等大小港口5處,石首港被列為全國長江干線主要港口、湖北省重點港口。
教育編輯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現有各類學校256所,專業任職教師6319人,年末在校學生10.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52%,初中升高中升學率90.3%,高考上線人數達1300人,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市小學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8.4%,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到92.1%,中學輟學率控制在1.1%,小學生基本無失學,15周歲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達到80%?!耙钥h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基本確立,教師四項基本工資實行市級財政統一發放;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超過99%、95%,2003年高考上線學生2273人,錄取學生2380人,錄取率為104.7%。,年度考核名列荊州市第一普通中小學31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91816人,專任教師4524人。 高中石首市第一中學南岳高級中學城南高級中學文匯高級中學育才高級中學新廠高級中學博雅高級中學初中石首市筆架山中學東方中學石首市文峰中學金平中學大垸初中調關第一初中東方初中高基廟初中高陵初中橫溝市中學焦山河中學久合垸初中南口初中團山中學小河口鎮中學新廠鎮初級中學桃花山初中小河口初中大、中專荊州機電技術學院(即石首高級技工學校)石首經貿職工中等專業學校石首新陽光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石首藍天職業技術學校石首廣播電視大學石首衛校石首市特殊教育學校
經濟編輯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3億元,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億元,增長3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億元,增長3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81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39元,分別增長11%、15%。 “十一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21.5%;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18.8%;外貿出口比“十五”末增長1650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遞增8.9%、14.4%。投資規模高位攀升,在城鎮建設、農田水利、交通電力等重點領域實施了一批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167.5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2倍,年均增長40.7%。先后獲得了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殯葬改革先進單位、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縣市、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工業
工業是石首經濟的主導產業,全市形成了“一區四園”(石首經濟開發區,張城垸工業園、金平工業園、東升林產品加工園、江北農產品加工園)的工業發展格局和以湖北楚源、荊江源醫藥為代表的精細化工產業,以吉象、偉林為代表的林產品加工產業,以錢潮、新興汽配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以金利豐、德永盛為代表的棉花紡織產業,以勁牌酒業、好味源食品為代表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等五大產業集群,五大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90%,其中精細化工產業集群被確定為全省首批52家重點產業集群。與此同時,工業科技實力較為雄厚,建有華麗國家級染料實驗室1個、楚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級企業技術開發機構5家,擁有“楚源牌”活性染料、“吉象牌”中密度纖維板等2個中國名牌產品、4個省級名牌產品,開發了精品H酸、盾構機用泵、高精度晶體振蕩器等40多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
農業
以建設林業強市和水產、畜牧、糧食、油菜大市為目標,重點建設了35萬畝優質稻、15萬畝優質棉、35萬畝“雙低油菜”、32萬畝速生豐產林、10萬畝蔬菜、16萬畝無公害水產、35萬頭優質生豬、年出籠600萬只家禽等特色農業板塊基地,培植了筆架魚肚、清水荻筍、東升西瓜、桃花山雞蛋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71個,先后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林業科技示范市、全省創建水產大市先進單位、全省油菜生產品牌創建重點縣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繼建立了江北農產品加工園、東升林產品加工園,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2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9個。
文化編輯石首,有著悠久的古代文化史。公元前448年,楚人范蠡(越國上大夫,曾助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卒于古華容(今石首桃花山鹿角山)。公元209年,孫劉政治聯姻,劉備迎娶孫權的妹妹,完婚于繡林,也就是石首,而石首也因此被稱為劉郎浦。據考證,在焦山河鄉走馬嶺村,有座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屬于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在調關鎮,有俞伯牙鼓琴巧遇鐘子期的調弦亭;在桃花山鎮的鹿角頭,有越國上大夫的范蠡墓,范蠡廟和其隱居飼馬的飲馬池;在城北,有劉備和孫夫人新婚燕爾由吳返荊而留下的繡林亭,錦幘亭,望夫臺,照影橋,劉郎浦;在南岳山麓,有為紀念晉代藥物學家葛洪在此開田種玉而修建的玉田寺;在高基廟鎮,有楊幺率起義軍一夜間挖開黃土崗,使兩湖貫通,出奇制勝的斷崗口;在高陵崗,有后梁孝宣三王墓,孝宣公主墓,明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楊溥墓;在團山粟林崗,有明太子太傅、刑部尚書王之誥之墓;在白蓮湖西灣畫兒山,有明末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袁宗皋墓;在城中筆架山北麓,有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張璧墓。中國歷史名人大禹、孔子、岳飛等都在石首留下過許多美好的傳說,大詩人元稹、杜甫、陸游、黃庭堅等也在石首留下許多流芳百世的詩文,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名人故事世代相傳。石首,被列為中國長江文化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社會編輯建國前,石首無科技記載;建國初,群眾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首先興起,隨后,許多工廠開展了以改進工具和操作方法為內容的技術革新運動;1978年后,科技發展從以農業為主,向工業、交通、建筑等各個方面擴展;1986年后,石首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4月,制定了“科技興市”的發展戰略,1994年,作出了《科教興市的決定》,1996年又作出《加速科技進步的決定》,至1998年,全市已形成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16個鄉鎮科技辦公室為主的市鎮(鄉)兩級科技管理網絡,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289人,其中高級職稱474人,1986─1998年,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78項,其中獲獎成果28項。
科技
1970年,開始爭取省、市科研項目,并通過計委編制國民經濟計劃,向有關單位下達10至20個科研項目,同時組織力量對重點項目攻關。1986年后,圍繞行業和產業重點,科技攻關向著“目標更高、技術更新、項目更大”方向邁進。1986年至1998年,全市共組織實施科技攻關項目207項,其中省級攻關項目27項。1998年市楚源集團承擔的“采用新型溶劑和催化劑生產色酚AS─PH”屬省級重點科技攻關計劃。
計劃
星火計劃
1986年,首次承擔省級星火計劃3項,總投資285萬元,其中爭取省級“星火”基金60萬元,省人行、農行科技貸款155萬元。1986─1998年,共組織申報各級星火計劃項目26項,累計投資2838萬元,投入產生比達1:4。石首市江南機械廠研制開發的新產品柴油機主軸瓦項目,項目投資150萬元,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產后,當年實現利稅320萬元。
火炬計劃
1989年,石首市開始實施火炬計劃,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發展境內高新技術產業;1989─1998年,累計投入資金2040萬元,實施省級火炬計劃2項。湖北楚源集團是全市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先后承擔“精品H酸”“3.3二氯聯苯氨”2個省級火炬計劃,其開發研制的精品H酸,色酚AS─PH,間氨基苯甲醚,1.4一二羥基蒽醌,均已形成了工業化生產規模,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其中精品H酸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計劃,填補了國內空白。石首市致遠公司是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開發研制的抗輻射低腐蝕隧道石英晶體是當今電子設備不可缺少的關鍵元器件,廣泛適用于各個領域,1998年被評為國家新產品計劃A級產品。機電一體化技術已在全市開始廣泛應用,主要產品有ZDN130型振動器,高檔豪華客車刮水器總成,強力電子點火器等,這些產品都具有較高的科技水平。
甘泉計劃
由2006年起由本市網絡人物成娟,楚庸,夜蟬等人發起組織的一個針對本市貧苦學生的愛心助學組織,該組織計劃每年針對高中,初中等貧苦學生進行無償資助。截止2011年秋為止該計劃組織了大型活動十多起,走訪活動30多期,資助學生50多人,并涵蓋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成績優秀,家境貧寒的學生。并積極參加國內大型募捐慈善活動。其中在汶川地震和舟曲地震等活動中為兩地募款上萬元。組織多次入川入青志愿者進入災區抗震救災。就如現甘泉計劃會長“夜蟬”先生所說:甘泉計劃將會把“愛似甘泉,滋潤人間”一直延續下去。
特產編輯石首鮰魚
石首鮰魚指產地在石首、名字叫石首的長江鮰魚。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從四川老家眉山出發,自岷江乘船入長江,沿江獵奇作賦,途經石首城區,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棲石洞,晚上戲回流”,即興賦詩“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詩人用粉紅石首對比雪白河豚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無骨、不藥人,最后點題《戲作鮰魚一絕》。鮰魚的石首之稱就這樣從石首民謠進入蘇軾詩篇,成為鮰魚叫石首的文字依據。鮰魚為鯰形目鲿科鮠屬魚,鯰形魚類多以洞穴為棲息地,只是各科各屬對洞穴的要求不同。例如鮰魚棲石洞,石洞在回流,伸頭能捕食,縮頭能防守,出洞戲回流,其中棲息石洞伸出頭就像石之首,故有石首之稱的生物基礎。石首江段九曲回腸,流經城區萬石成灣,鮰魚在這里繁衍生息不僅水質條件好、天然餌料多,而且水溫差別大。在冬季3個月和春頭秋尾的3個月里,石首江段水溫低于12℃,低于這個水溫,鮰魚不再進食,所以石首鮰魚只能半年生長、半年瘦身,不像廣州鮰魚四季生長,這也是石首鮰魚久煮不糊湯,落口彈性好,味道美極了的奧秘所在。 團子團子的外皮主要用熟糯米攪拌成泥制作而成,外表白白圓圓扁扁,里面包的主要材料是胡蘿卜、臘肉、臘豆腐,口味有些些辣,味道極好,是石首人超愛的美食。在當地,團子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煎團子,一種是蒸團子。通常在街頭販賣的,現場制作的,是煎團子(在鍋里被油煎的兩面焦黃就可食用)。豆皮武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此處所指的豆皮與武漢的豆皮截然不同。石首的豆皮是用大米、綠豆還有面粉做的;做法是先一張一張將制作好的面皮攤開,再在里面放入特有的肉和菜,放入鍋中來回煎疊,最后盛出來是如小書本一樣大小長方形的一塊;口味分兩種,葷的和素的;吃法亦有兩種,老的和嫩的。在石首,最出名的便是臭豆腐酒家的豆皮。豆巾將大米和綠豆按比例兌好加水泡濕磨漿。做成一層面皮,然后下鍋用很少的油燙好就制成了。很有質感,綠色的,過早用的,炒著吃,煎著吃,放調味吃熱的。蘭花豌豆把蠶豆(豌豆)在清水中泡好,泡開時剪開外面的皮,繼續泡好之后,加純堿下鍋炸酥,可以拌鹽當做零食,可以拌麻辣醬下酒。發餅 流糖餅結婚時候或者過喜事的時候。主要原料為精面粉、飴糖、奶粉、甜酒、純堿、蘇打等,經面團調制、甜酒發醇、腌糖、切塊、成型、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餅呈扁圓形,表面乳白色,底面棕黃色,入口松軟。炒米炒米是直接將生大米炒熟,與炒瓜子花生差不多。被炒熟的大米會膨脹,像爆米花一樣。那時有人會拖著爆米花的機器過來為爆米花。炒米粉.禾粉.米粉這里將禾粉叫做米粉的,以至于到外面的時候一直問老板有沒有米粉,知道看了別個點了禾粉才發現,本地的炒面和炒米粉不錯,1塊加小白菜,1塊5加蛋的,2塊加豬肉,以前過早經常吃。鍋巴粥農村都是用柴禾灶炒菜做飯。轉頭砌的灶臺,口部砌個架子,可以放一個小小的罐子。等飯菜都熟了,罐子里的湯也煨好了。這樣煨出來的湯也特別好喝。還可以把紅薯、玉米棒之類的埋在柴禾堆底下,做飯的時候順便也烤好了。做飯一般都是用大鐵鍋燜熟的,當然就比不上電飯煲那么受熱均勻,所以總會燜出鍋巴來。奶奶經常用這些鍋巴加水煮成稀飯吃,告訴我說這是鍋巴粥。呵呵,變廢為寶,我覺得比米飯還要好吃。鍋巴油油飯就是炒鍋巴.味道特好糍粑過年的時候會做糍粑。將糯米煮熟了,趁熱使勁搗成一塊,冷卻以后變得硬硬,然后可以切成一片片的,煎著吃或者烤著吃。我特別喜歡烤著吃,在小小的炭火下烤好的糍粑真正好吃。油餃用面粉包裹后,做成月亮的形狀,通過清香的菜籽油炸過后,飽滿多汁的菜餡、金黃的月亮似的外表,讓人倍感食欲,一口咬下去外面脆酥,里面美味多汁。榨菜糯米飯糯米飯帶炸榨菜,苕皮 苕皮子將苕煮熟之后,抹在床單那么大的布上,然后一直讓其曬太陽。稱為刮苕皮,一直等它干的可以從布上掉下來。然后用剪刀剪成菱形??梢约逭?。頂糕又名發糕,首頂糕的制作很有趣,工具十分精巧。頂糕的原材料主要是糯米粉,最后還會在上面放一點紅糖泥,通常一分鐘不到就會被蒸熟,白白嫩嫩,上面一小抹糖色,就像一個莖特別粗大的平底蘑菇。汽水耙汽水粑,又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通常小孩叫汽水粑粑。其原料有大米、面粉、白糖、純堿等。汽水粑粑做法簡單,樣子好看,外面成色金黃,里面雪白。炒藕腸子藕腸子,又名藕稍,是藕在生長荷葉初期時,所生長的細嫩荷葉梗。石首的炒藕腸子味道獨特。炒蓮子由于蓮蓬必須吃新鮮的才能嘗其真味,所以炒蓮子,成為石首當地又一特色小吃,通過特殊方法炒制過的蓮子,易于儲存,外皮由綠轉黑,蓮肉變硬,蓮芯略苦,但味道極佳,營養保健,方便攜帶,令人回味。特色燒烤石首的燒烤與別處不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烤牛筋,烤洋芋(此洋芋就是土豆,但圓圓小小,與在市面上看得到的不同,一般只有湖北極少地方才有),當然烤藕、烤千張、烤雞爪、烤魚、烤臺翅也都是當地的特色。牛板筋牛板筋,是牛肉表面的一層白色筋膜,可以和牛肉一起做火鍋吃,最經常的吃法是燒烤,好吃極了,并且要趁熱吃更好吃,每次回家一定會去岳佳美食廣場吃牛板筋。鍋塊一種用大筒形燒碳的爐子,貼在爐壁上用爐火烤熟的燒餅,主料是和好的面,面里有蔥有肉,,在表面刷上一點辣椒醬,味道好。也有甜的。